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般若天使彥

    我家是河南焦作博愛的,家鄉方言屬於古晉語分支。出了古懷慶府範圍,其他地方基本都聽不懂,跟河南話完全不一樣。

    我5歲以前在新鄉,5歲以後在博愛,長大到12歲去了北京呆了一年,13歲回博愛,18歲去鄭州。21歲去的北京,北京的室友是一個東北人,工作室又是四川人開的。,24歲又回到鄭州,之後老家鄭州跑。我現在是家鄉方言,河南話,普通話,北京話,東北話,四川話隨意切換,看對方說什麼話,我就說什麼話。

    這個看經歷和個人感覺,我家鄉的好多朋友,以前出來的少,工作以後,到外地,依然改變不了口音,導致很多時候容易溝通不暢,事情給逼的,最後最多也只能說普通話,其他方言也就罷了,限於能聽懂為止。

    所以,經歷還是比較重要的。

  • 22 # 閃電客

    這個應該說是天生的,我以前也覺得這種現象挺奇怪的。

    小時候有個鄰居在城市裡待了一年,回來就不會說家鄉話了,只會說普通話,然後適應個十來天又變回家鄉話了。我就覺得奇怪,難道城市裡待幾個月就不會說家鄉話了麼?自己上了大學後一直是家鄉話,普通話隨意切換。那我這個鄰居怎麼切換不過來呢?可能就是他那時上學不多,而且也沒和別人說過普通話,所以換了環境後就馬上改不過來,要適應幾天才能改過來。這種人有是天生的。而有的人就很容易切換,也是天生的。

    所以這就是人和人在語言方面的區別吧!比如有的人就是說不出純正的普通話,只能說出家鄉味的普通話。我大學老師就是家鄉味的普通話,一直改不過來的!

    所以這是正常現象。

  • 23 # 大劉天下

    我家這有個小子在城市打工,每年過節都回來,記得前兩年遇到他竟然給我說普通話,還遞給我一張名片,都是鄉里鄉親的鄰居,整的不知道怎麼和他說話了

  • 24 # 不說則已

    關注過這個問題,沒想到竟然有人問。

    1.的確有人是〃裝逼〃,一邊飆普通話或者外地話,一邊洋洋得意,顯示自己見多識廣。他不是不能切換語言,是根本沒想切換。

    2.有人能很好切換語言。有個女同事,普通話很好,一接家鄉人來的電話,馬上換了調調,打完電話馬上切換回來。不得不佩服!可能女的天生語言有優勢吧。

    3.本人屬於笨拙型的。家是農村,上大學到了北京,普通話磕磕絆絆。好不容易普通話說的行了,回家時發現自己不會說家鄉話了。於是刻意再學家鄉話,回北京普通話又不利索了。以後每次回家鄉都專門提前練練家鄉話,現在切換比以前好多了,但是長年在外,不可能有家鄉原汁原味了。感覺家鄉人還是很寬容的。我想,其實家鄉話其實只是一方面,關鍵是你對大家的態度如何。

    你說呢?

  • 25 # PeterXIAN

    我有深切體驗,自己是四川盆地盆周邊緣西偏北雅安人,很地道的糅合了少數民族語言的四川話,因為從大學畢業到現在20年,自己本身是學英語專業,工作在純粹的國際學校,妻子是廣東人,岳父母說客家話,妻子一輩說客家話和廣東話,倆孩子就在各種語言中穿梭。

    所以我現在各種語言使用頻率計算依次,普通話、英語、廣東話、客家話和四川話,每週會和父親通話5次以上,從來沒有選擇語言的困難,開口還是標準鄉音。每年回老家一次,不是暑假就是寒假,跟同鄉從來也是四川話。

    普通話是職場語言,而家鄉話是融到血液裡的記憶,一入故鄉就激活了。但說實,使用頻率低了,有時候會磕絆一下。鄉音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普通話是我們的職場外衣而已,脫去外衣,我們還是原版的自己。回家操普通話的人,裝的成分大,還有就是懶得頻道轉換,陌生了故鄉人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標怎樣才能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