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淺夏初晴139361246

    (1)容許孩子有探索的機會。穿衣服、吃飯、走路應是三四歲孩子能自己處理的,但父母常因孩子做得不夠好而一手包辦了。這樣雖然省時又省事,但也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而且會帶給孩子很大的挫折感。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別急著替孩子把事情做好,要給孩子機會,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領悟可行的方法。挫折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緒,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才能積累經驗,重拾信心,即使日後面對社會變遷,也能自在生活。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反而可能會缺乏韌性及生活應變能力。

    (2)容許孩子有探索的空間。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對於自己的冒險行為,孩子往往感到很得意,但父母卻覺得很危險,很恐懼,進而阻止孩子的冒險行為。斷然阻止或恐嚇孩子的自發性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怯於主動行事,因為他感受到的周遭環境充滿危機,更嚴重的是孩子會失去對環境的好奇及信心。有些父母過於保護孩子,是因為自己有恐懼的經驗,於是禁止孩子做這做那,事實上那樣的恐懼是父母自身的恐懼。父母對孩子的安全是該小心翼翼,但也要以彈性的尺度容許孩子有探索的空間。做父母的往往過低估計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以為他們哪經得起這麼大的痛苦、挫折。其實孩子的潛力是驚人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會在荊棘叢生的荒園裡開闢出一片天空。

    (3)容許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如果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的一舉一動,便會不允許孩子做這做那,這樣一方面抑制了孩子的獨立性,另一方面迫使孩子接受成人的概念與標準。久而久之,孩子喪失了自主選擇、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人的決定就是孩子的選擇。即使他長大以後,也要由別人來決定他的一切,這樣的孩子是永遠不會獨立的。

    (4)容許孩子有失敗的經驗。在孩子嘗試獨立的過程中,必定會碰到挫折、失敗。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援。給他一些鼓勵與認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克服的辦法,鼓勵孩子再去嘗試。這樣孩子即使無法解決問題,但心靈上的陰影可以減輕些,以後再遇到不如意的情況也能忍受。

  • 2 # 岑秀密

    從小就開始培養啊,人們中是說農村孩子早當家 ,是因為她們自理能力強,但培養孩子也要有技巧。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透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透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透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影帶等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  二、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孩子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孩子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 3 # 小麥156

    在家庭中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責任心是緊密 相連的,如果孩子的家長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時,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他就會喪失做人的一種能力,無法站在已有的經驗高度上體會對他人的責任 心,包括對父母。這個男孩一定認為父母既然能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麼他們自然可以處理好這種焦慮,自己完全不用理會父母的這種焦慮。事實上,這種完全忽 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養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從讓孩子學做家務開始。家長在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時候,除了訓練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別強調訓練 孩子學做家務。如讓孩子自己做早點,洗襪子,拿牛奶,買東西等。家長在吩咐孩子做家務時要有耐心,孩子主動幫助做家務應得到鼓勵。家長還要讓孩子們懂得讓 他們做家務就算完事,而是要培養他們獨立、勤勞、剛強、負責任的心理品質,以及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由於孩子年齡小,認識水平不高,考慮問題不周全,力氣小,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 誤。大人不應因此指責孩子,更不能懲罰孩子,而應首先鼓勵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對於孩子有失誤的地方,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 和水平。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4 # 晴暖育兒寶典

    小時候生活自理能力就比較差的孩子長大以後,由於缺乏實際生活的經驗,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往往不善於適應周圍的環境,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遇到生活中的新情況容易採取退縮和依賴的態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積極性。所以,父母要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1.把握習慣養成的時間段 據有關專業機構的資訊顯示,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為習慣一般都在學齡前,也就是說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已經養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只要適當把握了和時間和機會,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擁有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三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四歲的孩子可以自端碗吃飯,五歲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脫衣服一樣,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孩子就能做好。 2.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每個人對童年的記憶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會一生都記得父親幫助他把一個大箱子抬進自己的房間,從些他有了屬於自己的書櫃。孩子學著收拾房間,並且整理衣服和書籍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幫助他鼓勵他,而不是嘲笑他保是阻止他這麼做。最聰明的父母永遠都用欣賞的目光看孩子,最愚蠢的父母總是用懷疑的目光看孩子。因此,當你的孩子出現了很糟糕的處理能力時,請問問自己有沒有責任。 3.為孩子創造自理機會 聰明的父母總是為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因此,聰明的父母也就給了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經驗。比如,父母告訴孩子他們要出差,可能有幾天不在家,這幾天需要孩子自己來處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然後告訴孩子冰箱裡有食物,常用物品都放在哪兒,給孩子一個獨自在家自理生活的發機會。而不是把孩子送到朋友家或是乾脆請一個臨時保姆來照顧孩子。更多的時候,父母只要給孩子提供機會就行了,而不需要你來怎麼教會他做。 4.讓孩子樹立自我服務的意識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儘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如果孩子撒嬌,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也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5.營造寬鬆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的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援下會成長得很好。 6.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7.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裡;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想辦法徵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 5 # 我和她的故事

    孩子的自理能力當然就是孩子自己做自己 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處理能力,首先從自己起床,穿衣服,洗 臉,刷牙,做起,教會孩子怎樣做,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不替孩子完成。

    再一個可以讓孩子自己打掃自己的房間,教孩子怎麼疊衣服,怎樣擺放,或者跟孩子交流,看他喜歡什麼樣設計自己的房間。

    孩子自己寫作 業,複習功課。都是自理能力的範圍。

  • 6 # 書香花開1

    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最佳時期就是小班階段,同時也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

    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同時,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發展得比較自如,他們已能夠掌握各種運用大肌肉的動作和某些運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這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而且他們自身也產生了獨立地進餐、盥洗、睡覺、穿脫衣服的願望。這時,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辦一切,而要針對他們的發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願望。

  • 7 # 奇奇di麻麻

    1: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讓孩子獨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比如在一歲左右吃飯的時候,就獨立讓孩子自己吃飯,堅決不能因為孩子吃飯吃的滿地都是就喂孩子去吃飯。

    比如再大一點整理玩具,刷牙 洗臉 穿鞋子 係扣子等生活習慣

    2:藉助繪本

    除了不干涉之外,還要注意引導,

    讀一些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繪本,讓孩子知道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刷牙繪本 自己拉大小便繪本等

    3:在孩子自己執行中遇到困難的時間,管住自己的嘴巴 手

    不能因為孩子嘗試失敗了 就開始動手干預或者幫助

    可以默默鼓勵,然後示範給孩子做。

    4:孩子有進步的時候要給予鼓勵,鼓勵孩子堅持長期做,從而形成習慣

  • 8 # 明霏如月

    第一:幼兒兩歲以後可以讓孩子自己慢慢的去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鞋子自己穿,自己的襪子自己洗

    第二:家裡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寶寶的玩具和書都會被寶寶扔的到處都是,自己不會整理

    第三:孩子兩歲以後可以簡單的做一些家務,做的不好但是要鼓勵

    孩子的自理能力真的需要從小培養,有時候母親懶一點對孩子來講是好事,但是這個懶不是指什麼都不管,而是母親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小剛開始做的時候很亂,甚至是添亂,家長要有耐心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多做重複做孩子會漸漸從做事當中去領悟。

    確切的說培養自理能力,其實不用刻意去培養,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大事小事都是鍛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太刻意反而適得其反。所以家長有耐心把事情交給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完成,孩子會有自信也就習慣自己去處理問題。

  • 9 # 一慢二看

    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補充用繪本閱讀來促進幼兒生活自理習慣培養。

    幼兒天生願意學習各種新技能,在他們“自覺自願”地開始模仿、學習的時候,我們切忌不要因噎廢食,擔心他們做不好,擔心他們有危險,擔心他們“幫倒忙”,擔心他們耽誤事……拒絕、不給他們學習的機會。

    本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和示範就能奏效的,需要多次的、反覆的練習,父母們不能一方面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養成,一方面又不放手。要為孩子創設鍛鍊的機會,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家長要不包辦、多指導、多鼓勵、少指責,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家庭成員要觀點統一,行為一致,儘量為孩子提供獨立的生活用品、玩具、圖書等,讓孩子學習使用,創設一個適宜幼兒習慣養成的物質環境。

    可以從照顧自己開始---《阿力會穿褲子了》

    小男孩阿立,在學穿褲子的時候,用一隻腳穿褲子,另外一隻腳無法獨立站住而跌倒了。

    孩子氣來了,他放棄了穿褲子,光著屁股跑到外面去,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嘲笑他光屁股沒尾巴的動物。

    後來,他看到白鶴一隻腳站著,於是決定要學白鶴獨立,沒想到又摔了一跤,屁股坐在地上弄髒了。

    阿立只好回家去。在媽媽幫他洗乾淨屁股之後,阿立發現躺著可以穿上內褲,當然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穿上短褲。啊!阿立終於會穿褲子了。

    對成年人來說,這是不是一件根本不足掛齒的小事?可是,學習獨立吃飯穿衣,可是一件件了不起的大事。用兒童的眼光去看生活,真正把握了兒童的成長軌跡。

    鼓勵孩子們《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己的事自己做”言簡意賅,儼然成了各個時代都可以用的標語,也是註明翻譯家、文學家楊苡寫的一篇小故事,上海著名的兒童插畫家何豔榮配了圖——

    雖然有一點兒年代背景,但是朗朗上口的兒歌更容易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其中的教育。

    照看寵物很鍛鍊孩子---《我們真的能照看好你的狗》

    “查理和勞拉”系列中的一本。

    查理和姐姐勞拉經歷很多幼童成長的煩心事,這次需要照看小狗狗了。

    勞拉和露塔都喜歡小狗。

    有一天,她們終於獲取到一個照顧小狗的機會,她們好開心啊!可是她們真能照看好小狗嗎?查理哥哥會怎樣啟發勞拉自省、自控,完成好“照看小狗”這件事兒?

    下圖中查理和勞拉這一本也是就語言給予孩子的心理暗示來看,“我能做任何事”要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高一點。

  • 10 # 我家仨帥哥

    3歲寶寶,剛上幼兒園小班的年齡。

    自理能力好的小朋友會更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更加受到老師的喜歡(老師當然喜歡自己搞定自己的小朋友啦!)

    這個年齡的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應該包括(但不限於):

    可以自己吃飯,吃完飯後收碗筷,可以自己穿衣脫衣,幫媽媽送垃圾,掃地,自己收玩具,自己背書包,大膽說出自己的要求。

    大概就這些。

    怎麼培養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繪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寶寶們都很喜歡模仿繪本里的小朋友、小動物們的行為習慣。 《小熊寶寶》系列很不錯。這個從1歲左右就可以看起了。除了繪本,爸爸媽媽在家的引導更加重要。

    1、給寶寶準備簡單的衣服,教寶寶穿、脫。

    2、吃飯這個訓練應該很早就要提上日程的,這個年齡的寶寶最起碼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了。3、讓寶寶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寶寶一定非常喜歡。掃地、擦桌子,他一定比你更加積極。但是做的不一定好,可能會讓爸爸媽媽的工作量更大,這時候爸爸媽媽就要有耐心,現在的“亂”是為了以後的“順”!4、上學放學讓自己背書包。要讓寶寶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幼兒園的書包不沉的,頂多就是放幾套換洗衣服。

    5、出門前提醒寶寶懈怠隨身懈怠的物品。這樣寶寶就不會丟三落四的。

    6、一次允許玩1-2樣玩具。如果要玩下一樣,一定要把之前的玩具收起來才可以。7、鼓勵寶寶勇敢的、大聲的說出自己的要求。

    這個非常重要。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對錯。

  • 11 # 80後虎媽虎爸

    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從小培養,從小就要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從孩子能獨立行走就可以開始培養了。不過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總會覺得孩子小,讓孩子自己做太難為孩子了,往往阻止孩子及早自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

    鼓勵孩子做家務: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自己做,如掃地、倒垃圾等。

    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不讓他作,孩子需要鍛鍊才能成長。

  • 12 # 蜜桃姐姐
    孩子學會的技能

    洗澡或淋浴:

    這個年齡的許多孩子都樂於自己使用浴缸或淋浴頭,不過大部分還是需要幫助的。建議父母調好家裡熱水器的溫度,不要讓孩子一開啟水龍頭就不小心燙傷自己。而且要教會孩子開啟水龍頭時,最好先開啟冷水。

    準備早餐:

    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麥片,倒果汁或牛奶。八歲的孩子可能是準備用微波爐加熱麵包、牛奶或其他早餐食品。

    裝揹包:

    當孩子8歲左右時,他就可以把書包裡的所有必需品都裝在書包裡,比如書、食物、樂器和運動用具。在那之前,家長先要幫他收集正確的東西。

    在家裡幫忙:

    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拿起玩具,整理床鋪,打掃房間,甚至可以把吸塵器帶出去。他們還可以幫忙處理廚房和花園裡的任務,比如丟丟垃圾、澆澆水啦。

    家長能做什麼

    鼓勵是關鍵。

    每當孩子嘗試一項新技能時,告訴他你很驕傲,他做出了努力(不管結果如何),並敦促他再試一次。不要總是主動幫忙,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獨自完成任務。在他準備好之前不要試著給他壓力。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嘗試獨立和自給自足,他越是實踐他的新技能,他就會越幫。

    給予解釋。

    當孩子在做他以前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時,要時刻注意,如果是危險的事情,要解釋為什麼他不能為自己做。例如,告訴他,為什麼他獨自走到他朋友的家裡是不安全的,或者為什麼他現在還不能開火做飯。他可能會不高興,但他會理解家長的解釋。

    家長需要注意什麼

    孩子們學習技能的時間不同,有些比其他人要快,但是如果孩子主動抵制上面的任務,或者對學習沒有興趣,那就要好好觀察了。

  • 13 # 月亮姐姐Nancy

    對於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堅持一致性、靈活性和一貫性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合理的、必要的生活常規,從而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初步的自理能力。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可採用以下四個方法進行培養:

    1、在區域活動中培養

    幼兒園教師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投放材料的時候,可在將生活材料內容投放其中,例如:縫有拉鎖的布制大樹、繫有帶子的紙板鞋、帶有釦子的操作玩具等,這些材料,小朋友們在活動,就練習了拉拉鎖、繫鞋帶、扣扣子,這些技能的掌握,都是為幼兒的自我服務而打下基礎的。這種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幼兒的區域活動,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得到了培養。

    2、在評比活動中培養

    各年段幼兒在評比活動中,可進一步練習自理能力,例如:小班幼兒的認水杯和毛巾比賽、中班幼兒的穿衣服比賽、大班幼兒的疊被子比賽,教師在日常活動,以相應的比賽內容去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幼兒在評比活動中,都會認真地去練習。班級教師也會透過班與班的比較,知道和了解自己班級幼兒在自理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

    3、在日常活動中培養

    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自我服務就是幼兒自理能力的充分展示。例如:每天可由部分幼兒幫助教師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分發學具、水果、擺椅子、自然角澆水、擺放繪畫作品、擺放餐具、收拾圖書、收拾區角用品等。這些小事情都會讓幼兒的自理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這種方法突出幼兒自理能力了培養的一貫性。

    4、在家園共育中培養

    家園共育中培養,是突出了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一致性,家園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和同步,在幼兒園能做到事情,在家裡也要讓幼兒做到,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入廁等,家長就不要去幫助和代替。只有家園的要求一致,才會讓幼兒養成好習慣,好習慣形成了,幼兒的自理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 14 # 有料家庭教育

    我自己是兩個孩子媽媽,也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我生在一個特別要求獨立自主的家庭裡,由於父母早出晚歸做生意,很少有時間照顧我們,父母自身言行的影響和客觀的環境,自然讓我鍛煉出了很強的自理能力,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很少讓父母操心。更重要的是自理能力的培養帶來了自主意識的發展,即自己主動思考和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賴別人。

    我深有體會,自理能力能給人帶來效率、帶來自信,以及人際吸引力。我清楚的記得,本科入學時,有一個老鄉同學連被子都不會套,床不會鋪,父母雙雙在校陪了半個月,走的時候同學還哭哭啼啼,對離開父母的大學生活感到害怕,不知所措。這個同學至今留在我腦海裡的一個印象是:常常愁眉苦臉,愛抱怨,潺潺弱弱,一點小事對她來說都很難,整個人沒朝氣。

    自理能力對幼兒也是如此,甚至更重要,因為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對事情有掌控感,她很有信心自己能做到,當她做到了,她會對自己充滿力量,從而對其他事情也有信心完成,對其身心發展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如何培養

    按理說,發展出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天然需求,只要有合適的環境,自然就會發展出來。但是現在很多家庭條件都比較好,一是家長尤其是祖輩帶孩子,對孩子比較溺愛,二是沒有重視自理能力的培養,認為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於是孩子缺少鍛鍊的環境和機會,自理能力自然就弱。

    自理能力培養,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這個意識。

    上面說的那一大堆內容,其實就是說明孩子需要有自主意識和自理能力,以及它們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千萬不要覺得這麼小,無所謂,長大自然就會。

    第二,是要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第三,要多鼓勵少批評,可以提建議

    孩子剛學習做一件事肯定更慢,或者做的不太好。比如吃飯吃一桌子,掃地越掃越亂,穿衣服穿半天,很多家長乾脆自己做了,或者笑話孩子做得不好。這樣其實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多經歷幾次乾脆不做了。因為自己做事沒有任何成就感,只會招來批評和貶低。所以,只要孩子積極去做了,結果怎樣,家長都應該鼓勵。

    我記得我二年級第一次炒菜,放了兩勺鹽,我媽吃了還說,:“真不錯,媽媽回來就可以吃飯了。這個菜好下飯。”還有一次燒水,忘記關煤火,結果我出門回來發現水燒乾了,壺底提起了就帶下來了。我媽沒有責備,而是說:“你真有心,媽媽沒說自己想著燒開水。只是下次記得看好火。”

    第四,要多種形式鼓勵,並持之以恆

    比如可以用列清單、家庭比賽等方式激勵孩子多動手,並長期堅持,孩子自然就形成較強的自理能力。當孩子嚐到了自理能力強帶來的好處,她自然更願意去做了。

  • 15 # 中原小咖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有利於陪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還能讓孩子更獨立。

    現在所有的幼兒園都會讓孩子自己收拾東西,自己穿衣服穿鞋子,這些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其實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怎麼培養呢?

    1、孩子有固定的空間,孩子的衣服要有單獨的區域來放,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去拿,收衣服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去放,讓孩子知道他的衣服在哪裡。

    2、教孩子穿衣服襪子鞋子,讓孩子能獨立完成。

    3、教孩子自己用勺子或者筷子吃飯,有的家長怕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到身上,桌子上,怕燙傷孩子,但是正是家長的這些擔心,耽誤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孩子自己吃飯肯定會灑,但是次數多了,熟練了,孩子會做得越來越好。

    4、孩子上學後要自己收拾書包,自己背書包,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過多。

  • 16 # 小丫121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紙上畫什麼,他就會出現一副什麼樣的圖畫。因此,我們應該放手,做一個懶媽媽或者懶老師,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為孩子不會,圖一時的痛快而幫孩子做好,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技巧的學會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

    2.多鼓勵,少指責。孩子在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這是我們應該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批評,可以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孩子的舉動,讓孩子學會探索,在關鍵處可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我們不要吝嗇表揚的話語,多鼓勵表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肯定,增強自信。

    3.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也不例外,能推掉的肯定會推脫,沒興趣的肯定也不會去做。因此,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應該積極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再讓孩子完成任務時,可以考慮這件事情是不是孩子感興趣的,或者在遊戲中讓孩子完成,掌握技能。

  • 17 # 關於教育不得不說的事

    孩子沒有自理能力,過於依賴父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其實,孩子是喜歡自己做事情的。

    首先,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自理生活。有的家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幹。吃飯時,媽媽把飯端到孩子手邊;衣服髒了,媽媽全部給孩子洗乾淨;筆記本不見了,媽媽去買。

    久而久之,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有的孩子上大學,脫離父母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甚至跳樓自殺。

    家長不要怕孩子弄不好,也不要為孩子代勞。孩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鍊,才能發展成一個健全獨立的人。

    其次,父母應打消孩子依賴的心理。利用孩子爭強好勝的天性

    比如,孩子每天上學不能按時起床,需要家長催促。父母可以有意,讓孩子認識一些有良好習慣的同齡人,當孩子面誇獎那個孩子。

    孩子就會不服氣“我也能做到!”晚上睡覺前,家長把鬧鐘調好。第二天,不要去喊,孩子自然會很快起床。

    再次,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學會跌倒爬起來。

    比如,孩子偶爾應為發揮失常,成績不理想。家長不要劈頭蓋臉訓斥,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鼓勵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

    家長必須明白,挫折教育能使孩子迅速成長,激發孩子的潛能,使孩子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最後總結:1父母給孩子創造動手實踐的條件 2遇到困難先讓孩子自己解決 3父母要有耐心,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 4循序漸進,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 18 # 大笑豬娛樂

    其實,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想讓孩子早早的實現自理,然後自己可以放鬆一下,但是,孩子已經長大的父母應該會體會的到,孩子過早的自理一些超出年齡範圍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越缺少親子之間的溝通!

    孩子,就是孩子,當溝通的時候你應該把他當成一個小大人去溝通,但是,當養活的時候你仍然要把他當成一個小孩子去培養。

    性格,決定以後的生活軌跡

    孩子性格的養成,是環境因素影響造成的,而環境因素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小時候學的思想品德課就說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孩子的最初思維形成,也是因為父母,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心胸寬廣的人,那麼他的孩子多半不會小肚雞腸。

    不要把你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別,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

    你看到張三家的孩子,早早的就會提褲子,你沒有過程的,在當天晚上就要孩子自己脫衣服,早上讓孩子自己脫褲子,這樣孩子的心裡會產生落差和失望!

    不要把職場的奴性,帶到孩子的身上

    其實,每一個在社會職場上的人,一個可以坦蕩對待領導的人,反而可以走得遠,爬的更高,一個在工作中充滿奴性的人,反倒平平淡淡!

    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奴性的人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心理上要麼出現極致放鬆,要麼非常緊張,對待問題,對待事物不能保持一個平常心,而這就導致了,自己的很多習性都展現在了孩子面前,雖然,你也在想辦法保持著自己的形象,但是,有些東西他就是印在了孩子眼中,“對待這樣的人我,這樣的態度是好的”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有資本家存在,但是,中國的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循序漸進,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而定

    你不能讓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懂得十八歲孩子的想法,因為,他還沒有花那麼多的錢,吃那麼多的虧!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思想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為一件事兒,因為一句話都有可能導致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所以,自理,可以早一點讓孩子在生活小事兒上自理,

    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吃完的飯碗自己刷等等,這些其實在很多的方式都可以實現

    前期肯定都是“強迫”

    “當發現哭泣的方法不能用的時候,孩子會尋找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所以,不要因為孩子哭泣,就放棄了說教和強迫,以引導為主,以強迫為輔,這樣才能快速的促使孩子領會你的意思,做一些自己“懶”的事情

    在思想上的自理,需要父母與之共同的進步

    其實,生活的自理還有思想的自理都是生活習慣的養成。

    如果你回家都是,鞋子、襪子漫天飛,那麼你孩子的東西也一定是這樣的

    如果你回到家裡,都是吃過飯之後,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和孩子進行一些溝通,然後,要麼工作,要麼學習,那麼,孩子的生活作息、規律也是這樣的。

    引導一定比教導更有效

  • 19 # 教育地圖北京

    孩子的自主能力就是責任。要從小告訴他責任的重要性,把家裡一些小事情交給他,讓他去處理讓他體會做大人的感覺。這樣他從小就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 說白了就是角色轉換。讓他提前懂得父母是多麼不容易、不能全部事情都靠父母有些事情要靠自己解決。

  • 20 # 芬芳8761

    1.父母應當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父母做好了,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樣子去做。

    2.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要什麼事都包辦。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就應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完成,這樣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好的鍛鍊。

    3.經常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

    4.平時父母要多給予孩子鼓勵和讚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太高,不好清洗,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