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煜子
-
2 # 心為犁
我很贊同有人說的“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這句話。
因為品茶時,品茶人的心態極為重要,如果當時無法做到心靜如水,那不如直接豪飲白開水來的更帶勁些。
晉代杜育《荈賦》中有“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的名句。茶性,淡然如水,只有在心如止水之時,靜靜沉澱的淡泊,品茗才有清韻。
因此,茗茶,本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能夠品著自己喜愛的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淡定莫過如此,想來就特別欣慰。
我們所追求品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它的茶韻,好的茶自然會顯韻,茶韻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品鑑茶,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品字,品味得的是氣韻,品色得的是風韻,品器的是雅韻。而這一切,沒有如水的心境怎麼去品茶?
道家把人的一生艱辛經歷過程濃縮於一壺茶水中,告訴我們:人生如茶。
品茶人都知道: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第一道茶,很苦,就像我們的初生,哭著來到人世間。在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懵懵懂懂中就開始了一生的航程。
第二道茶,就像我們的人生青壯年時期,二道茶水含茶鹼和茶多酚最多,同時還並夾有或多或少的其它雜味,所以喝起來有帶有較濃的青澀苦味,所以這二道茶水的青澀苦味,不正是我們人生青壯時的打拼艱辛期嗎?
沒有了第一道茶的苦,卻多了些許甘烈,就像這個時期我們經歷的一段難忘的初戀,因為愛,因此也點燃了我們整個火熱的青春,伴隨著我們的青年、壯年,是我們人生中最美,也是最長的一段經歷。
第三道茶,才是真正的茶葉好壞的韻味體現,這道茶湯最醇,最甘甜,也是最有韻味的,所以用這道茶來形容人生中年後的成果收穫期是最恰當不過的。
第四道茶,茶水清淡韻暇,會讓人回味留戀前一道茶的神韻清爽,而此時這道茶,也泡得沒有多少滋味了,漸漸清淡如水……就像我們的人生漸漸步入老年時期的生活清淡如水。
有人說,千秋大業一壺茶;也有人說:“茶不過兩種姿態,浮、沉;飲茶人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得起也需放得下。”
朋友,你說品茶的境界,與我們人生的況味,是何等的相似。
-
3 # 水晶之戀G
品茶,心靜如水,不辜負茶的靈性這一說法,我認同。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2009年,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茶經”;從茶經中感受到,茶的魅力所在如下:
綠茶,祛溼熱,鎮靜安神等;
紅茶,暖脾胃,降血脂等;
茯茶,暖脾胃,回顏等;
茉莉花茶,醒神開竅等。
磚茶,清除溼熱,北方地區奶茶的專茶,稍麥的最佳搭檔。
當你煮上一壺好茶,用一個小盅,品茶的時候;在放上一盤小食和乾果,如果能做到“心靜如水”,那真是不辜負茶的靈性!
-
4 # 茶八斗
喝茶本身算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大可不必附庸風雅,也不必自我標榜過著悠閒的慢生活。有的人就是因為愛喝茶,有的人希望於以茶載道,還有的人把喝茶當做待客之道!這都沒有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而已。
說到底,琴棋書畫是茶,財米油鹽是茶,偷的半日閒是茶,一玻璃杯茶水止渴也是茶!也許我境界不夠高,也沒想那麼多,想喝就喝,至於如何喝茶?想如何喝便如何喝,至於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否心靜若水,是否負了那片靈性,不敢想,也不多想,反正做不到六根清淨,索性懂不懂茶,也不重要了,也不必懂!一杯清茶香,溫暖好時光,不過分奢求,無半點浪費,於人生,於茶,都不算辜負!
-
5 # 愛看書的湯姆貓
我認為是對的,不過我對茶的瞭解並不深,但是我比較瞭解咖啡,在這裡我用咖啡和茶做和對比,可以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咖啡作為西方的主要飲品,地位不遜色於茶在中國的地位。一杯手衝咖啡做好之前都有那些流暢,首先是採摘(分為人工和機械,一般優質的咖啡果是人工),然後篩豆洗豆,烘焙(烘焙分不同程度,如淺焙,中焙,中深焙等等級劃分很清楚),豆子烘焙好後咖農會把樣品豆子上交美國美國精品咖啡師協會,協會又把豆子分別寄給三個不同地方的咖啡師進行杯測,給咖啡打分,然後協會透過三個咖啡師打的分給咖啡定價。接下來講一下咖啡的製作,從磨豆的粗細程度和水的溫度,還有水粉比都有精確的標準,所以行內有一句話說一杯咖啡的製作,咖啡師的手藝只佔整個咖啡風味的百分之十。
而於此相比,中國的茶可以說靈活到了極點,如果說咖啡是最貼好社會的,那麼茶就是最貼好自然的。一杯茶的優劣固然於生產地和炒茶的手藝密不可分,可茶真正可貴的地方確實它的“禪意”,那種道法自然的韻味註定了它難於駕馭的靈氣。社會的現實也告訴我們只有那些飽受歲月打磨,能夠心境若水的人,才能真正懂茶!也許心境若水也只是剛剛登堂入室呢!
-
6 # 天天歸零
謝邀。茶文化淵源流長,言之不盡,至於茶藝流程,恕此不多敘。單品茶卻是一種心境與禪義,如粗心喝茶、飲茶與細心品茶亦有所不同,正所謂細心品茶者,尤如品出平凡的人生,平常的生活,品出情趣,品出茶藝,品出滋味來,品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亦甘之如飴的欣賞與淡然處之。一杯茶,淡淡的茶香、茶苦、茶澀、茶意,潤口潤喉,到腑到心,平平常常,茶心禪心,茶意合一,禪茶一味,無禪無茶,方名心靜如水爾。供考之,謝謝!
-
7 # 唯卿weiqing
我覺得是對的,只有心靜如水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泡好一壺茶,茶人合一,體會茶中的苦、澀、甘甜,希望用平靜的心泡一壺滾燙的茶,品味人生如茶、先苦後甜!
-
8 # 幸福裡九道茶
非常感謝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是我的個人感觸和見解
茶:只是一種飲品,有豐富的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健康,但是為什麼些人能喝出意境,這隻能看個人的經歷和修養。
茶:拿的起 放的下,也是寓意著我們的人生,有起,有伏,看得開,想的通,才能夠走的夠遠。當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再喝茶就很快體味到茶是很有深意,倍感欣慰。
茶 :先是苦澀,後是回味甘甜,人生何嘗不是,我們先是辛苦付出,才有甘甜般的回報。少時我們吃苦受累,雕琢自己,磨練自己,才能出人頭地,揚名立萬,做到人生的贏家。
試問透過努力賺得家財萬貫的身價人和不努力一貧如洗的人同時喝一種茶體味是否一樣呢?
-
9 # 茶知事
品茶是品茶人的迴歸,心的歇息,心的洗雪。因此,品茶時要有一個最佳的心境,才會真正體味到品茶的真諦,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1,首先是無事。
古人品茶時,尤講心境。唐時的馮可賓在《茶箋》中為心境設定了13個條件,把“無亊”放在首位。無亊,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閒,悠然自得,無牽無掛,無憂無慮。這個內涵,不僅指品茶人有寬鬆裕如的時間,還心須有“無慾無求”的心態。做到“心無紅塵,神離三界”,功名利祿聲色犬馬於我如浮雲矣。希貴希富希官希達之人,希車馬聲色金錢豪宅之人,絕沒有“無事”這個條件。
2,其次是要“清靜”。
清靜不僅指品茶的環境清幽雅靜,更指品茶人的內心清靜。靜,是中國茶道的修習之要,只有心靜神清,才能做到心為“天地之鑑,萬物之鏡”,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滌洗人格,超越自我,使精神受到洗雪和滋潤。
3,其三是“佳客”。
佳客必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有了佳客,方能讓心境活起來、悅起來,得品茶之趣,納品茶之慧,是謂心少境之致。
4,最後是“會心”。
這是心境的相互對流與釋放。有了清心閒適,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靈犀一點通”,相互啟迪靈性,達到契悟自然,徹悟人生。
-
10 # 國學文傳
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在佛學中又叫茶禪之修,透過品茗來靜心。品茶的若水心境,可以分為四層境界:
1、如壁墜斷續之水,知茶之香甜,無味之深淺;
3、如江河之水,能融百茶、溯其源;
4、如汪洋大海之水,茶人合一、萬物皆茶亦為空!
-
11 # 小小馬哥
你好:我用個人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所說的境界,我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
一:用眼睛去觀賞茶的色;
二:用耳朵去聽沖泡的聲音;
三:用鼻子去聞那淡淡的茶香;
四:用舌頭去品茶的甘苦味。
透過賞,聽,聞,品,來感受去傳遞給自己的心靈,在心裡把對茶的色香味和觸感的結果都進行融合而產生一定的意識,這種品茶才能形成一種上乘的境界!
-
12 # 臘月二十四的冬
荼為苦的樹葉,茶是香的佳茗。蘇東坡詩曰:“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試問,面對著仙山靈雨洗遍香肌的佳茗你會心動還是心靜如水?我的心得是心動,而佳茗確是心靜如水才恰到好處!心動就行動,佈置茶席,恭迎佳人!
為何心動?1、來之不易。不管你身在何處?“佳人”都是翻山越嶺而來,披星戴月而至。不辭辛苦的奔赴,誰能不為之動容!
2、佳人只為悅己者容。從一片嫩芽的初長成到一片樹葉的掐指採摘,需經歷涅槃般的洗禮:曬、蒸、炒、揉、捻、燜、醺、萎凋…,再精心裝扮後方能“出閣”。為這份悅己容的精神,士為知心者動一點不為過!
3、茶樹多生長於悠遠深山之中,雲霧繚繞之際,吸收Sunny、雨露、天地靈氣滋養而生機勃發,自然的Sunny溫暖,雨露哺育,何等的珍稀而寵幸人間,怎就一個“惜”字了得,如何又能面對而不心動?
4、茶性是內斂的,或涼或熱或冷暖自知,茶想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Sunny。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這樣的佳人,如何不叫人傾情仰慕,動心呵護?
我是理茶人,好茶誰人想,佳茗誰人愛!從來佳茗似佳人,愛茶就是愛佳人,如何不是心動呢!
-
13 # 米哥圖評天下df1
俺是東北人,品茶似乎是南方人和有錢人的專利,其實面對東北的營商環境不置可否,與南方千差萬別,到東北,希望是別談什麼境界,先談談怎麼存活!真的很諷刺!每一天的忙碌換不出實際付出的意義,唯有感恩相伴!
-
14 # 徽羽茶行儲志朋
感謝大家關注徽羽茶行。
品質的上乘境界是心境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這樣說法對不對?為什麼?
首先要想達到這個境界,第一步就要做到心靜。人在浮躁的時候是不能有所體會。有人說喝酒是更好的感性,講的是豪情,強調是微醺後的快感。而茶葉正好相反,講究的是坐而論道的悠然。
其次,茶的靈性因人而不同,茶的靈性大部分取決於人喝茶時候的狀態,比如憂鬱的人,喝茶求的是心安,體會到的便是心情舒暢,是一種心裡的反對面,也是一種慾望。真正喝茶之人需要的是無欲則剛,這才能做到心境若水,總的來說,品茶是為了品心,心靜若水,安然事態,才懂茶葉好壞。
最後我想說,品茶是一種知識的總結,而達到一種意境則是心靈的歸屬以及對世界的認知。說到最後茶的靈性也就是人的人生態度。你如何給予他生命,他也就如何展現自己的人生。浮浮沉沉,看淡人生。
-
15 # 彩霞對聯詩詞集
有人說“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我覺得此話說得太對了!
要問為什麼?這因為茶真的是有靈性的,品茶者若心煩氣躁草草沏茶,沒有感覺到茶的伸展與水的溫度有密切的關係、沒有感覺泡茶的時間與茶香的關係、沒有發現水溫與茶種的關係。豈不是辜負了茶的靈性?
所以,我們在品茶時一定要心靜若水,慢慢地按上所述去了解茶性,心情愉快、一心一意地定能沏出一杯杯夾齒留香,香滑剛好的上承佳茗之味道來。
-
16 # 滄海蓑舟
江湖中有一句: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茶文化是中華儒家文化中的一種獨特飲食代表。追溯歷史源頭,中國上古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在黃河流域,正如《史記》所記,至漢朝時還依然處於“地廣人稀,火耕水耨”的落後狀況,所以在中國的早期文獻中,有關南方特別是茶葉的史料很少。而茶作為飲料而馳名,以及圍繞飲茶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現象是在魏晉南北朝是醞釀時期。
到了三國魏晉時代,長江中下游地區因為便利的地理條件和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浙江和江南普遍種茶,飲茶人也增加,不再屬於貴族專利,擴充套件到士大夫階層,用以待客。該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中的地位,逐漸明顯且重要起來,呈現出取代巴蜀之勢。
我們再對比茶文化和酒文化的性格區別,酒是會醉的,所以是粗獷豪爽,而茶讓人越飲提神,淡淡的清香瀰漫在舌蕾之上,回味無窮。
而所問到的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如同我們實質無論抽菸還是喝咖啡所追求的都是心靈上的絕對寧靜。
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靜的力量,體味茶文化,"諾,"來一杯茶吧品味茶蘼的芳香。
-
17 # 縹緲的我1828
文人騷客的儒雅說法,由於中國的茶文化延續上千年,就如酒文化一樣,實際上成本低廉,就是先讓文人騷客將其吹捧的至高無上,再加上奸商的無底線炒作,能把一坨狗屎炒作的比黃金還貴,茶葉就是一些特定的樹葉和樹芽,然後透過文人騷客妙筆生花的描述加工,把它變成茶葉,幹什麼用:喝,文雅的說法:品,效用:解渴、提神醒腦,什麼情況下喝:一人或多人一起工作或閒聊時,提高興致的輔助品。茶有靈性?非也,沒加工前有生命力,加工後已無,高低貴賤區分:好喝、一般、不好喝。泡沫係數:被奸商炒作時相當巨大,一般時也非常大,賣茶人很清楚!因此,茶……泡在水裡的樹葉或樹芽而已。
-
18 # 東仔愛喝茶
分享茶葉知識,品茶論道,以茶會友
首先,我覺得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也是片面的。
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其實這個茶更多是在禪茶的角度來說品茶的。以前茶葉在佛家的作用是提神,防止在打坐的時候打瞌睡,以喝茶解困。這是實際的喝茶作用。那打坐的作用呢,就是心靜若水,就這樣打坐和喝茶才能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了禪茶。
現在社會,世俗的社會,品茶的境界就不能說心靜若水了。現在大家品茶,品的是茶韻,品的是工藝,品的是茶,而不是單純的心境。世俗的人也很難有 心靜若水的境界,或者說不需要心靜若水的境界。
-
19 # 吃茶
品茶,讓我們學會去發現生活中細微的美好。
因為茶中的美好,太細微了,不專注很難體會。
當我們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自然安靜下來了。
所以,喝茶不用心靜如水,當你專注於這杯茶是,自然心靜了。
我喜歡心靜,但不喜歡心靜如水。人生如茶,茶如人生。雖然很俗套,但人生的百般滋味如這杯茶,苦盡甘來。
喝茶,讓我學會悅納人生中的苦盡甘來。
-
20 # 付全福
喝茶在北方就是解渴,在南方是一種生活形態,本質的區別是文化差異;
其實我很愛喝茶,每天離不開,個人喜歡花茶毛尖,苦中帶香,喝十年了。
我是北方人,沒有到品的那個境界,但從題面來說,品茶是一種媒介,純粹的說喝茶可以心靜如水不太現實,但如果想心靜如水,喝茶是可以幫助人把頻率降低,逐步到享受品茶的樂趣。
回覆列表
浮立融江一扁舟,柚苑繞城滿洲頭;
群山倒立錦繡影,半隱半現虞穹遊;
古琴Celesta Elantra心沉靜,席地品茗意悠悠;
吾隨道緣入此地,一壺糯酒墮丹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