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癸卯cyh
-
2 # 再生網
古代孟子認為,人性天生是良善的,並提出大舜作證明。他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舜出身的家庭,是所謂“父頑母嚚弟傲”,父親愚頑不化,母親潑辣不講理,弟弟又桀驁不馴。舜受父母弟弟的迫害,被攆出家門,流落在歷山的深山中耕種,和野生動物為伍,在林木山石中生活,當然無法接受教育和道德的培養。可是他沒有變成野人,不但有學問,還有很高的修養,乃至成為歷史上的聖王。這就是因為他發揮天性中善良的德性,不像我們凡夫,聽到一件不對的事就發怒、批評;聽到一件好事,就懷疑或者妒嫉。舜天性善良的品德,“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他聽到善言,看到善事,他裡面善的情緒,就像水庫放水一樣,滔滔而來,立刻接受,又感謝又恭敬。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文化逃脫不了“人性”。而其核心又是“人慾”。有性必有欲,是自然屬性,是生理需要,是生存的保證,是物種繁衍的保證,何來善惡?佛教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佛教認為人有八個心,也就是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這六個識,是一般人能夠體驗到的,因為我們能夠看、能聽、能聞、能嘗、能觸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這之外,我們還有兩個心,這兩個心就是一種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夠決定;另外還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叫作記憶的功能;因為有這八個心,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其實我們看貓、狗,照樣有這八識心王,因為它跟我們一樣,能見、能聽、能聞、能嘗、能觸覺,乃至它能夠思考、能夠作夢,而且它能夠決定很多事情,乃至它還會有記憶;所以顯然動物跟人都一樣是八識心王。
那我們的心性,到底是如何呢?其實人的心性,可以說非善非惡,也是可善可惡,只是在非善非惡、可善可惡裡面因為有無明而導致有種種的善惡。
譬如說,在《勝鬘經》裡面有這段的經文這樣說:【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生命的這八個識,其實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可是第七識末那,一般人就少有人知了;至於說第八識能夠儲存記憶,成為記憶所儲存的處所,他到底是什麼?就沒有人知曉。
勝鬘夫人就跟世尊說:眾生有種種的煩惱,而且有煩惱來染著這個心;而且這個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著,就是說第八識心就稱為自性清淨心,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其實就是一個記憶的儲存處;祂的本性是清淨的,祂就像個容器,因為可以容納所有的記憶,從無始劫以來都容納進去,絕對不會有空間不足的問題,可以從現在到未來無量世,乃至成佛之後無量無邊的時劫,都可以儲存所有的記憶;所以祂的體性是清淨的,就像一個容器一樣。祂是清淨的容器,可是有煩惱、有煩惱染心,來放在這個容器裡面,所以有自性清淨心而有染,就是這個清淨心竟然會有染著,是一般人難以瞭解的。就像一個清淨的容器竟然裡面放著髒東西,然後這兩個又不能分離,因為這髒東西如果不放在這個容器裡面,它沒有地方放。因為我們煩惱的染汙的髒東西,跟這個容器一定要一起;如果要把煩惱的髒東西離開這個容器,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除了這個容器之外,我們眾生沒有別的容器了。我們每個有情就只有這一個容器,每個人有一個自己這樣的容器,而這個容器是清淨的;可是我們七轉識所運轉的種種的心行,有善、有惡,這些善惡的心沒有地方放,只能放在這個容器裡面和合成一個東西。清淨的心要跟裡面的髒東西分離,是分不開的,因為已經是和合在一起的,和合一起運作。
只有佛陀才能夠真實的見聞,有真實的智慧,而且告訴我們覺悟之法的根本。所以佛陀是覺悟之法的根本,而且是通達了這些法,可以作為正法的依止;我們所要了解正確的所有的覺悟之法,都要依靠於佛陀,而且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如實地知見。我們的八識心王,是我們最基本的一個運作的基礎;可是除了八識心王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心來跟這些運作。
在佛法裡面,如果仔細觀察,這樣的觀察其實超越世間的心理學,因為世間的心理學沒有辦法來分析看清楚這些東西,沒辦法把它正確歸類;在佛法裡,完全依於覺悟之法,而能夠如實來觀察我們的心的這些狀態;所以除了八個識的基礎之上,還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運作,這樣才能構成我們一個人──一個生命完整的運作。
-
3 # 亂答題
人知初,性本善。自然界現實生活中包括人和各種水陸動物及禽獸在出生初期都是相同溫順的,由於在成長的過程中領悟了上輩們的生活行為,逐步吸取了同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在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下,有些動物的靈感在某個方面能夠超越人類。但是人類的總體思維在生物界裡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能夠按照自然科學規律來生成。自己想達到的需求可以製造一種機器來實現完成。這就是自然產生萬物。人類是萬物之首。人類的智慧能力超越各種各樣的神鬼妖仙幻靈。神仙們能夠靈魂投胎轉世,人類能搞計劃生育。神仙們的靈魂可以一魂多胎,也可能像真假孫悟空那樣,變成一個是自己,一個是朋友,一個不相識,一個是敵人。到底是神最靈?還是人最神?寺廟是人建,菩薩是人塑,神鬼是人說,神仙們的吃穿住行都要靠人類來供結。如果人類全部都被普度眾生了,以後又去靠誰來敬獻拜神的供品呢?
-
4 # 豹小白的雜貨鋪
有明確的標準:
十善和十不善。
十不善,你大概可以理解為惡。
佛教的修行,有幾個層級:
第一層:求來世往生三善道。輪迴有六道,其中待著比較舒服的有三道,相對而言樂多苦少,被稱作“三善道”。這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和人類。不舒服的也有三道,別說苦多樂少了,甚至有純苦無樂,這三道是:畜生、餓鬼和地獄。
任何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與追求。比如螞蟻,每日重複往返搬運食物碎屑,為的是寒冬能有食物,不必饑饉。饑饉是苦,飽食則是“樂”。
那麼,一個相信輪迴轉世的佛教徒,會進一步地去為自己未來的生命打算——下輩子不掉落到十分痛苦的三惡道,而是投生在有一些樂的三善道。
第二層、徹底從輪迴中解脫。進一步深思,整個輪迴都是有苦的。
苦才是輪迴的本質。
而且,即使暫時投生到有一些樂的三善道,也保不定什麼時候再轉世到三惡道。
而一旦投生到三惡道,就很難再從中逃脫。
所以會有人發起從整個輪迴中解脫的心。這種解脫,叫做涅槃。
追求個人的解脫涅槃,我們稱作小乘。
第三層、除了自己解脫,還要所有眾生解脫儘管自己已經離開了輪迴,不再受苦。
但是,看著昔日的父母、親人、朋友都仍在輪迴中掙扎受苦的緣故,內心會有不忍。而我們在輪迴中的時間無量無邊,可以說所有眾生都曾轉世當過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
那麼,處於慈悲心的緣故,除了自己出離輪迴,還要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輪迴。
這種追求“度一切眾生”,我們稱作大乘。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層是地基。
因為,如果你無法獲得善趣的身體(從修行角度而言,以人身為主),就會因為痛苦太大而基本無法修持第二層和第三層。
那麼,如何獲得人類的身體呢?
佛陀在經典中說得很清楚——奉行十善,杜絕十不善。
俗話說,斷惡行善。斷惡是第一步,那麼我們看看“十不善”都是什麼: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與非妻室行淫等)
——這三個是身體的惡業。
四,妄語。 五,綺語(毫無意義的浮浪之語)。 六,兩舌(挑撥離間)。 七,惡口(傷害人的話)
——這四個是口舌的惡業。
八,貪慾。 九,嗔恚。 十,邪見(認為根本沒有善惡業果、顛倒善惡等)。
——這三個是心意的惡業。
括弧裡的話,是答主私人的註解,其實關於“十不善”還有更為詳盡的解釋。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而與十不善相對的,正是十善——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邪見。
其實,作為佛教徒,你要說第二層第三層境界太高,自己達不到,可以理解。但第一層——透過奉行十善、杜絕十不善達到“往生三善道”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十善並不難,而且也與世俗道德相順——一個不傷害他人生命的、不覬覦他人財物的、私生活上自愛的,誠實的、不挑撥離間的、不口舌輕浮的、不說刻薄話粗話髒話的,內心也沒有貪念、憤怒和不正三觀的人,不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會喜歡、敬仰的嗎?
那麼,我們這一生,就盡力地去斷除十不善,奉行十善。^_^
-
5 # 洋蔥圈之體
善惡,只是人為的假設,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猛虎撲食,哺育幼崽,是惡?是善?佛人不染紅塵,絕生靈之生息,是善?是惡?燒香拜佛,為求福報,是私慾?是無私?斤斤計較,為的是家人衣食住行,是小氣?還是大愛?為搏紅塵,起軒轅之戰,塗炭大千生靈,是善?是惡?誰又能說清楚呢,世間本無善惡之分,只有公私之別,極致為了自己的私慾,多半是屬於所謂的惡,極致為他人而行之事,多半是善,注意我說的是極致,不摻雜,不混淆,再有我說的是多半,就寫這些吧
-
6 # 歷史春秋網
首先要明白佛教是科學的,不是迷信,啥是善啥又是惡?對於這個東西要不要起分別?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師釋迦牟尼佛制訂了許多戒律讓我們遵守收心,老實修行,這是佛菩薩引導我們走向成佛之路的方法。
在佛菩薩眼裡我們都是罪人,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的很明白了,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無始劫以來我們的習氣積累的很重。另外在佛教裡,善與惡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佛教是講道理的是辯證的,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曾經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聽聞佛法興盛,想去皈依佛門求佛收為弟子,他跑到佛居住的地方,諸位在家的尊者說佛出去化緣了,這個老人將自己的來意告訴了諸位尊者,尊者們開了神通以佛眼觀老人往世看到老人很多世以來是個無惡不作的壞人,由此尊者們得出結論老人今生不能得度緣於老人作惡太多,習氣太重。老人聽後傷心流淚回家,回家路上遇到佛陀回來,佛陀見老人哭泣遂問老人原由,老人說出今生不能得度之事,佛陀聽聞後開佛眼觀老人往世,觀後立時給老人剃度收為弟子,回去後諸位尊者看到佛陀給老人剃度,很是詫異,問世尊緣由,世尊說諸尊者的神通只能看到十世的因果,佛眼看到的卻是無始劫以來的因果,這個老人在無始劫以來雖惡事做盡但是有一世卻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此今生必然要得度,尊者們這才恍然大悟。老人後來修行向善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了諸位尊者裡的一個。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善惡在佛教裡是互相轉化的,善與惡都是自己的內心作怪,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也可以成魔,我們修行就是要定,讓自己的發心永遠是善的能量而不是惡。佛教講深信因果,老實唸佛,因果是啥,就是你的發心,你發善心得善果,發噁心就得惡果,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因此明白了因果就等於明白了善惡的標準。
-
7 # 一聲佛號一聲心
簡單的說:順應自性的是善,違背自性的是惡。
稍微具體點的善惡標準是五戒十善:
五戒:殺盜淫妄酒,是惡,反之是善。
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反之是惡。
再詳細點,善還可以分真善,假善,滿善,半善,等等!可以看《了凡四訓》,裡面對善惡解釋的非常透徹。
-
8 # 使用者55127447378
善惡是兩個相對的心理行為概念,很難畀定,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亦是惡,惡亦是善,亦善亦惡一念之間。有心做一件好事為善,無意做一件壞事亦惡。一個再惡的人都具有善的一面,一個再善的人也未心無惡的一面。按佛教義,一切遵守五戒為善,違背即惡。而惡與善是處在無定中,正念一生為善,邪念一生即惡。念生念滅,善生善滅,反至惡生惡滅。且還有大小之分,真假之別,用慌言欺瞞事實真相,去安慰一個人,外惡內蓋。放縱一個人去犯錯,不聞不問,外善內惡。幫助一群人為小善,為廣大人民除害去殺掉一個惡人為大善。
-
9 # 彌陀的如意寶佛感
只管自已!(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論他人過?(他人害我?是因我對不起人家!(三世因果)以恩報怨,永結善緣!)不信佛的人,肯定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大家吉祥!
-
10 # 迷糊米糊123
世上其他宗教信仰上帝或神靈就會轉生天堂等善道,必須克服自己的惡行,致力為善,才能進行生命的最佳化。(因信得救)
佛教信仰佛陀,佛教的教義中,沒有最高的主神和可以控制一切的神靈。自己的苦難和快樂,都源於對善與惡的控制和自己錯誤和正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區別與其他教派的是:佛菩薩只是指路人,能否獲救取決於你們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想要脫離輪迴苦海就必須依靠自己躬行善業遠離惡事。修十善業是一切佛法的根基,佛教稱善業是清淨法,不善業是染汙法。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萬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以善惡諸業為因,是為業果。業果則追隨著你入六道輪迴,而為了擺脫這種由煩惱和業控制下的輪迴,佛陀說教了八萬四個法門(佛法)。依止正確的適合的法門才能解脫輪迴。(因行(為)得救)
永嘉禪師證道歌: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
11 # 談天說地講故事
為國家和人民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惡,百善孝為先,孝養父母就是善,不孝父母就是惡,萬惡淫為首,和夫妻以外的人通姦就是惡,反之就是善。佛教有五戒十善,五戒是,戒殺,盜,淫,妄,酒,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反之就是十惡。
-
12 # 南山大叔
我不是佛教信徒,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那就是:人善禍遠離,人惡福遠離。為什麼呢?請聽我分析
為人處事學問深,這潭深水, 表面看似清澈可人,其實,有時候,卻是深不可測。所以,做人,首先要懂得為人處事之道,而為人處事又分為為人和處事這兩個部分。有些人,為人正直,一身正氣,卻常常得罪人,原因就是處事方法的不老道。有些人,處事圓滑,行事成熟,但背後評價卻不高,因為他們玩陰的,是為人不佳的表現。
但不管是哪個部分,要想成為一個有福之人,遠離災禍之人,首要的條件,必須是人要先善。古人云:為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有些善良正直的人,雖然性格耿直,但他們心地善良,不會算計人,所以,雖然他們有時候會得罪人,但時間久了,大家也能看出來這個人的內心品質。哪怕他這時候因為得罪過人,一時受到打擊報復,但時間久了,相信能得到大家的鼓勵和保護的。
而人為惡,就難說了。古人云: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是啊,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一個心地不良的人,雖然一時能利用權勢或者為非作歹獲得一些物質上的豐足,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虛的,他們的心底深處的恐慌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罪惡會逐漸地浮上水面,等待他們的,也許將是一身的身陷囹圄的結局。
所以,為人,要先為善。為善第一,能做到為善且處事圓滑,行事成熟者,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算做人的真正成功。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做人成功的人,成為一個有福氣的人,成為一個禍事遠離的人,一定要懂得多讀書,多為別人著想,和別人友善交往,當你成為大家喜歡交往的物件的時候,你就成功了,以後,只有更多的好機會,好運氣,好福氣在等著你呢。
-
13 # 龍浩Longhao
事實上,佛教徒的標準更嚴格一些。
比如在世間生活中,殺人才會坐牢,才會叫做犯了嚴重的罪行。
而在佛教徒的視野裡,你親手殺了一條魚,這就是很嚴重的罪行了。
因為你的心動了殺念。每個人的心都是很柔軟的,你訓練它什麼,它就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比如你覺得殺能夠解決問題,那麼殺心這種訓練就會讓你的心越來越趨於暴力。
佛法的所有戒律或者說行為規範都是為了修煉你的心而來,然而世間人,卻沒有如此係統的練習心的修行的機會。
-
14 # 聽我說文史
佛教信徒,怎麼說呢,有人認為放個生,吃個素就是善良。其實是為自己祈禱。有人整天上香拜佛,但是人性很殘忍,比如以前的地主婆,富豪家的太太,對待下人很苛刻。還有日本人帶著佛像在中國燒殺搶掠。這些人都認為自己是信徒。其實真正的佛從來都是為別人祈禱,為他人奉獻。一個善良的好人本身就是佛,不需要去信奉誰。而惡人信誰也是惡人,死後一定會下十八層地獄。
-
15 # 七彩虹56988193
期時善與惡都是自己的內心在作怪,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也可以成魔。佛教是比較相信因果的,我們老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所以明白了因果關係就等於明白了善惡的表準。師傅長教導我們說,多行善多做好事是在給自做福報,給子孫做福報。
-
16 # 老三19679
六祖壇經裡說:非善非不善,意思是沒有善不是不好,而是達到沒有善惡的境界,善是相對於惡而言,沒有惡哪來的善呢?
-
17 # Qu9162
世人一般說的善就是做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事,自己也能從中受益,皆大歡喜;惡就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甚至於損人不利己的事,惹人討厭。佛教的善惡,善是指一切有利於明心見性、向涅槃城的心念、語言、行動;惡是指一切不利於明心見性、向涅槃城的心念、語言行動。
佛教有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邪;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佛教的十惡正好和十善是反著的,起因是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這十種惡業會招致地獄、惡鬼和畜生三惡道的報應。
世人的十惡: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
-
18 # 慧定Eddie
佛教根本目的是要你成佛。其他不管是經、律、論、宗門、教下、儀軌、佛事等皆是84000法門之一。
如果不想成佛。請不要相信佛陀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
19 # 使用者95187258127
《優婆塞五戒經》《十善業道經》等經典都是佛教對於善惡觀的表達。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所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那麼,究竟何為善?如何行善?如何避免“造善不善?”
立足於做人的根本,再談行善我們現代很多人所謂的善良,其實都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而已。孝順父母,關愛朋友和同事,不偷盜,不邪淫,不背後說人壞話,不輕易用言語攻擊別人等等,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而已。但是如今很多人將這些做人的根本當做是善良。如果僅僅只做到這些,那麼離真正的行善還很遙遠。
不論是佛教徒還是其他信仰的信眾,亦或是沒有信仰的人,做人都是根本。對於佛教徒來說就更重要了。所以欲談修行先做好人。
行善不是愚善和偽善所謂愚善,是隻看眼前,看不到事情發展的前景,看不透事物的本質。比如在不適應放生動物生存的環境放生,比如一昧地盲目幫助別人,授人以魚卻不如授人以漁。也許在眼前看來是善事,但是長遠發展來看卻是不好的。
而所謂偽善,就是有心為善,並非是發自本心的,有些人對別人很好,但是目的卻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真心從而以獲取某些利益。亦或者有些人把自己都騙過去了,覺得自己是在行善,而內心真正的卻是在貪求一些所謂的“功德福報”。但是,行善有求於功德福報和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有何區別呢?
《金剛經》中說到“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既然修佛是為了證悟天道,脫離生命輪迴,那麼,就像錢財在人死後不能帶走一樣,到最後功德對於修行人來說也同樣是心外之物了。
不可否認,消業修福在我們修行前期還是有很大助力的,也是我們一定要踏實去落實的。但是,所謂“上德無德,下德執德。”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覺善,那麼執著的善,有求心的善也同樣是善,比如袁了凡發願行三千善事,求得功名。這就是有求心的善。 但是切記不要有求心還欺騙自己,那就是偽善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檢查和反省自己。凡事順其自然,不可執著,不可刻意,一點一點地放下求心,儘量把行善當做一種習慣,發自內心地去行善。
善心善行相伴《十善業道經》雲“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善行還需要伴隨善心和善意,缺一不可。
真正的善,並不是偶爾去做個義工,偶爾去放生布施,而是實實在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你的每個想法,每一句言語和每一個行為,都是利他的。
佛教講究持五戒修十善業,這個十善業其實就是佛教善惡觀的一個總結。 太虛大師曾開示,“此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且為一切世出世善行的大總持------即大陀羅尼 。”
佛教以十善業來制止惡的行為,將一切不善的對治究竟,即解脫一切生死,證得大涅槃果。而不僅所有大乘佛法次第向上的功德,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的,修行十善在現實生活中也能使我們更好地獲得安穩,快樂與幸福。
所謂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是非)、惡口(言語粗俗惡意)、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愚痴。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行十種善業。
-
20 # 劉忙觀點
您的題目有幾個層次,首先,主語是佛教徒。也就是皈依了三寶(佛寶、法寶、僧寶)的信徒,他們是以佛所說的經典為依據修行。
佛教所說的善惡,個人認為有幾點:
第一、等同於世間法的善惡。就是和一般社會上所說的善惡標準等同,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法律等。比如孝順父母是善、不孝就是惡,偷盜、欺騙等屬於惡。
第二、出世間法的善惡。這裡面又有小乘和大乘的區別。比如小乘認為自淨其意、不傷害別人就是善;而大乘則認為行菩薩道不能光做自了漢,要利益一切有情大眾才是善。
出世間法的善惡本人比較贊同唯識宗的說法: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勝義善。當然,其他門派還有別的說法。這也是修行的四個層次,最終達到無善無惡的三摩地境界。
出世間的修行以戒定慧為總綱,而戒為基礎,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告訴眾弟子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但不管哪個派別,都是以信為第一要義。所謂心香一瓣、心誠則靈。《華嚴經》也有“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的說法。 佛法不是佛教,是切實的實踐和理論結合的非常緊密的學問,它在悟的基礎上更強調行。理能頓悟,事要漸修。
泛泛之見,敬請指正。
回覆列表
佛教的善惡標準與人世間的善惡標準肯定不一樣。由於世界觀不一樣,人們常以肉眼和物質儀器所見為世界真實,人世間以人為本位,以利己利他為善,以損人害己為惡。而佛教世界觀,認為世界之大不可思義,並有六道眾生實存,以平等佛性觀世界,眾生皆是佛,地藏菩薩要度盡眾生說“地獄不空,誓不佛”。故佛以眾生為本位,利益眾生共登彼岸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