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江仙雨洛
-
2 # 夏哿哿
因為歷史沒有小說生動呀。試想我們第一次接觸的三國故事,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 我們可以捧著一本三國演義連環畫,津津有味的讀一下午,卻不可能看的進去秦漢古籍吧。
其實相信哪個都無所謂,真正的歷史也不一定是史書裡的樣子。因為史書也是人寫的,也摻雜進了作者的主觀思想。追尋哪個是真正歷史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不妨就把它當作故事來看,以史為鑑,而知興替。
-
3 # 過期報紙
其實這個真的很複雜的。我主要說三點吧。
第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正史,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雖然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多年了,但是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依然不是很高。
歷史這一塊更是大多數人的短板。
我們學的那些歷史書都太簡單了。
最多也就知道三國時期的幾個重要人物,三國發生的精彩故事,和那麼多的牛逼的人,歷史書上都沒有寫。
每個朝代的歷史都只寫了大事件,太籠統,學了之後沒吸收多少,全都又還給老師了。
除非對歷史有特別的愛好,才會在其他地方去自學歷史。
所以知道正史的人是很少的。
第二、大家的獵奇心理,正史太無聊,小說有意思。
這一點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明白。
所以很多人對正史沒興趣,聊天也沒東西可聊,跟小說完全沒法比。
所以很多人有意的忽略正史,而選擇性的相信野史和小說。
第三,先入為主。
正史的覆蓋面太窄了,而野史和小說因為各種離奇,被廣為流傳,很多人先知道了小說故事,你在跟他說正史,他完全不鳥你!
先入為主是我們所有人對資訊篩選存在的最大的問題。
-
4 # 特別開朗不靠譜88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都出自名家,雖然是以歷史為背景不能算是正史,但精湛的藝術加工,血肉飽滿的人物性格,清晰流暢的故事脈絡令人手不釋卷,更有很多書中人物故事流傳民間口口相傳,評書、戲曲進一步的藝術雕琢加工,源遠流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這兩部書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深受人們喜愛。反觀正史對於事物和人物的記載只求客觀真實(當然也是相對的),寥寥數語,區區行字,讀起來難免枯燥乏味,遠沒有演義小說裡的故事豐富多彩,栩栩如生,讓人心潮澎湃。當然,現在有很多獲取資訊和學習的平臺與渠道,真正能靜下心來讀正史的越來越少,所以能獲取的“營養”雖然品種豐富,但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人把演義小說裡的故事和人物當成了正史混淆不清,悲哀了。
-
5 # 驕然
謝謝邀請。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現在的人讀書的很少,都是隻是看看小說而已。沒有幾個能夠去讀歷史書的,簡單的說,看過三國演義的多,看過三國志的卻鳳毛麟角。他們沒讀過真正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相信真正的歷史是什麼了,第二,小說往往很好看,很容易引人入勝。往往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自然大家也都記得小說的情節了。這樣一來,多數人都記得是小說的情節,卻忽略了真正的歷史。
-
6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這個提問,明顯是有問題的。
第一,沒有人會在歷史事實面前否認歷史的真實性,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專業人士。
第二,小說的受眾和歷史讀者的群體顯然是有區分、也有重疊的。小說的受眾,肯定以小說的場景為第一印象;歷史讀者肯定以歷史資料為依據;他們對小說和歷史的判斷,肯定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小說受眾與歷史讀者的重疊部分,相信他也會以歷史為準,而不是以小說為準。
第三,小說、戲劇等的傳播比歷史廣泛深遠。
第四,沒有人不願意相信真實歷史的。
-
7 # 柳育龍
不得不承認,看小說的比看正史的人多,史料一般枯燥乏味,而小說往往動人。這也是寫作人不同造成的,小說是作家去寫,為了把一些事情傳下去,對一些事情進行了美醜化,帶有個人情感,而史料不能帶有個人感情,是實事的記載。
-
8 # 城市匯
感謝邀請!我建議你和朋友一起看一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透過文學小說可以學習歷史的,文學小說只是作為啟發和引導歷史興趣的讀物,何以能給與歷史的學習?毛主席初入長沙時,就只有一部《三國演義》上下冊,他認為演義就是正史,與很多同學發生分歧,可見其影響之大,文學筆法下雖然反映出一定史實,但不代表這一著作就能作為歷史讀物,而不僅僅是文學讀物。
該書的成書是在明朝,但主題的形成過程,即話本的形成是在宋朝,書中正統地位由曹魏變成蜀漢,也是宋朝政府,尤其是南宋政府操縱輿論的結果。
我覺得學歷史,可以從讀當年明月,關山等人的解讀歷史的文章開始,淺顯的忠於史實著作的白話文,我不想黑演義,只是羅貫中的成書基礎是宋代的話本,並不是直接取材於《三國志》,該書只是純粹的小說文學,放在歷史背景下而已,文學價值很高而史學價值很低。如果人人都清楚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依個人愛好做出選擇,而不是強行用一種形象壓制另一種形象,萬事皆休。
-
9 # Sorry路過
歷史的記載不如小說精彩,乾巴巴的歷史和內容精彩的小說你願意看哪個?看了小說再讓你去看歷史根本看不下去。人都有個先入為主。這就是答案
-
10 # 阿猛525
因為歷史屬於文獻記載,大都比較枯乏無味,小說語言生動,敘述的歷史人物形象都比較豐滿,再者評書,野史的神乎其神的描寫符合尋常老百姓內心英雄情結。
-
11 # KTM2015
很簡單,小說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文字通俗易懂。
喜聞樂見,更為大眾接受。以前群眾本來文化水平不高,識字又少,
加上小說多由評書人講出,更加引人入勝,深入民心。
但卻比原著更精彩、更貼近民心。
-
12 # 我_夜未央
明清小說,是中國文學發展的產物,在內容和形式上直接繼承了元雜劇。而元雜劇是在元朝的特殊情況下產生的。元朝統治者不尊孔孟,不重視科舉,導致很多文人無法進入仕途,只能流落民間。這為元曲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中堅力量。而民間的傳說和傳奇故事,也是豐富多彩,對於文人們創作也提供了土壤。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好多地方都吸取了元雜劇的一部分內容。民間的百姓有歷史的侷限性,不可能像史學家那樣研究歷史,人們對歷史認識的來源,只能是評書,戲劇和小說。而民間的傳說又為評書戲劇小說提供了資源,相輔相成。
-
13 # 莫斯科郊外的阿貓
因為涉及歷史 涉及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很多人以為那是歷史 並深信不疑 他們不知道那是小說 拒絕接受歷史 一提就是曹操多壞 趙雲多牛逼 諸葛亮多聰明 可自己看小說看的不接受歷史真相 也不讓別人說 說別人都是錯的 嚴格的講 這種不是傻逼是什麼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沒接觸過三國志 所以不清楚 你給他講 他也樂於接受 這部分人就比前者可愛多了
-
14 # 泛海一月
因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夢,都有一種對古人“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和“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般萬丈豪情的心馳神往。歷史是對過往的客觀描述,缺乏真情實感,枯燥且有些乏味,很難讓人與歷史有心靈上的交流。而小說雖假託歷史之名進行虛構,但它描述人物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刻畫人心細緻入微,感情真摯,更容易讓人產生深層次的共鳴。因此,即使小說並符合歷史事實,人們也樂於接受它,並且從心底希望,它就是歷史的真實存在。
-
15 # 陳哥7208
沒有一開始就讀三國志,資治通鑑的,對歷史的瞭解,最開始都是透過小說,戲劇,評書等形勢,隨著興趣年齡增長才看史書學術書籍之類!所以一種是已先入為主對最初接觸的印象深刻,一種是隻看過演義之類根本就不懂史實。不喜歡第二種人,以無知充學問,什麼趙雲三國無敵,水滸武松功夫第一。
-
16 # 萌大叔來了
你問的問題是歷史和小說演義的區別,是吧?
為什麼人們喜歡小說,而不是歷史呢?答案應該是從小到大!小時候,我們愛聽故事,給孩子講故事,不能完全是史實的原因,是接受能力的差別!
只有當文化接受水平和年齡到了的時候!才能領悟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
同樣的道理,一樣適用於讓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對於,科技產品,比較人性化的!如手機可以很快接受!而新的生活方式就不易被老人接受!
比如:如何調解收入和支出!是用存錢甚至不顧身體健康的省錢,還是適當保持的消費!老人和年輕人觀點不同!還有最好的方法就是投票採取意見!家裡人意見分歧的時候,建立一個老中青三代的意見平衡!選擇適中的方法!
我是大叔,我是中年人,所以,很有感觸!
-
17 # 清水空流
歷史本身是很枯燥,乏味。遠遠沒有講述者說的那麼精彩。
小說是大眾需求。歷史的真相如果不是專業者,一般不會去探索。加上評書演員的表演,就更加精彩,這沒有什麼。正常
-
18 # 祁門小謝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細細探究可以深挖到我們當前的價值觀。小謝不才,寫一些主觀之言,請各位批評指正!
1、讀歷史的人越來越少歷史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是遙遠的,生澀的。很多人覺得歷史很細密,很紛亂,我天朝朝代眾多,豪傑輩出,讀起來不難,難的是記住。那麼多人物,那麼多名字,那麼多相似的事件,要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真的很難熱衷此道。
小謝中文系出身,我們系裡絕大部分人對歷史沒有興趣,還有很多人對歷史毫無瞭解,連朝代順序都記不清。然而這種對於歷史沒有熱情的人卻偏偏熱衷於考研並且考上了。對於學術來說,是不是一大災難。你不熱愛,不瞭解,卻要在這領域混飯吃,連中文系的人都不熱愛歷史,還求什麼人去熱愛?
現在的大學生,願意讀網路小說,願意看電視劇看電影,誰會抱著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一字一句品讀?當國之棟樑對歷史都沒有興趣,還奢求社會上的人讀歷史,瞭解歷史嗎?
2、拍正劇的人越來越少現在拍電視劇,翻拍網路小說,拍雷劇,拍抗日神劇,就是拍歷史,絕大可能是後宮劇。正劇的收視一直不如雷劇,而且正劇考驗的是導演和編劇最基本的素質,當然很多人不具備這種素質。他們連對朝代基本的常識都不具備。錯誤疏漏之處比比皆是。觀眾對此有微詞,卻換一句本劇純屬虛構,不能以歷史作為對照。更有不要臉的,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就是按照歷史來的,歷史書上這麼寫的,某某文物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們以為觀眾的眼睛都是瞎的,觀眾的文化素質等同於小學生。
拍正劇多累啊,需要考證,需要復原很多東西,需要服裝道具臺詞下功夫,稍有不慎就會被罵,收視率還不一定叫座。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沒幾個導演願意幹了。有指令碼不好嗎?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小說,就是拍錯了也是小說的問題,和編劇導演無關。
電視劇都是這樣的電視劇,歷史書又沒有人讀,大部分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3、快餐時代的獲得和丟失快餐時代人心浮躁,因為大部分群眾喜歡的是八卦,喜歡的是花邊新聞,喜歡的是情感歷程,誰有工夫去思考,我們不願意思考,覺得費腦子,於是一大波連想都不用想的電視劇全部湧來。
大部分人不看歷史不懂歷史,他對歷史的瞭解只是透過電視,你叫他怎麼相信歷史?
4、瞭解與熟知的根本意義讀三國演義,瞭解了三國的基本歷史,魏蜀吳三家鼎立,後來魏一統天下。歷史大概也是這樣子的,博望坡那把火是不是諸葛亮燒的有什麼意義?反正諸葛亮正史上小說裡都是死了,蜀國不管怎麼樣都是滅了。這是小說故事也是歷史事實,很多人不研究歷史,只是需要知道一個大概,三國演義提供了這個契機,所以這就是他眼中的歷史。
水滸傳也一樣,反正大宋宣和年間的確有個宋江起義了,宋徽宗在歷史上也的確讓人不爽的一逼不是,高俅童貫蔡京歷史上名聲也不咋好,李師師也果真是個風塵俠妓。大部分觀眾不是靠宋史吃飯的,你叫他深挖歷史的細節,對於他有什麼意義。反正結果都是那麼的相似,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粗粗瞭解,就夠了。
5、藝術對歷史的加工與昇華除了上述讓人悲哀的原因,還有一個值得欣慰的原因是,小說描寫的真的太棒了。我初中那年讀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那時候我真的當做歷史去看的,因為我歷史知識那時候還不夠豐富。小說中豐滿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故事,都容易讓人堅信這是真實發生存在的。這也是水滸三國能夠成為四大名著的原因,寫得太好了,讓人感動落淚,奉之為真。這就是小說的魅力。
-
19 # 激啟情心
詩比歷史重要的客觀證明。人都是情感先行。歷史記載總是太簡潔,給創作留下了太多空白!何況歷史資料記載,也總是經不起仔細推敲!歷史學家只是在用邏輯創作;文學家是用感情創作;從人的接受來說,文學家在創造普及的共同基礎,讓人體驗那個時代的可感溫度和觸控度,有“引路人”作用,“詩中的美好~不要在現實找”,這是我個人體驗,歷史與現實直接殺死了夢幻。這是不能接受的原因吧!個人之見~共參考
-
20 # 會行走的書櫃
娛樂性和歷史性本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為什麼大眾更偏向娛樂性呢?這是因為娛樂性和大眾生活更貼合,從而把觀眾的生活時代背景,時時收錄進去,從而觀眾更樂意於去接受這個結果,所以更樂意於接受小說
回覆列表
其實水滸還好,至少大家大部分都知道這是虛的,主要是三國演義影響了大家對歷史的看法。一方面是現在人很少有閱讀習慣了,對正史瞭解不多。另一方面就是演義類小說人物形象比較飽滿,劇情也比較精彩,人物有正反之分。。正史相對客觀,沒有明確好壞,內容也比較枯燥。最後是電視劇電影類的影響。
我舉個栗子,比如趙雲,三國志對他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劉備和曹操打仗,被打敗了,劉備就逃跑了,趙雲將劉備老婆護送出來了。可在三國演義中就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篇幅長坂坡了。還有說唐裡的18條好漢,大部分都沒在歷史上的今天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