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張總的日常
-
2 # 酷酷娛樂家
因為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國,輕罪重刑,結國二世而亡。墨家思想,尚賢,,搞選舉,顯然不適合想獨裁統治者。儒家,劉邦認為,儒家就愛唱高調,最討厭儒家。剩下的只有道家了,事實上,道家思想,也最適合漢初,因為經歷戰亂,人民需要休養生息 。
文帝無為而治,其實也是承接高帝的政治理念,解甲歸田、勸民還鄉、釋奴為民、十五稅一;文帝、景帝:輕徭薄賦、減輕刑罰。
使得漢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加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
3 # 鼠跡
無為而治,並不是指沒有作為
我先來講一下,無為而治這個成語它不是指沒有作為,而是指不隨意妄為
漢文帝雖然沒有像劉邦那樣氣吞山河,但是他開創了史上最為清明的文景之治,這與他的無為而治是分不開的
漢文帝是漢朝的第三位皇帝,自從他開始後繼位後,勵精圖治,很快就讓漢朝富裕了起來。然而,即使國家富裕,漢文帝勵精圖治的精神並沒有變化,他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反而更加苛刻,漢文帝在位20多年都沒有修建過什麼宮殿,同時還命令身邊的妃嬪不能穿華麗的衣服。這位皇帝做到了帶頭節儉,製造了漢朝良好的節儉風氣。
並且這位勵精圖治的皇帝還降低了國家的賦稅,減輕了勞苦大眾的生活壓力,並且對待貪汙行為絕不手軟,甚至在臨死之前還囑託自己的後人自己的陵墓不能大興土木,會消耗國家的財力。很多帝王在臨死前都囑託自己的手下,一定要將自己的陵墓修得足夠闊氣,以對後人彰顯自己的身份。你可以看看埃及法老為自己修的金字塔,還有秦始皇為自己修的兵馬俑,一對比你就可以發現漢文帝是一個何等節儉的皇帝。能節儉到這種地步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屬實不多見。
文景之治使漢朝國庫充盈、田園五穀豐登,並且展開了多方面的外交,漢朝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的強大國家之一,所以說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反而是一種有為。
-
4 # 萌之商都
主要說何為無為?
無為出自道,本意是剋制慾念,天下大同,故,正確操作是修生養息,留富於民,不是好大喜功或荒淫無度。
全面麼?不!休養就是躺著不動?若敵人來揍你,你也巋然不動?當然不是,無為不等於不作為,相反,該出手就出手,該幹啥還要幹,但要審時度勢,做對的事。
道本玄,變化多端,與儒的不同是不能認死理,與佛的不同是不能太善良。這些話不好懂,因天下本無定數。開始舉例,都是著名的,不出名我說不出來啊!
一、李世民。無為之治,有為之君。天下初定用無為,有了實力大有為,剋制自己不亂為,所以,善始善終。
二、文景之治,無為而治的代名詞,受迫而為,忍耐可嘉。
三、漢武帝,接手好局,適時而為,成就大有為,但後來窮兵黷武,虎頭蛇尾。
四、隋煬帝,又一個像漢武帝的雄主,與漢武帝不同是沒做成,有為不當,留下千古罵名。
五、李後主、知不可為便不為,苟且得罵名。
六、崇禎,知不可為而為,吊死留嘆息。
七、乾隆,沒隋煬帝的作為大還不比他收斂,為何善終?時代不同,生產力造出的蛋糕大小不同,隋煬帝不夠吃,乾隆剛好吃空。
以上例子裡有鐵律麼?沒有!成王敗寇才是定律,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無為等於休養生息,有為便是勞民傷財都不成立。
道家的無為用在社會治理上早就不是道的本義,就是順勢而為,順為治,逆為虐。沒有萬金油政策,只有照方抓藥。
評價帝王有沒有為?就不光看政績,而是回過頭看他做對了沒有,用上帝視角得出的結論而已。
感覺吹過了,浮躁,不喜請勿罵!
-
5 # 博物歷史觀
誠邀!這裡是@雜談會客室 ,我們知道漢朝初年,經過多年的戰亂,人口驟減、土地荒廢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停滯,人民渴求穩定;同時,政權初立,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根基;再加上,思想上道家學說的盛行;最後,初代統治者也就是漢高祖劉邦所倡導的治國執政理念。這便是,漢文帝推行無為而治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
①什麼是無為而治?
②漢文帝無為而治,直的“無為”什麼也不做?
老子曰:“…君不與民爭…無為而治…”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先後出現像:儒家、道家、墨家、縱橫家等思想,這是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強調“無為而無不為”“不與民爭”
要求統治者能夠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儘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漢初無為而治,造就“文景之治”秦以嚴,漢以寬。秦朝律法過於嚴苛,以至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拉開了王朝滅亡的序幕,僅享國15年。漢朝建立之初國力不足,百姓渴望和平,所以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漢武帝以前,除了鞏固皇權,鎮壓叛亂,幾不對外族用兵,與匈奴的和親政策自漢高祖劉邦始。
文韜武略的漢文帝陳平、周勃等大臣發動政變誅殺呂后勢力後,擁立劉恆為帝,史稱漢文帝。
“兵權決定皇權”:劉恆小心翼翼的從封地趕到京城後的頭一天晚上,就讓心腹掌管控制了京城以及內宮兵權。
“剷除競爭對手”:緊接著當晚就誅殺了之前呂后所立少帝及其三個弟弟。
“平定內亂,北拒匈奴”:漢文帝時期諸侯王勢力漸大,甚至發生了開漢朝之先河的同性王叛亂,都被文帝迅速平定。
邊塞的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由於國力羸弱,漢初高祖制定了以和親為主的修養政策,文帝時期,匈奴數次撕毀和約進犯邊境威脅長安,文帝臨危不亂,統籌調兵北拒匈奴。後期更是,“募民實邊”、興建馬苑,為漢武帝北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收服南越,擴充套件疆域
劉邦稱帝后南越國王趙佗先是歸附漢朝。呂后霍亂時又與漢朝兵戎相見。文帝即位後,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劉恆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劉恆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
【漢文帝與竇皇后】
所以我認為漢文帝的“無為而治”不僅不是無能,更是治國理政的最高境界,什麼都事倍躬親會造成“上累下弱”,這就像管理上,領導要會選人用人更要學會用人不疑的放權,這樣才能有發展!漢文帝的人品以及“無為而治”的政績為後世所推崇,最後給大家分享下,後世對文帝的評價:
曹植: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懷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李世民: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於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之道也!
朱熹:三代以下,漢之文帝,可謂恭儉之主。“”劉恆學申韓刑名,黃老清靜,亦甚雜。但是天資素高,故所為多近厚。
邱濬: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劉恆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後世人主於封章之入固有未嘗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而稱其善乎。籲,若劉恆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
-
6 # 洋哥說歷史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因不受寵愛被安排到偏遠的代地為王。也正是因為代國偏遠荒涼,沒有受到呂氏覬覦,文帝才得以保全性命。呂后死後,陳平、周勃起兵誅滅呂氏,廢除少帝,迎立文帝即位。文帝即位之後,深感皇位來之不易,因此力行仁政,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怠慢。
從公元前179年,漢文帝連續下詔督促地方官員勸課農桑,減輕農民負擔,向天下表示發展農業的決心,在朝廷的大力鼓勵下,糧食問題得到很大解決,糧價大大降低。而糧食生產的發展也帶來了財政收入的大增,漢文帝於公元前168年下詔減免全國田賦一半,次年更是免去全部田賦,百姓收入增加,安居樂業。除此之外,漢文帝一生節儉,在位23年,全國物質財富不斷增加,而文帝自己的享受品,比如宮室、車馬、服御等沒有絲毫增加,平日裡只穿黑色粗厚布衣,她所寵愛的慎夫人身穿的長裙也拖不到地上,這在以長裙為美的漢代極為不易。也正是因為文帝在位期間積累的巨大財富,才為漢武帝出擊匈奴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是為了休養生息,令百姓富足,安居樂業。並不是真正的無所作為。
-
7 # 一七夕一
首先得理解什麼是無為而治,字面上意思就是不作為的治理國家,那麼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老子學說盛行,儒家思想沒有被鋪展開來有關。另一方面大漢朝在北匈奴的虎視眈眈下沒有實力與之一戰不得已而為之,與其說是“無為而治”,不如說是休養生息,在之後的景帝也是實行這種制度。到了武帝時代,儒家思想開始盛行,武帝尊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人民的思想的轉變和提高,另一方面國家的實力經過“文景之治”空前強大,漢朝不想再用和親之策,故與匈奴撕破臉,然後就是成就了武帝的威名和匈奴的潰敗。
-
8 # 南朝灬
無為而治蘊含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慼。
儘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無為而治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準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事親自動手。
-
9 # 名人史海觀心閣
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不是真的無為,而是因為他無私的品格。
"無為而治"這個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告誡君王:不與民爭。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漢文帝對老子的思想非常崇尚,因此在他執政期間,一直是以“無為而治”的方式去治理國家的。漢朝由此強盛,百姓也受益於此。
文帝的“無為而治”體現在這些方面:
一,廢除了連坐法和肉刑
文帝認為,法令是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犯罪的人如果已經治罪,他的父母、妻兒和兄弟就不應該受到無辜的牽連。法令若是公正,百姓就必定忠厚。
二,大公無私
在確立繼承人時,文帝並沒有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而是希望將皇位禪讓給更加厚德之人。只是因為大臣們認為應該由文帝的兒子劉啟繼承皇位,文帝才同意。
三,與民同樂
文帝立竇皇后的時候,不僅加封有功大臣,還安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此外,還對天下所有的孤寡窮人發放布匹、糧肉,希望天下人可以和他們同樂。
四,節省
文帝的生活十分樸素。在位二十三年間,他和後宮的住所及服飾、車馬,全都沒有增加過。只要不利於百姓的事,就立即廢除。他還規定,建造他的陵墓時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不要煩擾到了百姓。
文帝還撤銷了衛將軍統轄保衛他的軍隊。他下令,將現有的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餘的全都交給驛站安排使用。
五,以和為貴
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文帝或戰或和,完全從百姓的利益出發。雖然匈奴多次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卻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願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六,寬以待人
文帝認為臣子有過錯的話,也是因為他的責任。有個叫張武的大臣接受別人的賄賂,東窗事發後,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故意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從而改邪歸正。
七,自省
某年發生了幾次日食、某年天下乾旱,發生蝗災,文帝都非常自責,擔心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於是詔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眾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開啟糧倉救濟貧苦百性,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於用仁德感化臣民,終其一生都在為百姓謀福。正是因為他的“無為而治”,才使天下富足,繁榮昌盛。
-
10 # 小初物語
因為秦皇暴政,再加上秦末爆發一系列的例如陳勝、吳廣的起義,連年征戰,使的百姓苦不堪言,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劉邦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加上後來漢文帝繼承皇位,依舊採取黃老之術的無為政策,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是在道家的基礎之上,而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行政做事也都要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文帝性情寬厚,廢除苛政,施政常常惠及臣下與百姓,與民同樂,文帝是古代以德治國的典範,所以無為並不是真的無為,而是做事“循守成法”。而他開創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政治局面,永載史冊。
-
11 # 時光山人
漢文帝劉恆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延續了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國策,堅持與民休息,為“文景之治”和後續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
何為“無為而治”,真的是“無為”嗎?無為而治是道家學派的一種治國思想。道家學派所說的“無為”不是指什麼也不做,而是順勢而為,所順的這個勢就是“道”。何為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客觀規律,無為而治強調的就是根據客觀規律辦事,既不能違反規律,也要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
治國理政如何“無為”?對於國家治理而言,無為而治就是要求統治者們順應民情,充分調動百姓們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過多的干預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無為而治是以道(即法律)為遵循的,統治者要做法律的維護者,要做百業發展的服務者。
漢文帝為何實行“無為而治”?第一,百業待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建國稱帝,這期間是近十年的戰亂。在這十年間,百姓們飽受戰火摧殘,流離失所;致使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可以說,西漢是建立在一片戰爭廢墟之上。為此,高祖劉邦早在進入關中時就強調“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政。建國之後,劉邦又下令士兵復員、釋放女婢,以此增加勞動力;同時他還鼓勵生育,輕徭薄賦,目的就是為了擴大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國力的提高。
第二,“無為而治”是對漢初政策的延續。
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書》漢初的高祖、惠帝以及呂后掌權時期,都堅持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漢文帝即位之初,西漢經濟雖有所恢復,但人民的生活還是相當困苦,國家財力也嚴重不足。文帝由代王入繼大統,仍然依靠的是漢初的周勃、陳平等臣,這些人和文帝一樣都是黃老無為哲學的信奉者和執行者。漢文帝繼續堅持無為而治,既是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也是穩固統治的需要。
第三,漢文帝寬厚仁愛,節儉樸素漢文帝是一位有孝心、有愛心的好皇帝。他曾經為母親薄氏親嘗湯藥,入選古代的“二十四孝”。代王時期,文帝就有寬容平和,仁厚低調的美名,他在代國的十五年間,就開始鼓勵生產,與民休養。所以說,無為而治更是漢文帝發自內心的仁愛。
漢文帝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漢文帝統治期間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廢除連坐法,廢除肉刑;減免租賦和徭役;“弛山澤之禁”,開放原屬國家的山林川澤,允許個人開採礦產和漁鹽。有所不為:文帝崇尚節儉,因憐惜財力而罷建露臺;百姓驚擾文帝車架,文帝本欲下令處死,在廷尉建言下文帝依律改為罰金,信守法律。
無為而治,要有所為,又有所不為。西漢初年,統治者們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廢除苛政,減免徭役租賦,與民休息,使“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執行。
-
12 # 見字如晤
首先,“無為而治”的政策早在漢朝初立,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了。並且為漢朝所沿用,文帝時期亦沿用“無為而治”的政策。
而漢朝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呢?
從根本上來說,無為而治的本質其實是漢朝統治者乏力的產物。
秦朝末年,胡亥暴虐,民不聊生。先是陳勝、吳廣起義,隨後又是楚漢爭霸,群雄逐鹿於中原,幾十年的戰火不歇,人口銳減。
終於,項羽事了烏江,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此時的漢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北有強敵匈奴虎視眈眈,南有南越時常騷擾。內部由於各姓諸侯王的存在,中央不足以控制全國,加上幾十年戰火的摧殘,人口僅餘一千三百多萬。
天下凋敝,暴政強稅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黃老之術,與民休息。劉邦死後,呂雉臨朝、惠帝、皆沿用無為之治,文帝時期亦沿用。
而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是真的無為嗎?
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無為而治的真正含義,“無為而治”是道家一脈的治國理念,出自《道德經》,也是老子對君王告誡的不與民爭,予民讓利。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不過多幹預,順其自然。
弄清楚無為的內含,這樣就很好解釋文帝是否是真的的不作為。
漢文帝不僅沒有不作為,相反,文帝頗有手斷。
厲行節儉,寬厚待民不說,還廢除酷刑。呂后時期南越王趙佗反叛,文帝放低姿態,不僅善待其親屬,還為趙佗修繕修繕先人陵墓。趙佗感動,再次向漢稱臣,文帝兵不血刃安撫了南越。
後來以《治安策》消除無為而治帶來的消極因素——封國勢大,首次分化打壓諸侯勢力,文帝對於諸侯為了防止諸侯國的叛亂,可謂是嘔心瀝血。
而所謂的無為而治,能實政且能有成效,這已經是極大的有為了。
-
13 # 喜洋洋111888
文帝行無為而治、旨在重耕養民。系黃老之學一法順其自然。到了武帝時出了個堇仲舒,始行獨尊儒朮一旨在強化中央集權!
-
14 # 華夏長河五千年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所以無為而治並非沒有作為。
首先,漢初民生凋敝,國家貧困,最重要的是修養生息,不能輕易改變原來的政策。漢文帝繼位後一直延續高祖劉邦定下的修養生息之策,所以,就當時漢初的情況來看,無為而治是最好的策略。
其次,漢文帝是在呂后去世,呂氏宗親被誅殺後,被陳平,周勃等人迎立的皇帝,個人勢力太弱,所以登基後要先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沿用原來的政策,以穩定朝廷和百姓。後文帝執政,改革民生,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
再次,漢文帝在位期間,國家不斷富足,採用與民休息的政策。糧庫豐盈,養馬練兵,開荒屯田,大力發展農業,充實國庫,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免租的皇帝。使漢朝的國力大大增加,為後世文景之治打下基礎,也為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功在千秋。
綜上所述,漢文帝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實行無為而治,但適時改革,是一代明君。
-
15 # 錦峰哥看世界
漢武帝先是信奉儒家思想來治理教化國家,罷黜道家思想,卻遭到了,信奉老子哲學無為而治思想,竇太后一派刁難打壓,差點丟掉皇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才開始研究利用,老子無為而治以退為進,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大權在握,不僅信奉儒家思想,也使用道家毛略,無為而無不為,漢武帝能夠成為千古一帝,就是他靈活應用儒家相思,道家毛略並用,漢武帝沒有真正的無為,而是靈活運用
-
16 # DR引物
無為而治並非全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人民和國家發展有利的事情不去幹擾他,對有違安全和民生的行為必須打擊。民心所向,心之所往,與民休息。正是這治大國如煎小鮮的理念,迎來大漢盛世。
-
17 # 九日共由
無為而治是黃老哲學理念的核心價值觀。經過大的動盪,漢立國以後,急需要一個安穩平和的發展環境。經過劉邦、呂后時期對治國理政理論的討論和探索,文帝時期上下環境對於治國理政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堅持黃老理念,減租減賦,修養生息成為社會的基本要求。無為而治不是說治理國家不用作為。而是指治理國家要尊畏自然,因勢利導,實現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文帝時期文帝出臺了許多法令法規,減輕社會負擔,鼓勵生產生育。許多做法在整個漢朝時期都行之有效,甚至影響中國上千年。因此,國家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景帝時,景帝任然堅持這個治國理念,實現了中國第一次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成就了文景之治。
-
18 # 匯侃
到了文帝登基時,漢天下還是比較窮困的,從賈誼向文帝的上書裡就可看出.″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當時國家積貧如此,文帝採取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而是不擾民,讓百姓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爭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嘗恐羞之,何以臺為!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是以海內安定,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這段文字是《資治通鑑》對漢文帝的評價,可以看出:文帝以無為之策治國,立下了大有作為的功績,″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盛世,就是他們父子的治國傑作。
-
19 # 不聯絡不代表放棄
“無為而治”出自老子《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老子認為“道”是有規律的,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執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不去過多的約束,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至於文帝為何推崇“無為”是因為國家歷經戰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生產力落後,為了讓龐大的漢帝國有序穩定和平繁榮的運作下去必須實行寬鬆的政策採取與民休息的國策恢復社會生產力來達到積蓄國力,富國強兵,穩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而且文帝深受道家傳統觀念影響,文帝本人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盛。文帝在位期間廢除諸多酷刑體現重視人性要求法令公正則百姓就能心服口服維護社會穩定和政權的統治,文帝一生節儉重視民生,凡事躬親,廉政愛民,是為難得的有道明君,他的所為開創了四百年漢帝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這也為後來武帝開疆拓土,龔衛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華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20 # 榕容寅
什麼帝的怎麼治的,都以是遠古的問題了,今天也只知後人編寫的怎麼地什麼治的?現代的不就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擇優而選用的,不就好嗎。[摳鼻]看史實的發展終局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嗎?人是要思考思維的研究,開創科學(可行)新認知的。不應開書典尋問句式的復古學著。如是尊古守則,史書論篇不都是愛帝愛國愛民的教道嗎?為什麼遠古的小點矮仔日本國,就敢欺堂堂七尺男兒漢的大中華呢?[發怒]!!!它國的帝家仍流長的呢?從古的聖賢者為何不究問細思此敗國的因由的呢?不都是開史言論書典的偽學者們嗎!,騙食騙享帝家之福(俸祿)的寄生蟲嗎?最終不就都是累誇了帝王,毀了華族的成了留長辮的男人清朝的嗎?皇帝的新衣!!![靈光一閃]
今天的4G手機與遠古的峰火臺的生產力可以同語嗎?現代的不就是.尊循自然規律(科學的),地球動物的屬性(社會學的)![微笑]。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的看待新時代,不正能前進新景象嗎。[捂臉][可愛][我想靜靜]草層文盲者我謝謝邀答了,蠢想傻論的我見笑了。
回覆列表
提起漢文帝,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漢初的文景之治,這是自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的無為而治也被後世所津津樂道。
然而從皇帝來說,哪個帝王不喜歡大權在握,而要事事託付於大臣呢?綜合漢文帝的生平來看,本人認為: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在強大的功臣集團面前所做的一種妥協。
漢初的功臣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 雖然劉邦推重文臣身份的蕭何,論功為第一,然而就數量上來看還是武將佔了多數。第一階層的8個異姓王加上漢初18功侯多為厚重少文的武夫,如王陵,如周勃,如樊噲等,這是當時局勢造成的結果,畢竟平定亂世還是武將起主要作用。
由於性格上的粗狂,武將集團在面對封賞不公時會赤膊上陣,完全不似文人那班含蓄。漢五年,已並天下……群臣飲酒爭功,罪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在叔孫通制定了一套禮儀規範之後,浮於表面的爭端總算告一段落。
消滅功臣,呂后的一次嘗試
在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擔心壓不住這些老臣,所以謀劃誅滅老臣,幸好被酈商勸阻了,否則一場動亂不可避免。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呂后的想法雖然看起來有些荒唐,因為武將不可能全部殺光,但也暴露出一個事實:雖然經過劉邦的努力,有極大威脅的功臣已經被消滅,而呂后仍然沒有把握掌控功臣集團,這次破產的行動可以看到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依然存在。
漢文帝的上位
能力強的如八個異姓王,有威脅的如陳豨都被劉邦一一剪除,留下的論資排輩,逐級遞升,如今掌握大權還是劉邦時代的功臣,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也成了老臣。此時老臣所想的就是如何保住手中的富貴和利益,而一旦皇位易人,不可避免地就會有一場人事變動。新皇登基不可避免,考慮皇帝的人選就成了功臣們關心的重要議題。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或曰: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代王方今高帝現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資治通鑑漢紀五》
在剪除呂氏一族的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出力甚多,因此同為一母的齊王成為了皇帝的熱門人選。然而由於本人太過能幹加上母族的強勢使得原本到手的皇位泡湯。
漢文帝以一個外地藩王而登基為帝,而功臣集團手握重權,隨時有再行廢立的可能,於是只能放低姿態來對待功臣。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