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ndy乖乖
-
2 # 梵塵一念
這個話呢 如果用我的觀念來思考.
這樣說:人生無悔便是道,人生無怨便是德。
得到的要珍惜;失去的就放棄。
過多的在乎會將人生的樂趣減半,
看淡了,一切也就釋然了。
明白意義了嗎?
-
3 # 使用者5950218770
道是源於老子《道德經》,道是指萬物的自然規律,但這種道不是我們能夠用一般的道理可以解釋的,適應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是一種德,德是道的一種體現,無德就是不遵循萬物的自然規律,是與道相悖的。
-
4 # 蘆山竹老土
德和道,是易經理倫中謂之兩儀的陰和陽共存於一體的各式各樣形式之一種枝丫。道為陰(無),德為陽(有)。德是道的載體,德為器。有德無德它都是德。而和它合為一體的道亦都是有道無道都是道。德,道如不合體為一,我們就無法感受到它們。所以我認為,有德是道,無德也是道。好的道顯出好的德。無德是無道的表現。總之,無道也是道。道並不是隻有一個面。道以萬千不同的面示亍於人是由德來體現的。道德的好與不好,是由各人分清的。永遠不會有統一的標準。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
-
5 # 老子道德經智慧
老子《道德經》第21章有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意思是,尊道而行,才是有生命力的德行。
當一個人無德時,怎麼能算有道、尊道呢?那是走邪路、邪徑上,而非正道。
-
6 # 高銘川號湖舟
先弄清楚“道”和“德”之間關係。
”道”是萬事萬物自然規律;“德”是對“道”正確認知基礎上的修為。
“有德是道”似乎把“德”與“道”畫了個等號,我反對這種觀點。
“道”具有物質屬性 ,“德”具有意識屬性。修德深淺和對道的認知程度有直接關係。道是物質的,是不受外力影響的客觀存在,一成不變的;德是意識的,會受到很多因素干擾(聰明成度、認知能力、探索能力等),且會發生變化(小德變大德、大德變小德、有德變無德、無德變有德)。所以,“道”和“德”是不同質的量,不存在等同關係。即便非得看成同質,那也是象和蛇的關係。
有德方能取大道,無德就算有道,也是歪門邪道,此道非彼道。也就是道德經裡的那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
7 # 醫國醫民醫世界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曰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然道生萬物,人出於道,有德無德皆為道生。
人之初,性本善。初生嬰孩猶如璞玉,只因成長過程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致無德罷了…
-
8 # 趙波
道,是指形而上學;道理;道路;規則等的含義。
德,標準,品德。
所謂“道德”,是在道的範圍裡才能講德,如果脫離了道,就不能說德了,換句話說,違背了自然法則,規律就不存在德的標準了。
-
9 # 詩哥杜士成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謂路,可謂理,可謂德。通俗的說,走什麼樣的道路,有著什麼的思想理念,便產生了什麼樣的品德。無德者無得也,也是獨家之道。
-
10 # 逆風飛翔Lxh
道和德互為前置,“道”是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和法則,“德”是按照道去實現的方法和手段。“道”和“德”本身並無好壞,善惡之分,因為存在就是道理。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透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11 # 襄陽詩人宇天少
道在前,德在後。孔講儒家老講道。
比不了科學思想卻前衛。
講課風趣幽默
美麗的外表,有趣的靈魂。
不管是領導還是工作者,把自己利益放後面,把別人利益放前面。
無私才容易成功,看長遠考慮問題。
讀萬書,行萬路,明人指路,還是自己悟。
書每個人評價不同,還是自己看原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和儒的思想,都是講厚德載物。
施人者以心傳態度,於人高低以態度相應。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
12 # 駿鷹S
道指萬事萬物長久生存發展的規律,有無相生,互相轉化。
宇宙間存在有道無道,有德無德的現狀。
道乃久,不道早已。
老子之道,長久之道。
-
13 # 微笑人生朋芳
道德兩字不分他們的意思接的很近,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道,道路寬廣做好事形的通才能有德,過去老人說誰家的孩子考上壯員了,老祖先積了德了
-
14 # 簡學話題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話題,我談談個人對“道”和“德”的理解。我在拙作《簡學.上道篇》中這樣描述:”天地之大者,道也,法也,時也,人也。
道者,原生之力,力隨法轉,法序萬物,故萬物存焉”。
簡學中講的“道”是指宇宙原力(宇宙原始能量),而這種原始能量的運動隨“法”而轉,“法”即自然法則(規律),它用秩序規律著天地萬物的發生和發展,所以萬物得以存在。
事實上,我覺得很多人對道家文化中的“道” 的理解過於淺顯化。包括很大一部分研究道家文化的學者在內,也四處宣揚“道”是自然規律。但這只是“道”的顯性特徵,是“道”在“法”的作用下出現的規律性的運動軌跡,他們無法用這個邏輯來解釋答案,也就是“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於是,人們都將道家的“道”弄得飄忽不定,玄之又玄。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道”只是個名稱而已,其本質是一種可以生出物質的具象存在,先天地生——說明混沌開啟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
《簡學.天地篇》:”鴻蒙開,太極始,天地時”。天地初開為始,“始”曰太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萬物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形成和發展。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兩章不僅講明瞭“道”和自然規律的區別,也講了“道”運動伸展順序,以及萬物發生的原理。老子沒能講出“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或許是受上古時期觀察手段或研究技術等條件的約束。但卻講明瞭“道”存在於天地出現之前,是具象存在。而自然規律,是在太極(一)出現時才開始表現,所以“道”的本質不可能是自然規律。
我所以在《簡學》中將“道”定義為宇宙中的原始力(宇宙原始能量),是因為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宇宙是物質的,是物質就有能量。比如人類已經發現的,構成一般物質最小單位的原子。
我們都知道,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和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原子的特點就是永不停止的進行著無規則的運動。相同或不同的宇宙物質能量永不停歇的相互碰撞,就會產生新的物質(包括生命)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原理。比如我們國家正在面臨的疫情病毒,但就病毒而言,動物死後與溫度和溼度發生接觸就會形成新的物質細菌(細菌)。
再如:地表的水,與陽光(包括其它自然溫度作用)發生碰撞,會產生新的物質“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高空和冷空氣碰撞,就會變成雨。在不同時間和環境下,雨和土壤(包括土壤中的其它物質)進行碰撞,又可能發生新物質。再如:水分子在液體中永遠都在進行著不規則的運動,但只要與0℃及更低的溫度發生碰撞,就會在瞬間變成規則的排列,並在形成冰核,這種冰核就是新生物質。雖然雨或冰核本質都是水,但因為不同物質能量的碰撞,已經使它們完全改變了原有的形態。廣義上講,也改變了它們與其它們與其它物質能量進行相互運動碰撞的性質。這也就用科學和簡單的方法,從根本上解釋了“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運動作用,也解釋了“道”的本質屬性。
《簡學.大仁篇》:“天地有大仁,乃生萬物,視萬物而如一”。天地生養萬物,名曰“好生”,生而不求報,一視而同無有歧待,謂仁。
《簡學.馴德篇》:“昭天地之仁,得之質也。彰萬事於法,德之形也”。將天地仁愛之心,應用於具體的行為之中,是“德”的本質功能。將事物的發生發展,應用於自然法度之中,是“德”的具體表現形式。
於是我們看到“德”是被功能化的、附和仁愛標準與自然規律的載體和行為,是具象化的。可以將“道”與“德”瞭解為陰陽兩儀。明確了“道”的本質與“德”的特性,包括二者間的相互關係 ,道德也就不難理解了。簡單說,就是人類要行之以德,以示天地仁愛,這是先賢們教育我們做事要心懷仁愛,附和自然,推己及人。只有這樣的行為,才能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才能呈現出和諧社會。
拙見,不足之處,請賜正。
-
15 # 唯一的道
首先表達一下我的觀點吧,有德是道不贊同,無德同樣有道。
道和德的關係比喻成人和為人處世的規矩,比較合適,兩者為相互依存關係,規矩以人為載體而存在,規矩脫離載體,就不存在,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皮將不存,毛將附焉。同樣人無規矩而不立,人的本體只有一個,但規矩卻有許多種,無論對與錯。
我認真看了看大家的文章,正面反面論點都有,心裡非常高興,莫愁前路無知己,同道中人還是很多的,我會一一關注。
-
16 # 蒙山先生
感謝提問,我來回答,簡單拙見,不足之處,敬請見諒,首先這個道德經可以說是我華夏瑰寶,讀過的人很多,但是懂意思的很少,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故每個人受用也不同,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謂道,包羅永珍,人生在世,為世道,為人處世道法自然,不違天道,遵循人道,受自然之道,生生不息相安無事,現在的人殺生太重,違背了自然之道就是破壞了生存之道,所謂德指品德德行,老話常說人要有德行,德是約束人的一個禮,行人倫懂人禮,和睦相處之道,大可用於國與國,小可用於家與家,道德經裡還說的治國之道比如無為而治,也是持家之道,為人之道,了了五千言,句句發於心,止乎禮,教育後人。
-
17 # 清風閣七爺
道隨德先行,道的基礎在德行之上, 沒有德行之人已遠離的道的本意。
又以為 萬物皆是道,從無到有 從善道惡。 道無處不在 無處不有。
-
18 # 風洞主
剛好我最近的日子經歷可以和你探討一番這個問題。
老子的《道德經》裡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界上每個人都對此話有自己的理解,莫如一家之言。道理當下是道理但在時間推移事物變化的的情況下它便不一定就是永遠的道理。名聲可以傳播但當環境變化了那麼它就失去了永遠的名聲。
題主的這番話依託於黃老之學,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無為而治。道生一切也是他的核心學說,看似簡單實際上老家學說很複雜,它是在道字的統領下延伸出無數的旁系枝丫,而這些枝丫又可以無限的靠近道字。道生萬物,萬物皆可為道。有德是道,無德也是道。慈悲是道,邪惡也是道。清流是道,汙濁也是道。萬事萬物皆為道。
在漢武帝之前的歲月裡道家學說發展到了頂峰,他有他的道理,它為當時的生產,人民,國家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但是它畢竟有它的侷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任由民眾隨意思考終究會成為無法解決的大問題。在歷史車輪輥壓的轍子裡,你會發現連泥土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道家學說已經被統治者拋棄,如今是法制社會,只有法才能更好的管制一個國家。
-
19 # 野草要睡
“道”是萬法自然,“德”以道而生,無德便無道,這只是人們的普通認知。
“有德”與“無德”都是道的一種,只是所悟道之人的心性不一罷了。
“道”可生萬物,而“德”是維護萬物的平衡,“無德”即是打破這平衡結果。
無德雖也是道的一種,但卻受到眾人排斥,甚至是敵對。
願大家悟出有德之道,不做無德之人!
-
20 # 洞見識心
按照老子的道德經裡的闡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把道說得很清楚。道指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道”能生一切,萬事萬物皆是來自於宇宙,“是道”這裡的道則是引申出來的意義指,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你掌握瞭解了做人做事的原則,而且按其規律真理要求自己後,那你就是有“德行”之人。所以有德是道。有德行之人懂得道理。孔子也把道和德分得特別清楚。道是天道,不可違。德則是人道,人之品行之修道。無德,不去品行修道,違背常理,原則,就是犯錯誤,犯錯誤的人為什麼說他犯錯誤,就是他不遵從天道,沒有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則真理而渾渾噩噩。無德是道[大笑]以道判其無德。所以”道”能生一切。
回覆列表
“道”是體,“德”是用。“德”是“道”的體現;“道”是“德”的本性。這是我查閱資料後,覺得最好理解的釋義了。
“道”由“德”彰顯,“德”以“道”為本,“道”和“德”相互作用。沒有“道”就沒有“德”,沒有“德”我們也體悟不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