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物極必反,基於3條原理:

    1,物體永遠在運動,運動的無限性

    2,運動空間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

    3,世界是兩元的

    所以必然會出現極值,到了極值必然會向反方向運

    動。從哲學上說,事物的運動總要付出代價,這個

    代價就是否定面在起作用,這個代價是付給否定面

    的。代價從哪裡來,是從自身來。所以越是運動,

    代價越大,消耗自身也越大,所以必然會有極值。

    因為數值一直往下減,最後只能減到0,也就是總

    有見底的那一刻。如果世界是兩元的(認識論意義

    上),那見底之後往哪裡發展,只能是往反方向發

    展。這就是世界的“單擺圖景”。發展本身是個否定

    自身的過程。這種否定是積極的,所以哲學上又叫

    揚棄。所以改革也好革命也好,都是一種否定,即

    揚棄。

    前兩條原理正確,最後一條是有條件的。世界很多

    時候是兩元的,但並不總是兩元的,兩元性出現在

    一些場景中,不是全部。所以單擺圖景概括了世界

    的一方面,不是全部。如果是一元的話,那就是靜

    止圖景。如果是三元以上,那就是遊走圖景。

  • 2 # 股市空手套白狼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宋·朱熹《近思錄》引宋·程頤曰:“如《復卦》言七日來複,其間無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反,其理須如此。”

    示例: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七回:“物極必反,子宜速歸。不然,胥當踐‘復楚’之約!”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集合眾多門客共同編輯而成的理論鉅著,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成書。該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其中《博志》篇有這麼十二個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簡直把物極必反的命題說徹底了。

  • 3 # midsummerm

    第三個問題,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前半句是,世間萬物,你要是想無止境的想得到它,就是你耗盡最後一滴血,也有你得不到的東西,這句話的後半句呢,往往有一些東西表面看來你是得到了,但實質上對你還真的不利。

  • 4 # 蜜蜂文學

    原文出自《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一、

    物極必反: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運動變化的命題。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產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復歸於道,如此周行不息。

    二、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都沒有真正的極端頂點,只是因為人類的力量十分有限,無法永遠向前,最終也只會向夸父逐日那般,徹底被累死在過度追求的路途上。

    什麼物質事物都有正反面,而且是迴圈的。當你一方面做到極致,那就離另一面只有一線之隔,隨時會變成反面,所以做人做事不要太講究完美...

    不是物極必反,而是人極必亡

    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要學會接受,和習慣,這個不完美的人生。

    不要在一味地追求完美了,完美永遠不會得到。最美好的,也永遠是你得不到的,男人最喜歡的,永遠是別人家的,女人最心儀的,永遠是商場裡的,如果你還在盲目的貪戀完美,很容易會走向衰敗,只有懂得少欲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才能越行越遠,越來越順。

  • 5 # 過兩天1963

    看了你的提問,感覺社會發展和天體執行是同樣的方式在運作。因為都是在轉。不是直線運動,所以古人早就發現了,從而才有物極必反的真理,這是天規,地率。

  • 6 # 詠渡歲月

    任何事物都有不足:沒有十全十美::物極必反:最好理解的就是季節:大寒節最冷:一過就是開春:鋒極必拆:物極有缺:=O一九年十二月廿九日

  • 7 # i米和平

    所以我們要敬畏古人,從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次的血的經驗與教訓,都在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兩個面的對立,超過極線,就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否,

    這也就是好事變壞事,與壞事變好事的根本所再,一個團體,一個國家,智庫很重要。

  • 8 # 本昌談歷史

    "物全必缺,物極必反”是古人對自然萬物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性,即,一切事物都要經過一個產生丶發展丶成熟丶衰落丶滅亡的過程,任何事物發展到最好(即,全丶極)的時候,事物就開始向反面(即,缺丶衰)轉化,比如,月圓月缺;一年最冷節氣是大寒,下一節氣是立春,天氣開始轉暖;人生必有死,這是“物全必缺”,人的生命最旺盛是25歲左右,過了這個年齡,各個器官功能開始下降,這是"物極必反”;喝酒喝到最高興的時候,被酒精麻醉的忘乎所以,結果必然是大醉,醉酒給人帶來痛苦,這是"樂極生悲”,由樂轉悲,這也是"物極必反”,等等,所以自然界中的萬物都離不開這一發展規律。

    二,正確認識事物"物全必缺,物極必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瞭解和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運用這一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指導我們的實踐。

  • 9 # 莫不惹塵虛做魂

    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簡單來講,這也是自然規律……就人而言,做人做事要適中,知進退,適可而止,別太過了,否則……

  • 10 # 星宇互聯智慧之光

    沒有說錯,因為這裡面忽略了一個東西,那就是人類的意志和精神。

    如果拋棄人類的精神意志,思想道德文明,僅談論物質,肯定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物質永遠不可能恆定,現代物理學大家都知道,物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衰老,分解,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並沒有講錯,也是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

    只有人類的精神意志,偉大的精神信仰和追求,人類的靈魂道德思想修養,可以持久不衰,修養越深,人的精神文明意志力就越強大,對物質世界,對天地宇宙萬物時空的洞察力越強大,人對自我的掌控智慧越高階。

    逐步擺脫萬物的束縛,擺脫,現在,過去,未來時空的束縛,使自己的生命意志靈魂智慧,突破無限的宇宙時空束縛,超越物質的束縛,超越輪迴的束縛,不入惡道,跳出三界。

    因此,如果我們的世界,用物質定義,最終必然會因為失去精神信仰的引導,失去求真務實的精神,失去對天地宇宙奧秘真理探索的精神意志,而走向衰亡,走向腐化和墮落的黑暗深淵。

    精神道德文明對人類社會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

  • 11 # 美麗中華更加強大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出自《呂氏春秋·博志》。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這句話的意思是:太全了就一定要缺,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現在生活中,那些追求完美主義者做人是不是很累啊,因為他們想把事事做的完美,但人人事事是根本不可能完美,所他們感到累感到難,古人總結的好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比較好理解就是物極必反,任何事做過度了做過頭了會向不好的方向轉化,所以人們應該反思一下,調整一下,尊重客現規律,小一點講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 12 # 瑞瑞務農

    指的是一個迴圈,天道忌滿。

    只有相對的滿,沒有絕對的滿。

    你這一樣“滿”,你一定缺其他的。

    我們每個人年齡越大,越要注重做減法,只有把那些對自己不重要的減去,才有時間和空間容那些重要的。

  • 13 # 盧軼稱心

    中國的先哲,早在6500年前就會觀天象,察地理與風水了;如出土的璞陽西水坡墓就證實了這一點。

    《呂氏春秋》這句話:物全必缺,物極必反。恰恰是先哲們透過對自然界觀察得出的結論。

    影響中國人的春秋戰國時代三本書《易經》,《黃帝內經》與《道德經》,都告訴我們:滿招損,謙受益之真理。

    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宜有個度,曉得知止的人才是智者,若慾望過多過大,一定會遭損失。

    這兩年,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許多富人破產了,資不抵債了;有很多中產貪婪性的投資,很快變成赤貧了。

    天道忌滿,人道也是如此,誰悟透這一點,誰受益終生。

  • 14 # 趙日金141

    那倒不見得。

    一個人吃的穿的用的物都全了,物全必缺,全了缺什麼呢?缺了就不能稱全。

    物極必反?小的物,一根木棍,兩頭為極,再反,還是兩頭,不會反成中間,中間切開,一根成兩根,還是有兩頭,兩極。

    大的物,地球有南極北極,南極反成北極,北極反成南極,只不這方向反個個,還是南極北極,不會反成赤道。

  • 15 # 股姥爺小吃

    如何理解《呂氏春秋》講的"物全必缺,物及必反"的思想?

    筆者理解為,"物全必缺,物極必反“,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其中,傳遞的是哲學思想,告訴人們,任何事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由量變到質變。

  • 16 # 天邊的一團雲

    《呂氏春秋》是多位門客分別寫作後編成一書,內容龐雜。

    “物全必缺,物極必反”其實是源自《易經》的思想。

    物全則缺、物極必反是《易經》陰陽思想的一條規律表達,是觀察天象等現象後的文字表述。比如月圓而缺就是一種物全必缺,也是一種物極必反,圓極則反虧。

  • 17 # 問道黃老

    “物全必缺,物極必反”出自《呂氏春秋·卷二十四·博志》:

    “故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大意是說:所以天子處理事務,不求完美,無心於極端,不要求圓滿。完美就會轉向缺損,極端就會轉向反面,圓滿就會轉向虧失。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及其門客共同編纂的理論鉅著,他以道家理論為基礎,兼採諸家,熔諸子百家為一爐,獨成一家之說。"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就出自《博志》篇。

    道家哲學講究陰陽互動,陰極轉陽,陽極而陰,由此迴圈相生。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40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25章);又說: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75章)。

    “物全必缺,物極必反”的觀點貫徹於《道德經》始終,這是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運動變化的最早和最根本的命題。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漸次發展變化,由弱至強,由盛而衰的過程:福可為禍,善可為妖,正可為奇,至極則反,事物發展到極限,一定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老子的這一思想,在莊子、呂不韋、劉安、揚雄等著述中,都有所傳承,有所發揮,《淮南子·道應訓》雲:"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樂極則悲"就是現在常用的"樂極生悲"成語;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感慨"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他認為“物極必反”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自然規律。

  • 18 # 朗月悠風

    《呂氏春秋》中的《博志》篇中有這麼十二個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物極必反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理念,此哲學可能最早源自《易經》,因為在《易經》的乾坤兩卦中,從第五爻轉到第六爻,都有很大的變化。它是一個特殊的觀念,大概警惕占卜者,任何事業都會改變,到了極端點,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心理準備,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特別警告人們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禍中有福,福中也有禍。

  • 19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是講陰陽八卦。是講陰陽消長。物全,全到一定程席,比如有人酷愛某物,愛得不行,見了收歸自家。當她把屋子裝滿,她雖然繼續收,東西依然增加,但光景大不如從前,不是被放到屋裡,而是放在院裡。她已經不能進屋裡,現在院裡也裝滿了,院裡也不能進了。這屋裡院裡缺了原本有的她。現在這已經不是原來住人的地方了。此亦名被裝滿的屋子必缺失後來沒能裝進屋子的東西。她的心願也開始因東西無縫可插而由心滿意足生出缺憾、嘆息。比如作息,要鬆緊有度,張弛有方。不能一味地任性,高度亢奮。不然體力會透支,拖垮自己。這就是物全必缺、物極必反的含義,是後來陽陰消長的意思。

  • 20 # 氏名無

    原文是: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我的解釋是,事物苛求全美則必定出現缺陷;事物發展到極限必定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事物如月亮盈滿了必定出現虧缺。

    原文是呂不韋勸諫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因為“全則缺”,“極則反”,“盈則虧”,所以希望天子能學先王“擇務當而處之”,即處理政務能夠選擇務實、恰當的方式。

    引申至世間萬事萬物,此理亦是通用的,《易經》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每天的太陽執行到中午時刻,處於最中間時就會開始向落下的西方執行;月亮在中秋左右生長至最盈滿後就開始向虧缺的方向發展。

    《易經》以大自然的規律現象闡述了相同的道理,即世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迴圈變化,至高點,則開始往低點變化;至低點,則開始往高點變化。

    《道德經》亦有類似的表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到壯大極限就衰老滅亡,這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的事物,就會很快滅亡。

    由《呂氏春秋》、《易經》、《道德經》各位老祖宗的智慧來指導我們今日的處世之道,亦是大有裨益的,順境、成功之時,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即成功了,仍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自高自大、不誇耀、不驕傲,以自然的心態對待之,不因此逞強。通俗地講,一句話,戒驕戒躁。

    逆境、失敗時,不要一蹶不振、意志消沉,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再狂的風吹不了一整個早晨,再暴的雨也下不了一整天。風雨過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秋風吹落殘葉,不會再壞了,來年是新芽新葉了;冬冷凍水成冰,不會再壞了,來春是春暖冰化了;死馬當作活馬醫,不會再壞了,再壞,死馬還能再死一回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買了房子,有車。物業不讓停在小區地下車庫,怎麼辦才好?可以起訴物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