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164154566
-
2 # luo445
土地是國家,給你種,交點公糧,公平合理,不存在貢獻。私人發現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自己開挖,國家不收稅,賣給國,國家沒資源了,怎麼辦。
-
3 # 鐵勁草087
我來吹牛:重慶地區有三種交租,1、鐵板租,四六開。地主四成,店客六成,產量按一般平均收成,不管天旱水災,有一定實力又是長期店客的農民希望四六開。地主在縣城,而且一般是大地主。2、五五開,穀子在田坎上兩個羅兜一方裝,另一方選。民國大秤少得可憐,農民買東西捆成把把,講堆堆。3、六四開,田大省工省力,田質量好(油沙田特別是黑油沙,買田要買油沙田)地主收六成。土裡的收穫,紅苕、高粱、綠豆、飯豆不交租,地主要吃新,白送十斤八斤。我下鄉到生產隊專門問了有頭腦的農民,農民願意交鐵板租,三年天旱,三年水災,六年風調雨順,總要少交一成。重慶地區的農民總體上看基本能夠解決溫飽。抗戰時期下江人到重慶起碼都有幾十萬,還要養軍隊,高粱穰酒精當汽油。生產隊上公糧基本都是參考這個標準。這些人還健在,頭腦清晰,年齡九十來歲,不會講假話。
-
4 # 黃浩榮279
謝謝邀請!舊社會,農民佔有的土地大部分都很少。因為土地是私有制可以買賣,但由於農民沒有資本買不起土地,但為了生存聽講是可以租田種,我們聽講過一句話,租地的交租方法大多是交糧食,應該是分兩熟繳租。當然交的多少也不盡相同,因為土地有好有差,交的糧食不一樣,但上四下六的流轉在民間流轉很廣。所謂上四下六。意思是種一畝地交一擔糧。上半年三麥成熟後每一畝交四鬥租,下半年稻子收割交六鬥租。因為舊社會糧食產量不高,相當於一年收穫糧食的20%左右。當然田多的大地主主要靠收租。租田的農民收到糧食首先要交租。我聽的傳說大致是這樣。
-
5 # 好大半晌風
東北這邊多二八開,地主佔二,租戶佔八。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叫“二八地”。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現在租地咋分成?有了解的說說。
-
6 # 華247214281
過去租種地主土地或四六開。。三七開。看土地好壞而定。劣質地就交得少。我家世代都無地。先輩就專門租劣質地種。三七開。交三成。自己得七成。也能解決溫飽。經過幾年。土地變肥了。地主要加租。父輩們又另尋劣質地種。辛勤勞動。倒也可餬口養家。只不過。三。五年搬家一次。因無房無地。租誰的地。就住誰的房。因地主都蓋有茅草屋以供佃戶住。所以只要勤勞還是能吃飯養家的。也就和現在的承包戶差不多吧!
-
7 # 奈何橋上走仙道
舊社會最好的地每畝也就收二百四到二百六十斤,從地主手裡借一百斤,還帳時要還一百三十斤到一百四十斤,按三七利息或四六利息。
-
8 # 手機使用者50398976534
地主富農,大部都是成功階層有知識有文化,是社會的精英階層,當然也有惡霸t比較希缺,鄉村文化決定了這一結果,凡是革命先輩,有知識有文化者那個是貧農出身,說一個看看
-
9 # 慢悠悠190700058
各地不同,各種情況不同,交租多少也不同。
我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出了一道題,其實也是我村地主的收租情況,朋友,你會算麼?
"麥二八(種小麥地主分二,種者畄八),谷三七(種穀子地主三,農民七),摘角豆樓角劈(種豆子地主三分之一,農民三分之二)。共收七石七,交租二石二。
請問租地者共收多少麥子,多少穀子,多少豆子?
(答案是收了二石麥子,交租4鬥;三石穀子,交租9鬥;二石七豆子,交租9鬥。
這樣地主收租9十9十4=22)
-
10 # 敬墨304
濰坊青州的,一年的租子是麥五豆六,也就是麥季繳五斗。秋季繳六鬥。要是種一季的話就是一擔二斗高糧或穀子。那是基本沒有種玉來的。說明一下那是大畝。一畝等於現在三畝二分四釐。
-
11 # 知足莫貪
過去的地主也是省吃儉用,從口中省個錢買點地,積少成多就成了地主,解放後土改就成了地主,但決不是南霸天式的,他們對長工們好,可不是黃世仁式的可惡
-
12 # 使用者67439488000
好像是2016年,我的小麥總產量達到10000斤,一老年人說,當年生產隊的時候,一個生產隊的總產量才達到10000斤,是最好的收成,全公社的生產隊都來祝賀,開慶祝大會,我知道一個生產隊100多人,怎麼著也得種50畝地的小麥吧,那時候沒化肥,產量很低。
-
13 # 荒漠甘泉56
地主也得看看啥樣的,碰上好點的,農民還能活下去。若是攤上黃世仁南霸天周扒皮劉文彩就沒有活路啦!是必須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
-
14 # 洛陽老董1
薄地(不好的地,)一般都是二八開,即地主得兩鬥,佃戶得八斗。好一點的地是三七開,即地主的三鬥,佃戶的七鬥,更好地可以四六開,也可以對半開。各地不一樣。地主太狠,沒有人當他的佃戶。相反,沒有土地的人太多,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裡,那些地主就狠 ,他們除了把一部分土地租給農民,自己也僱用長工耕種。最大的地主,一般只收租子 ,就不僱人耕種了!這裡沒有一定的規矩,也是根據市場而定。
-
15 # 使用者5928320616
我是六零後。聽奶奶講我們家就是佃戶。一般都是四六開和五五開,種秋的時候還有七八畝不收租。不象書本上所說的地主那麼壞。
-
16 # 情未了158507209
地主擁有土地、把土地租給無地或少地的完全具有人身自由的農民耕種、收取地租的生產方式,不應該叫封建經濟,應該叫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農業資本主義經濟(階段),在工業革命後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應該叫做工業資本主義經濟(階段)。
-
17 # 使用者3116949034470
世間萬物有陰就有陽,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一樣有貧就有富。歷朝歷代都一樣,貧富差巨只能縮小,不可能相等。這就是規律。無人能打破。種他人地交租天經地義的事,舊社會的地主富農與貪官有所區別。有一部分地主是仗勢強取豪奪。這部分人是欺莊窮人的,就是現在社會也有這樣人,要不然國家就不會打黑除惡,剷除貪官了。另一部分確實是靠幾代人的努力勞動,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有一點錢買一點地或多租一些地,農活忙時請工還得給人吃好的。我的祖父就是這樣的。當時的窮人也是與現在一樣有一部分是天災病業沒招。大部分與現在一樣本身好吃賴坐。吃,喝,嫖,賭,抽大煙。五毒具全。賭博把老婆都輸了,別說是土地。唯一與現在不同之處是舊社會沒人給他們評低保。那他們自己地賣了去租別人地不給地租說的過去嗎?即使現在有錢人能白給誰幾畝地種嗎?種地交租再正常不過了。時代不同,說法不一樣而己。
-
18 # 歷史公元畝產,就是一畝地產出的糧食總量,但必須是曬乾了可以長久儲存的糧食。
現在的雜交水稻已經可以做到畝產1000公斤以上,但是在建國初期,即便是高產田畝產也只有400公斤左右,在封建社會這個資料還要極大的減少。
佃農要交多少“地租”?在封建社會,很多農民在“地主階級”的巧取豪奪之下,逐漸的失去了土地,完全淪為了佃農,“地租”就是這些佃農最關心的事情。
晚清時期,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地租”有一個較為普遍的標準,那就是“平分其糧”或“租取其半”,很多失去土地的佃農都對這一標準極為認可。
這當然是因為還有很多更加刻薄的地主,“地租”將會超過這個數量。
隨著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和失去土地的佃農越來越多,導致出現了“地少人多”的現象,“地租”也逐漸提高。
在租種的情況下,交出一半糧食是不是還不錯?除非是遇到一個非常好的地主,否則勒索和剝削是常有的事情,最關鍵的是“地租”也分為硬租和軟租。
硬租:不管“年景”如何,都要按照豐年的“畝產”繳納一半的地租;
軟租:遇到旱災、蝗災等特殊情況,導致土地歉收可以酌情減少地租。
而大多數貪婪、吝嗇的地主,都會在年景不好的時候強行收“硬租”,迫使佃戶將遠遠超過一半的出產交給地主,這些地主完全將風險轉嫁給佃戶,反而趁機剝削窮苦百姓,佃戶賣兒賣女的情況屢見不鮮。
-
19 # 漠陽小荷
由於土地肥力種子品種限制,解放前後的土地收成每畝為3、4百斤糧食穀物,一年兩造即7、8百斤,即7、8擔
當年種田不叫交公糧,稱交賦稅。農民按三四拾斤每畝交納給政府。至於租用地主土地耕種的怎麼交租?一般每畝每年向地主交租一擔或一石,這個四川劉文采家史也有記載,網友可百度論證。賦稅也由租地農民承擔,按每畝三四十斤糧食,直接交給政府。
還有的沒地農民,長年替地主種地打工,是為長工,即解放後之僱農稱謂是也。他們與地主的勞務是簽有僱工合同的,工人吃住,地主全包,免費供給,且每年還有工錢領,為一擔或一石穀物。
-
20 # 手機使用者68038172249
現在的種糧大戶就是舊社會的地主,就是叫法不同罷了,主要那時的中國是個純粹的農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農民,靠土地吃飯罷了
回覆列表
地主這個名不是古代,而是解放時政府給窮人分地時給有地的財主家的簡稱叫地主富農,以前地主有兩種,一種財主家在解放前三年有地多少地以上有車有幾個牲口顧多少窮人以上當長工為地主,富農。還一種叫經營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給窮人,定下一年應交多少地租,那時沒有法律規定寫個文書在文書上按個手印就生效。那時財主家顧的工有長工,有半拉子工,還有白吃白乾的,長工就幹一年給你多少錢,半拉子就是數歲比較小點幹不了大人的活,幹一年給你一半工錢,白吃白乾的是小孩為了活命乾點零話給口飯吃就行。租人家財主家的地的戶到年底不管收成如何,自己夠不夠用必須按文書上寫的數給交夠,這就是以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