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霧雪霜露71001639
-
22 # 父文子畫
我的理解是,三思後行和行後三思,這兩者之間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可以這麼說,三思而後行,行後再三思,這是一個人行止的完整過程。
三思後行,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謹於言而慎於行”。言出自於口,行出自於身。不論是嘴巴,還是身體,都受控於腦袋。腦袋是幹什麼的?就是用來思考的。不經過思考的言語和行為,多是膚淺和衝動的。
年輕時,自信飛揚,頗有捨我其誰的任性,更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氣。但,自信不是自負,豪氣更不是豪賭。年輕飛揚可以成為失敗的理由,但不能成為任性妄為的藉口。
謀定後動是成熟的行止,和年輕與否沒有關係。古語早有“慎思之,篤行之”的諫言,說的就是三思後行。三思後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決定之後,就要堅定地去做,不要猶猶豫豫,甚至優柔寡斷,那就失去了三思的目的和存在的價值。
行後三思,是一個人理智的反映。
“吾日三省吾身”,說的是一個人要學會自省,學會反思。或許我們沒有時間能夠做到一天三省,但每天空下來的時候,把今天做的事,說的話再回顧一遍,看看有沒有需要堅持的地方,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一種理智的心態,也是很好的態度。
“三省吾身,靜思己過”,還是一種格局。但凡成就大事者,除了能力、機遇、努力之外,還有格局。格局之中有眼界,就是能夠看到很遠的地方;格局之中還有反思,就是能夠看到很深的地方。
能夠看清自己的人,即便沒有大成就,也必然是謹言慎行之人,有從容之心、坦然之度,遇之也可為師。
三思後行,行後三思,實乃為人處事之道,當學之,勉之。
-
23 # 言之有參
知與行的關係,是認識和實踐關係的辯證法範疇。孫/中/山先生曾經有非常精闢的論述:“先行而後知,進化之初級也;先知而後行,進化之盛軌也”。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先行還是先知,要因人因事而異。相對最佳化的選擇是:且行且知,且知且行。首先,當我們知之甚少或者面對突如其來的機遇時,不知也可先行。
比如說父母逼著孩子學鋼琴。對於孩子是否有天賦,能學到什麼程度,未來會怎樣?都是“不知”的;孩子自身就更“不知”了。但往往就是這樣的不知而行,孩子練琴卻成才了;還有,像做企業,絕大多數的重大決策,不是依靠科學的分析做依據的,而往往是憑藉企業家個人敏銳的嗅覺拍板的。而且,令人不解的是,這些企業家憑藉自己嗅覺做出的絕大多數重大決策,往往都是正確的。其實,其中的秘密就在於,這是企業家們長期的知行訓練和累積磨礪出來的功底。
其次,知之而後行做事更有把握,重要的事情更要三思而行。用孫先生的話說,就是“先知而後行,進化之盛軌也”。意思就是處事識為先,解次之。這是更高層次的知行關係。就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三思而行,是對先思後行的頂配要求。當我們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重大選擇時,就需要先思而行,而且要三思,深思,慎思。
第三,吃一塹長三智,行而三思才能進步。人無論做什麼,教訓總是需要總結的。總結教訓,吃一塹,長一智是起碼的,但若吃一塹長三智,是不是收穫就更大?進步就更快?經驗是需要理論來昇華的。已經取得的成功,哪些是共性的規律,哪些是今後可以複製的方法?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都需要認真三思。毛爺爺說,中國GM的成功,就靠兩個“結”字,一個是團結,一個是總結。總結是進步的階梯。
第四,平時要且行且知,且知且行。
回覆列表
做什麼事,事先必須加以思考,考慮在三在去做比較穩妥。而不是行後三思,那樣會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和麻煩,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