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恆金542
-
2 # 雄鐵
好像是胡適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書基本都是後朝人寫的,唐以後皇帝干涉史官記錄,內容就更假了。史書能達到半真就不錯了。所以要帶著腦袋看史書,毛澤東認為24史都不完全可靠呢。
-
3 # 問山聽水
歷史是人書寫的,傳抄難免有修改,評價也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因此史書未必就是真實、客觀的歷史反映。
為什麼讀史書要帶腦子?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史書。史書主要分為正史、雜史。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等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
雜史:只記載一事始末、一時見聞或一傢俬記,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雜荒疏淺,可彌補正史的疏漏,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史書編纂受歷史背景影響。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因此歷代正史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被指是統治者治國的工具。
內容中也有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龍氣包圍之類。
評價帶有作者主觀色彩。"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
史臣作為一個有著鮮活生命的人,寫作時難免會帶入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好惡偏見。
同時,中國史家實際上也是作家,往往喜歡修辭潤色,將口語改為文言,有時候即是原本可靠材料,改完後除了核心內容還保留,措辭已面目全非。
一是去歷史事件發生現場,與當地的民眾交流,瞭解當地關於該事件、該人物的看法;
二是他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同樣也是太史公),記錄很多傳主、傳主後人、歷史事件見證者或其後人的口述材料。但口傳、書記並非第一手資料,內容往往受地域特點、個人情感影響。
綜上所述,讀史書,不可只納一家之言,要博覽群書,貫通地理、人文,才能找到最貼近歷史的答案。
-
4 # 趙宇宏
史書記載事件,因史官受當政者制約以及文字獄,另外還有部分史官為迎合當政者,所以不完全如實記錄,甚至偽裝歷史事件,還有是後代史官書前朝史事,也有故意貶損之意等等情況,所以我們看史書,一定理性區別對待。
-
5 # 嬉笑怒罵皆文章
帶不帶腦子沒啥用啊,因為很多事情無法證明真實性。
就說近代吧,小學時候學習地理,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結果呢,現在成了八個。
歷史,還不如地理,至少地理還可以進步,歷史誰去驗證?
-
6 # 劍鋒過了不留痕
(家譜)是最真實的最事實的資料,(志書)摻入的政治雜料最起碼有5%~10%左右但90%~95%是真實的事實資料,(史書)摻入的政治雜料和道聽途說雜料最起碼有20%~30%左右只有70%~80%是真實的事實資料,(XXX傳)及(XXX回憶錄)摻入的政治雜料、道聽途說雜料和作者臆斷雜料最起碼有40%~50%左右只有50%~60%是真實的事實資料,(歷史小說)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摻入的政治雜料、道聽途說雜料和作者臆斷雜料最起碼有60%~70%左右只有30%~40%是真實的事實資料的,…………。
-
7 # 逢春186177958
不僅看史書要帶腦子,讀什麼書都應如此。古人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強調讀書要動腦子,不要看到什麼就是什麼,還應去問為什麼。讀書的正確方法是既要鑽得進去,又要跳得出來,不要被書俘虜。如讀一般書,首先是讀懂,然後跳出來想它究竟講了什麼,從中可學什麼,作者觀點,所言內容是否正確等。讀史書亦應如此。史書作者站在什麼立場寫的,記載是否真實可靠,如與其它記載有悖,究竟誰的對,等等問題更深更復雜。只是閒讀,只想一般有所知,動腦理解字詞句即可,若想弄清上述問題,就特須大動腦筋了!
-
8 # 寇和然
看史書,我們不光了解歷史,更主要的是以史為鏡,要學習歷史裡面的精華部分,把這歷史發展的經驗和精華學習懂了,我們才能吸取 歷史壞的教訓,學習好的歷史精華部分,我認為真正能看懂歷史精華的人真不多,秦國的商央,宋朝的王安石,等等、這些能讓生產力得到發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懂歷史的人。我們的改革開放,使我們國家更加富強,也是一樣的道理。
-
9 # 胡山小道
有語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朝代更迭,數量眾多,史書更是汗牛充棟,史實繁雜。往往是一個朝代滅亡之後,新生朝代會修前朝的歷史。由於政治的需要,新朝代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繼承,就需隱藏本朝的罪惡及隱秘,於是往往會改造史料,甚至是編造、捏造事實。這就造成了好多歷史事實看起來自相矛盾,甚至是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舉個例子,朱元璋因為是起身草莽,甚至當過氣丐,真是“昔日齷齪不足誇”。但是當了皇帝以後,就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自稱是朱熹的後代,都說是英雄莫問出處,但時位移人也,當了皇帝的洪武大帝非常忌諱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他也攀附起了朱熹名人,甘願當其後代,如此能大大提高其身份的貴重。引發百姓的崇拜,可以說是借屍還魂啊,大大利於自己的統治。但事實上,朱元璋和朱熹是八杆子撥拉不著關係啊。所以讀史不可以無腦子,不然就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讀史不用腦,等於瞎胡鬧,正是上了篡改者的當,真正的歷史事實,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不能還歷史以真相,對不起歷史,也指導不了現實及未來。如此可知,讀史真要帶上腦子啊。
-
10 # 雨沐青峰
這還用問,眼睛看到的資訊透過視神經傳遞給大腦,然後大腦進行分析處理。不帶腦子怎麼讀書?
哈哈,說笑了,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讀史時要有自己的理解判斷,消化吸收,不能囫圇吞棗,人云亦云。
我們所說的歷史一般都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上百年、上千年的流傳下來,往往早就支離破碎,十不存一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是管中窺豹,盲人摸象了。
其次就是在漫長的歲月裡,一代代的人有意無意的潤色加工,加入許多主觀成分,使得我們很難看到事情本來的面目。就像我們現在,一件事從街頭傳到街角說的就已經不知道改了幾個版本。
而最具爭議的,就是所謂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體現的是勝利者的意志,而不是歷史真相。這種觀點乍一聽好像有點意思,但仔細想想,也就只能是有點意思了,想以此來否定主流歷史觀是站不住腳的,拿不出真知灼見,只會一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以此藉口奉行歷史虛無主義,這是大家需要警惕的。
-
11 # 佳香酒
古語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豈不知有時候,旁觀者迷,當局者清。唯有參與了事件的人才能知曉其中原委。
謠言這個東西,自古就有。有些事當時就沒有正確的說法,那到了後世就更是添油加醋了。
-
12 # 隨風解球
我是歷史學畢業的,建議你看看歷史上有趣的小故事就行,其他的就算了。把歷史當故事來看是最實際的做法。當代社會都是人騙人,歷史書更是鬼騙人了。
-
13 # 南朝史詩
老馬說過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它只殘存一個道理”,這句話有點道理。
歷史確實沒有一個真相,你能看到的東西,只是他們想給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相,
很多人看歷史,以為“正史”就是“史實”,就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其實錯了,“正史”只是對乾隆欽定二十四史的統稱,並不代表他就是真實的,
比如,《史記》裡劉邦是他媽和大蛇生的他,
《秦始皇本紀》裡,秦始皇是異人的兒子,《呂不韋傳》裡,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胡亥的年齡有兩種,一說二十一歲,一說十二歲,哪一個是真的?
沙丘之變裡,趙高李斯的密室之言司馬遷怎麼知道?但他卻不知道胡亥的年齡?
如果看《三國志》其實也一樣,一個人不同的死法有四五種,哪一個是真的?
歷史沒有真相,他給你看的,只是他想給你看的東西而已,史官沒有“董狐之筆”,只有“春秋筆法”,只有李世民的史官,
所以,看歷史的人只能從歷史記載的隻言片語分析古人,無限接近於真相,而不可能找到真相
-
14 # 大威777
史書上記載的不一定是真相 因為寫史書的人會受到統治者 其他人 自己的各種因素考慮 干擾 強迫下去寫 去記載
-
15 # Z過客K
歷史,沒有人能穿越時空,全部經歷,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都來自於前人不同時期的各種記載。我們可以肯定:現在看到的歷史記錄會有記載人個人觀點;
史實會因為各種原因,在流傳下來的過程中被刪減或增加。
所以我們讀史,應該以唯物史觀即以一分為二的觀點,儘可能多的全面瞭解,才能拂去時間的塵埃,多尋覓一些真象。
-
16 # 尋蹤記
史書大部分都是成功者書寫的,極少有失敗者書寫的。還有一些採集歷史的人,連實地考察都沒有去做過,緊靠一些口頭記錄的資料就整理成書的人到現在大而有之。
-
17 # 楊方圓
看史書要有史觀,要以史為鑑。重視歷史意義。至於是不是有真正的歷史事實,這個倒不一定最重要。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等。就只要看他們的歷史意義就好了,非要較真的話,宋朝根本造不出那樣的大缸。陶淵明當時有自己的莊園,有自己的酒莊,只是大門前就有五棵大柳樹,可見有相當多的房產,五斗米對他來說太少了,根本看不上。
-
18 # 明心真人
人心之所向,大勢之所趨。
神靈之所在,天命之所歸。
良心生良知,良之發良能。
良能達天命,無往而不利。
看人看良心,看事看大局。
良心沒問題,事就沒問題。
看歷史書籍,也是一樣的:
看人看良心,看事看大局!
-
19 # 殷之海
有的歷史是編的,有的是傳的。相信邏輯思維,想信現狀現實,不帶腦子去讀看歷史很容上當受騙。有的文人很是無恥造成的,不值得推敲。
-
20 # 七追風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呂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還非要兒子劉盈去廁所觀賞一下。為啥啊?這不是變態心理嗎?
(呂后)
《世紀·呂太后本紀》記載:“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讀史書為什麼一定要多動動腦子呢?你要是光看這段記載,一定會覺得呂雉這個人兇殘狠毒,精神變態,甚至枉為人母——你弄死仇人也就算了,嚇唬自己兒子不合適吧。
筆者不想為呂后洗地,因為她確實心狠手辣。但是,她不是神經質。大家動腦子想一想,呂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玩中央集權制——但是各地的舊勢力不習慣,所以秦二世而亡。緊接著就是劉邦建立的漢朝,按道理說,看著秦被人圍毆而死,你劉邦還敢玩中央集權?
玩,必須玩,不然死的更慘。所以劉邦寧願揹負罵名,也必須除掉異姓王,這是中央集權的第一步路。劉邦和呂后夫妻倆,不知道聊了多長時間,早已經在“不擇手段維持穩定”上達成一致了。
所以,在立國未穩的情況下,呂后必須心狠才行。殺彭越、韓信,必遭萬世唾罵,但滅掉異姓王是必須的。
為什麼要弄死戚夫人呢?為什麼非要弄成“人彘”呢?為什麼非要劉盈看看呢?
很簡單,你戚夫人爭江山了——江山應該是給你的,而不是你爭來的。要是不虐殺戚夫人,以後的後宮爭寵,將會往爭奪江山的方向發展,那以後的皇室子孫就不得安寧了。所以要殺戚夫人,還要光明正大的虐殺。
至於劉盈,其實歷史評價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死的早,但本職工作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寬政愛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友鄰睦邦……就因為被“人彘”嚇住了,之後人基本上就廢了。
呂后不愛劉盈嗎?當然愛了。劉盈思考的是怎麼勤政愛民,呂后思考的是怎麼讓兒子“安安穩穩”的勤政愛民——劉盈太寬仁,玩陰謀權術,遇到同室操戈、臣子反叛,他一定處理不好的。
所以呂后狠一點,所有人都老老實實的,劉盈就可以安穩的做皇帝。但是,呂后死了之後呢?會不會有人看著劉盈“軟弱”,開始動歪心思?當然有可能。
所以,讓劉盈見見血腥,體會一下權力鬥爭的殘忍,幫助他成長一下。結果,用力過猛,劉盈沒扛住……
你看《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劉盈看了人彘之後,對呂后說的話:“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這活我幹不了,太殘忍了。
殘忍是殘忍,但對於呂后來說,有必要。
回覆列表
謝謝來請!歷史的記載,查基本是幾千年的歷程,而現在時代文科,文件管理,都是有國家文學文藝文章有歸宿歸定收集收,收藏管理系統,當然歷史古文科無管理行使,有些歷史小書,隨心所欲的,擴大,太誇張,並有毒素流浪流毒,或唯心主義者,形而上學,不講科學道理,更現實生活中,所以必須注意步驟,避免頭腦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