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柳公權把方筆寫得爐火純青,令人欽佩。我們臨習時,不能將其誇大,矯揉造作。慢慢領悟,離方遁圓。
20
回覆列表
  • 1 # 醉愛國學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

    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併入李聽幕府。

    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柳公權楷書值得堅持臨寫一輩子的人主要有:

    2 有志於楷書,主攻柳公權楷書的書法家。

    3主攻柳公權楷書,希望融匯百家,自創一家楷書的書法家

    4以教學生書寫柳公權楷書的書法老師。

    5痴情於柳公權楷書的書法愛好者

    柳公權的楷書不值得臨摹一輩子的人主要有:

    2有志於楷書,不主攻柳公權楷書的書法家

    3以柳體之外的楷書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書法老師

    4 不喜歡柳體的書法愛好者

    5 只是偶然練習書法的人

  • 2 # 山人的生活感悟

    七八十年代讀書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的字太醜,也向同學請教過,就是自己練不好。後來參加工作之後也買過幾本鋼筆字貼照著練,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可進步不大。後來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練字也要天賦。我愛人讀的書不多,可是她能寫一手非常漂亮的鋼筆字。

    我女兒從小就像她媽媽一樣愛好寫字,讀小學的時候鋼筆字就比我寫得好。後來上大學了有毛筆書法課,那段時間她跟著老師學會了如何寫毛筆字,老師要求她們臨寫的就是柳公權的楷書字帖。記得當時我專門在新華書店給她買了兩本柳公權楷書入門大字帖。

    後來女兒參加工作了,也沒有時間寫毛筆字了。看著孩子留在家裡的那一套筆墨紙硯,還有家裡一些過時的舊書以及沒用的學習資料,我就有了寫毛筆字的念頭,這個念頭一直在腦子裡持續了有近半年之久,後來就轉化成了一種堅定的信念。

    現在回過來想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我決定把練毛筆字當作修身養性的事情來做,另外還可以把家裡的舊書廢紙慢慢消滅掉,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我一做就是六年了。我臨寫的就是柳公權的《神策軍碑》和《玄秘塔碑》,六年來,我幾乎每天都在練。

    毛筆都寫壞了很多支,墨汁用了無數瓶,就那兩本字帖翻來覆去地練。所以我的體會是,柳公權的楷書寫一輩子對我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練字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讓廢舊書紙物盡其用;二是修身養性。就像和尚唸經一樣,幾個字寫一輩子我都不會感到枯燥。

    我雖然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我追求的不是把字寫得多麼的好,我享受的是那一種寫字的過程,那一種靜心安神獨處的境界。

  • 3 # 哈爾濱雪生律師

    日精月進,當然值得。

    但也要開闊眼界,也要涉獵其他書法家的法帖,尤其是柳公權以前的書法家的作品,沿著柳公權取法的過程,更有利於掌握柳氏的書法精髓。

  • 4 # 千垛顧榮保

    我幼時即喜柳體神韻,從此就喜歡上柳體。

    至於值不值得寫一輩子,因人而異。

    但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臨習柳體或諸體,當臨習到嫻熟後就像一個陌生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知已知彼。再後便“溫故而知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時下二田就是典範……

  • 5 # 不二齋

    柳公權,唐代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

    他和顏真卿並稱為“顏柳”,因為書法風格不同,他們二人被稱為“顏筋柳骨”,他的楷書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柳公權的書法風格確實骨力強勁,筆畫瘦硬,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骨節”狀的豎畫和撇畫的起筆,像骨頭一樣給人堅硬的感覺。

    另一個有特點的筆畫就是他的“捺畫”,其形狀就像大刀片一樣,瘦硬有力。

    他的字的結構非常的緊密,字的腰部比較瘦,中宮收的很緊,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據說柳公權在世的時候,他的書法就非常出名了,而且還影響到國外,經常有外國人派使臣來買他的字,千金難買。

    他也是一個很正直的人,有一次皇上問他怎樣學好書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就這一句,現在人誰敢回答?

    不論是從人品還是字品,柳公權的字都是可學的,作為楷書入門字型是非常好的,他的用筆很複雜,有利於初學者用筆的訓練,我初學的時候就是學習的柳公權的《玄秘塔碑》。

    關於他的書法值得寫一輩子嗎?其實我們當時的幾個同學也是這樣想的,覺得柳體太好了,要學一輩子。

    可是隨著接觸的名家作品越來越多,發現真是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若死學一家,是很難領會到書法的妙處的,也很難去的長足的進步。

    當然,如果你非常的喜歡柳體,把終身學習柳體作為目標也是可以的。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6 # 浪子85952421

    唐楷只能作入門級的,因為它已經把楷書的法度達到了頂級,後人不能望其項背,所以即使你的柳體再寫得好,你能超過柳公權?一般寫唐楷高手的都會加入一些其他的東西,否則你連展都入不到。

  • 7 # 法由緣生

    在楷書,四大家中,柳體,是最藝術的字型,他在,楷書必須工整的基本要求之上,融入了美學的多種變化,筆畫和間架結構的完美的結合,讓模仿者,望塵莫及。

    更重要是,柳公權他掌握的恰到好處,多一分,就顯得誇張,少一分,就顯得不足。

    所以,學歐陽體,能成就者,比比皆是。學柳體,能成就者,鳳毛麟角。

    初學者,如果,不想成為藝術家,最好,學習歐陽體。容易把字寫工整,在大眾面前,工整就是好字,會給你帶來信心和自豪感。

    而,柳體是楷書中最藝術的字型,不易學習和掌握,時間往往一長,就會挫敗你的自信心。從歷史上看,能模仿柳體的人,那是鳳毛麟角,況且,沒有一人能超越。

    我認為,柳體就是楷書的最高頂峰,屬於藝術領域,有一定的不可複製性,所以,能寫出來柳體的幾乎沒有,應當列為稀缺書體。

  • 8 # 書寫寫寫

    雖然,我的答題紅包被取消,可是,仍然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任何一位書家的書體,都不能一輩子臨習。

    說這句話,是有根據的,根據從何而來?

    書史中,那些有名的書家,從他們的學書經歷來看,莫不如此,都是取法諸家,形成自家風貌。

    如果,你聽到某某人,專學一帖,學了一輩子,那麼,基本可以斷定,此人非高手!

    平心而想,即便王羲之,也不可能說他的字就一定十全十美,涵蓋各種書體精髓。當然,歷史上誰也不可能做到這樣,如果有幸從古賢那裡得到一指半爪,已成卓然大家!

    王羲之,先從衛夫人,16歲後從王廙,20歲後學張芝。

    趙之謙,遍臨百家,後見大字瘞鶴銘,頓悟。

    文徵明,近學徐有貞等時賢,上溯晉唐名家。

    等等。

    所以,你說只學柳體,怕是難成!

    其次,楷書貴乎高古,古從何來,從隸篆中來。

    為什麼說楷書到了唐代,已達到頂峰?

    這是因為書體的演變。楷書的演變,可以認為是去隸的過程,鍾繇的楷書,王羲之的,隋智永,隋等慈寺碑,包括褚遂良的雁塔等楷書,顏體的篆籀氣,都有一定的隸書味道在裡面,所以顯得古質。直到了晚唐柳公權,他將楷書裡的隸味可以說是完全剔除,所以而達到極則。

    唐以後的元,明清,都講究復古,復古是什麼意思?就是往楷書裡,加入篆隸的元素,以顯得具有魏晉古意!

    那麼,柳體固然精妙,但多為碑刻。

    君不見顏魯公《自書告身》《竹山堂連句》乎?墨跡的感覺,和碑比起來,誰更易學呢?

    最後,想說的是,柳體可以學上一輩子,但是一定要旁涉他書,旁涉墨跡,以柳為主。

    如果認為這樣叫做“不專”,就大錯Dr.特錯了!

  • 9 # 曹溪寶昇安東方

    值得的。

    柳公權書法以骨力勝,也是端嚴齊整的。

    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正宗的筆法,柳公權所臨王獻之帖《蘭亭詩》:

    入了清人蘭亭八柱,也說明了柳大師的功力。

    “心正則筆正”的筆諫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柳的正直無私。

    當然,個人經驗認為,柳公權的帖子非常多並且風格迥異,需要全方位臨習;還有就是,結合顏真卿的筋力,就開始好玩了,是吧?!

  • 10 # 板頭光

    學柳,想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了。那麼學什麼呢?第一學筆法,柳體筆法超多,比顏體多了不知道多少。第二學結構,也叫結字法度,這個倒是比較統一,結字的規律都在字帖裡面,掌握了就行。如果初學柳體,剩下的章法墨法就不要在這裡學了,柳體都是碑刻,最好看一些墨帖。到此,柳體筆法和字法學得差不多了,就轉帖吧,並且不建議把一家字帖寫一輩子,字帖很多,其他地方也有好風景。不過,倒是可以不時的回頭再寫寫回顧回顧,這個倒是可以進行一輩子的,可能每次都會發現不少新東西。

  • 11 # 空谷山人

    您能告訴我臨寫的目的嗎?

    其實,做事要明白為什麼做?

    臨寫一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如何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米芾集古代美字。唐四家整理規範楷字形成完善楷書系統。王鐸通用筆誇張古代的好字於己所用,寧醜寧拙。

    縱觀古人無不以用為目的,怎麼用就要看書者的人品了,自如其人,修養就成為重中之重的現實問題,您的人品如何?修養如何?最後才是臨的如何?所以,臨寫之本是個人的人品修養。

    外行說書別當真。

  • 12 # 厚德居士三水沱

    我學柳體。學到現在,好多同道中人便勸我兼學行書,魏碑。說:不學行書,是死柳,不學魏碑,是俗書。我不大懂。但大家都說學柳必無出路!

    所以到現在學柳之人,全部迷途知返,回頭是岸了。

    好奇怪,柳體真的不堪後學嗎?

    柳啊柳,你的出路在哪裡?

    王鐸像柳嗎?

    啟功像柳嗎?

    我現在真的不好回答。

    現發二幅臨習供各位批評。

  • 13 # 子衿書法

    臨帖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取法。法從何取?臨帖中取。取法來幹什麼?為已所用。

    初學書法,由生及熟。熟而後生。開始階段的生,是能力不足,心手生疏。經過不斷的磨練,由生轉熟。規則爛熟於心,揮運精熟於手,由熟而轉生。此時的生,是生產、產生的生。生出新意的生。

    如果一輩子學習一個人的字帖,把這個人的精髄全部都洞悉以後,還在堅決的在他的字型中,不越雷池一步,便是在重踏他人的窠臼,雖工而不善。

    學習書法有兩病。一是形骸尚疏,心昏手迷,不知揮運,動輒便易其道。一是亦步亦趨,固步自封,一帖浸淫多年,終無新意。此二者,皆學書之病。後者尚有工效,若前者,徒費年歲耳。

    學習書法,不在於你能不能寫的和柳公權一模一樣。而是在於你能從模仿他的時候,悟出他的用筆方法,再用他的用筆方法,進行自己的創作。創作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本。是在有了對書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巧的揮運基礎上去創造的。

    在你不能悟道以前,就規規矩矩臨帖。悟道以後,我現在說的這一切,統統都是多餘的。因為你已經有了你的見解。

  • 14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高仿複製,而是透過臨摹法帖,深入瞭解原作精神實質,掌握筆法、字法特點,從中獲取技法精髓,為日後創作積累素材。

    所以,我覺得,如果僅僅是喜歡柳體,並沒有做柳體傳承人的想法,也不想當一代宗師,那就沒有必要用一輩子的精力專工一家。況且,柳公權的楷書,除了剛勁有力,骨感突出,個性獨特以外,沒有更多的可取之處。尤其是相容性不太好,這一缺憾對以後練行書或其他字型不利。

    另外,題主在描述中說,欲將方筆變成圓筆是否可以? 這個問題要分別看,如果是初學,理應按照原帖的筆法書寫,比如《玄秘塔》,它用的是側鋒法,臨寫時必須用側鋒,並且寫得越像越好。倘若想臨出新意,只需改變臨摹意圖就可以了,比如,只取字法,將側鋒改為中鋒,甚至適當的融入其它元素,這樣的作法是完全可以的,在技法訓練方法上叫意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意臨法主要用於創作,藉以讀帖、取法。初學者不宜採用此法,容易弄巧成拙。

    在學書法這個問題上,我一向主張博覽群帖,精專多臨,見識多眼界高,審美標準自然就上去了。臨摹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各種字型技法要點理解消化的怎麼樣,假如寫得再像,實際創作時卻用不上,那也是徒勞無功。

  • 15 # 老路書法

    寫一輩子,我怕還不夠呢。

    我現在正準備把魏碑的筆畫特徵融入到柳體中去。

    建議準備過渡到行書的朋友們,學習柳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柳體楷書,不但有勢,還有速度。

    書寫柳體楷書,必須有快刀斬亂麻的決心和氣魄。

  • 16 # 中州耕牛堂主

    既然題主提到柳公權的楷書,就一定知道“顏筋柳骨”。那麼,“顏筋柳骨”的出處題主可知?如果不知,那我告訴你,提出“顏筋柳骨”者,范仲淹也!范仲淹《祭石學士文》中說:“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關於題主提出的“柳公權的楷書值得臨寫一輩子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書貴瘦勁方通神!

    為什麼值得臨寫一輩子呢?因為柳公權的楷書結體遒勁,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其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柳公權的楷書,追魏碑斬釘截鐵,點畫爽快挺秀。另外,柳公權是唐代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作品均是傳世的經典之作,並自成一家。

    答主以為,做為一個書法家,或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一生能把一個古帖學好學精,並非易事。吳昌碩大師一生鍾愛金文《石鼓文》,他臨寫《石鼓文》可謂花費了一生的精力,最終把《石鼓文》臨寫得出神入化,成為現代人臨寫的範本。

  • 17 # 高山流水3066

    比如,我很餓,那麼有沒有必要問別人“我吃一百個饅頭能飽麼”這樣的問題?喜歡吃饅頭就從第一個開始吃就好了,總有吃飽了的時候,何必過問他人。除非自己並不餓,只想知道吃幾個饅頭能飽,那樣恐怕意義不大了?

  • 18 # 臨池管窺

    如果堅持臨寫柳體一輩子而不覺厭倦,一輩子都於其中體會到快樂、新意、自得……!又為何不可呢?有此境界的,恐怕古今也很少有人做到吧?

    學書難就難在根基未立而見異思遷。也難在於陷入自己狹隘的窠臼難於自拔!

    書法是抽象而又具象的一門獨特類藝。每一個人都可按自身學識框架來進行組裝,有的人只停留於技法皮象的模仿;有的人學古而不泥,不拘束於抱缺守殘造就的成功。

    書內之技,是詩人的思維,學者的嚴謹,思想家的哲辨;而屹立於書外是人品、學術、藝術的統一。

    於書法上下死功夫的,也類同於書法上見異思遷者,都脫不下“功利”名牌的外套。

    如以親近自然之心態面對書法,何又在乎一家一派、一招一式、一筆一劃焉……?

  • 19 # 123細柳

    柳楷是唐楷的頂峰和終結者,具備楷書最重要,最全面的筆法。學好柳就學會學顏,歐,褚,虞,王等晉唐楷書的全部筆法。學柳體筆法需要口傳手授用時一年足也,用不著一生學習,但可受益終生。

  • 20 # 高樂29880076

    柳公的字,是我們一生值得去學習的,字的表達代表著做人的性格。柳字的完美是人們很容易因為難學所以往往會半途中卻步而去,轉成其它字型,因而人們往往感覺柳字難學難於上青天。剛遒有力,剛中帶柔,柳字所表達的其實是做人的標模啊。半途而廢可惜之。學書法須專心一致,暮三朝四要不得,是學書法之大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五孔兩開關怎麼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