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白野史

    閱讀古代詩歌要從標題入手瞭解以下三個方面 一、標題切入 標題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等資訊的豐富載體,是我們理解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二、細研正文 詩歌的正文是閱讀的核心,讀懂正文也是讀懂詩歌的關鍵所在。這一環節是以平時的積累和素養為基礎的,不過,方法上還是有幾點很關鍵: (一)懂得結構章法和基本特點 (二)抓關鍵詞句 中國古典詩歌大都篇幅短小,因其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含蓄而有跳躍性,錢鍾書用“閃電戰”來形容古典詩歌。因此,考生讀詩時千萬不能匆匆一掃而過,這樣絕對是讀不懂、讀不透的,應一個字一個字地品讀,邊讀邊想其意,力求還原詩歌畫面。當然,最重要的是抓住關鍵詞句,迅速確定其情感基調。 (三)抓景、事、情 任何類別的詩歌都離不開“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詩的核心。我們要做的就是,仔細閱讀全詩,對文字資訊進行檢索分類,注意詩中出現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髮開去。只有一個意象的畫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詩人全部的思想感情;由眾多意象組成的畫面意境,也會以其中一兩個意象為主體。透過對景、事的提煉、理解,圍繞人之常情,推導詩的主旨。 三、挖掘暗示資訊 詩歌中除了標題的資訊外,還有作者、註釋和題乾等提示性資訊,這些資訊也很重要,有的還可能是解題的關鍵。

  • 2 # 陽光指南

    古詩詞燦若星河,如果通讀,是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所以我推薦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定大概能有所啟發。比如:文學理論、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史(一二三四)、中國文學批評史。因此以下這些教材不妨看一看:

    《文學理論》 童慶炳 掌握點理論 對什麼是文學有個起碼的認識。

    《古代漢語》王力 基礎打底 其中有講詩詞格律的,不能不學。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 釐清詩詞發展的歷史脈絡。

    《歷代文學作品選》 朱東潤 最基本的詩詞食糧,相當足球界的精彩瞬間合集。

    《中國文學批評史》陳少康 文學不是作家與讀者的單向聯絡。

    從艾布拉姆斯文藝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來看,光讀作品是不夠的。

    所以下面這些書籍也是必備的: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宋詞選注》、《詩經》、《楚辭》、《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唐詩雜論》等等。有了這些,基本上跟大學中文系的談笑風生毫無壓力了。相信平時也喜歡舞文弄墨,學著作詩,附庸風雅一翻。到了這一步,不能再讀選集了,要讀原典。中華和上古出的,都不錯。

    文字方面:大小李杜蘇辛等人的集子,至少要挑一兩種通讀。有條件的話,枯坐圖書館,翻《全唐詩》 《全宋詩》 《全宋詞》。

    文論方面:《歷代詩話》 其實不多,重點關注 二十四詩品 滄浪詩話 這些是探討理論的。還有宋人那些類似筆記的詩話,或品評詩句,或記錄典故,著實有趣,並且可以訓練審美,幫助理解時人對作家及文字的接受情況。

    《人間詞話》 海寧先生實在創見疊出。某些觀點你可以與其商榷,卻不能無視。

    其它:李杜等重要詩人的傳記、年譜 ,新舊唐書等,瞭解作家身世、時代背景,俟興趣選讀。

    近代學者:吳梅、唐圭璋、龍榆生、葉嘉瑩

    答主慚愧,讀書不多,只能幫你到這一步了。

  • 3 # 詩酒墨染江湖

    閱讀古代詩詞,是需要耐心和認真態度的,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和一點時間去閱讀去體會的。古詩詞閱讀不像如今的很多快餐似的作品,簡單明瞭一目十行就可以大概明瞭所寫內容了。閱讀古詩詞基本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個人閱讀古詩詞有如下閱讀習慣:

    一,遇到古詩詞中不認識的字或者含義時立即查詢字典弄懂明瞭。

    古詩詞中,生僻字和不明白字面意思的字詞一般還是很容易會遇到的,比如詩經中就有許多生僻字,而且這些字還會出現在作品裡比較關鍵重要的詩句裡。不認識和明白字的含義,對理解詩詞作品來說會產生困惑。古詩詞本就含蓄不如現在的白話文一看就很容易懂作者寫的什麼。所以閱讀古詩詞建議要不怕麻煩一定要弄明白弄清楚不認識的生僻字含義,這樣更有利於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二,習慣了閱讀古詩詞時自己試著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不管什麼題材的作品,多麼含蓄深沉的作品,大多都是融景於情,或者融情於景中的架構,古詩詞也是如此。翻譯成白話文對快速理解明瞭古詩詞所寫內容是非常有好處和必要的。這比去百度或者看別人的譯著白話文強多了。對於一個作品或者一首古詩詞來,自己試著去譯著它比看別人譯著的更能留下印象。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透。

    三,對於古詩詞中經典的名篇名句儘可能的去背誦記住。

    這對於喜歡古詩詞的人來說是常常乾的事兒,遇到好東西都想珍藏或者據為己有。難道不是嗎?嘿嘿!古詩詞裡那些經典流傳下來的名篇名句,如果遇上了喜歡閱讀古詩詞的人,是不會放過的。以上就是個人閱讀古詩詞想要了解的東西和方法了。大家是怎麼閱讀的呢?歡迎分享……

  • 4 # 你說的我全都懂

    個人認為讀詩詞,意境和情感不可或缺。

    撇開考試賞析這些目的性的要求,能靜下心來品讀詩詞,無非是詩詞本身引起了共鳴。我們不能人人都是文學家,也不是人人都才高八斗,詩詞的作者寥寥幾句把我眼之所見、心之所感表達了出來,我心裡自然興奮。

    閱讀詩詞的第一步就是直覺。直覺它觸動了心靈,直覺它讓人找到了表達的出口。

    比如清明將至,我想念逝去的人,我有滿腹愁苦想說又說不出,一句“十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足矣。

    閱讀詩詞的第二步就是要去“會一會”作者。

    這是怎樣的一個人,身處怎樣的時代,過了怎樣的一生,才能在詩詞中道盡人生的悲觀離合?

    詩詞如其人,能被詩詞吸引,也有很大機率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能寫出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樣的人,大機率不會是個遇到點挫折困難,就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人。

    其他的關注點,就全憑自己喜歡了。

  • 5 # 青杉風語

    從古至今,詩詞曲賦,各領風騷數百年。無論形式怎麼變,一直探討的是三方面問題。就是道家的自由與儒家內省的妥協,個人命運與家國需要的契合,我觀萬物,萬物入我心的,萬物皆我的自然觀。這三方面的探討發展出來的就是隱忍,忠孝,實用主義自然。讀來讀去,中華詩詞風骨在這裡。

  • 6 # 詩畫同源

    文化是一種承傳,有著鮮明的時代感。

    要想真正的讀懂和理解古詩詞,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個人的、社會的,多掩映在作者的作品裡。

    由於詩詞的概括和簡約,用詞造句都深具內涵,

    因而瞭解“文言”,更有助於準確理解其含義。

    詩詞另一個特色是,有格律韻腳和發聲的平仄要求,

    一些多音字和方言也影響著詩詞的意境。

    使用方言、引用典故,都會對詩詞的本意有所影響。

    正因為如此,會有人質疑詩詞“意思”的“準確性”,

    認為某些詞義有點模糊不清。

    比如,學者錢鍾書先生生前就說過,“詩無正解”。

    詩詞,在不同文化和不同語種之間翻譯轉換時,頗費“周折”。

    往往要加很長的“註釋”,以便幫助讀者“正確”理解。

    另外,由於韻腳的緣故,詩詞譯成其它語種時,完全沒有了“韻味”。

    名詩絕句也變得“平淡無奇”,甚至面目全非。

    尤其是詩詞中上下文的對仗句式,

    西方人更是一頭霧水,叫苦不迭。

    各個國家都一樣,這就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耗損”。

    例如,泰戈爾《飛鳥集》詩裡的那一名句:

    “天空無痕,我已飛過。”

    可謂“大氣磅礴”,富於哲理。

    也有翻譯成,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已經飛過。”

    同一首詩,兩種譯文,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我們現代人去讀古詩詞,

    如果離開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就很難讀懂作者的內心世界,

    從而失去了“欣賞它”的角度。

    也讓詩詞丟失了本應有的色彩,甚至意思相左。

    個人覺得,

    站在古人的角度讀懂,站在現代人的角度欣賞。

  • 7 # 隨心漂流9

    我喜歡古代詩詞,僅僅是喜歡。因為閱讀古典詩詞,會給人帶來超越繁雜世俗生活的愉悅。我喜歡身邊帶一份小本的宋詞或唐詩,或旅行出差,或辦事等待,拿出來讀幾行。枕邊總是會有一本詩詞的,無眠之夜,隨意開啟,翻到倦時,倒頭就睡。

    對於古詩詞記憶,我從來沒有去刻意背誦,而是選擇性記憶。我把記憶精力放在系統記憶上,就是了解清楚整個古詩詞的系統,把它們放在記憶的抽屜裡,需要時找得到即可。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提升記憶的結構深度就顯得十分重要。比如無論任何一首古詩詞,我要認識它,找到它時,只要翻開記憶抽屜,就可查閱。用句哲理的話說,雖然我不知道它,不認識它,但如果需要我可以馬上知道它,認識它。這種記憶方式是學習化社會決定的,在學習化社會里,我們不在需要像前人那樣費盡精力去記憶。我們把記憶放在“雲裡”,騰出精力用於思維,用來理解和欣賞古詩詞的美感。

    幾點經驗,供大家參考。

  • 8 # 水晶之戀G

    閱讀古代詩詞,我是在小學,初中,高中讀書的時候,接受語文老師的講解,自己再去朗讀、默記和默寫的。

    我覺的基本瞭解的內容如下:

    一,朗讀,在朗朗上口的古代詩詞中,感受詩人的意境;

    有這麼一句老話,“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告知我們,學習古詩詞和生活的習慣離不開的;我們只有對它感興趣,才能學習和體會到詩人,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的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所表達的語言方式。當我們自身也融入詩詞的意境和畫面的時候,我想你也可以作一首類古詩詞,現代新詩詞了。

    二,書讀百遍,其義自顯;

    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一位老師(前前任校長)對我們說:“同學們,為什麼你昨天剛學習過的知識就忘記了呢?因為你們聽課的時候,是從左耳朵進,右耳出,中間沒有大腦相關神經區域的深層次領悟和理解!”;

    “書讀百遍”,是需要我們邊讀邊記憶、分析、理解,處理的一個整體過程;

    “其義自顯”,是經過大腦的深層次總結處理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在加上身處其境,就能夠理解了沒有弄明白的問題。

    三,掌握古詩詞的排版格式;

    古詩詞的排版格式一般為:

    1,五(七)或十個字,四行;

    2,分為首聯、頸聯、頷聯和尾聯。

    首聯,第一行,可以使用明喻或暗喻的修辭手法;

    頸聯,第二行,與第一聯進行對仗或對韻;

    頷聯,第三行,採用押韻的修辭手法,烘托

    出主題;

    尾聯,第四行,與第一聯首尾呼應。

    四,古詩詞的排版韻律;

    韻律,是一首好詩詞的節奏關鍵點;使用“平仄,對韻(仗)和押韻”等,它能夠使整首詩詞抑揚頓挫、金戈鐵馬、戰火連天、雨雪交加、小橋流水,風和日麗等等的場景更為貼切而且能夠突出詩詞的意境!

    五,默記;

    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一是不影響與他人所處的環境;二是自己能夠和自己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六,默寫。

    當我們把前面幾個搞明白和落實了,那麼我想你也可以默寫一首古詩詞了;比如,岳飛的《滿江紅•寫懷》或劉禹錫的《陋室銘》。

    【泛文化寫作營】

  • 9 # 十二十頁

    讀詩的文字

    歌不講節拍就不能唱,詩無節奏就唸不上口。無論是最短的《詠鵝》還是最長的《格薩爾王傳》,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節奏和韻律。詩歌的節奏有如下幾種

    四言兩頓

    顧名思義都是兩個字一頓,每行詩兩頓,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就是這種樣式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桔子/州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看為領字,因為領字句除開領字外都是“平平/仄仄”,與下一句的“平平/仄仄”相粘,平仄頓挫都是很整齊的。

    五言三頓 

    五言絕句以及大量的五言民歌,例如李白的《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六言三頓

    六言三頓是五言三頓的發展,它是隨著雙音詞的增多之後出現的,在六言詩中五言詩的第三頓已由一個字變成兩個字,例如白樸的《天淨沙》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七言四頓

    七言四頓是我國詩歌運用得最普遍的一種詩節形式,如七言古詩、七律、七絕、七言民歌和一些七言新詩都取這種節奏形式。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冀毛。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十言四頓

    這種節奏形式在戲曲或曲藝唱詞中使用得多,現代詩歌中也常運用。如《沙家兵·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全憑著/勞動/人民/一雙手,

    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

    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豈容/日寇/逞/兇狂!

    卞之琳認為“節奏就是一定間隔裡的某種重複"。因此我們說,他們對節奏的理解從來沒脫離“音樂性"。節奏的出現要早於語言,節奏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最開始的人類說話是從節奏開始的,直到後來人類發展了,節奏逐漸開始為語言服務。詩歌的生生息息,詩歌的延綿不斷,詩歌的潮起潮落,詩歌的週而復始,等等都是節奏的統一。

    讀詩人的心境

    讀了作者,才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看著文字意思相近的兩句詩其實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就是因為詩人當時的經歷和心情大不一樣,所以表達的中心思想則不同,就拿李白和杜甫兩個人舉例。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 送行舟。

    如果單獨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句詩,其實意思差不多。但當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之後,會覺得大不相同。這就是詩人的魅力。

    李白可謂是一個合格的“驢友”世界這麼大,他總想去看看,二十五歲的李白坐著小船到了荊門,看到此情此景賦詩一首,當時的他是非常高興的。

    而杜甫不同,一生坎坷,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比李白大好幾輪了,在安史之亂之後便開始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自己已經這樣了,肯定高興不起來,這首詩表達的便是淒涼之情。

    【結語】

    所以說,任何的學習,都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包括讀詩,就像孔子說的,學習的同時還要思考,讀詩的時候要思考的是意境和作者,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首詩,並且,在思考之後,還要運用,不能學完之後放肚子裡了。

    並且,把碎片化時間利用好,詩是最合適不過的,短小精悍,引發思考。當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和經驗後,對於自身也有很大啟發

  • 10 # 輕瑤

    我認為不管閱讀什麼樣的古詩,都要經過下面這幾個固定的步驟。

    一、看懂標題關鍵字

    拿到一首詩,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首詩的標題

    在看標題時也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說我們要抓標題的關鍵字,有時我們可以從標題中看到作者所處季節,看到有什麼景以及可以揣測出觸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緒;有時我們又可以從標題看到寫這首詩的天氣及創作地點並判定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有時,我們可以從標題中得到這首詩寫作的目的,以及揣測作者是歡樂抑或是悲傷······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是一首初逢時的贈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作於被貶之後,有寄寓後輩之意,可以大概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傷的,苦悶的······

    二、知人論世

    我想,第二個步驟就是知人論世了。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論世”就是明瞭作者的時代以及作者的經歷。

    在我們瞭解了作者的時代後就能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及從中體會到作者的內心且在寫這首詩的時的情緒,往往時代可以告訴我們很多詩的情感基調,因為很多詩人都是有感而發,借詩來排遣自己內心的苦悶······

    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此時韓愈因反佛骨事件而震怒龍顏遭到貶職,此時在告別時所作的詩表達了他內心的苦悶與不滿之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從標題可以看出是一首贈詩,但我們要了解作者當時的經歷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大概所表達的情感,作者也是仕途不順的那種,他在首聯便回顧了自己被貶的經歷,卻又包含著一種向上的心態,這些都是可以結合身世來體會作者寫作的心情與想要表達的意思。

    三、聯想實際

    第三個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技巧,我感覺非常有用。

    我在品讀古詩的時候,我會聯想現在的天氣讓自己有什麼感想,往往還能激發我的一些創作靈感,比如暮春時節往往會令我有一定的觸動,因為春天就要過去,萬物失去了最好的生長時機,就會有一種很悶的感覺,詩人也是這樣。

    我還會在身臨其境的去設想處在那個環境是有多麼難受······

    我覺得這是體會作者心情的很好的方法,不知道詩友們有什麼看法呢?

    可以分享給我嗎?

  • 11 # 饅頭一哥

    閱讀古代詩詞,重要的就是進入意境,體悟情感,獲得成長。

    具體方法:

    四讀:

    讀詩題,瞭解詩人表達的時間地點事件詩歌題材等,有益於更好的把握詩歌情感主旨。比如《逢入京使》題目告訴我們就是邊塞詩,而且是寫在出使邊塞途中,肯定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對戰爭的憎惡和對和平的渴望。

    讀作者,知人論世是閱讀詩歌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同詩人,詩風不同,不同年代,背景不同。比如李白豪放不羈,杜甫沉鬱頓挫等等。

    讀註釋,註釋會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具體內容。

    讀正文,從結構章法,比如絕句一般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律師一般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再到抓關鍵詞,比如情感語,怨,恨等等,直接寄託了作者的情感。再到意象,比如“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單身狗被一對愛情鳥給虐了。最後抓手法,比如互文見義,表達技巧等,來讀懂詩歌情感。

    一句話:字不離句,情不離景,景不離句。

  • 12 # 瘋石

    我喜歡古詩詞,都是棉花土裡撿綠豆,撿得一句算一句,有的實在太美,就沒事一個人默誦,反覆多了,閒下來看看全篇,全篇看多了,有合適的機會,就跟朋友嚼嚼,或者偶爾切時切景地誦讀兩句,遇到興致高時還打打油。長年累月保持這樣,慢慢就積累了一些。歸納起來就是:不經意的學、誦、用,還試著寫[可愛]

  • 13 # 點墨散人

    我是一個非專業的詩詞閱讀者,更準確的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我的文化底子決定了我只能是古典小說的淺能讀者。從提高自己文化底蘊上講,我是終生的受益者。

    從初中畢業開始,我接觸了小說閱讀,不久就偏愛上古典小說。比如四大名著。透過閱讀,喜歡上古書中的詩詞。愛上詩詞就可以說從讀書中興起的。

    我讀書不多,興趣濃厚,很多時候都能記住書中的詩詞。並從中體會到了區域性章節的精華甚至作者寫作走向。比如紅樓夢開篇的無材可去補蒼天…和大夢誰先覺…這兩首詩就預示了以石為據、以夢敘事的寫作格局。並且留足了敘事空間。

    我讀書中的詩詞方法簡單,這是我的初等文化決定的。文憑低讓我不可能專業。我覺得詩詞是小說的精華所在,一個章節甚至一本書記住了幾首詩詞就可以落知書中一二了。

    我由愛詩詞到學著動手寫也是淺顯的。在讀詩的時候,我首先欣賞詩韻,然後注意此詩經典之句,因為一首詩作有一句精華就夠了,就可以算上好詩了。其他東西我不專業,沒法學乾脆不管它了。

    以上是我閱讀時的自我感受,淺嘗欲止,聆聽指教。

  • 14 # 文之戈

    詩歌是一種有節奏,有韻律且富於感情色彩的語言藝術形式,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等而產生。

    我自小就喜歡古詩詞,在老師佈置的作業中,在懵懵懂懂的背誦中,在成長的人生坎道上漸漸明白了古詩詞的妙語和意境精髓。所以要閱讀古詩詞你必須首先要喜歡上它。然後你才有閱讀的動力和興致。

    我是這樣閱讀古詩詞的。

    1,找出詩眼。

    詩眼就是整首詩的主題和中心,如唐代王維的《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還有詩仙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大家看這倆首的詩眼在哪裡呀?

    對了,詩眼就是“思”,在標題和文篇中都能找到。

    王維的《相思》是詠物思情,透過對紅豆這種農作物的表敘,引申出“相思豆”的寓意,來抒發對朋友親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靜夜思》是寫景抒懷,透過對月夜情景的描敘,表現詩人對遠方家園的思念。

    找到了文眼也就找到了整詩的意蘊。

    2,找出詩詞的風格特點,掌握詩詞中的節奏音律。

    我國曆史悠久,地域寬廣,所以詩詞在各個時代和地方都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古詩詞根據內容來分大約有9種類型:敘事,抒情,送別,邊塞軍旅,山水田園,懷古,詠物,悼亡,諷喻詩等。

    按體裁來分有古體詩和近體詩倆種。古體詩有《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近體詩一般是絕句,律詩,排律(長律)。如出自唐代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從內容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感激,留戀之情。節律上面來看是一首七言絕句。絕句一般為近體詩,也就是唐代以後的詩。

    3,讀懂古詩詞的意境,再翻譯成現代白話文。

    讀古詩詞要學會把它翻譯成現代語式。古詩詞一般都言簡意深,韻律優美,從字面上去翻譯比較簡單,但要從意境上去翻譯就比較難了。所以翻譯前首先要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古詩詞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是鑑賞詩詞的最高層面,是感性到理性的昇華。所以一定要領悟到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我是這樣翻譯《漢樂府》古體詩《上邪》的:

    原文: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譯文:

    蒼天在上!我多麼渴望與你相知相愛,

    此生不渝,與我生命相生相息。

    直待那巍巍山峰塌陷成地,

    待那滔滔江水乾涸枯竭,

    待那朔月寒冬春雷陣陣,

    待那炎炎酷夏白雪紛飛,

    一直等到那天地交融滅絕,

    除非這樁樁件件都發生了,我愛你的心才和這個世界一樣一起決然滅絕。

    天長在,愛在,地長在,心中的你永在。

    4,記住古詩詞的經曲名句。

    現在的生活節奏都很快,大家整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想要靜下心來讀首古詩是很難得的。我一般很少整首詩的去背誦它。大部分詩詞只記住它詩篇裡面最經典的名句,詩詞流傳下來的都有一倆句朗朗上口的金句,如王維的《使至塞上》裡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等等。這些名句一定要記下來,以後在生活中有時會用得上。如我們的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是運用古詩詞的高手,我們經常在電視上聽到他們講話時引用經典詩句,妙語連珠,文化修養很高。

    好了,這就是我閱讀古代詩詞所掌握的方式方法,就是首先找到詩的文眼,讀懂詩詞的意境,然後是掌握詩詞的風格特點,欣賞古詩詞的對仗和節韻。再就是把古詩詞按自已的理解翻譯出來。最後是記住詩詞中的金句。

    朋友們,你們覺得我這閱讀古詩詞的方法還可以嗎?

  • 15 # 小A的書袋

    我從小就喜歡古詩詞,古詩詞一般以抒情為主,篇幅雖短小,卻意蘊深刻,展現了人類美好的情感。要欣賞古詩詞,首先要讀懂詩歌的意思。因為古詩詞好用典故,且離我們年代久遠,很多詞語我們是不熟悉的,其次讀詩要根據詩歌的特點來讀。

    古詩詞有3個主要特點:

    1.情感強烈,創設意象和意境

    2.語言凝練,富音樂性

    3.結構勻稱均衡

    根據古詩詞的特點,我閱讀古詩詞一般從以下3個方面欣賞

    1. 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藝術標準。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閱讀古詩詞一定要知道如何欣賞意境。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學者李敬一把詩歌的意境美概括為八個方面:

    第一種意境叫 “雄奇闊大”;第二種叫 “曠放開朗”;第三種叫 “蒼涼悲壯”;第四種叫 “深邃沉鬱”。這四種類型有個共同點,就是表現了一種 “陽剛之美”。

    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具有雄奇闊大的意境美。

    此外還有四種,第一種叫做 “濃豔瑰麗”;第二種叫做 “淡泊靜謐”;第三種叫做 “清新素雅”;第四種叫做 “淒冷寒涼”。這四種大體上集中表現了一個共同點,即 “陰柔之美”。

    如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就具有淒冷寒涼的意境美。

    2. 語言美。

    古典詩詞語言可以說是所有文體中最精美的。古代的詩歌概括力強、篇幅短小,要求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形象。詩歌的語言就像做飯的材料。沒有材料,做不出飯,材料不好,做的不好吃。材料的好壞決定了飯菜的味道。

    古人特別注重提煉詩歌的語言。比如說王安石詩“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修改了十幾次。

    好的語言造就了優美的詩歌。詩歌看多了,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提高。

    3. 形式美。

    中國古代詩詞講究形式,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築美。

    中國古典詩歌早期為 “四言詩”,如《詩經》。後來經歷了 “五言詩”、 “七言詩”“永明體” 、“格律詩”和詞曲等。基本都要求“平仄”、“押韻”、“對仗”和“對偶”。這使得古詩詞韻律協調,抑揚頓挫,表現出音樂美和建築美。

  • 16 # 徐徐升起438

    平生最喜古詩詞,

    常以書寫毛筆字。

    兩全其美仿韻腳,

    常寫不屑打油詩。

    (打油詩也是詩)

  • 17 # 詩詞文賦

    我個人十分喜歡古代詩詞,首先閱讀它們,我一般有比較系統的閱讀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一、粗讀

    先粗讀一遍,這樣捋順下來,會比較順口。粗讀的意義在於對詩詞有個大概的瞭解。不會逐字分析,因為在粗讀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生字,由於這些不常見的字,會造成閱讀障礙,那麼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假設我們第一次並非粗讀,而是仔細的研究每個詞,如此一來,腦海中的記憶不深,用不了多久便會忘記。第一遍閱讀,等同於陌生人之間的見面,還未開口,先用眼睛上下打量對方,形成一種初步印象,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

    看似無用的粗讀,其實裡邊暗藏玄機,如果缺少這個步驟,古代詩詞的理解,將會減弱幾分,同時會有一種“晦澀感”。

    二、默讀與問讀

    默讀比較容易理解,而問讀就是帶著問題去讀,詩歌也和上學時候的閱讀理解,或者課文是一樣的,都需要一個過程。

    默讀的時候,主要是加深記憶,而粗讀與默讀之間的配合,則是對詩歌的整體性,有一個印象與理解。待到第三遍,我稱為精讀,帶著問題閱讀的時候,能學到很多知識,而且這些知識,都是課本里沒有的。

    比如說閱讀詩歌,形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你不去做,不去學,只是乾巴巴的看,永遠都學不會。

    瞭解了哪些東西

    詩詞中的句子,具有語言凝練、意境高深、景色優美、人物飽滿等特點。尤其是語句簡潔,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但詩句中的含義,卻一點不簡單,需要仔細品讀,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們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來細說詩詞的特點,全詩僅有四句,可是這四句之中,可謂包羅永珍,不僅寫出了景色,還有主人公的心情。

    其中絕、滅、孤、獨,都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有寂涼之意,利用冬天的景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這首詩畫面感極強,能讓你產生無限的聯想,這就是詩詞的趣味之處。

    換言之,在品閱詩詞的時候,不僅能學會語言凝練,且其中的意境,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每首詩的意境不同,我們在“梳理”的時候,也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只有全方面,無死角的體會,才能將詩詞中的含義,全部發揮出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長時間背誦或者熟讀,那麼自己的文風,就會變得凝練,去一字而不得,多一字則無意義,這就是詩詞的境界,也是最基本的東西。至於更高深,更有意思的東西,還要我們深度挖掘。

  • 18 # 言詩雨

    興趣是前提,先讀自己感興趣的,再廣泛涉獵。然後,找當世的詩詞學者,向他們學習,提高鑑賞能力,拓展知識。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開始,古詩詞僅僅是語文學科的必修科目。平時背記,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直到上課聽老師講這些名人軼事,我才開始對詩詞有個興趣。

    很多時候,那些出名的詩詞,正是因為詩人自身的經歷造就的。

    所以,先了解下詩人的生平軼事。不僅可以激發你對這個人的興趣,還能激發你對他所寫的詩詞的好奇。比如,陸游的《釵頭鳳》、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李煜的《虞美人》等。

    等你瞭解完這些人的經歷,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彷彿有了廣度;等你再讀完他們所寫的詩詞,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彷彿有了深度。

    二、優秀的師傅解讀的不是詩詞,而是山川海洋

    自己隨興趣閉門造車還不行,要想提高鑑賞能力,必須得給自己找個靠譜的師傅。

    這個師傅不建議找古代的,太學術了,也看不懂。可以找當今在詩詞方面有造詣的學者,比如,康震老師、葉嘉瑩老師等。

    聽老師的解讀,你會發現,老師一般會結合詩人的生平、抓取詩中的意象,結合自己的感悟,並聯系其他詩人或作品來進行解讀。

    比如,我最近聽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妙就妙在“綠”字,形容詞活用成了動詞,顯得富有生機。

    結合背景一看,這首詩寫在王安石變法被排擠後,第二次進京又當宰相的時候。那麼,這首詩其實更想反映的是王安石重返政治舞臺的急切心情。

    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明月”一般寄託思念。可這裡不簡簡單單是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而是有一些擔憂,畢竟王安石之前變法被罷官,這次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罷官,回到自己的家鄉了!想到這,詩人的情感自然很複雜。

    所以,康震老師說,王安石雕琢的不是一個字,而是一顆心。

    這也就是說,要想閱讀詩詞,知人論世以及掌握詩詞中典型的意象是很關鍵的一環,但也要靈活分析其中的意象。

    歸根結底,讓興趣作為動機,讓名師作為引導,學會知人論世,靈活分析意象,再加上自己的感悟,詩詞鑑賞的功力慢慢就提升了。

  • 19 # 善學

    古詩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從小就接受古詩詞的薰陶,並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詩詞的魅力,培養著孩子的文學素養。

    而且,近幾年《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家喻戶曉,舞臺上,朗讀者聲情並茂、波瀾起伏、感人肺腑、鏗鏘有力的表現,喚起了人們心中熱烈的文化共鳴。對家長來說,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好古詩詞,讀好古詩詞,長大後成為才子或才女。

    可是,孩子們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經常存在一種困惑:古詩詞背了許多,只是為了背而背,真正到需要賞析詩歌的時候,卻無話可說。

    那麼,學一首古詩詞需要做到哪些呢?我的建議:15個字和3個要點。

    15個字總結是要達到的結果:會讀、會寫、會背、懂意思、悟情感、知詩人。

    3個要點如下:

    第一,要了解詩人透過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古詩詞是有情感的,朗讀古詩詞,把握情感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在朗讀之前,先要了解創作背景,走入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僅僅只有20個字。但作者王之渙寫這首詩究竟是為了表現什麼呢?恐怕學生只是透過讀是悟不出來的。所以讀之前,先了解創作背景:正值盛唐時期,詩人登上該樓。看到了此景,在詩人登高望遠中,廣闊的場景使其胸懷開闊這與盛唐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不謀而合。透過背景資料分析,易於學生明白,詩人所描繪的場景是遼闊無邊的,人物的精神風貌是積極向上的。這樣再讀時就會容易很多。

    第二,讀古詩要讀出畫面感,要有韻味。

    古詩詞是形象的,是富有畫面感的。讀的過程中要邊讀邊想象,你讀完後彷彿看到些什麼,然後把自己想象中看到的情景,與周圍的人說一說。

    其次,在朗讀時一要注意語速,二要要藉助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來讀出抑揚頓挫和古詩詞的韻味。如果表現的情感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情感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情感是平鋪直敘的,速度採取中等為宜。

    繼續拿《登鸛雀樓》這首詩舉例,在讀時,彷彿看到了西下的夕陽,巍峨的高山,滾滾的黃河,一望無際的大海,一位站在山頂的登山者,壯觀的黃鶴樓。然後再讀這首詩,就能與詩人合二為一,思想上產生共鳴了。

    第三,透過理解重點詞來理解詩的大意、句子的意思

    現在,有些家長和老師帶領孩子學習古詩詞,偏重記憶,主張讓孩子大量背誦積累。讓孩子誤以為詩詞就是用來背誦的。這種做法讓孩子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記憶也不牢固。

    我們應該先同孩子一起找到詩詞中的關鍵詞;然後藉助於工具書,查詢理解關鍵詞的意思;最後結合詩詞情境、關鍵詞意思,理解詩詞句的大意,得出每句話的意思,這樣記憶才會更深刻。

  • 20 # 靚姐兒聊絲路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詞、瞭解古詩詞是現代人對中華古文明的傳承。從古詩詞中,我們瞭解了詩詞產生的時代背景,瞭解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大環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詩詞。

    記憶中是作為語文老師的父親最早開始給我講解古詩詞,對於當時的年紀來說很難懂那些詩詞所包含的意義是什麼,只是機械性的記憶。父親發現我的怠倦之後,總會換不同的方式引導我學習,山坡上遠眺巍峨的群山,給我講解岳飛抗金的故事帶我背誦《滿江紅》、秋風襲來時黃葉漫天,會給我講解“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冬季雪花飛舞中我理解了“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慢慢的,我喜歡上了古詩詞。

    隨著這幾年《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廣為傳播,臺上的參賽者滿腹經綸的卓越表現,喚起了人們心中強烈的學習古詩詞熱潮。對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能學好古詩詞,讀好古詩詞,長大後成為才子或才女的熱情空前高漲。

    可是,短短几十個字的古詩詞往往給人的感覺是晦澀難懂的,透過我自身的學習經歷來說,我認為學習古詩詞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明白古詩詞的分類。

    古詩詞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婉約派,描寫春閨之怨的,描寫官場失意的,表達亡國之恨的,訴說思鄉之情的,描述邊塞風情的,代表作如范仲淹“碧雲天,黃葉地”。

    一種是豪放派,表達作者豪氣沖天,樂觀積極的態度,代表作如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

    其次,讀古詩詞。如何做呢?分為以下兩點:

    一,粗讀。拿到一首古詩詞,首先要通讀一遍,瞭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每一首古詩詞都是對詩人自身生活的反映,所以,瞭解詩人的生平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詞。而且詩人在不同的時期,所做的詩詞所反映的重點也不一樣。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的。

    二,精讀。將要學習的每首詩詞的內容前後貫通融合,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領悟其中的所蘊含的深意。在理解了古詩詞的基礎上,再背誦古詩詞就容易了。日積月累的背誦古詩詞,慢慢的會積累很多古詩詞的只是,用的時候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年後打老師引起軒然大波,反省一下當下的教育有什麼需要改進和避免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