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閒看秋風999

    嚴格說起來,孔子和老子的理論都不能用來“治理”國家——孔子的“治理”是“克己復禮”,回到西周時候去;老子則更加另類——回到小國寡民的時候去。

    什麼是“標”? 什麼是“本”?

    孔子那個時代是中國奴隸社會土崩瓦解,漫漫向封建社會過渡時候的過渡期;能夠時候的“標”,就是禮崩樂壞,就是僭越,就是“不講規矩”。

    什麼是“本”呢?

    “本”就是社會要發展,生產力要促進,青銅時代要逐步讓位與“鐵器時代”。孔子在那個動盪的年月裡又做了什麼呢?周遊列國,遊說各位諸侯接受他的主張——恢復“周禮”。

    可是,社會向前發展的腳步回得去嗎?這不是,各國諸侯沒有願意聽從孔子的,最後孔子只落得個“惶惶如喪家之犬”,無處安身,只有做了家庭教師來混碗飯吃。

    你說,孔子的理論是能夠治標還是能夠治本呢?

    只是又過了幾百年以後,到了西漢,才有董仲舒總結提煉了孔子的理論,在孔子的理論中加入了“董氏”的學說,用“三綱五常”來維繫封建社會的各種關係。

    老子就不用說了,老子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 無為而治。老子可不管你治標或者治本,他老人家乾脆就是順天應時,隨遇而安——都是芻狗了,哪裡還用得著去“治理”。

    簡單講,孔子理論的精華應該是學習,是“有教無類”;而老子的精華應該是遵循客觀規律,不要反其道而行之,無為則無不為。

  • 22 # 量子星空1

    對於2位同處一個封建時代的思想家來說。

    孔子講的仁義道德理智信。其理論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的組織結構中。由當時的物質分配環境所決定的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絡關係,相互確認關係。是一種相互化解矛盾的方法。尊己守法,尊老愛幼,文明相處。在民間。因此可以治標。

    老子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其理論是建立在人類本身與大自然共相存亡的天體環境中。強調天人合一。在上順從天意,在下順從民意。老百姓要豐衣足食,必當從自己做起。勞動組織者要尊重自然規律,不得主觀強制,要無為而治。無為而治,順從天意。上有天,下有民。頂天立地是自己。

    由此可見,對於社會管理者而言,自律,就是治本。

    要搞好一個生產隊,大家掙工分,掙口糧,辛勤勞動,擴大生產,選好一個大家信得過,有實幹,有自律的帶頭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23 # 錢塘漁翁1

    人類社會就是在矛盾衝突中不斷髮展變化的。老子、孔子都是沒落的奴隸制貴族的一員。所不同的是孔子是積極進取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他在魯國做了大司寇以後,就開始著手墮三桓,要幫助魯國國君奪回主政大權大權,要改變公權私用的現象,維護奴隸制貴族的正統。結果當然會遭到強烈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只得辭官走人。然後就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向各國君王講述實施仁愛禮治的美好願景,但孔子得到的只有冷落和敷衍,整整十四年碌碌無為,只得回到魯國繼續他的教育生涯。作為政治家,沒落奴隸制貴族身份,使孔子無法看清,奴隸制國家相對於氏族公社,其本質就是公權私用,而且正是這種公權私用的氏族分封制社會管理模式,導致統治階層的腐朽沒落,有的沉溺享樂,有的荒淫無道,而致民不聊生,公室衰落,以致大權旁落。當然也有統治者能重用人才,勵精圖治,革新除弊,不斷壯大發展,走上兼併稱霸之路的。不過這種分化,在孔子眼裡都是令其痛心疾首的禮崩樂壞。老子與孔子一樣,也看到了奴隸制度的分崩離析,大勢已去,他採取自由主義的漠視態度,選擇獨善其身的策略啊——隱居。老子的思想就是天理,人應該敬畏自然,順天應命,以柔克剛,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智慧深邃,觀察觀察細微,思慮縝密,言之有理,令人敬仰。讓我們從中學到許多極其有用智慧。但是,如果我們把他玄之又玄,眾妙所歸的道,暫時放在一邊,那麼他頭腦中的理想國,用今天的眼光看卻是極其迂腐,不適時宜,不足為訓。比如,小國寡民;使民重死不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不是有一點,因厭惡爭戰,而有怨文絕智的味道,是與人類自然發展進步背道而馳的。

  • 24 # 風中的人雨中的事

    發展在於教育!而教育在於思想建設!思想建設在於做人基礎!做人基礎在於思考人生,思考人生才能明白圍繞人的建設!明白圍繞人的建設才真正懂得了人心,懂得了人的天賦方向的教育,也就有了建設教育的方向!

  • 25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思想是什麼?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有了思想才有了理論。有了理論才能指導人們的行動。

    那麼幾千年前的思想還能指導今後人們的行動嗎?比如中國儒道的思想理論。我的回答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是能夠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但是,不可能再起到主要作用。因為客觀現實已經不是古代了。所以只能有針對性加以取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古為今用。中國的儒道思想究竟是能治標還是能治本。我的看法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如果能治本的話,那麼各個朝代就不會更替滅亡了。難道我說的不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做什麼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