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平生不求
-
22 # 安靜的池塘
和約就是雙方互相拖時間的工具,一方恢復了實力,就立馬開打,管他什麼合約。
作為優秀政治家要靈活利用和約,該和就和,該打就打,一切的目的是發展自己,打倒對方。
很明顯,明朝缺乏變通的思維,不是皇帝原因,而是大臣們形成的社會氛圍。
作為統治者,皇帝肯定兩害取其輕,維護皇朝存在肯定是他的目的,肯定是想和談、喘口氣。
大臣們想要好名聲卻不想出錢打仗,每個官員自己家有幾十萬兩,幾百個官員平均每個出一萬兩,軍費就有了。並且大家嚴格監督軍費,不貪汙,估計後金肯定會變得聽話。
-
23 # 雍親王府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崇禎與皇太極能不能議和,崇禎能不能重興大明王朝。
首先,崇禎和皇太極能不能議和。
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李成梁經營遼東,基本維持了明朝對於東北女真各部的強勢地位,但是自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至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遼東的攻守勢力已經發生逆轉,明朝只能步步龜縮至寧錦防線,而滿清已經處於全面的攻勢,特別是在皇太極實際,還曾多次繞過山海關進入華北進行搶掠,甚至還一度包圍了北京。同時,在遼東的明朝將領陣亡的陣亡,投降的投降,直至讓出整個關外地區。所以,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明朝是不具備與滿清談判的資本的,再加上明朝“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傳統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君主氣節,正好對上的是滿清日益膨脹的野心,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可能性不怎麼大,所以,議和是幾乎不可能的。
再說說崇禎能不能振興大明王朝。
崇禎自己在臨上吊前說“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由此體現了君臣之間的矛盾之深。崇禎一上臺就扳倒了魏忠賢,清算了閹黨,大力扶持東林黨,但是殊不知東林黨卻是“文人誤國”的典範,代表了江南士大夫階級的利益,並且專注於黨爭,對於明朝政局的混亂不僅沒有做任何的緩解,反而讓朝廷內部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朝廷與百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比如,崇禎打仗要錢,但是在東林黨強烈要求下取消了商業稅和礦業稅,徵收農業稅,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農民起義遍佈各地;崇禎自己節衣縮食,支援打仗,但是再問朝中大臣借款時卻舉步維艱,反而是李自成的拷掠打出了7000萬兩白銀。
這些都說明,崇禎即便是有重興大明的想法,但是整套行政班子卻沒有執行崇禎想法的意願,而關外的滿清,內部的農民起義軍,也沒有給崇禎重興大明的時間,就這樣,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
如果非要給歷史一種假設和可能的話,我認為,如果崇禎真的能拋開一點自己固執的尊嚴,跳出周圍大臣給自己的枷鎖,而是堅持能夠及時的遷都南京,畢竟,南京還有長江天險可以做防守,畢竟江南四鎮還有幾十萬的軍隊可以做支援,畢竟南京還有一整套官僚體系維持統治,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戰略緩衝空間,並且將自己從滿清與李自成農民軍的夾擊中抽身出來,讓二者直面互掐,爭奪北方,而自己在南京恢復國力,然後向自己的祖宗朱元璋一樣,從南京一路向北把江山再打回來,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24 # 歷史一書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朝代都會經歷由盛轉衰的結局,清朝也一樣,宋朝也是一樣的,唐朝也一樣,現在網上老是說什麼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啊,滅亡太可惜了,崇禎帝到底怎麼做才能救明朝啊,這些都是廢話,我就不明白來,改朝換代的道理還能不明白嗎?
回覆列表
崇禎帝不會和皇太極議和一個是舊制帝制一個是新興政權,最有可能的是崇禎默許李自成到陝西做他的異性王,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