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過很多對“四氣五味”的介紹。 單從理論上講,四氣五味好像很簡單。 從應用的論述來看,四氣五味又充滿了很多矛盾。 藥物和方子的升降沉浮,並不是象“四氣五味”理論那麼簡單。而且其應用有不少並不是“四氣五味”決定的藥性。 “四氣五味”和實際藥性間,存在了大量的疑難問題。 請有經驗,有見地的學者,不吝賜教! 在此表示由衷感謝! 相信這些問題,是很多中醫愛好者共同的疑問。 請前輩指點一二,讓更多人理解中醫藥的妙處。
12
回覆列表
  • 1 # 旅行家1984

    保健品分為好多種,有片劑和液態的,我比較推薦買液態的,液態吸收好,就像Neo-Cure就挺不錯的,荷蘭的品牌,他們所有產品吸收都特別好

  • 2 # 饒通州

    你所說的四氣五味,是指中醫在用藥方面的基礎知識。四氣五味,中藥的性質和滋味。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效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藥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藥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藥都有實際意義。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覆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藥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絡。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效能。

    我們常說的四氣: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這是我們所說的四性;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藥味。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是告訴我們中醫大夫將來在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時候,根據其四氣五味,來針對已經辯證的病體進行入藥。

    黃帝內經又告訴了我們:“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甜入脾是為五入。

  • 3 # 純鈞LHGR

    古代醫學理論認為,“氣生於天,味成於地”,於是總結出了藥材食物的四氣五味(四性五味),升降浮沉。

    四氣:溫、熱、涼、寒。雖然還有平性,但實際上平性是偏涼的。四氣對應四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些應該是不講也懂的東西。

    五味:酸、苦、甘、辛、鹹。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

    ——這裡就暫且簡化一下,把四氣五味合在一起來說。因為如果分來細說,恐怕有些人腦子反應不過來。

    很多人一味鑽進“五味對應五臟”的牛角尖,有人把《素問·生氣通天論》裡的“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昧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奉為不變的金科玉律,這就是問題所在。

    酸收、甘緩、鹹軟、苦堅、辛開苦降,只是五味效能的一個方面而已。所以,很多人錯就錯在把它當成了“全部”。

    事實上,《素問·藏氣法時論》裡還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又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此即後世所謂“五臟苦欲補瀉”理論。

    曾介紹過,某味入某髒,“入”只是它對臟器的影響表現得“最快”,但並非“最大”。

    比如你去考試,卷子發下來10分鐘你就交卷了,這就是“入”。但是你能拿多少分呢?交卷快,不等於一定拿高分。在這裡,“拿高分”就是“苦欲補瀉”。

    ——臨證用藥,就如同有的時候需要你快點交卷,有的時候需要你拿高分。不同的需求,要應用不同的理論,不能從頭到尾死盯著五味入五臟,否則是發揮不出藥效的。

    因此,你所認為的矛盾,是因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外,五味所入,也不是機械套用的。你連“升降浮沉”都不懂,當然會覺得四氣五味與藥性有衝突。

    比如說,你認為溫熱屬火,對應五臟為心,或用苦味,這就是機械套用。

    火者有二,君火、相火,浮為君,降為相,所以實際上這也是五味所入這半條理論所體現不出的,用火,亦可寒水相火化合則成溫暖之木氣,動而上升,上達君火。

    由於人體情況是動態的,臨證用藥要結合動態,不可一成不變。用藥中需知變化,只知加減,不知乘除,生硬去套用固定的理論,不知舉一反三,又怎麼能真正理解四氣五味呢。

  • 4 # 三月森林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把假的學成真的,很難

    四氣五味,就是我這個論點最好的註腳。

    四氣五味,是指中藥的性質和滋味。四氣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又叫四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藥味。

    四氣五味這種原始的藥物屬性劃分方法,既落後,又不符合實際藥物的屬性。

    而且,“寒熱溫涼”之間,沒有邊界界限,不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別。一切全靠個人把握。這樣的藥物理論,跟作假沒有什麼區別。

    化學元素週期表上的一百多種物質,用“寒熱溫涼”如何劃分?它們屬於五味中的哪一味?

    這兩個問題,足以把中藥四氣五味和五味理論擊倒在地。任憑啥國醫大師、工程院士、中醫泰斗都得在這兩個問題面前啞火閉嘴掉鏈子!

    中藥理論,就是偽理論。把它記住,不難,把它理解了,也不難。但從心裡把這種假的理論“認為”成科學理論,難上加難。

    總之一句話,把假的當成真的認真學習,很難!很痛苦!

  • 5 # 唯我獨尊487

    中藥的入藥原則就是靠分辨四氣五味和五行規則,不是研究什麼裡面所含的化學成分。用有效的藥物去反向尋找藥物中的化學成分,再提純那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

  • 6 # 馬忠雪1

    四氣五味指的是藥性,但它適引(應)於四季節令的不同與五行相對應。同一味藥性的性狀,得分季節病症而適時令,才會用藥見效。(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它又相屬於五行,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用藥辨性,治病辨症,診徵可關鍵!

  • 7 # 漢醫宗祖

    應該是五氣五味五性,說四氣五味是講時令之氣五穀之味,與藥有區別,這是文化問題,中國文化遭到的損壞殘缺嚴重。

  • 8 # 幻古煙波

    四氣與五味,其實都是從方位相對應而來,與臟腑對應方位一樣,只是四氣少一中宮之和字之氣吧了,山佬言的是平面場五方而非文字所排列的以長夏代替中宮,而立體場的性與味書中並無人言及,這,或看個人的悟性吧,其分屬的性味對於臨床作用十分關鍵……

  • 9 # 天山17040

    四氣五味並不難,難的是近代把這些搞混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涼之,涼者溫之。逆自然而治病。辛味除風,而現在教材卻說辛能潤燥。苦可燥溼,酸可收澀,鹹能軟堅,甘可潤燥。但藥物多是四氣與五味並存。相判而用,切勿誤也。

  • 10 # 癌症及疼痛研究

    古人用四氣五味來說明當時古代藥物的特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藥的不斷髮現,僅僅用它們來表示,不能全面涵蓋藥物的功效了。還是要根據每個藥具體的特性來掌握更好一點。但這個方法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 11 # 石玉峰

    四氣五味是中醫用藥的基本原則,每味中藥都註明了性質、滋味和歸經,每味中藥都對應五臟,稱為藥物歸經。你掌握了四氣五味的性質、滋味、歸經,就會自如用藥。

    中醫說: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

    四氣應用:寒則熱之、熱則涼之、

    涼性和寒性,溫性和熱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別。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稱為平性。

    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能減輕和消除寒證的食物屬溫熱性。

    中醫認為寒涼大都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常用於熱性病證。溫熱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於寒性病證。平性食物則有健脾、開胃、補益身體的作用。

    只要掌握了四氣五味屬性、口味和歸經,還要掌握引經藥的作用,如:黃連瀉心經之火,意思是凡瀉心火必用黃連;黃柏瀉客火,也稱膀胱之火,凡屬腎經虛熱必用黃柏,黃芩瀉肺火,並止吐衄,就是說黃芩不僅引藥入肺,還兼治吐血和鼻出血。又如,頭痛用川芎,頭頂痛用藁本,偏頭痛用白芷,腹痛用吳茱萸,腰疼用桑寄生等等。四肢痛用桂枝,下肢痛用木瓜和牛膝,只要學會藥性與引經用藥就不會難了。

  • 12 # 無為一生2

    四氣“寒,熱,溫,添”五味“酸,苦,甘,辛,鹹”五味入五臟,四氣有五味之歸而入臟腑,共二十個組合,描述為“酸寒,酸溫,酸涼,酸熱”

  • 13 # 藍先生易學研究

    中醫文化,講的是知機度變!

    四時症候!人體春放,夏散,秋斂,冬藏!藥有四時用法!

    病有四時象症,脈與四時度變。

    當生值生,當克人度克!

    生扶制化,辨症施治!

    舉疫症,值春交節,宜閏,散發中不傷元氣,不使愈後四肢無力,飲食無慾。

  • 14 # 杏林野醫

    這個理論從來就是學進去的一直在實踐,並且總能取效,懷疑的也一直存在,當然有覺得自己不用到的,但是總能收貨真香理論。

  • 15 # 俊人287

    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既不幹腦力勞動,也不幹體力勞動,也就是不勞動,卻天天取笑勞動者與勞動;另外一種是:什麼知識都沒有、什麼都不懂丶只認識幾個文字,卻總是大言不慚地指點這個、否認那個、詆譭這行、譏笑那行,又象瞎子描述五色、聾子辯五音、文盲評文章丶兒子罵父親沒有生育生力、孫子譏笑爺爺光棍……。真是"外行好當裁判、後生可畏”!

  • 16 # 捨得7385

    靠嘴上功夫是無用的,療效才是硬道理。花錢少病完了,才是真本事。眾人是聖人,大眾的口碑才是最正確,最完美的。

  • 17 # 曹老中醫

    不要抽象思維和理解,中醫藥是人們幾千年生活、生存、與疾病搏鬥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提練的精華。與你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用心體會,“四氣五味”一下就理解了,而且還會運用。難道你每天不吃東西嗎…,藥食同源!

  • 18 # 51352519690924335X

    四氣五味也並不是那麼難理解的,不論多少爭論,而要去體驗,四氣在人體內分有說法,在節季上有說法,在藥理上有說法,而總體來說是人體的四氣與這兩種息息相關,四季節病變人體病變,藥也跟著四季變,藥變是主要,什麼樣的病用根,用皮,用葉,用莖,用花,用果,才能發揮冶病作用,所以採中藥非常時期為四氣,五味分病變則配伍與不配伍,與人體幾色相關這就複雜了。

  • 19 # 亳州子軒

    首先我想請大家給我一個贊或者 回覆一下也是可以滴 我謝謝您八輩祖宗了哈 所謂的四氣五味 是指人體的 小說四氣吧 代表著四季 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一旦失去平衡就會有病 五味更好理解 就是辛甘酸苦鹹 可以來判斷身體機能是不是缺乏維生素 比如你吃東西沒味道 說明你身體缺乏維生素b6了等等 同學明白了嗎?

  • 20 # 神農巫辰

    四氣五味就是中藥中的性味兩項。要論述可能很多,我只說下性味判定的原則吧:

    四氣作用於皮,引起面板中的經絡不同變化,因此凡藥物進入經絡可引起經絡有相應變化者,都有相應之性。

    五味作用於舌,可引起舌中經絡有不同變化,因此凡藥物進入經絡可引起經絡有相應變化者,都有相應之味。藥之味大多數與人品嚐的味道是一致的,但也有特殊的,其藥味與我們品嚐到的味道是有差別的,這一點須要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方是vn,機器人,對面是女警加娜美,vn一直被消耗,導致對線完全打不過,機器人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