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文化點心

      通俗地說,這個“黨”的意思就是,“為了個人或者小集團利益,合起夥來做壞事”!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孔子《論語》中的話,意思是君子莊重不與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從他老人家說出來之後就很有名,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屬於“熱詞”類,特別在政治領域,更是倍受關注。

    從詞源學上講,黨字的繁體字是“黨”, 東漢·許慎《說文》解釋說,“黨,不鮮也。從黑,尚聲。”唐代大學者孔穎達解讀孔老人家這句話時說,“相助匿非曰黨。”所以,“黨”就是指一小撮人躲在暗處,合起夥來做壞事兒。屈原老先生怪不得是文學家,他在《離騷》中的一句“惟黨人之偷樂兮”,讓我們立即就會想到一幫小人得志後偷著樂的嘴臉。

    孔子自然是很討厭這類人,認為這不是“君子”所為,真正的君子應該是以志同道合而聚,在一起做光明正大的事情,絕對不會在背後搞陰謀詭計,以獲取個人或者小集團的利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結成圈子,是很正常的,這不叫做“黨”。但就有些人,為了不可告人的、損人利己的目的,拉幫結派,為害他人社會,就屬於“黨”了。比如盜竊團伙、黑幫、販毒集團等等。這都是社會的毒瘤,必須堅決革除之。

    而“黨”的現象在政治上為害尤烈,搞不好會動搖一個國家的政治根基,嚴重地會亡國。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幾次很嚴重的黨爭,教訓極為深刻。一是漢初的黨銦之禍,是貴族集團與宦官之間的鬥爭,前後發生過兩次,搞得政局動盪,好多人被無端迫害,傷及了朝廷的根本,導致了後來的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二是唐末的“牛李黨爭”,起於政見不合,後來演變為恩怨糾葛和意氣之爭,歷經兩朝,加深了唐朝末期的統治危機,為唐朝的最終覆滅埋下了伏筆。

      所以後來的歷代統治者高度重視黨爭,視之為洪水猛獸,嚴加提防,露頭就打。(請看影片道)

      

    看來孔老人家就是偉大,在那麼遙遠的時代,就洞察了“黨”的危害,為後人的修身治國平天下提出了諄諄教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管嬰兒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