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21 # 想太多的曹先生

    老子其實並沒沒有那難讀,也不是一本天書,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史書曾記載老子曾指導過孔子,這說明老子是一個學問非常高深的人,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史書對老子生平記載很模糊,只有有限的幾條互相矛盾的史料記載,這倒也符合道家一貫的隱士風格,比如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他的生平也是一個迷。

    雖然老子的生平神龍見首不見尾,但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超級暢銷書,當然,後面的老子要加一個書名號,也有人稱這本書為《道德經》。這本書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因為老子是以天地為師,所以有傳說說這本書上可洞徹天機,中可安邦定國,下可做為我們普通人枕邊的勵志書。他可指導任何時代的任何人,甚至可以緩解失戀的痛苦。這麼牛逼的營銷語,這書能不暢銷嗎?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用老子的教誨來指導行動。比如,有人無故被老闆剋扣了工資,正猶豫著要不要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時候,老子裡有一句話就會告訴他,“算了吧,夫維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使得剛想要拍案而起你,馬上獲得了一種阿Q精神。

    經常會有人雖然有人可以這樣在自己無可奈何的安慰自己,但這卻不是老子的原意。相反,老子在這個時候會告訴你,去爭取你該爭取的,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寫給普通的上班族的。

    《老子》這本書五千言,通篇沒有講一個故事,全篇都是一些起玄而又玄的格言式的警句。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些句子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警句,沒有邏輯論證,就是一個判斷句,信不信,全在你。

    有人覺得老子的學問因為以天地為師,所以牛逼,但《老子》所謂的師法天地,不過是用借天地萬物來作比喻而已,並不是真的以它們為師。老子從水的特徵上感悟到人應該“弱其志”,從山谷的特性上人應該“虛其心”,從寫作上來講,這叫寓言,或者是一種類比的寫作手法,不能做為邏輯上思辯的依據,強行以天地為我們的老師。

    拉到現實的層面看老子到底到底有什麼實用價值。比如你明天沒有錢賣米了,我們依據老子所說的“無為”,是不是就可以什麼都不幹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你不去賺錢買米,明天就可能餓死,天下並沒有掉餡餅的好事。

  • 22 # 良人65268076

    讀懂這個說法首先我很難認可,道德經畢竟是聖人所做,裡面包含道家思想,做人建議,還有萬物的解釋與理解,在下拜讀道德經數次,卻越都越愚,學的多問題多往往無知最豁達,想把道德經全部明白除了老祖自己,別人說我是無法信服的,但是多學無錯不要因為我的思維耽誤學習。

  • 23 # 叼鑽古怪叼鑽

    道德經之所以讀不懂主要是人心太複雜!只要人性複雜就永遠都讀不懂。道德經就像宇宙,你看見天地就是天地,你看見太陽系就是太陽系,你看見銀河系就是銀河系。其實光年以外的不是距離,而是人心中的套路!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如果非要找一個走的最近的人,肯定是陽明先生王守仁了!因為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就是對道德經最好的總結。

  • 24 # 許某有話說

    除了歷史上著名的解讀本外,就是現代名人的版本了。比如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任繼愈的《老子繹讀》,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其它的業餘愛好者解讀的作品“各領風騷三五月”。

    據說解讀《道德經》的作品歷史上傳下來的有1000種以上,沒有一個確切的資料。

    1949年以來,因為出版業的發達,解讀《道德經》的作品就不少於100種,各有千秋,有些愛好者解讀的水平高甚至比專家、名人解讀的還要高。但是因為大眾識別不了,大眾識別不了他們的書就賣得不好。賣得不好他們的書很難在書店的書架上停留多久,基本上隨時著作者的離世,他們的書也很難有再版的機會。

    根據我的閱讀經驗,我總結出解讀《道德經》各類作品的四種基本問題。不誇張地說,所有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會存在這些問題。

    解老有四失,學者必知之。

    或失則玄,或失則然,或失則窄,或失則寬。

    很多人認為老子有神通,就屬於玄。比如“不出戶知天下”解讀為老子有神通能預測。

    很多人揪住一句話不放,用一句否認一本書,這就屬於然。比如第一章第一句怎麼斷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很多人把一個關鍵字理解窄了。比如把“二曰儉”中的儉解讀為節省。

    很多人把一個關鍵字理解寬了。比如把“道生一”中的一解讀為道。

    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有一個道理必須明白:

    開悟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章節都解讀明白,這裡涉及到一個為學的問題;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多數章節,想透過讀《道德經》而開悟就基本不可能。

    解讀《道德經》的愛好者中,絕大多數是“半瓶子”,或者連半瓶子也沒有。

    一個人對一種理論理解達到“半瓶子”的水平,完全就可以去批評或“指點”那些“大半瓶子”。這也是個現象。但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不是一般的“半瓶子”能理解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怎麼看男人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