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湘山7

    書家一般有兩個功底,一是內在的修煉積累和不斷提升;另外就是書寫控筆功夫的不斷強化。至於用墨,個人覺得下筆前應先調墨備用,然後靜心書寫創作。

    書法是比較抽象的傳統獨特文化藝術,透過點線的變化和內容等表現思想主題、內涵和美好的旋律。其中枯實大小強弱粗細對比運用較多,有沒有將墨汁的濃淡運用對比創作之中不得而之,極算有之也應是書寫創作較熟練的人才能把握好,否則,易弄巧成拙出笑話。

    這是個人拙見,不妥處請多釜正。

  • 22 # 張勁逸

    寫毛筆字在兩個碗裡蘸墨的習慣,一般都是行家裡手,有相當書法經驗的人。大多都是開始一碗清水,一碗墨汁,寫著寫著,別人看到的是兩碗墨汁,其實還是有濃淡區別,水終歸還是水,墨汁還是墨汁。其作用主要有兩點。

    一是很簡單,墨汁太濃以至於化不開,寫字有點洇不開,所以就邊寫邊兌點水,寫著順暢,這個道理不用多解釋。

    二是一種用墨的技法,技法自古就有,但系統化,理論化的是近代書畫大家黃賓虹。在他的《畫法要旨》中,專門論述用墨之法:"墨法七要~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積墨,焦墨,宿墨。"同時還具體寫到用法:"畫架上放一缽水,一硯墨。兩者互用之墨法"。"先用羊毫蘸墨汁,後將筆略蘸清水,則所作之畫,墨色自然清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變".

    之後,他的學生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青出於藍勝於藍,在黃賓虹的墨法基礎上發揚光大,把這一墨法運用到草書書法創作中,發揮出獨具一格的書法藝術魅力。林散之說:"磨墨欲熟,蘸水寫之則靈活"。他藉助生宣的吸水性,易滲化的特性。還有長羊毫蘸墨多,下水慢,毫軟的特點。使水和墨充分融合後,變換出有層次,濃淡相宜的墨韻,從而創新出筆毫之外,水墨交融的無窮墨趣和意境。

  • 23 # 一笑貫長天

    真的很奇怪,用兩個碗蘸墨的人,居然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手?

    我不會用兩個碗蘸墨,也弄不太明白兩個碗蘸墨的真諦,可是我知道用兩個碗蘸墨的人,不可能是高手!

    是的!書法需要有墨色的變化,而且墨色變化越是明顯的人,可能是高手的機率越大。可是,使用這種手段弄出來的墨色變化,感覺與使用焦墨,宿墨去創作白飛一樣,或許是想欺騙別人,也或許是連自己都欺騙了!

    墨色變化是使用一種墨寫出來的,用自己深厚的功力寫出來的,與飛白一樣!換一種濃度的墨,再去寫,巧妙點呢!難以看出來,笨拙的一看就看出來了,很花,很浮的感覺!

    書法是用功力寫出來的。不要嘗試這些什麼焦墨,宿墨,還有兩個碗,這樣的所謂技巧,糊弄水平低的人或許還行,高手是可以看穿的!

  • 24 # 可食中國

    這個問題挺有趣,也說明提問者觀察的很細緻。但其實並不是許多人回答的那樣,跟書寫者的水平高低相關,而是要從多個方面來看。

    首先,個人習慣

    每個人書寫者都會有不同的書寫習慣,有的人喜歡寫字前喜歡喝酒,有的人喜歡把白酒滴一兩滴進墨裡,有的人喜歡濃墨,有的人喜歡淡墨,有人將此兩個碗蘸墨當著習慣性動作,有人認為這個有調墨的效果。其實都沒問題的,怎麼舒服怎麼來。

    其次、筆、墨和紙的實際問題

    有些墨膠太多,太濃,寫的紙品質不行,或者乾脆熟宣,又或者筆是鋒比較比較硬的狼毫等等問題,不一而同,書寫者做了預先判斷,所以會根據經驗再用另一個碗,用帶有水的墨來調和,來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解決硬體問題了。

    最後、對效果的追求

    濃妝淡抹,燥枯妍潤,輕重緩急,使轉連環,線條、空間、墨色等等不斷變化,為了追求某一特定效果,如複雜多變,或厚重樸拙,或淡雅清疏,書家都會有意識的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墨,或稀釋,或增加層次性。總之,運用的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不必糾結這個,毛筆書法的高手一定是用墨的高手,也是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高手。只要最終呈現效果好,一切都是最合適的。

  • 25 # 邊寫邊說書法視界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說話的慾望。也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尤其自以為的大師在表演作品的時刻候居多。在書家眼裡這是很反感的事情。

    古人寫書法用墨條,用水,但是邊研墨邊加水,為的是墨的濃淡,那就是說,這個工作是在書寫之前。

    2、今人用墨汁,就有好多品牌,其濃淡各不相同,寫書法豈能不明白。

    3、什麼書體就要用濃還是談的墨汁。比如說,楷書一般就要比行草濃。這也是行筆之前就瞭然於胸的,還是準備工作範疇。

    總結:在書的過程中加水或者水墨互加,能加,要麼是不知道用墨之道,要麼是獵奇奪眼球,要麼是懶漢思想湊合湊合。總之就是修行不夠,態度不端。

    祝書友們春節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電商法對於網店無營業執照怎麼會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