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奇花傾城
-
22 # 程可欣
“華山”以其險峻而名列“五嶽”之首,號稱西嶽華山。它座落於陝西華陰境內,南接秦嶺,北臨黃河與渭水。其山素有“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之稱,這可以說是對其態勢的描寫。《史記》中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華山巡遊。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為什麼都選在華山舉行祭祀活動?這不能不讓人深思。人們用“華山自古一條路”來描寫華山的險峻。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談論華山自古一條路是如何的艱難與險阻。可很少有人研究為什麼華山自古一條路?那麼這裡不妨探討一下“華山自古一條路”對世人的啟示在那裡?
其實“華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迷。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也就是說它是一整塊大石。《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大家知道山體的形成大多數是由於地殼的運動擠壓隆起產生的。這麼大的一塊“華山巨石”很顯然不是擠壓而成,那麼是誰“削成”的呢?
關於華山的神話故事有很多,象“巨靈擘山”、“吹簫引鳳”、“黃雀銜環”、“破鏡重圓”等等,其中之一的“巨靈擘山”講述了很久很久以前,華山與今山西境內的首陽山是一條山脈。由於老壽星因孫大聖在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的一句玩笑,手一抖傾倒了半盞玉漿,釀成了人間洪禍。河水自西而東受華山與首陽山阻攔不成東瀉,頓時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玉帝派大力士巨靈神開導河水。巨靈神左手託著華山的石壁,右腳蹬著首陽山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大吼一聲,兩山開裂,百丈高的一般黃浪洶湧澎湃地從兩山之間奔騰東流。如今,首陽山根留有巨靈神開山時的腳印;華山東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靈仙掌。華嶽仙掌被世人公認為關中八景之首。唐朝著名詩人王維還寫詩讚美“巨靈擘山”的功績:“昔聞乾坤閉,造化生巨靈。右足踏方止,左和推削成。天地忽開坼,大河注東溟。遂為西峙嶽,雄雄鎮秦京。”
古代中國一直是個半神的文化,中國的山山水水絕大多數都與對佛道神的信仰有關。絕大多數山水都有道觀或寺廟,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只有這樣的山才孕育著豐富的內涵,向人們展示引人入勝的神蘊。而道觀或寺廟與修煉是緊密相連的。那時的人們相信只有透過修煉的方式才能修成道或佛。“華山”是個道場,整座山都被“道”覆蓋著。而修道的最高境界莫過於“真人”,即“全真”。
整個華山的結構也頗有講究,遠看如“蓮花”。“花”與“華”同音,此為華山的來歷,有此一說。而“蓮”是修煉界中的聖品。另外山體分為五峰,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中國古代有“五行”宇宙觀之說,認為這個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而方位與五行有一個對應關係,西方屬金,北方屬水,南方屬火,東方屬木,中央屬土。所以山體與五行相配可謂獨具匠心,這樣看來華山還是個小世界呢。
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從山下玉泉院到南峰的最遠處“全真崖”中間有許多景點與關隘。大體上有:青坷坪、迴心石、千尺幢、百尺峽、擦耳崖、蒼龍嶺、老君犁溝、猢猻愁、金鎖關、仙掌崖、鎮嶽宮、長空棧道、鷂子翻身、南天門、全真崖。
所經關隘由平而險而奇而玄。從山腳玉泉院到青坷坪一路上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青柯坪以東才是真正爬山的開始,這裡有一巨大的迴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膽小者開始往回走,勇者才敢於向上攀登。千尺幢為華山第一道險要,兩壁徒立,裂隙其間,石階若登天雲梯,鐵索垂直生寒,抬頭仰視,則天開一線,實在是練膽磨志的勝地;蒼龍嶺長約百餘米,寬不足三尺,中突旁收,兩側絕壁千尺,彷彿在考驗人們的意志。據說,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此畏險大哭投書求助,留下了蒼龍嶺上“韓退之投書”的勝蹟。也難怪,那時登山都是施勾搭梯,騎嶺而上。至於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更是奇險無比。而在南峰遠處,有一倒坎絕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見方,其字古樸剛勁,刻工精湛。此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空向裡,是誰又如何把這樣的大字鐫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間曾有“不是神仙誰能鑿”之說,讓人不得不信。
華山有許多“神仙”,在歷代修煉人中尤以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宋朝《梅花詩》作者大名鼎鼎的易學大師邵康節是陳摶第四代傳人。可見陳摶功力實不一般,他精於易學,不但有飛昇功能,而且還有宿命通功能。他曾說:“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空跨曉風;臺榭不將金鎖開,來時自有白雲封。”歷史記載:天下初擾,宋太祖之母肩挑太祖、太宗以避難。先生遇之,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卻將天子上擔挑。”;郝大通乃北七真之一,創立華山派。賀元希設長空棧道,懸空鐫刻“全真崖”,當屬其人。
修煉人要想達到“真人”的境界,一定要經過許多關隘。即便是“迴心石”也是擋不住,樹立正念,意志堅決,經“千尺幢”,越“蒼龍嶺”,過“金鎖關”,走“長空棧道”,最後達到“全真崖”,成就道家的最高境界修成“真人”,就是這樣一條路。《西遊記》中的取經之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修成正果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在登山過程之中,也有許多使人產生正念的現象,從而增強修煉的決心。華山有四大迷。第一謎叫作“洞裡甕”;第二謎是說“仰天池”;第三謎是說“升表臺”;第四謎在“全真崖”。
“洞裡甕”,洞中有一口巨大的甕,這口甕比洞口大得多,而又完整無缺,從未損壞過。那麼,這口甕是怎樣放進來的泥?是先有甕還是先有洞?
“仰天池”位於華山最高峰南峰的峰頂上,不過一米見方,深不盈尺。此池被道家稱作太乙池。別看這池子不大,“神通”可大著哩。它久旱不涸,雨澇不溢,春夏秋冬,池水始終如一。在海拔2000餘米的峰頂上,而且峰頂主要是堅硬無比的花崗石,池水是從何而來的呢?
“升表臺”每到暮春三月,前來朝山的善男信女都到這裡將表(指敬神用的黃色薄紙)撕成碎片扔下山去。在別處扔下的碎紙片會落下山去,可這裡卻恰恰相反,投下的紙片紛紛揚揚,不曾下落,卻直向天空飄去,彷彿鬼使神差的一般,由此,人們才將這裡叫作升表臺。更為奇怪的是,當紙片漫天舞之時,總會有成群的燕子不知從何處飛來啄食紙屑,紙片越多,燕子也就越多,紙片越來越少,燕子也越來越少,直到紙片啄完,燕子也消失了。為什麼在這裡紙片不往下落,為什麼會有燕子來啄食紙片,在如此之高的山上,燕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些迷都是摸得著,看得到的現實,並非虛幻。只有對神的正信才能破解開來,因為它們都超出了普通常人中的理論。所以登山尋道之人,見此就能增強他們修煉的信心。
其實“華山自古一條路”是給人指明瞭一條應該走的路,就是修煉的路。這條路從起點“青坷坪”到終點“全真崖”,它是對生命歸真的一種暗示,只有透過修煉的方式才能修成“真人”的一種暗示。這條路雖然艱難曲折,但樂趣與希望同在。
-
23 # 凡世塵命
據說,最初華山上住的是修行的道士,後來道士們成立了華山派,賀志真就是華山派的第一代掌門人,為培養下一代傳人,就要收徒弟,為讓徒弟們順利上山習武,所以,賀志真就在懸崖峭壁上鑿開了一個一個小洞口,然後用石釘固定在懸崖邊,最後搭上木板方便行走。這些木板寬度只限一人透過,且沒有欄杆,僅一根繩子作扶手,一不留神就會掉進萬丈深淵。
-
24 # 情人節第二天
古人的智慧,修行人士躲避世間煩惱,在笑傲江湖一書中是華山派的思過崖,誰修的,不好說,但可以講去過長空棧道的人都佩服古人的智慧,現代人的維護,以及那些嘗試冒險的人,有部紀錄片好像叫別樣華山,那裡介紹華山的工人拿著石鑿一鑿一鑿修的,在過幾年,你在體驗一下。基本上無險可回味,何時開發後山三公山?
-
25 # 清晨讀詩
呵呵,樓主盡扯。自古華山一條路是指只能走千尺幢上山,千尺幢頂端就一個小出口,用蓋子蓋住就封住了上山之路,以前的老電影《智取華山》裡清清楚楚。——而這個棧道跟自古華山一條路沒啥關係,只能呵呵呵了。
-
26 # 召南文藝
哈哈,我問孩子華山棧道何人所修?嶽不群令孤衝唄,足見華山之險不見路,更在於金鏞大師之《笑傲江湖》……
妻子笑了,盯著孩子,孩子笑曰:反正不是我修的。
問題來了怎麼辦?孩子有手機,查長空棧道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所修。
重點元代,賀志真,還是石匠出身,要不然怎麼會開山鑿洞,搭建棧道呢?
修路理由呢?賀拜呂通明為師入道教,1276年時從甘肅不遠千里來到華山,嫌棄自家觀宇過於簡陋,無人問津,便開始攀登華山主峰劈山鑿洞……
教育點來了!廟小無人聞,巷深酒無香,該怎麼辦?
孩子不樂意了:也畫一座山,針扎一串鏈,令人笑噴!
結論來了:支援學生玩手機,一定要給任務!砸座山,拽條鍵……
多謝指導!
-
27 # 關中客
去過華山的朋友都知道,想攀登華山,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膽量。登山途中的驚心動魄,只有親臨其境的人才深有感受。華山的花崗岩渾然巨石,以險峻著稱。千百年前,陡峭如削的華山,艱險異常,難以登攀。人們只能望山興嘆,遠而望之。
自古以來,靠山吃山。華山這個地方盛產藥材,當地人多以採藥為生。華山最初是沒有路的,只有當地的採藥人才敢循著猿猴攀爬的路徑進山採藥。後來,人們開始沿著進山採藥的路線,依山就勢,巧妙地利用天造地設的石隙嶺脊,開鑿出了登山的道路,才有了天下奇觀“自古華山一條路”。
現如今攀登華山的道路已經拓寬,但是在登山沿途仍然會發現許多透著古老與滄桑的廢棄石窩,有的如碗口般大小,有的如茶杯粗細,深僅寸餘,這是華山古道遺留下來的遺蹟。這些石窩或曾是登山的腳窩,或曾是欄杆的柱窩。從這些遺蹟可以看出,華山故道是非常的狹窄險峻,畢竟是人工開鑿出來的。這是當年華山修路人為之付出的艱辛,也是華山道路修造史的見證。
究竟是哪位先人最先開鑿了華山的道路,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七百多年前,有一位道長不遠千里來到華山之上,悟道靜修。閒暇之餘,他親率弟子在華山的懸崖峭壁之上,開山鑿石,搭木築路。這位道長就是”華山派”的開派宗師賀志真,華山之上最為著名的“長空棧道”就是出自他之手。
賀志真,又名賀元希,公元1212年出生於今天的寧夏固原隆德縣。這一年為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崇慶元年、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七年、南宋寧宗嘉定五年。也在這一年,長春人丘處機的弟子太古道人郝大通羽化昇天。十四年後,賀志真成為了郝大通的弟子呂通明的徒弟,成為全真道的道徒。之後,賀志真又拜在丘處機的弟子綦志遠門下習道三年。
史料中,關於賀志真前半生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隆德地區有名的石匠。在沒有來華山之前,賀志真先後居於耀州(今陝西銅川耀州區)孫姜村長春觀和隴州玉宸宮。隴州玉宸宮位於今天陝西寶雞的景福山龍門洞,丘處機當年在此創立了全真道龍門派。丘處機離開龍門洞後,到了終南山的祖庵,他把龍門洞託給了弟子趙九古來主持。丘處機應邀去西域面見成吉思汗時,趙九古隨行,後來死在了西域。
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忽必烈下詔命擔任道教隴西路提點的張志寬和副提點賀志真率道眾趙大全等12人來到龍門山,以繼承丘處機香火併祈國家景福為宗旨,重建山門。所謂道教隴西路提點,就是隴西地區道教的總負責人。賀志真一行接管龍門洞後,遵照全真道離家入林定居修煉的道規,對其進行大規模擴修工程,添建了廟宇,修建棧道,作摩崖刻石,並命名此處景福山。今天龍門洞的佈局,就是這時奠定的。龍門洞石崖現存石刻“全真巖”、“定日月婁景先生洞”均為賀志真所刻。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賀志真離開龍門洞,來到的華山。在華山腳下玉泉院的西側,依山劈荊結廬而居。賀志真把居住之所命名為全真觀,決心振作與弘揚道教全真派的宗風與德化。然而由於觀宇過於簡陋,又近塵囂,再加上自己身單力薄,最終未能如願。於是,他便放棄了簡陋的觀宇,攀登華山三峰,開始了他劈山鑿洞的大業。
如今的華山上下,石室甚多,有的鑿於懸崖峭壁,有的掩於深林幽壑,約計有七十二間半洞室。據說,這些石洞大都是賀志真師徒歷時數十年所鑿。很顯然,這種說法含有神話賀志真師徒的意味。但是賀志真建立華山全真觀、修築華山“長空棧道”和賀老石室,師徒四十餘年開鑿朝元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一生劈山鑿洞不止,那種苦志利人、堅韌頑強的壯舉,不只是弘揚了全真道的教義,也弘揚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
全真道的教義,主要體現在“全真”二字上。所謂“全真”,就是透過一個”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的修煉過程,返回到先天淳樸的自然狀態,不著一塵,不染一物,以達到全性保命與道合真之目的。全真道的道徒們把“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作為個人內修的真功。賀志真為了追求全真道這種最高的境界,放棄華山之麓那舒適、方便的環境,帶著徒弟登上華嶽三峰,要在那天險絕壁之處,用自己的雙手建立修身之地,修煉“全真”之真行。他們攀登上華山的南峰,在松檜峰南面的絕壁上,鑿出一個遠離塵俗、天人合一的洞天福地,這就是朝元洞。
今天的人們稱華山上的朝元洞為“大朝元洞”,是為了區別于山麓的朝元洞。大朝元洞的洞門向南,洞深4丈,高3丈,圓形拱頂。石匠出身的賀志真鑿工精細,洞壁白如雪。在洞口的兩側,還鐫刻有“三公還面北,五氣正朝元”的楹聯。據華山道教資料記載,賀志真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開始開鑿大朝元洞,到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仙逝,大朝元洞的開鑿工程還沒有完工。後來其徒弟姚道常等繼續扦鑿,直到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才大功告成,歷時近四十年之久。
傳說當年鑿大朝元洞時,賀志真不允許將鑿下來的碎石墜入谷底。因為山谷中有龍潛伏著,墜石會引來雷鳴,引發山崩。而鑿下來的碎石塊都要背到峰頂上去。如此的且鑿且運,使得鑿洞工程倍加艱難。其實所謂驚動潛龍只是一個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和全真道“苦己利人”的教義是密可不分的。
賀志真在開鑿大朝元洞的過程中,發現大朝元洞對面的絕壁之上,凸出一塊百平方米麵積的平地。此地三面懸崖,一面峭壁,站在那裡,有種遺世獨立的感覺。在賀志真的眼中,這是一塊理想的清修之地。然而這塊理想之地無路可往,要想到達此處,必須劈山鑿路。於是,賀志真開始修築“長空棧道”。
修築“長空棧道”的過程,異常艱險。為了在絕壁之上開鑿石孔,必須先在山頂用繩子將人吊在空中,然後在絕壁上一點點鑿出洞來。整個棧道分為三段,由南天門石坊至大朝元洞西為上段,長約20餘米,寬約二尺許。因棧道鑿於絕壁之上,三面懸空;過了大朝元洞,扶軟梯沿著懸崖的縫隙直下,此為中段;西折為下段,賀志真在峭壁之上鑿出石孔,然後在石孔中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然後加以固定,這就成了人腳踩的地方。
長空棧道的盡頭,就是賀志真看中的那塊理想清修之地。今天,這塊平地之上有一塊牌子,寫著三個大字“思過崖”。賀志真為了方便在此修行,還在這塊平地的山崖之上開鑿了一座石室,這就是賀老石室,又名僻靜處,因是賀志真所開,其又隱居於此而得名。此洞非常狹小,而且開鑿得十分粗糙,似乎沒有完工,因此俗稱“半截洞”。相傳,賀志真在華山開鑿七十二個半石洞中的半個,即指的此石洞。此處極為幽靜,唯有松聲、泉滴、鳥語,其餘皆不聞,堪稱名副其實的“僻靜處”。當年賀志真隱居於此做飯用的石灶,滴水的石臼,至今猶在。
賀老石室上方的懸崖有數十丈之高,呈倒坎之勢。在懸崖的絕壁之上鐫刻著“全真崖”三個字,字大五尺許,古樸蒼勁。在古人的眼中,“此處仰不可及,俯不能至”。此處的鐫刻和龍門洞石崖上的鐫刻如出一轍,都是出自賀志真之手。至於當年賀志真是如何鐫刻的,屬於華山十大謎之一。賀志真師徒用畢生的精力,在華山之上透過大朝元洞、長空棧道、賀老石室為人們描繪了一組自然的畫卷。“全真崖”是這幅畫卷之中的點晴之筆,它們共同勾勒出了一副奇妙高深的“全真”意境。
在華山千尺幢的下端,有一塊迴心石。這裡道路十分險要,遊人到此常常畏險不前,許多人因此原道返回,所以取名“迴心”。關於“迴心石”,民間卻有一種傳說,賀志真當年帶著徒弟在華山南峰的背壁開路鑿洞,苦修苦煉。其中有兩個徒弟不堪其苦,於是心生歹念。一日,賀志真在華山南天門外的峭壁上,腰繫繩索懸空鑿洞。這兩個徒弟怨恨賀志真非但不傳授他們道法,還讓他們成年累月的鑿洞不止。二人眼見賀志真懸於空中,於是便砍斷繩索,倉皇而逃。
當二人逃下千尺幢,到了“迴心石”處時,與師父賀志真相遇。至此,二人方知師傅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回心轉意,又隨師父上山修煉。這便是賀志真在“迴心石”旁點化徒弟的一段傳奇。今天的“迴心石”旁邊鐫刻有一副楹聯:“人皆可聖,要在知過;道非弗及,貴在自新”,暗引的便是賀志真點化徒弟的這一故事。雖然這僅僅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從側面說明了賀志真師徒“苦己利人”的全真品行。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賀志真在長安的潛真庵羽化,年八十八歲。徒弟姚真常等人將其遺骸歸葬於華山全真觀西則的山麓石龕之中。徒弟們遵照賀志真的遺訓,長駐華山全真觀。經過十多年的戮力經營,全真觀達到鼎盛。之後,全真觀更名為“朝元洞”。
賀志真道長已仙逝七百餘年,他留給華山的不只有險中之險的“長空棧道”,還有他所開創的“華山派”帶給華山的獨特文化。華山的魅力,不僅在於其險峻的地貌特徵,古往今來,“華山派”的歷史傳聞,透過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的渲染,更為華山增添了一道神秘之感。因此,從古至今的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華山情結”。
回覆列表
到了元代,全真派道長賀元真就決定開闢一條棧道,給那些沒有飛簷走壁功夫的道士一個上山頂的捷徑。他讓人在絕壁上打孔,然後再打入石釘,再在石釘上鋪上木板,這樣,那些武功不高的道士,就可以透過這樣的棧道爬上山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