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在田間地頭燒荒?田間地頭有荒可燒嗎?這種提法是對古代傳統農業歷史和農民的欠瞭解,從而造成現在人的誤讀,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因此,該題應加一個字,改成“為什麼古人不在田間地頭燒荒?”
(造林煉山,堪比古代燒荒)
田間地頭指農田之間,田地的兩頭,也就是農業生產的現場。燒荒,從農業角度來講,也就是墾荒前燒掉荒地上的野草、荊棘、灌木等。任何懂農業常識的人都知道,種莊稼的田地,南方的水稻田就更不用說了,連野草都不讓多生幾根,就更不說生長荊棘和灌木了,北方的旱土也一樣,熟地怎麼會荊棘和灌木,又何來那麼多的野草?難道古代的農民就這麼懶惰,這些田地三年兩不種,或者大量拋荒?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農民侍候田地比現在的農民勤快多了,也精緻多了,容不得田間地頭多一根雜草,更不用說讓土地荒,長出荊棘和灌木,他們的農業技術很落後,只能靠勤勞來彌補。古代農民靠田地養活,他們對待田地比伺候父母還要誠心。
(北方草垛)
(南方草垛)
(南方草垛——曾經的農民之寶)
有人要問了,古代農業生產就沒有了稻草和秸稈了嗎?要說在田間地頭燒稻草和秸稈也算“燒荒”的話,這可不是古代人的習慣,是現代農業才出現的新現象和新情況。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農民耕地靠牛馬驢地畜力,水稻主產區的稻草既是牛冬天的飼料,也是耕牛度過寒冬的保溫材料,等於是牛的“被子”,當然也是豬度過寒冬的保溫材料,這些稻草古人如何捨得燒呢?再說,稻草即便收回家中,而是放在稻田裡,古代在秋收後,一般都要把有水源的稻田犁過來,裝滿水,稱為“冬水田”,稻草經過一個冬天的浸泡腐爛了,根本沒用火來燒。再說北方的秸稈,都在夏收和秋收後,把秸稈收回家中,有的給牛馬作飼料,有的用來作柴火燒水煮飯,各盡其用,哪還有多餘秸稈留在田間地頭?
(北方農村秸稈柴草垛)
在地裡燒秸稈,上世紀七八十代年都還鮮見,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還有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說地裡燒秸稈是現代農業才普遍出現的現象呢?主要是農業現代的發展帶來的問題。一是機器耕地、播種、收割代替了畜力,使農村的牛馬等大牲畜餵養大幅減少,使稻草、秸稈失去了使用功能,成為多餘產品,農民也沒有必要費工費力收回家裡。二是各種高效化肥的使用,使秸稈作為傳統肥料返還田地越來越少。三農村普遍使用的燃料被新型電力、煤氣等代替。四是農現代化的發展,讓現在的農民變得手足無措,不知怎麼處理這些稻草、秸稈。
有以上四種原因,稻草、秸稈成了農業生產的廢物,只有放在田間地頭燒掉。此種情況近年來在南方水稻產區也開始出現,主要是現在的不再把水稻田犁過來過冬,而收割機收後的禾蔸較高,稻草又不能紮成把,在春天耕地時又難處理,為了省力只好用最簡便最最古老的辦法,放火燒,造成火災和環境汙染,也是現代農業以後需要解決的難題。
(現在燒秸稈易發生火災和汙染環境)
那麼古代燒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糧食作物的產量很低,除了良田的精耕細作外,還要想方計法擴大種植面積。於是,農民將一些山地坡度比較緩,有土的地方種植雜糧,如黍子、蕎麥、豆類、高粱、玉米、薯類等生長期短的作物,凡是能種的都擇地而種。由於是廣種薄收,一般都種在荒山野地裡,大面積種植又勞力不足,於是,就將粗大一些的荊棘、灌木粗略地砍一下,到了剛開春時,又是草葉枯黃,點一把火就可把荒地燒得乾乾淨淨。燒荒後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要撒下種子就有收成,有的稍鬆一下土播下種子就能長出來。
燒荒並不是盲目地燒,一般在要燒的地塊周圍砍出防火線,以免大面積燒山。燒荒一般講究輪作,也就是說種了一年,要歇一到兩年,隔了一兩年後,地裡又長出了荊棘、灌木和雜草,要種的時候又用同樣的方法來燒一次,種植一輪,如此反覆。這也就是古代成語“刀耕火種”就是用來形容這種落後的種植方式的。一些上了年紀,來自山區農村的朋友,也許還對上世紀七十年代集體經濟時代還有印象,那時生產隊除了種植開墾的田地外,為了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收入,很多生產隊依然採用這種古老的燒荒生產方式。
(古代精耕細作的農耕圖)
燒荒和開荒有區別,開荒是把荒地變成熟耕地,年年種植作物。燒荒與砍燒田坎也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一般在山區或丘陵地,耕地連著山,為了好種地,也是為了山上的草木不遮擋陽光,農民每年都要把坎上的樹木雜草砍得乾乾淨淨,然後放在耕地裡燒掉。
至於因戰爭而燒荒,如明朝時期在北方邊境燒荒,那是另外一回事,與種植農作物燒荒的用途不同,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
古人是在田間地頭燒荒?田間地頭有荒可燒嗎?這種提法是對古代傳統農業歷史和農民的欠瞭解,從而造成現在人的誤讀,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因此,該題應加一個字,改成“為什麼古人不在田間地頭燒荒?”
(造林煉山,堪比古代燒荒)
古人的田間地頭能燒荒?田間地頭指農田之間,田地的兩頭,也就是農業生產的現場。燒荒,從農業角度來講,也就是墾荒前燒掉荒地上的野草、荊棘、灌木等。任何懂農業常識的人都知道,種莊稼的田地,南方的水稻田就更不用說了,連野草都不讓多生幾根,就更不說生長荊棘和灌木了,北方的旱土也一樣,熟地怎麼會荊棘和灌木,又何來那麼多的野草?難道古代的農民就這麼懶惰,這些田地三年兩不種,或者大量拋荒?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農民侍候田地比現在的農民勤快多了,也精緻多了,容不得田間地頭多一根雜草,更不用說讓土地荒,長出荊棘和灌木,他們的農業技術很落後,只能靠勤勞來彌補。古代農民靠田地養活,他們對待田地比伺候父母還要誠心。
(北方草垛)
(南方草垛)
(南方草垛——曾經的農民之寶)
有人要問了,古代農業生產就沒有了稻草和秸稈了嗎?要說在田間地頭燒稻草和秸稈也算“燒荒”的話,這可不是古代人的習慣,是現代農業才出現的新現象和新情況。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農民耕地靠牛馬驢地畜力,水稻主產區的稻草既是牛冬天的飼料,也是耕牛度過寒冬的保溫材料,等於是牛的“被子”,當然也是豬度過寒冬的保溫材料,這些稻草古人如何捨得燒呢?再說,稻草即便收回家中,而是放在稻田裡,古代在秋收後,一般都要把有水源的稻田犁過來,裝滿水,稱為“冬水田”,稻草經過一個冬天的浸泡腐爛了,根本沒用火來燒。再說北方的秸稈,都在夏收和秋收後,把秸稈收回家中,有的給牛馬作飼料,有的用來作柴火燒水煮飯,各盡其用,哪還有多餘秸稈留在田間地頭?
(北方農村秸稈柴草垛)
田間地頭燒稻草和秸稈是現代農業發展出現的新問題在地裡燒秸稈,上世紀七八十代年都還鮮見,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還有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說地裡燒秸稈是現代農業才普遍出現的現象呢?主要是農業現代的發展帶來的問題。一是機器耕地、播種、收割代替了畜力,使農村的牛馬等大牲畜餵養大幅減少,使稻草、秸稈失去了使用功能,成為多餘產品,農民也沒有必要費工費力收回家裡。二是各種高效化肥的使用,使秸稈作為傳統肥料返還田地越來越少。三農村普遍使用的燃料被新型電力、煤氣等代替。四是農現代化的發展,讓現在的農民變得手足無措,不知怎麼處理這些稻草、秸稈。
有以上四種原因,稻草、秸稈成了農業生產的廢物,只有放在田間地頭燒掉。此種情況近年來在南方水稻產區也開始出現,主要是現在的不再把水稻田犁過來過冬,而收割機收後的禾蔸較高,稻草又不能紮成把,在春天耕地時又難處理,為了省力只好用最簡便最最古老的辦法,放火燒,造成火災和環境汙染,也是現代農業以後需要解決的難題。
(現在燒秸稈易發生火災和汙染環境)
古代人如何燒荒,在哪裡燒荒?那麼古代燒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糧食作物的產量很低,除了良田的精耕細作外,還要想方計法擴大種植面積。於是,農民將一些山地坡度比較緩,有土的地方種植雜糧,如黍子、蕎麥、豆類、高粱、玉米、薯類等生長期短的作物,凡是能種的都擇地而種。由於是廣種薄收,一般都種在荒山野地裡,大面積種植又勞力不足,於是,就將粗大一些的荊棘、灌木粗略地砍一下,到了剛開春時,又是草葉枯黃,點一把火就可把荒地燒得乾乾淨淨。燒荒後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要撒下種子就有收成,有的稍鬆一下土播下種子就能長出來。
燒荒並不是盲目地燒,一般在要燒的地塊周圍砍出防火線,以免大面積燒山。燒荒一般講究輪作,也就是說種了一年,要歇一到兩年,隔了一兩年後,地裡又長出了荊棘、灌木和雜草,要種的時候又用同樣的方法來燒一次,種植一輪,如此反覆。這也就是古代成語“刀耕火種”就是用來形容這種落後的種植方式的。一些上了年紀,來自山區農村的朋友,也許還對上世紀七十年代集體經濟時代還有印象,那時生產隊除了種植開墾的田地外,為了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收入,很多生產隊依然採用這種古老的燒荒生產方式。
(古代精耕細作的農耕圖)
燒荒和開荒有區別,開荒是把荒地變成熟耕地,年年種植作物。燒荒與砍燒田坎也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一般在山區或丘陵地,耕地連著山,為了好種地,也是為了山上的草木不遮擋陽光,農民每年都要把坎上的樹木雜草砍得乾乾淨淨,然後放在耕地裡燒掉。
至於因戰爭而燒荒,如明朝時期在北方邊境燒荒,那是另外一回事,與種植農作物燒荒的用途不同,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