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心智
-
2 # 飛翔的春燕
您好!我是春燕,您的問題我來答。
哲學家的世界和我們普通人沒有太多區別,他們也是有七情六慾,也有品德高尚和品德低下之分,並不會因為學問的高深就脫離人的基本範疇,我並不明白提問題的朋友是否和哲學家發生過爭論。
▲哲學家孔子
1、哲學家也會與人發生爭論,有人會客觀分析爭論雙方的立場,心理,對錯,有人則不會。因為越是頂級的哲學家越專注於自己研究的領域,雖然不能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也差不多少,也就是說我們普通人司空見慣的事,也許他們聞所未聞。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2、如果提問的朋友和哲學家發生了爭論,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哲學家的人品,如果是缺德的人就要據理力爭(爭論三句五句,說不通,也不必說了);如果是品德高貴的人,要體諒他們可能把太多時間花在學術研究上,爭論對於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學術上的不同意見。也許他們還會把人與人的爭論當個課題研究,畢竟哲學的本質是認識和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
▲老子
3、老子是我們國家最偉大的哲學家,如果他看待爭論,我認為會非常淡然。因為他非常明白福禍相依,不會和人爭一時口舌之快。
所以,因為哲學家哲學思想的不同,他們眼裡人與人的爭論也是不同的。
-
3 # 金鑫看球
哲學家看待人和人爭論,我感覺就像是和事佬這個角色。一會問問這個當事人情況,一會問問那個當事人情況,最後在自己的理論基礎上要麼指出具體問題所在,要麼看還繼續思考著這倆人究竟是為啥爭論。哲學的境界就是無邊無際。
-
4 # 悟空—悟道
在哲學家眼裡人與人爭論是很正常的是必須的。有哲學思想的人很清楚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還有個人多多少少有思想的侷限性和個人的主觀性,而哲學家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道是真理,並且也明白所追求的真理幾乎是不能到達的,只是相對的接近真理。用一個人的力量去追求真理是沒有意義的,只能透過爭論來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終使自己的思想更接近真理(只是接近不可能到達)。
-
5 # 浮生若寒
爭論是為了真相真理。人生莫爭——若成功,則不忘努力,懂得珍惜;若失敗,則當是磨礪,增加經驗。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別為難自己,活好自己……
-
6 # 慕易玲瓏
哲學家眼裡怎麼看待人與人爭論?這種情況要看哲學家的等級而定。如果是初出茅廬的小排量哲學家,大多會意氣風發,拿十幾種哲學工具化驗你,比方說:雙方誰是唯物論唯心論,誰觀點有矛盾。誰的主張是人性的與非人性的,等等。分分鐘以主體對付客體解決掉你。。。。但是!如果是大哲學家,情況就會有不同,比方說孔子看待兩小兒辯日,孔子的做法就是三十六計 走為上策。那時候說哪個對都不是什麼好事情,估計他老人家知道這種事稍微過兩千年後都不是事。還有就是像柏拉圖這種已經討了老婆的大哲學家。天大的本事見了老婆也是用不出來,唯物主體沒法解決唯心客體。最後都是靠每天受點氣才解決問題。千秋萬代都一個德行,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終極哲學。
-
7 # 明世良宸
哲學家認為,人與人的爭論是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碰撞,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人與人所見所聞不盡相同,且即使所見所聞相同,而反映到大腦的意識也有差異,所以,怎麼會沒有爭論呢?!
-
8 # 林衛軍說
這個我是外行,不過我覺得爭論是個明辨是非的過程,真理從來都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東西,都是在不停的爭論中產生的。我個人這麼認為!
-
9 # z藍莓
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會相同。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不一樣,給出的答案也會不一樣。每個人對問題的解決辦法不同 ,獲得的結果也不會相同。無論什麼爭論只是自己內心的真實表達罷了。所謂的對,錯都是相對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爭論是正常的。
-
10 # 田野4616
有為獲得真理實相的論辯,比如藏傳佛教裡的辯經,是有意義的;
如果不是為真理實相而辯,則是浪費生命毫無意義的,如逞能的辯說或情緒衝動下的爭辯等。
-
11 # 語自在的素食觀
哲學大家都知道分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一切都是物質構成
唯心主義認為一切都是心的構成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 人與人的爭吵都是分別念所造
離不開貪嗔痴各種妄想!因為不究竟!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是一種頭腦遊戲!一種未經過觀察的知見!所以世人常說沒有對錯觀只有價值觀!因為雙方之間的爭吵本身就是業力導致的立場不同的爭執!就像一個色盲的人跟一個眼根俱全的人看到一個紅色 一個說是紅色 一個說是藍色!那我們知道顏色的組成就是光組成!紅色也是人們賦予他的一個詞!本身不具備意義!色盲人認為她看到的實相就是藍色!而眼根完全的人看到的實相就是紅色!這是隻是業力允許雙方看到的!所以這樣的爭執就不具備對錯!
-
12 # 高山牧馬
事不爭不明,理不辯不清,正是由於爭論的力量將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日臻完美。同時,有益的辯論是推動認識提高的梯子,無謂的爭吵是阻礙前進的絆腳石,所以,要提倡富有建設性的爭論,減少胡攪蠻纏的爭執。
-
13 # 國學國醫傳承者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哲學家和普通人一樣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但與人爭論這塊站的角度,看問題的高度和維度就不一樣了!哲學家們不滿足於只是少數教授和學者們的抽象爭論和象牙塔裡的沉思,哲學家們所注重的是對一事件思維的方式和邏輯,是否能以智慧來觸動人的心靈或是否能揭示出事件存在內在的深層邏輯和特徵來。他們希望影響大眾,說服大眾。
而大多數普通人看到的事件永遠是當下的得與失,看待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他們認為在每一個事件方面都有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各有各的立場和關點。
-
14 # 博物匯
之一回答:哲學是追根溯源,探求世界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的學問。從哲學角度看,爭論的必要性也是為了發現問題本質,以及探討規律。 重在共同探討問題。
很多爭論,往往為了“爭”而“論”,不強調客觀的立論和論證,更多帶有情緒和目的,比如為了征服、說服,讓對方改變心意。
-
15 # 一條魚的時候
人家是哲學家。愚蠢家只想一種聲音。爭論?想都不敢想。可憐的是身在其中而明知可以爭可以論的人卻發不出任何聲。沒有了菱角。只剩恐尊(恐怖的尊從)。
-
16 # 有錢的
人與人看到的東西,經歷的事情是不一樣的,爭論就是為了把各自看到的,經歷的事情透過爭論說出來,所以你就知道了對方原來經歷了那樣一件事,所以才這樣對我的,然後你再把你所經歷或者看到的事也透過爭論說出來,大家就能彼此互相理解了,哦!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啊
-
17 # 我是老虎誰都怕
謝邀:本人才疏學淺,但也知道幾個世界頂級哲學家的大名,也多多少少了解一點個別哲學家的傳記和有關哲學的書籍 說心裡話,我認為的哲學思想以及哲學家研究的哲學問題就是我們的生活,只不過哲學家水平檔次高出我們很多,把我們人生的經歷經驗用他們各自的真知灼見,歸納總結,讓我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於是先有古希臘最傑出的哲學家柏拉圖先生華麗登場,也有自以為聰明絕頂、不甘寂寞的古希臘哲學及科學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先生隨後出場。
哲學界也有哲學界的春秋戰國,第一個提出實驗法、歸納法近代哲學第一人培根,大陸唯理論的創始人,確定了理性的價值的笛卡爾,有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型的哲學大師康德,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唯意志超人哲學家尼采、邏輯實證主義權威羅素,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哲學的鼻祖馬克思。
在遙遠的東方,中華名族的先人們也不曾落伍,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老子、墨子、郯子、孔子、荀子、商鞅、吳起或提出強國富民的論斷,或拿出武力縱橫天下的華章,即使你是旁門左道、欺師滅祖為世人不齒的下三濫學問也沒有人把你趕盡殺絕。每一個學說理論都有自己的佐證和擁躉,都有自己施展才華的一方沃土。誰也沒有剝奪誰說話的權力 把這種評判交給了時代,交給了人民。
哲學思想是發展的變化的,需要在與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提高升華的,需要借鑑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的,哲學是開放的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臆測在哲學家眼裡,他們最為尊重的是每一個人說話的權力。支援人與人之間的爭論。提倡的是每一個人發表不同的意見觀點。他們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
18 # 西部家居
人與人的關係是哲學,人與他人的關係是倫理學,人與群體的關係是政治哲學。
對於我們而言,沒有什麼比如何對待這個世界更重要的了。
哲學家怎樣看,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哲學家,但是,就我自己來看,人與人之間,能做到以下這些,相信不會比哲學家差:
1、善待他人
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如果你對別人有禮貌、尊重他人、對人和善,那麼大多數都會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並且要學會主動,主動接近和善待他人,而不是隻是站在原位等待別人靠近你。
2、認真傾聽他人
傾聽是人際交往和溝通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每個人在表達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所講的能夠得到對方的理解,在傾聽的時候,要集中精神投入地去傾聽,並適時給予反饋,這能讓對方感覺到你有用心在聽。
3、主動關心他人
生活中,學會主動關心別人,日常生活中的問候,別人生病時或挫折時的一句問候和關懷,會給人帶去一絲溫暖,會讓人感覺到你的善意。他們會更加認可你,欣賞你,肯定你。
4、主動幫助別人
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主動去幫助身邊的人。助人也是一種快樂,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你自己也能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
5、拒絕猶豫
不管對待什麼事情,總是猶豫不決,連講句話都要想很久,久而久之的話可能會讓人失去耐心。對於你想要的,果斷地說出來,對於你不想要的,學會果斷的拒絕。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有你自己的喜好。拒絕不代表你不近人情,反而是直率坦誠的表現。
6、記得對他人表達謝意
-
19 # 仁春居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古今中外哲學家,由於自身的學養與智慧不同,看待別人的爭論也必有各異。以宇宙觀看,世界在,爭論必然在,而無論對與錯。
-
20 # 石緣秘境
位置不同看待事物的觀念與格局肯定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當產生爭論時,大多數人會各持己見,立場不一樣,結論肯定不一樣。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能改變自己,每個人做好自己就行,社會對人是有約束準繩的,對錯的人會有懲罰,對對的人會有恩賜。
當自己感到生氣憤怒時,要學會“反觀自照”,照一照自己的心念,多佈施,多奉獻,多與人分享,以“上善若水,從善如流”的處事態度面對自己與他人。
學會從另一角度看問題,改變自己的心態,付出多一點,要求少一點,多一份恬淡,人生便會多一份釋然。
看人長處,幫人短處,記人好處,那有那麼多的爭論,相互間多些關愛,多些笑容,不要什麼都去爭,去爭個輸贏,是沒意義的,短時間看,你是贏了,但長遠看,對自己是不好的,大家都會不喜歡你,因為愛爭論的人通常都很自私自我、胸襟狹小、容不了事與人的人,誰愛跟這樣的人相處啊,是夫妻也會搞不好,是父母子女也會處不好,更別說是朋友同事了,所以,遇到凡事,多冷靜理性的想想,不要以自己的性子說話,拒絕語言爆力。
天下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和美美!
回覆列表
我看過哲學書來回答一下。
哲學是對人類整體現象的深度思考,哲學家追求事物的真正本質,關心人類發展的終極幸福。
普通人偶爾也能碰觸一點哲學思考,卻遠遠沒有哲學家想得深刻與長遠,所以,普通人在哲學的認知上是比較低的,我們更多的是忙於生活的得得失失,難免會為了一些利益而爭論,生活本身就是這個樣子,也促進了認識的進步。
當哲學家發現人們爭論時,我想他是看在眼裡,笑在心裡,因為他會站在一個高點,發現人們爭論中存在的各種漏洞,由個體而想到整體,由現象而想到本質。不過,哲學家更多都是平平淡淡的人,沉浸在思考之中,輕易不會因為一些他思考之外的問題發表意見。
哲學可以說是深刻的思考,時代有多大變化,人類就有多深的認識,而探索真理總結規律的人往往也更多的付出,指明人類發展道路的,往往就是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