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屏寬碼頭
-
22 #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多子多福的觀念,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觀念。
早在商朝時期,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就有長壽、多子的思想,商代的青銅器上有“萬年無疆”、“子孫永昌”的字樣,就是證明之一。
周朝時,還專門設有管理人口的官員——“司民”或“司命”。按照《周禮》記載,每年人口的數字是要上報給周天子的,而且還有媒氏負責男婚女嫁,男子30歲、女子20歲必須結婚。在周代的歌謠中,就有子孫昌盛的祝福。比如《詩經》中就有:“宜爾子孫,振振兮”、“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秦朝時人口2000萬,因為戰亂,到漢初降到了1200萬人。於是,漢初皇帝開始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生育,甚至民間女子15歲到30歲未出嫁的,還要罰款。這樣,到漢平帝時,人口才慢慢升到了6000萬人,但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後來戰爭又來,到東漢末年,大概三國時期,全國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了。魏晉南北朝,戰爭、饑荒加上國家分裂,北方人口始終沒有得到好的發展,甚至還出現了大批南遷。
直到隋文帝統一中國,人口才開始增長,按史書記載,達到過4600萬人。可惜的是,隋煬帝窮奢圖武,加上天降饑荒,人口又降到了1100萬人。到了唐朝,唐太宗下詔書鼓勵民間婚假,男子20歲、女子15歲以上,包括寡婦、鰥夫,甚至還把“婚姻及時、鰥寡數少”寫進了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中,於是唐玄宗年間,人口又回升到6000到7000萬之間。宋朝前半段,人口曾突破1億,即便是金人南侵,全國人口也基本穩定。到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人口據記載達到了1.97億,而當時全世界也不過4億人口,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清朝到了道光年間,人口首次突破了4億。
所以,從歷史上看,各朝代的主流都是鼓勵生育的政策,這一思想是從商朝就形成的。
那麼,為什麼傳統上會認為多子多福呢?
因為中國是個農耕國家,從事農業需要壯勞力,而男性在體力上勝於女性的,因此才會有“男尊女卑”和“多子多福”的觀念。男子多了,糧食就多,國家就富足,即使有戰亂,也能應付得過來。無論對於小家,還是大國,都是有利的事情。
-
23 # 陸躍宗
從傳統觀念來講,多子多福是好的。相信中國大多數男人都有這樣得觀念。不過什麼事情都有不好的一面,在當今社會,孩子多,操心多負坦重,衣食住行,教肓,就業,結婚成家,每一件事都得操心。可如果你有能力的話,幾乎好多人都想多養幾個孩子。往小的說是延續家族的血脈傳承,往大得說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繼承和發揚。要不傳統中國男人(有名望的人)好多心裡想要個男孩子,覺得到了老年時靠誰也不如自已的子女。前幾年政府提倡,養老靠政府,可現在有的專家又說,養老不能全靠政府。所以,對有條件有能力的人來說,多子多福是真得。
個人觀點,請勿喜噴。
-
24 # 無知小釋
多子多福在大多數人眼裡,似乎是狹義上的專指兒子數量,其實,不論古今,一個家庭養育兒女多,父母壓力更大,甚至父母因過度操勞丟下兒女離逝。由此可見,流傳千古的“多子多福”絕對是指,在新婚夫婦自身條件允許下,去養育能傳宗接代的兒子,使本姓血脈永傳。
那麼,為什麼“多子多福”仍然流傳千古,至今依然被許多人掛在嘴邊呢?這還得從“多子多福”的廣義上去理解,比如,本姓家族養育的兒子,總會在下一代的本姓人群,總有一位能成為富甲一方人來光宗耀祖,或總有一位登上號令天下的將帥之位,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擺在第一位,本姓族群中能出光宗耀祖之人,是對祖宗最大的孝,最閃耀的榮光。
-
25 # 郭三姨
多子多福,那就得看人的素質了。人要是有素質,有品德,有道德。肯定是多福的。要是沒有素質的話,那簡直就是多麻煩。
回覆列表
這個不是看量,要看質,當然如果量多,怎麼也會有那麼幾個好果子!
有好果子就有一定的福,但能不能多福,也不一定了。
孩子好起來,是真的好;孩子不好起來,那就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