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順其自然逍遙遊
-
22 # 讀來讀趣
我會用“意外”兩個字來描述,這裡說的意外,是指事情不按一般規律發展。事實上,歷史就是由一連串的意外所構成的,歷史的魅力也恰恰在於意外。
人,都有一定的思維慣式;事情,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從思維慣式,大致可以推斷一個人下一步的動作,比如一個人傷心了,大致可以推斷他會沮喪或哭泣;從因果關係,大致可以推斷一件事的發展方向,比如出現太多波折,一件事很可能就做不成了。但實際上,既有規律總會出意外,比如一個人傷心了他不哭反而大笑,一件事歷經挫折反而成功,歷史上的人和事,就是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意外”,這些意外,構成了精彩的歷史。
舉幾個例子。比如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正常進行的話,朱元璋死後,應是朱標繼位,但意外的是朱標過早死去了。這時一般會選擇其他皇子繼位。但意外的是,朱元璋選擇了皇孫繼位,這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這樣又導致了朱棣篡位,本來風平浪靜的歷史平添了幾多波瀾。
又比如,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兄弟和子侄眾多,特別是多爾袞能力突出,勢力廣大,按一般規律,怎麼也輪不到年幼的福臨當皇帝,但就是因為一系列的意外,各方為了搞平衡,最終由福臨登基,續寫了精彩的歷史。
又比如,在著名的鴻門宴上,一切都計劃好了,劉邦也如約而至了,按一般人的想法和一般事情的發展規律,都是劉邦喪命,漢亡楚興。但項羽就是沒有理由、匪夷所思地選擇了放掉劉邦,歷史在這裡拐了彎。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和事,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人們的設想來發展,歷史才會如此斑斕多彩,讓人沉迷其中。
-
23 # 茅匯
良知!
一部中華史,就是一部良知消亡史。
有人說:
“三千年讀史,不過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禮崩樂壞以後,人心離散,有人貪圖功名利祿,有人退隱詩酒田園。
其實二者都是執著。
悟道者不必一定詩酒田園,追求功名利祿,未必就沒有悟道。
這才是致良知該做的事。
陽明先生告訴我們,良知,就是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良知,就是不執著,人各有志,跟從自己真實的志向,就是致良知。
我們想追求功名利祿就追求,想退隱田園,就退隱,悟道者,怎麼都是修行,執迷者,一生田園,也是槁木死灰。
而這些內心真實的東西,我們漸漸的失去了。
漸漸的,我們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人云亦云,用下半身來思考,用嘴來思考,用眼睛來思考,就是不用腦子思考。
這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差不多就是孔夫子那時候開始的。
孔夫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因為他是第一個站出來挽救世道人心之人。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徒勞無功,可是良知告訴他,即使是飛蛾撲火,也要撲,這就是他的宿命!
孔子以後,世道更亂,孟子坐不住了,他依然知道自己的徒勞無功,可是宿命這東西,能救一個是一個,只要他發聲,總有那麼一兩個人,能聽懂他的話,能找回良知,依良知而行,這就夠了。
孟子以後,一段時間,就沒出現過聖人了,天下大亂,直到五代十國的大亂世,良知都快消亡殆盡了。
所謂物極必反,嚴冬過後,是春天。
周敦頤應運而生。
周敦頤把孔孟的思想,重新正確的宣揚,大家便開始研究。
程顥懂了,程頤弄錯了,陸九淵懂了,朱熹理解錯了。
宋元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們對何為良知的爭論時期。
雖然爭論,但是起碼,良知重見天日,可以挽救一部分人了。
可是也只是曇花一現,亮在東邊,黑在西邊,亮在今天,暗在明天。
到了明朝,陽明先生出世了,這是良知的最後一次曇花一現。
也是良知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挽救世道人心。
此後,世道人心,暗無天日,先賢遺澤,可能還會有點點微光,可也再難照亮別人,亮一會兒是一會兒罷。
唉,一聲嘆息!
不管你聽沒聽懂我說的,信不信我說的,事實就是這麼個事實,我得說。
至於到底能有幾個人相信,不重要,孔孟他們論道的時候,肯定也沒有一定要別人相信。
只是內心的良知要自己說,就說了。
跟他人無關。
-
24 # 感悟本源
迴圈!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
受苦受難之後,才懂悔悟!
養尊處憂之後,放縱墮落!
迴圈往復,本就是自然法則!
-
25 # 1522098879
向前,靜看人類歷史的發展,新的代替舊的,文明代替愚昧先進的代替落後等等,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一條鐵律。
回覆列表
虛妄~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為,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
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