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21 # A木土善緣

    本來5個人打牌,突然間來了100個人打牌,下的本各不相同,誰知道血乾淨不乾淨,錢拿走了胡搞亂搞,年年借貸虧了後輩10輩的財富,空手套白狼!

  • 22 # 朵朵佬爺

    我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總覺得沒說到點子上。舉個例子,氣球吹大了,破了,氣球還在嗎?肯定還在呀,還能吹起來嗎?吹不起來了喲,爛了。經濟也一樣,經濟發展,價值增漲,價值增漲,就像氣球吹大了。經濟膨脹到一定程度,崩潰了,實則是資金鍊條斷了。從美國割韭菜來看,遊資出逃,轉移了。

  • 23 # 天南海北2016

    還是在國家和資本家手裡,就如賭博。

    窮人賭博,莊家開始讓你贏點,培養興趣,慢慢越賭越大,輸多贏少,窮人就開始向莊家借錢,錢開始快速流通,窮人越輸越多,只好抵押家產,錢也不流通了,資產到莊家手裡,但是資產己沒有價值,都是牆上記數,窮人己沒資本,沒人賭博了,就產生經濟大蕭條。

    每次經濟大蕭條都是莊家割韭菜的結果,所以就有再分配和羅斯福新政,不然莊家也是紙上資本,沒人玩也玩不下去了。

  • 24 # 我心飛出翔

    經濟大蕭條,錢都去哪了,這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我看了半天上面其他人的回答都不在點子上。所以我來簡單的描述一下我的看法。

    經濟大蕭條其實就是信用危機,如今貨幣組成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一種是紙幣貨幣,第二種就是信用貨幣,例如個人借貸,企業借貸,政府借貸等等。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大部分信用貨幣都會滅失,因為個人違約,企業違約,銀行壞賬等等,這些都會使信用滅失。所以錢就是這樣變少了,並不是被誰賺走了,而真的就消失了。

  • 25 # 紙老虎刀叨忉忉

    錢沒有去哪裡,錢本來就只有那麼多。

    一隻股票有100股,他從1元漲到100元,那麼市值就從100元漲到了1萬元。市值翻100倍你需要花多少錢?你可以花100元錢,買上1股,這樣這家企業市值就漲了100倍。資產價格也是這麼一個原理。錢去哪裡了?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資金總量的問題,而資產漲價,並不需要錢很多,只要大家願意拿出錢來按照高的價格交易,即使市場上錢很少,依然可以維持資產泡沫。我們簡單來看幾種造幣機制。

    1、槓桿造幣機制。接上面的例子,本來這家企業100股,每股1元,因為有人願意用100元買1股這家企業的股票。那麼這家企業市值翻100倍。然後此時抵押貸款上線了。企業透過市值向銀行貸款,銀行根據成交價格給予貸款。這個時候,明明只有100元的公司,卻獲得了1萬元的價值。這,就是泡沫。泡沫破滅的過程,你可以近似看做,這家企業重新被所有人發現,其只值100元。這就是槓桿。以資產為抵押獲得資金,從而迴圈制造資產泡沫。這更像是“擊鼓傳花”。

    2、銀行準備金造幣機制。銀行有100元存款,然後他繳納一筆10元錢的準備金,然後貸款放出去90元,這個時候老張借到了90元錢,但是老張的錢實際上還是作為存款存在銀行,老張付給老李,老李賺到90塊錢,這90塊錢依然作為存款躺在銀行。銀行收到了存款,交9元錢給央行,然後81元錢繼續放貸。無限迴圈。所以準備金率越低,銀行可用放貸資金不是增加一點點,而是呈現幾何式放大。這部分資金擴張,在經濟不好的時候,老張老李都去取走現金,銀行便幾何式的流失資金。繁榮的時候貨幣怎麼造出來,蕭條的時候貨幣怎麼收回去。

    3、央行的造幣機制。在1929大蕭條,央行還沒有信用貨幣,當時的世界貨幣是英鎊,美國實際上存錢在英國央行,美元和英鎊掛鉤,英鎊和黃金掛鉤。但這裡面也存在造幣機制。這是非常原始的造幣機制。按道理,你存進1枚金幣,銀行發行1英鎊的貨幣,你去取錢,那麼銀行還給你1枚金幣,收回你的紙幣。童叟無欺?未免太天真了。銀行看到倉庫裡面有1000枚金幣,那為什麼不發行3000枚金幣的紙幣呢?只要你們不集中上門來兌換,我們就多發行一些紙幣,借出去可以收回利息。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所有銀行幾乎在那個時代都無法抵禦“擠兌”。因為多發行了很多紙幣。英國當時也是如此,英鎊發行太多,而當時美國經濟強於英國。美華人賺了英華人很多錢,然後拿著英鎊說:“嘿,給金子。”於是英國就開始使壞,鼓動美國也搞貨幣貶值寬鬆。英華人的心思,是美華人寬鬆美元就不值錢,少付金子。美華人當時柯立芝大約類似於現在特朗普,他也覺得寬鬆是利國利民。於是,造出來的美元太多。在大蕭條之後,當人們來到銀行開啟金庫,發現沒有那麼多的金子。

    綜上,實際上錢去哪裡了?本來就沒有這麼多的錢,錢被無端造出來,流通,但實際上很多的東西都不是流動性的,銀行倒閉,因為金庫裡面沒有那麼多錢,企業倒閉,因為企業借了太多的錢。當時美聯儲也沒有積極作為,但美聯儲當時能做的,也許依然是印更多的紙幣。

  • 26 # 大哲小炁

    最簡便的理解是,假設央行前後總共就只發行了1萬個億真金白銀的鈔票(實際上數字化正在逐步替代印鈔機印鈔),經濟好的時候,在一個統計時段內,鈔票可以流通10次,那麼就可以認為貨幣供應量有10萬個億;經濟差的時候,在同樣一個統計時段內,鈔票只能流通3次,那麼貨幣供應量就只有3萬個億。

    也就是說,貨幣和鈔票是兩回事。“鈔票”是央行發行的,和老百姓手上的存款,這個在一段時間內,是有個固定數值的。而貨幣除了已包含“鈔票”以外,還包含了大量的信貸。

    信貸的供給方

    何為信貸呢?就是透過商業銀行放出去的貸款。貸款並不是毫無根據,隨意放出去的。它的依據就是商業銀行手裡掌握的鈔票,而這些鈔票大部分也不是商業銀行自己的,是商業銀行問央行貸的,以及向老百姓拉存款拉來的。

    問央行貸款,貸款利率就是央行公佈的政策利率,新聞聯播裡面經常聽到的那個。拉老百姓的存款也是一種貸款,利率就是存款利率。向企業、個體進行放貸,用的利率是商業貸款。

    通常情況下,商業貸款利率>存款利率>央行政策利率。商業銀行可以透過頻繁放貸,賺取放款利率與吸款利率的利差,但前提是得有存款。

    比如說,用存款利率2%吸入存款或者用1.5%吸入央行貸款,再用4%甚至更高的商貸利率把錢放出去,就可以賺取2%或2.5%的中間利差。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利差,可不代表銀行一年的利潤率就是2%~2.5%,這樣想的話就打錯特錯了!

    舉個例子吧:一家商業銀行本身自己有1個億的資金,如果按照一年內的資金利用率是80%,吸款利率是2%的話,那麼將初始的1個億完全作為利息付給了儲蓄客戶,就可以吸引1÷2%=50億的存款。50個億按4%的利率放了出去,一年下來的收入是50×80%×4%=1.6億元。對於這家商業銀行來說,它投入本金是1個億,產出是1.6個億,利潤率高達60%,是中間利差的30倍!

    當然,這是個理想狀態,像風險管理啊、手續費、稅金、呆賬壞賬啊之類的,都要計算進去。但理論上來說,銀行一年利潤要達到20%不難,這已經很恐怖了,畢竟銀行的體量都絕對不小。因為銀行就是典型的槓桿性經營,所以壞賬率紅線也把控得很嚴,為2%。

    正是基於銀行賺錢的模式,和豐厚的利潤,商業銀行一直是作為為市場貢獻貨幣流動性的主力軍,它希望貨幣流通的頻率越高越好!

    因此,銀行一方面拼命拉存款、吸儲、問央行貸款,一方面可勁兒往外放貸,中間利差是2%的話,理論上它每吸收一塊錢存款,就可以放出去50塊!這是理論上的極限,實際上遠小於這個比例,但也遠大於1:1。

    左口袋進,右口袋出,居然不是1:1,而是1:N(N>1)了,哪來的多餘的錢呢?這個多餘出來的錢就是信貸了。

    信貸的需求方

    我們再看看信貸是基於什麼需求而產生的。下面是一個經典例子:

    老王拿著10元買了麵包,麵包師拿這10元買了麵粉,麵粉廠老闆拿這10元買了小麥,種小麥的農民拿這10元買了化肥,化肥廠老闆拿這10元去理了個發,理髮師就是老王,這10元又回到了他的手裡。

    市場上就這10塊錢轉來轉去,卻產生了理髮、肥料、小麥、麵粉、麵包一系列商品或服務,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內,市場對貨幣的總需求是10×5=50塊,但真正流入的鈔票卻只有10元。

    這10元就是基礎貨幣,流通了5次,相當於滿足了5倍的貨幣需求,這叫做貨幣乘數,數值為5。

    所以必須明白的是,貨幣乘數越大,理論上的貨幣流通速率越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貨幣需求量越大,貨幣流通的速率就越快。

    貨幣需求既是量的需求,也是速率的需求。

    怎麼理解呢?

    就拿上面這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我們設定一個標準統計時段為10天,當一張10元的鈔票從老王到麵包師到農民到肥料廠到老王,這個迴圈剛好等於10天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基礎貨幣為10元,貨幣需求量為50元,貨幣乘數為5,在10天內貨幣流通次數為5。

    當迴圈大於10天時,比如說11天吧,我們可以認為:基礎貨幣為10元,貨幣需求量為50元,貨幣乘數為5,在10天內貨幣流通次數為4.55次。顯然,貨幣乘數5設定得高了,需要下調,即下一階段要多發行一點兒基礎貨幣。

    當迴圈小於10天時,比如說9天,我們可以認為:基礎貨幣為10元,貨幣需求量為50元,貨幣乘數為5,在10天內貨幣流通次數為5.5次。這個時候,貨幣乘數5似乎設定低了,需要上調,可是基礎貨幣不可能憑空消失啊,怎麼辦呢?於是就反過來,先給經濟降降溫,讓貨幣流通速率緩下來,向5次靠攏;同時可以預調下一階段基礎貨幣的發行量,暫時少發行一點兒。

    也就是說,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次數,都是央行需要考慮、預估以及調控的。而貨幣需求量,是央行沒辦法調控的,如果老王不想買麵包吃,而是變成了只花2元錢去買饅頭吃,那麼造成的結果是,市場總需求量就會下降;如果老王不買麵包吃,而是花了100元去吃了頓西餐,造成的結果是總需求的上升。

    因此,貨幣需求量來自於市場總各種各樣的消費投資需求。這跟信貸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是,信貸可以加快貨幣流通的速率,並從一定程度上刺激近期的消費投資需求。

    試想一下商業銀行一旦參與進來,會發生什麼?它會提供資金給老王,以及其他人。比如麵包師沒有賺到老王那10塊以前,就已經可以從商業銀行裡貸款出來,去買麵粉了,無需苦苦等待,便能製造更多的麵包出來,不止賣給老王,還能賣給老李、老張。

    只要有市場需求在,貨幣需求量就會增加,從而帶動貨幣供給量增加,但不一定非要基礎貨幣增加,而是可以透過增加信貸來提高貨幣流通的速率,以貨幣乘數的方滿足貨幣需求。

    以此類推,如果市場需求下降,貨幣需求量也會相應下降,這個時候信貸就會減少。

    總之,在一段時期內,基礎貨幣並沒有增加,即便要增加也不可能馬上增加。我們看到的貨幣,有很大部分都是信貸,是靠貨幣流通頻率把基礎貨幣放大幾倍後的效果。

    現在我們來說說結論吧(前提是央行不干預和刺激經濟,不然過程就太複雜了):

    經濟蕭條的時候,市場總需求變得很低了,對貨幣的需求量也下降了很多,在基礎貨幣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流通速率將大大放緩,商業銀行貸款放不出去,信貸規模漸漸消失。“錢”就是這麼沒了的!

  • 27 # 財富取經路

    經濟危機一般都是信任危機,大家不願花錢,不敢借錢來擴大生產/消費。對經濟發展/國家信用失去信任就面臨經濟危機了。說到底維持整個社會和個人經濟運作的都是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工作需要,從來都沒有時間陪孩子吃一頓飯,孩子長大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