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範o員外
-
2 # 劉萬鈞書法
一裝墨,另一裝水,作用3點。1、想用水墨畫法書寫時,調筆上的墨水配合。2、在書中行筆阻力大了,水潤筆尖用。3書後清洗毛筆,另外便為磨墨。
-
3 # 千年蘭亭
書法用墨,講究墨色滋潤。用墨太枯太燥,就像草木枯萎一樣,缺乏生氣。墨色太淡又傷神采。
現在寫字用的墨汁,一般比較濃稠,一般需要加水稀釋。
一些人習慣將墨倒入碗中後,加水稀釋至自己習慣的濃度後再寫。
但有很多人喜歡用兩隻碗,一隻碗裡放墨,一隻碗裡放水。書寫時或先蘸墨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這樣書寫一是較潤,二是墨色豐富。
先墨後水,則書寫時墨色由淺及深;先水後墨,則正好相反。所謂“墨分五色”,正是由此而來。
當然,此法貴在自然,墨色變化不宜為大。有些人半邊筆蘸墨,半邊筆蘸水,寫出的字半邊深半邊淺,美其名曰“水墨書法”,其實離書法比較遠了。
-
4 # 墨人書香
書法大家是墨調好後,一次性用墨的,至於同時水墨用筆的,談不上書法家,更談不上大家。古人一次研好墨用盡重磨墨的。
-
5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是一個很值得交流的書法問題。
書法真的有我們現在所謂的“墨法”嗎?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因為有了“墨法”,強調“墨法”,所以很多時候寫字就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一碗水一碗墨是錯誤的,在寫字的過程中中途用水稀釋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寫毛筆字不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盛墨的東西。不管是碟、碗還是各種墨盒。下圖就是塑膠製作的墨盒。
因為是寫字,所以並不需要盛墨的東西啊。寫字不是畫畫。
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墨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存在的,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到書法中。書畫同源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中更沒有,書法也要墨分五色。
上面的這樣字,就是參考過“墨法”的,不是專心在寫字。而是使用畫畫的方式,時不時的加水。
一人有感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這句話我說了三遍,千萬不要誤導和醜化書法。
王鐸的字,可不是故意要“墨分五色”。不要糟蹋書法,更也不要藉著王鐸糟蹋書法。
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書法很有趣,加油。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6 # 內心的那片憩園
兩個碗或筆洗,一個是清水,一個是墨。蘸墨前,毛筆先浸水,力求清水完全浸透毛筆,然後再反覆在容器邊沿拖筆,達到毛筆不滴水,這時再蘸墨書寫。這樣的好處主要有三,首先最大的好處是書寫完洗筆方便,可很容易清洗乾淨,保證毛筆內裡的筆毛不會積存墨;其次的好處是適當調和了墨色;第三是適當養護了毛筆。如果不是一水一墨,倆墨或多墨在書寫前臨時用毛筆分別蘸墨調和,那是噱頭,故弄玄虛。因為,現在很少用墨塊磨墨了,況且,現在生產的一得閣墨汁,質量很好,多墨調和是啥道理?純屬畫蛇添足!
-
7 # 素琴經齋
這個問題 多種回答!如果3個碗呢?4個碗……N個碗?結果是假文人多露餡了。問問題的沒有考慮。答問題的欠加推敲。我告訴你的就是N個碗的是賣碗的。正常書寫的只有硯臺和水注。沒有一個碗。OK!
-
8 # 臨海聽濤林濤
我沒用過一碗水一碗墨,用的小硯臺和偶爾寫長篇的一個注射器
-
9 # 孤風夜雨幾番
兩個碗沾墨,倒是不多見。一個墨盆裝清水,一個裝墨較多。
書寫前把毛筆先浸清水,把毛筆泡開,再沾墨寫字。
個人理解:“墨分五色”,以應用在國畫為主;但有人用在寫字,也不意外。
至於說當書寫時墨太濃,滯筆了,我看到不少人是以高度白酒來稀釋,據說能讓墨汁更加順滑,還能使毛筆的毛恢復彈性。
-
10 # 愚言7
跟董其昌、王鐸學的,水、墨分置,以求線條中墨色層次變化更多更顯著。明清以來,更講究墨色變化為主的墨法,這除了美學觀念上的變化外,可能跟當時科舉文場競妍、筆(羊毫、兼毫)、墨(油煙)、紙(熟變生,麻變宣)、硯(直磨變圓磨)等工具工藝、用法變化有關。當時文士善調墨,但調墨用墨須先研至極濃(極濃則膠重,古人蘸墨以尖入墨如渴龍吸水,膠重自難入筆芯且副毫易乾結硬化,以水潤筆則墨逐水而入),然後以水、花青等調合。用碗盛墨至晚始於東坡,沉澱去滓。
-
11 # 老騎士5
我的體驗是用生宣紙書寫時可以筆稍點一下淡墨會增加筆觸的變化、不過要非常仔細一定要掌握好濃度,也可在旁邊紙上先試試,這種效果真的很微妙,不防試試。
-
12 # 素里布衣楊半
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
說到用兩個碗蘸墨,就是涉及到了墨的濃度問題。
表面上看這不是一個大事,實際上許多學書法的人
都跌倒在這個環節上,話說白了,
用墨不會用水,你就無法真正走進書法的大門。
問題中提到的有人用兩個碗蘸墨,說明了這些人是
懂得調墨的高手。
文房四寶中的器具,相對都可以用錢的貴與賤來得到解決,
像筆,紙,硯等。唯獨墨是例外的,你買再好的墨汁
墨塊,最終都需要你透過自己的經驗進行除錯,
這樣大家應該就明白了為什麼有人會多使用
一個碗的原因了。
墨,實質是水墨,水是墨的載體,是完成
高質量書法作品的最關鍵因素。
附圖:趙孟頫【虎丘隆禪師碑】節臨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元代卷
-
13 # 江楓140151042
調墨是在寫字前做的功課。加點冷開水調在濃墨裡,用筆輕輕攪拌一下,達到自己合適的用墨就行。倒在墨碗裡的墨,寫不完用塑膠紙矇住,橡皮筋扎一下,下次繼續用,墨中水揮發也少。不能把沒用完墨倒回墨瓶中。至於說,沾點墨再沾點水寫毛筆字應該還是畫字,像畫國畫一樣。寫作品時最好是新調的墨。
-
14 # 書葩
至於為什麼有人寫毛筆字時會在兩個碗裡沾墨,我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墨水的調整也是比較講究的,如果墨汁太濃,寫出來的字容易枯結,凝墨,毛筆散不開,很難寫出舒展的毛筆字,所以,在旁邊放點水,可以讓凝結的毛筆更舒展,更易揮灑。
其次,墨分五色,也體現了墨的變化。書法當中也並沒有禁止墨分五色的說法,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認為,如果能使一幅書法作品當中體現出更多的合理的變化,那也是無可厚非的,變化包括線條、輕重、濃淡、枯結等變化都是變化,從而使一幅書法作品當中呈現得別開生面。
第三,兩個碗裡沾墨,不是硬性的要求,也是根據各人書寫習慣,如果把墨水調好,用一個碗也就夠了,其實書法,更重要的是講究書寫的實用性,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藝術性,不管是用兩個碗沾墨還是在墨汁裡添酒加醋的行為,都是各有所好,無可厚非,我們也沒必要人云亦云,看到有的大書法家有那種習慣,就想效仿,就質疑自己的書寫習慣,那也是夠累的了。
-
15 # 藝素簡
寫字時在兩個碗裡蘸墨,純屬故弄玄虛!
首先,寫字時,不要求墨分五色,而是要求骨法用筆!
書法藝術中筆法是創作中的關鍵,筆力是不同筆法產生的結果。有筆力的書法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沒有筆力的作品就算是病筆。“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至於書法中的墨法,和中國畫中的墨法則略有不同。國畫中講一筆中墨分五色,而書法中,雖也有濃淡乾溼渴之說,一幅作品墨色要保持統一,墨色不統一會使整副作品看起來雜亂無章。書法也最講究墨法,墨要濃,則所寫的字跡更沉穩,更具神采。淡墨所寫比較飄,故不被常用。幹墨與溼墨相對稱,適當幹筆可以產生飛白的效果,過幹則容易使筆畫不完整。適當的溼筆使筆畫渾厚豐腴,過溼使筆畫特徵不明顯,則容易形成墨豬的病筆。至於渴筆則更不被使用,筆上無墨,使筆畫浮於紙面,不能“入木三分”。
筆鋒的變化自會使字型產生變化,中鋒用筆所得棉裡針的效果,如果夾雜著墨色的不均,勢必會影響筋書的效果。側鋒取妍,再有墨分五色,所寫定會失去穩重。故不需筆筆調墨。
第二,濃墨要書寫前調到適合的濃度,而不是一邊寫一邊調。
清以前,墨都是以固體的形式出現的,寫字畫畫之前先要研墨,手頭準備滴水,用於向硯臺內注水。寫字的墨要根據用筆、用紙不同研成不同的濃度,以利於書寫。畫畫的墨則要研成濃墨,靜置後根據不同需要調製。所以寫字不存在一邊寫一邊調墨的情況。
第三,書寫前,毛筆是要潤透。
毛筆在蘸墨前一定要先潤筆,潤到筆根,才會阻墨,好洗筆。筆上有墨了,再去蘸水,水會把墨推到筆根,反而會事倍而功半,使墨難於清洗到。
我們現在大多使用墨汁,不同的紙張也需要調出不同的濃度,猜利於書寫。
清末,墨汁的出現,省去了用墨的研磨之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使用。這種墨汁雖然達不到墨塊研磨的墨汁那樣的豐富層次,但是使用的方便普遍被大眾所接受。
這種墨汁膠性大,更需要根據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調製成不同的濃度。至於那些強調邊寫邊調墨的人,任由他去吧!
-
16 # 廚鄉名村
現代所謂的墨分五色,純粹是胡扯,故作玄乎。在明朝_些畫家把墨的濃談寫到字裡邊,現代一些所謂的書法大師,大多數是美術教授一類,跑到書法界推出一套套理論,來為其醜書吶喊。說白了吧,一幅畫要幾天,半月申至更畫長的時候,還不_定畫出高水平的作品。而書法以其,身份,地位和掌握的優勝資源,就可獲得大利益。看看明之前的書法作品就知道本人學淺,一點陋見。
-
17 # 塗之人995
一盞清水半盞墨,
濃淡乾溼意自得。
橫塗豎抹法在我,
勒刷描畫各有絕。
-
18 # 追夢人凌寒
會在兩個碗裡蘸墨的寫字者都是書法高手。墨韻濃淡苦潤皆出於此。
兩個碗,一碗濃墨,一碗水。
古代善書者都是自己用硯臺磨墨,或者侍童磨墨。濃淡都易把握。磨的墨也一般夠用,不存在宿墨的情況。而現在人磨墨的機會少,生活節奏太快,大部分人都用工業成品墨汁。成品墨汁的成份是油煙墨,或松煙墨,加魚鰾膠製作的,優點是耐用,烏黑不退色,寫後的作品不會因時間長而退色,變樣。
缺點就是,到出後墨汁水分易蒸發,墨汁就會變稠,筆鋒易於黏住,不利於書寫,更談不上墨分五彩了,揮灑不自然。而加入水分就會書寫流暢了,更能表現書法線條的藝術感。
但是直接在墨汁內加水,有許多不便。
1,書寫墨量不易把握,或多或少。
2,濃淡不易表現,藝術性就減弱了。
3,加水的墨汁易變臭,墨香盡失。
4,行成宿墨,讓人歡喜讓人憂。
所以用兩碗墨,一碗墨,一碗水,蘸墨運水,或先墨汁,後蘸水,或先水,後蘸墨。都是不錯的方法,大部分書法老師,愛好者,都喜歡的一種運墨方式。好處是墨色在宣紙上表現出的韻律和美感給欣賞者帶來精神享受是無窮無盡的。
我就喜歡用這種方法書寫。
-
19 # 手機使用者草塘驚鳧
筆法,墨法,章法。書法中,墨法屬重要一環。用好墨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鐸的漲墨法,以及在書寫過程中體現的墨色變化,由深及淺,由濃到淡,由溼到幹,由潤到枯,都是需要水來調節的,所以,在用墨過程中是離不開水的。
-
20 # 方圓居文化
我們經常在網路影片裡看到一些書法家現場寫字時在兩個碗裡醮墨,其實這是個假象,那兩個碗裡也不都是墨,而是一碗墨、一碗水。只是那碗水因為用有墨的筆醮的次數多了,看起來也就成了墨。那麼,這些書法家為什麼要在兩個碗裡醮“墨”呢?這不涉及到書法的一個重要技法——墨法。
墨法是書法的重要技法所謂墨法,就是控制墨法濃淡枯潤的方法。毛筆書法需要墨的濃度合適才能寫出既流暢、又勁挺的線條來。無論是用硯自己磨的墨,還是從墨瓶中倒出的墨汁,剛開始寫可能濃度比較合適,但書寫一會之後因為墨汁中的水份蒸發和毛筆吸墨程度加大而變得更加乾澀,帶來的問題就是毛筆不聚鋒、拉不動筆和寫出來的線條“飛白”過多,這就需要增加墨汁的含水量。
墨汁里加水有兩方法增加墨汁水分的方式有兩個:一是先在濃度較大墨汁中加水調勻,再書寫。二是直接醮水。很多書法家為了書寫不中斷,就往往採取第二種方式,而且直接醮水的方式有時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洇墨,等墨跡幹了以後墨和水會分離,產生類似鑲邊的洇潤效果。
回覆列表
原本是國畫更講究用墨,焦濃重淡清的墨色變化,需要筆洗的水來豐富墨色。
書法作品對墨色變化要求不高,但現代書法作品越來越講究形式感,很多寫字的由於功夫不夠或不願下功夫或盲目追求所謂的書法創新,就開始搞書法形式的多樣性,也開始注重一些墨色變化,打視覺衝擊力上轉移觀眾對書法審美和書法基本功的注意力,別說,還真火了一些人,但沒有文化涵養,審美能力,傳統基本功的長期磨鍊,形式再漂亮也也會埋沒在歷史的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