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我是李明皇
-
22 # 從痴到知
都有理,但要切合實際。
知人善用!一個領導者,決策者,必須做做這點!
在工作中,每個人的技術,知識各不相同,但能者居上。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最可怕的是神一樣的對手,豬一樣的隊友。領導無方,往往就會這樣。
有智慧的領導,用人從不疑。他跟員工群策群力,勁往一處使,目標明確,幹勁十足,沒有疑慮,這樣的團隊,還有什麼可“疑”!
-
23 # 誠信的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平時透過觀察瞭解和交往,對某一個人產生了信任,感到他真誠可靠,才會重用這一人才,用人後一定要放心,這樣做才是正確的,如果是要重用的人才對他產生懷疑,並且還要重用,以後必會若下禍端。
-
24 # 楊哥之翩翩舞
哪個都不對,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相處關係,哪來的那麼多歪歪腸子?只要相互遵守單位規則和國家法律就行了,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
-
25 # 毛毛vlog
我覺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恰當。
因為在你要用一個人給你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相信他,如果不相信,你就會認為他做的不好,他心裡不舒服,做事的時候心裡也不平衡,可能會導致把事情做不好。
疑人不用是對的,對於一個不相信的人,千萬不要去聘用他,因為人的第六感都是有一定的準確性的,對一個人有疑心,說明對方可能會有一些不過人之處,如果讓他給你辦事,你可能會有敗事的風險 。
所以,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得人才者得天下。
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但具體實施起來要多人做不到。為啥?
這取決於兩點,即作為領導者(老闆或上司)的人——
1、他的蓄勢(個人智慧和資源佔有)夠不夠?
2、他的眼界格局寬不寬,高不高?
以三國演義中兩個梟雄劉備和曹操為例,他們都很注意延攬和放手使用人才。當初劉備基業未成、四處打流時,在著名的長坂坡時期,逃亡中有人告發“趙雲帶人去投曹操了!”,劉備騰都沒打就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特別是當此關鍵時刻!
後來事實證明果然如此。趙雲不但沒有貪圖富貴、臨危而逃,反幾進幾齣曹營,浴血奮戰救回太子阿斗。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劉備的長處,他以肝膽相托的信任,感動了一眾文武追隨者來效命。
這是劉備的眼界格局決定他的用人方式:以誠相待、信義馭人。
這是當時他所處的“勢”決定了的。因為他雖號稱皇族,但到他那一代已淪落為織蓆販履的屌絲,沒有天時地利的資源可以依託,只有求個“人和”——靠自己的為人處世來積聚人才、資源,來蓄這個“勢”,靠“信任”來賭一把。
曹操則不同了。首先他的眼界寬、格局又高,其次他的用人之道就是“唯才是舉”,即首先看才能、世俗所謂人品啥的還在其次——這就為他網路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而他也量才而用、讓這些人的能力得到發揮。但他又深知這些人的厲害、隨時有可能反噬,所以用盡管用,也對他們時刻防範著,“曹操變的——疑心重”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因此,“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則是曹操在他的環境中的用人方式。比較典型的就是他對司馬懿的任用上。
他了解司馬懿有才幹,但也查知此人城府深、有異相,所以既用他也防他——終曹操之世,用司馬智計卻從不讓其掌兵。後來曹操臨終都還告誡曹丕防範、叮囑不可給司馬兵權!
……只是後來曹家一代不如一代,才給司馬懿的隱忍待時贏得機會、並取而代之了。
因此,作為領導者(老闆或上司),其用人方式首先是由他自身的“蓄勢”和眼界格局決定了的——若蓄勢強大、擁有強大的政治、物質資源,本身就具備了強大的吸力,加以領導者本身睿智,有心胸有格局,如曹操那種,那用人時採“不疑而用”或“且疑且用”,都行,只要見效就成。
因為他玩得轉啊!
當然,玩不轉,就有被手下“人才”反噬、反客為主的危險!
此外如劉備那種,本身無啥外部資源可憑依的,就只有靠以誠待人,用信任買忠誠了。
這也是他所處的“勢”所決定了的。
所以本文最後要總結的是,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用人方式。用人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