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提問是否應該認真回答?答案是肯定的。
小孩子心靈純淨,不帶任何的雜質,對整個世界都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正是接受知識、開發智商的最佳時機,其行為、習慣都受到各種環境的刺激和影響。這時候,孩子們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皆黑”,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管給出什麼樣的回答,小孩子都會入腦入心,甚至永遠銘記。如果給出正面的準確的答案,或者說答覆問題時表現出積極、Sunny、互動的一面,就會讓孩子在毫無意識的開心狀態下,學到和掌握一樣新知識;如果敷衍應付,實質上就是誤導孩子,其後果可想而知。下面,舉例說明。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喜歡問個為什麼。現在回顧和總結起來,對於很多的問題,大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大致表現出以下兩種極其錯誤的回答方式。第一種回答方式,算是最普通最正常的回答方式,當大人們根本就無法正確回答時,會隨隨便便敷衍一下就把小孩打發了;結果,當我們不久之後從另外的渠道獲得了正確的答案,或者透過親身感受得到的結論與大人當初的回答大相徑庭時,不禁會埋怨起大人來,甚至會責怪大人太不負責任了。第二種回答方式,那就太不理智太不盡人情了,因為你可能提出問題時,大人正在忙於手頭的事務,無暇顧及,甚至大人正在面對一件極不開心的問題時,這時候大人會感到極度的厭煩,小孩子的問題不僅得不到互動和答覆,反而會被大大人劈頭蓋臉地“回敬”道,給你找把鋤頭如何?小孩子有些懵,問這又是什麼意思?大人回答,就是讓你去刨根問底,哪有那麼多問題?一句責罵,嗆得孩子們面紅耳赤,自尊和臉面頓時受到嚴重傷害。從此,孩子提問小心翼翼,想問不敢問。你說,這樣對待孩子的提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然而,不要說以往那種缺知識少文化的時代如此,就連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和大人對待孩子的提問,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怒吼責罵,這些家長和大人真該反思反省一下了。
記得我在一本教育雜上看到一位姥姥回答外孫女的提問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鑑。小女孩只有三歲多,有一天問姥姥,早上我醒來的時候,發現爸爸欺負媽媽,他把媽媽壓在床上,媽媽都痛得直叫喚。姥姥一聽,心知肚明,當時臉就紅了,心想,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不背虎眼?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一般人真還不知如何是好。請看這位姥姥,她很快調整好思緒,反問道,你知道你是誰的女兒嗎?小女孩回答,當然是爸爸和媽媽的女兒呀。姥姥誇讚道,你說得非常正確,你不是說還想要個妹妹和弟弟嗎?你爸爸不是欺負你媽媽,他們必須那樣,你才有弟弟或妹妹的。又說,你媽媽肚裡有弟弟和妹妹了,你不能再跟你爸爸媽媽睡一起,從今天晚上,你就跟姥姥睡吧。小女孩很乖巧的答應了。這位姥姥的回答,既避免了尷尬,又順勢把小女孩離不開爸爸媽媽的依賴性問題給解決了,可謂一舉幾得。
所以,回答和引導方法方式不一樣,教育的效果就會截然相反。如果真不知怎麼回答,你最好不要不懂裝懂而敷衍塞責,寧可不回答,也不要作出錯誤的引導;要麼你乾脆自勉道,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等我找到了答案再告訴你吧;要麼你鼓勵道,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只有依靠你自己去找答案,你聰明能幹,一定找得到。這樣回答的效果會不會更好?歡迎各位關注和點評。
小孩子的提問是否應該認真回答?答案是肯定的。
小孩子心靈純淨,不帶任何的雜質,對整個世界都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正是接受知識、開發智商的最佳時機,其行為、習慣都受到各種環境的刺激和影響。這時候,孩子們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皆黑”,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管給出什麼樣的回答,小孩子都會入腦入心,甚至永遠銘記。如果給出正面的準確的答案,或者說答覆問題時表現出積極、Sunny、互動的一面,就會讓孩子在毫無意識的開心狀態下,學到和掌握一樣新知識;如果敷衍應付,實質上就是誤導孩子,其後果可想而知。下面,舉例說明。
01 消極敷衍甚至打擊式的回答等於扼殺孩子心智記得小時候,我們都喜歡問個為什麼。現在回顧和總結起來,對於很多的問題,大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大致表現出以下兩種極其錯誤的回答方式。第一種回答方式,算是最普通最正常的回答方式,當大人們根本就無法正確回答時,會隨隨便便敷衍一下就把小孩打發了;結果,當我們不久之後從另外的渠道獲得了正確的答案,或者透過親身感受得到的結論與大人當初的回答大相徑庭時,不禁會埋怨起大人來,甚至會責怪大人太不負責任了。第二種回答方式,那就太不理智太不盡人情了,因為你可能提出問題時,大人正在忙於手頭的事務,無暇顧及,甚至大人正在面對一件極不開心的問題時,這時候大人會感到極度的厭煩,小孩子的問題不僅得不到互動和答覆,反而會被大大人劈頭蓋臉地“回敬”道,給你找把鋤頭如何?小孩子有些懵,問這又是什麼意思?大人回答,就是讓你去刨根問底,哪有那麼多問題?一句責罵,嗆得孩子們面紅耳赤,自尊和臉面頓時受到嚴重傷害。從此,孩子提問小心翼翼,想問不敢問。你說,這樣對待孩子的提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然而,不要說以往那種缺知識少文化的時代如此,就連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和大人對待孩子的提問,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怒吼責罵,這些家長和大人真該反思反省一下了。
02 積極正面耐心引導,回答講求方法等於給孩子充電,事半功倍記得我在一本教育雜上看到一位姥姥回答外孫女的提問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鑑。小女孩只有三歲多,有一天問姥姥,早上我醒來的時候,發現爸爸欺負媽媽,他把媽媽壓在床上,媽媽都痛得直叫喚。姥姥一聽,心知肚明,當時臉就紅了,心想,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不背虎眼?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一般人真還不知如何是好。請看這位姥姥,她很快調整好思緒,反問道,你知道你是誰的女兒嗎?小女孩回答,當然是爸爸和媽媽的女兒呀。姥姥誇讚道,你說得非常正確,你不是說還想要個妹妹和弟弟嗎?你爸爸不是欺負你媽媽,他們必須那樣,你才有弟弟或妹妹的。又說,你媽媽肚裡有弟弟和妹妹了,你不能再跟你爸爸媽媽睡一起,從今天晚上,你就跟姥姥睡吧。小女孩很乖巧的答應了。這位姥姥的回答,既避免了尷尬,又順勢把小女孩離不開爸爸媽媽的依賴性問題給解決了,可謂一舉幾得。
所以,回答和引導方法方式不一樣,教育的效果就會截然相反。如果真不知怎麼回答,你最好不要不懂裝懂而敷衍塞責,寧可不回答,也不要作出錯誤的引導;要麼你乾脆自勉道,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等我找到了答案再告訴你吧;要麼你鼓勵道,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只有依靠你自己去找答案,你聰明能幹,一定找得到。這樣回答的效果會不會更好?歡迎各位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