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21 # 書狐

    看任何歷史都要邊看邊邊思考,否則就會視而不見。比如說,都知道唐代最輝煌,元代最遼闊,清代最落寞。那麼思考一下,同樣是非漢民族統治(李氏為鮮卑族),為何結果迥異?唐代開明,相容幷包,元人勇武,開疆拓土,滿人自滿,畫地為牢。這裡有名族特徵,有歷史原因。只有動腦思考,用心求索,才能發現歷史事件背後的發展規律,才能有益當下,讓歷史照見現實,進而預見未來。

  • 22 # 晉A閒雲野鶴

    讀書是為了啟智!而讀書必須去理解,分析思考原著內容。讀史書更應該從人性角度和民間野史參考去思考辯證。

    歷史是由歷代統治者編撰的,美化與醜化,扭曲與篡改史實是必然的,這就需要我們看這些歷史書籍時要多參考民間野史及認真分析思考!

    所以說學習歷史一定要以客觀,求真務實態度去嚴謹治學,更加多動腦筋去分析思考。帶著腦子看史書是正確的。

    2020.2.8.作答于山西太原!

  • 23 # 一休一宿

    史書是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題主說的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解釋

    1、能夠編寫史書,且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編撰,這些人都是讀書人,這些人大部分都可謂儒家門生。在他們的教育成長中,忠信禮義廉恥孝仁的理念影響甚大。所以在編寫史書的時候,個人的主觀意思會被帶入記載中。

    2、遺留至今的史書中,很多都是當時政府下面的史官來組織編寫。那就存在個人的主觀和環境的影響。舉個例子,對於當時領導者不利的記錄肯定不會被記載,任何皇帝都想著自己在歷史中留下光輝而不是汙點。所以並不是每個史官都會用生命來賭統治者的寬容。我們常說的“歷史由勝利者書寫”就是這個原因

    3、在古代編寫史書的時候,所能借鑑的是以前的史書或者地方誌。按照古人的習慣會帶有一些誇張和神話。源頭的不真實必然會影響後人的借鑑

  • 24 # 阿立的精選書

    我有個發小,被判了刑。

    那時他還不到20歲,他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他因為執著於歷史,就選了歷史系,結果發現學到的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樣。就天天藏在圖書館裡,沒日沒夜的看書。結果那天晚上看的太認真,被鎖在了圖書館裡。

    因為是夏天,他就沒在意,心想累了就睡椅子上唄。結果發小以為圖書館沒人,開始模仿皇帝登基的情節,把半夜巡查的大爺嚇著了,直接心梗發作,送醫院沒搶救過來。

    不是讀歷史要帶腦子,而是做任何事都要帶腦子。

    歷史是一門極其龐大的學科,要是帶的腦子不夠聰明恐怕有時候還不夠用的。既然題主提到了歷史,那我就簡單分享一下有助於認識歷史的幾個點吧。

    那歷史分為幾種形式呢?答:數不過來。

    嗯,比如說,歷史有專門寫一個領域的。有經濟史、宗教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凡是你能說出來的東西,甭管是啥,都能拿到歷史領域裡來研究研究。

    有按照可靠性來寫的:正史、野史、雜史、別史、稗史......真的假的,你相信的不相信的,皇帝寫的農民寫的,都有。

    還有按照時間、地域寫的,分為史前的、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亞洲的、歐洲的、非洲的、美洲的......沒有找不到的歷史,就怕你帶著有色眼鏡去看歷史。

    然後還有按照歷史體裁分的、按照種類分的、按照研究物件分的、按照學科分的。太多了,只要社會在發展,歷史這門學科就在發展。

    所以在讀歷史之前就要先帶上腦子,我讀歷史的目的是什麼,我要讀的歷史是什麼史。

    你讀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長見識啊,不然你要是為了圖快活,完全可以去看爽文,小說啊。

    我先簡單分享我眼中的歷史,大家都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那知興替有什麼用呢,答:可以實現重生。每個人都有記憶,我透過回憶來實現自我的快速成長。那歷史就是國家的記憶,這些記憶能幫助國家快速成長。

    普通人讀史不是去研究史記的準確定有多高,資治通鑑的某項政策是不是真的實行下去了。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認識到原來人生還有這麼多可能性,然後轉過頭我們就實打實的幹、創造價值、實現自我成長。

  • 25 # 謝金澎

    “盡信書不如無書”,史書記載的東西,理論上是相對具有權威、真實性的,但是我們要明白,寫史、編史的人並不是歷史中人物本身,無法無死角接觸當事人和具體事件,那麼歷史展示給後人的都是表面結果,而沒有絕對真實的箇中密辛。

    其實在權謀鬥爭和人際交往中,外人看到的永遠都不一定是真相,而是膚淺的表層結果。通常具有話語權威的一方披露了歷史,但是在披露時,本身已經對歷史進行了有利於自己的加工,或者說有了立場傾向,那麼史官展示出來的歷史已經不是真實情況應該有的樣子。

    比如說中國最大的歷史權威司馬遷,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之父,編撰了《史記》,被譽為太史公。這樣一個歷史建立者,必然是中國歷史權威中的權威,那麼他寫的歷史就是絕對不偏不倚,公道中正不帶立場的嗎?

    只看他自己身上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李廣之孫李陵以五千兵馬深入匈奴腹地,屢次獲勝,差點成為霍去病似的的人物,但是他沒有霍去病的好運氣(也或許沒有霍去病的才能),後被匈奴重兵包圍,彈盡糧絕而投降。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最無法忍受的就是投降當漢奸的,要將李陵全家下獄連坐,司馬遷作為史官,進行拼死勸諫,被武帝一怒之下處以了宮刑。

    先不說箇中情由與對錯,李陵投降了匈奴這是無法抹殺的事實。既然彈盡糧絕,三軍盡喪,你李陵作為統帥,無論有多少理由,也不應該一個人投降苟活,獨享榮華富貴。司馬遷不在武帝的位置上,不能理解武帝的全域性觀,卻要去幫武帝拿主意,該閹!

    如此一來,司馬遷還能確保自己寫下的歷史絕對公正?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自己的狹隘認知和情感意識,就難免偏頗。如果他真的是神,就不會干預武帝決策而只是忠實的記錄歷史。

    所以,史記我們也看到了,一世未能建功的莽將軍李廣被描述成了讓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打下數百年太平的衛青、霍去病卻總被司馬遷以鄙夷不屑之詞一筆帶過。

    所以,讀史書需要帶腦子,不可無書卻也不可盡信書。書是參照,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大腦參照書進行獨立思考,無論什麼樣的歷史,都是人演繹的,是人就必然有人的邏輯和情理,有了這樣的脈絡,就不難還原當時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茫中不知道做什麼,真的不想進工廠,25了。有沒有前輩指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