回覆列表
  • 1 # 國學大講堂曾仕強

    1【趙普】北宋

    2【出處】: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後,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3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後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並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後,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於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並說出上面的話

  • 2 # 崑崙139100429

    是心有所得,但得出來的和趙普的應景之言不一樣。半部《論語》治不了天下,就算把全部論語都啃爛了也不行。別忘了《論語》的核心是以孝推展開的,以忠君為前提的、奴隸制時期形成、服務於封建皇權的,後來又提練成“三綱五常”的那個時代的倫理思想。即便去其許多陳腐不適用的,取其仁義禮智信與時代加以融合適應當今的天下,也只是文中倫理的某些部份。當今必須全面具備文、武、政、經、科技的大視野和麵對世界的大智謀、大戰略,豈是《論語》那點識見所能預知相論的!

  • 3 # 19慕寒

    當我們在學《論語》時,我們在學什麼?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閱讀是不能脫離讀者的,而不能承當這個閱讀的讀者是沒有閱讀的,只不過是看一些文字元號而已。

    回憶一下,初中學《論語》時,那句人人皆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論是讀書時老師教的,還是大多《論語》的註釋,甚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都把這句話譯為:“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現在,拋開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知識。再來看看“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有沒有哪裡不對?「學過的內容我常去溫習」這件事有什麼可愉快的?

    我們的教育,有時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質。

    劉瑜在《觀念的水位》書中這樣說道:

    愚蠢常常不是因為智力不及,而是選擇不去運用智力。也許因為利益,也許因為懦弱,也許因為“溫暖的合群”,或者乾脆因為懶惰,一些人選擇荒廢甚至遮蔽智力。

    論語的第一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劈頭蓋腦的三句話,彷彿好無道理,又好無來由,憑什麼成為中文第一書的開頭?

    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是大綱和框架。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首先,這“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

    不解決這個“學”前面缺少的主語,是不可能明白《論語》

    問:誰學?

    答:君子。

    問:學什麼?

    答:成“聖人”之道。

    問:學了能成什麼?

    答:“聖人”。

  • 4 # 明貞

    整部論語讀熟的人也不少,但治理好中國了嗎?美國人不太讀論語,一樣世界稱霸數十年!當然,我並不否認論語的價值,讀則有益身心!不過,不能神化之!于丹的課我看過,大煽情沒實際的東西!

    人性善人性惡之爭由來已久,其實善大體是一個無奈的抗爭,而惡是謀利之捷徑!這是惡人人惡之而屢禁不絕之根源!當人類不需要善而能夠斷惡的時候,就徹底解脫了!

  • 5 # 白水清茶197014

    各有各的道理,不一定絕對的正確。所有的觀點只是一個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的過程,適合自己,學以致用就行了!

  • 6 # 匯侃

    《論語》我反反覆覆讀過好幾遍,于丹″論語心得"我特別愛聽。啟發頗多,感觸很深。以下試舉例說明.

    一.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仁者其言也訒。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這幾句是說.仁人志士,內心無愧,他們是快樂少憂的,同時他們說話很謹慎,對人友愛。有智慧的人,很少犯糊塗,內心無憂,就勇於作為。

    二.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敬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以約失之者鮮矣。

    這幾句話告訴我們:為人應正直,時時約束自己,就可少犯錯,那些膽大妄為,總以為能僥倖免難的人,是很危險的。做人恭敬謹慎,待人以禮,就莫愁沒有朋友。

    三.不義之富貴,於我如浮雲。

    見得思義。

    告訴我們.莫貪非份之財,保持清廉。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告訴我們如何識別君子和小人,從而我們可以近君子,遠小人。

    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啟示我們,向賢者學習,見到不賢的人,就應反省自已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僅舉幾例,其他良言警句,實在太多,我們應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成熟。

  • 7 # 靜說賢論

    有重要文學史料價值的《鶴林玉露》一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太宗趙光義問宰相趙普一生的學問主要汲取自哪些書籍,趙宰相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論語》一書,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治太平”。趙普是大宋一朝的開國宰相,輔佐兩任皇帝,用他的話說只用了其中半部就幫趙匡胤打下了天下,現在準備用《論語》中的學問再來幫助陛下來治理國家,也只需半部即可讓天下永開太平。這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很多,列舉幾條:

    吾日三省吾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興趣可以多看看這本經典,會發現很多傳頌很廣的名句出自此書,這裡就一一列舉了。

    于丹的《《論語》心得》,在百家講壇聽過,講的很生動,但是一大缺憾就是過於抒情了,對《論語》的精義把握不深,有些流於雞湯的說教。大家若想深得《論語》精髓,沒有他途,還是應從原文讀起,慢慢吸收理解,定會有所收穫。

  • 8 # 娛樂島主

    提起《論語》,好多人都覺得高深莫測,但是在我看來許多都是我們經常說的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論語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也很明確,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告誡人們要善於向別人學習。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它的意思是有朋友登門拜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告誡我們要多交朋友。

    溫故而知新。講的是學習方法,讓我們注重複習。

    其實,論語中的許多道理都很簡單,就藏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

  • 9 # 東興小喇叭

    看了好幾遍呀,句句經典呀。百家講壇看過一些,主要看的是講歷史題材的,經典書籍講解,我個人建議還是不看的好,除非是修行的大德師傅講解。那些沒有“踐行”的理論解釋,只能是臆想,無異於紙上談兵,。

  • 10 # 閒雲一片之每文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語錄結集,樸素而實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了《尊孔宣言》說“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成為世界名言,據說聯合國大廈用世界各種語言文字鐫刻著這句話。

    學過的經典語錄主要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過猶不及”。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過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不同於一些專家的學術語言,通俗易懂,增強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 11 # 張加林11

    親們:老朽近期已完成新編新譯《論語》的工作.選擇其中凡有關治國平天下90條的章句,合併歸類在“政事”篇.瀏覽以上同仁的文章各有千秋都很好!北宋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致太平!”老朽的心得體會是能達到:子曰“政者正也!”四個字就行了!至於與于丹另當別論?

  • 12 # 倚雲

    1.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

    2.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

    此四者亦論學之總綱。夫子之道,其體則一貫,習之而有分。志於道,然後趨向正,且有所用力,不致苟安於目前,渾然忘乎遠大。據於德,善其操守,深固根本,不為物奪,積德累行,必將日見其崇。依於仁,發乎仁而見道,存此仁為有德,道德之名虛,顯諸仁方睹實,知依於仁,不違於道德矣。遊於藝,儒家之道德,非玄非妙,超然物上,必具於事,六藝之學,必須學會

    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插圖]而為有,虛而為盈,約[插圖]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論語·述而》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7.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

    【參考譯文】

    此孔子處事之法,中庸之道也。於事情之兩極端,分別認識清楚,不走入任何一個極端,而使事情恰到好處,無過不及,則事理就顯現出來了。儒家之道,決不走極端,而其道理也便在極端之中。

    9.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1.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于丹《論語心得》

    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讓我們普通人對《論語》都能有一種感知的認識。

    ⒉小故事反映大道理,體現永恆的真理。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例如:同為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經過千錘百煉修煉的。用這個故事告訴告訴我們70而從心無所欲的原理。

    該書也有對《論語》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揚的“新阿Q精神”。有些講述有些誇張,詞語描述過於華麗。文過飾非。

  • 13 # 遠方167427784

    此話誇大了。

    靠《論語》不但治不好天下,也治不好中國。

    孔孟,最好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予以保留,一家之言,而不是壟斷和統治。

  • 14 # 冷國儉

    巜論語》是人生自我修身的唯一一部寶書。是一部人生哲學的高度概括。做人要有人的品質,要有人的人格,要有人的風範。例如孔子在巜論語》中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看看社會上的人,真的能分出上智者和下愚者。再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1-26)君子安定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定。

  • 15 # 道法自然ID

    半部論語法天下,並非是說你讀懂了論語用其一半的智慧和道理就能治好天下,只能說是論語是一部非常經典,非常高深,非常有哲理,能規範人民行為,對治國理政有很大幫助的書籍。從古到今學過論語,讀懂論語的人成千上萬,又有誰用這部經典治理好天下的,所以說讀書和運用是兩回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靠幾本書就能成就事業,那天下不早就幸福太平了。啟發是有,只能理解為說時容易做時難。

  • 16 # 翕張文章耕耘者

    半部《論語》治天下,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是多餘的,每個老百姓能修身養性好自己已經難能可貴了。這次疫情使老百姓宅在家裡,就是一次很好的修煉心身。

    于丹講課由於是“心靈雞湯”,被學生們趕下了講臺,說著大話,為賺錢不惜簽字售書到手痠。但她有些講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沒有一點裨益的。

  • 17 # 施工專案管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這是初中課本上學到的

    還有一句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感覺太多了,生活中常用,有時候卻不知是出自論語,比如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等等

  • 18 # 秦二默

    論語的重要思想:仁、禮、中庸。經典語錄很多,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等。聽過於丹講的論語,有自己的見解。。。

  • 19 # 錦月細雨

    那些相信半部論語能治天下的人也是夠傻的,半部論語要是能治得了天下,還會有人要冒被千刀萬剮的威危險去造反嗎?那麼多人冒著被千刀萬剮,被腰斬,被屠殺他們都要造反,只能說明,三綱五常,四書五經,法家加一塊都治不了天下,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就是騙傻子用的

  • 20 # KNIFE耐夫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是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亦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間的言語行事,提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就我個人而言,學習論語,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首先,在修身做人方面,《論語》中提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們所處的生活中也一樣,有的人就喜歡自以為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你們行事自己也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強加於別人了。他還強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做人要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在現今社會,有的人因為扶老人被訛,而從此不敢在邁出幫助別人的步伐,學習《論語》它會讓你懂得正直的偉大,會讓你知道所謂的“邪不勝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是美好的,你要相信這個世界光明磊落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學習方面有很多值得當今人借鑑的地方,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不分貴賤,賢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他既重視學,又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讓我們自己透過提問、思考、總結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三,透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論語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他講述瞭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更在修齊治平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大使命。中國曆代先賢,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從而創作出更多的經典。《論語》中的“仁”、“禮”等中心論點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透過學習《論語》才讓我知道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並非只有四大發明等。 這些是我對讀了《論語》之後的個人心得,讀書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感悟,《論語》一書博大精深,承載中國先賢的智慧思維,是我中華之瑰寶。希望大家可以多讀一些這樣的書,會讓我們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祖海在音樂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