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尋影迷蹤
-
2 # 取個暱稱的期望
我想,這應該是人性的閃光點吧!每個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所謂的善惡面。即使惡魔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也有人性閃光的時候。那一瞬間,人性的善佔據了理智。就這樣!
-
3 # 阿仁看劇
為何默默走了呢?
因為發現諾曼的那個小鬼子,是個特別年輕的新兵,估計是跟諾曼一開始一樣不想殺人,所以就心一軟給放了吧。
當然也有可能就是人家導演嘛,得表現一下人性的光輝了,畢竟電影還是要有人性的嘛。
-
4 # 轉身一個迴旋踢
大勢已去!
有那個士兵的本意是殺戮!
他只有服從,拿起將就無法擁抱!放下劍就無法保護!
-
5 # 體制外的阿爾帕希諾
第一,德國軍官沒有殺諾曼有點類似另一部戰爭電影《鋼琴家》,撤退中的德國軍官不但沒有殺男主,還幫助他渡過最後的日子。那我們可以大膽猜想,在1945年最後的一段日子裡,德國軍隊的前線軍官中已經瀰漫著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包含了對戰爭領導者的質疑,這一點可以在戰爭電影《刺殺希特勒中》看到;也有對戰爭目的質疑。正因為這些思維蔓延,軍官們都在戰爭的執行過程中開始有意地打折,習慣性的儲存雙方軍人的生命。徒勞無功,不如讓更多人活下去。
第二,這可能也是眾多電影慣用的一種講故事模式。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以最後活下來那個參戰人員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這樣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也不會讓人電影看到最後感覺過於絕望。能活下來一個人就是希望,因為星星之火的意義大於燎原的意義。
-
6 # 我就一俗人1616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每個人都明白這攸關生死,所以經過嚴格訓練計程車兵應該不會手下留情。導演之所以安排了這一段劇情,無非是要體現人性本善,希望世界和平之意
-
7 # 國平軍史
好萊塢善於拍攝二戰題材的影片,目前在全球還沒有別國的哪家影片製作公司,能夠超越老美《狂怒》這般坦克戰大片,作為軍迷個人連續看了兩場,在網路上也看了兩回,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且感覺都非常過癮,尤其是謝爾曼大戰虎式坦克,絕對稱得上是影片的經典橋段。在影片結束以前,謝爾曼全車五名坦克乘員,憑藉那輛拋錨的坦克,大戰路過的一個德軍步兵連或且營級規模作戰單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僅剩下了最年輕的諾曼,其他人全都戰歿了。
諾曼當時已離開車體,是車長將其推出了坦克,從車廂底部出去後,藏在了坦克下面,從而幸運地躲過了德軍扔進坦克內部的手榴彈爆炸,算是揀了一條命回來。
片尾有一個鏡頭,顯得有些異乎尋常,一位打著手電筒,非常年輕的德軍士兵,彎腰蹲下來時,發現了藏在坦克底部的諾曼。
此時,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萬幸的是面對諾曼那驚恐又無助的眼神,年輕的德軍士兵,卻站起來若無其事地走了,竟然放過了美國坦克兵諾曼。
片中長著一張稚氣未脫娃娃臉的諾曼,應徵入伍前,就是一名打字員,從未殺過什麼人,但戰爭是殘酷的,坦克上的乘員不會開槍開炮,只能被敵人的反坦克武器將坦克摧毀。
車長也就是布拉特·皮特演的唐,畢竟是名老兵,對此心知肚明,所以硬是逼著諾曼用左輪手槍,槍殺了一名德軍俘虜,算是給諾曼上了戰場第一課,得學會殺人,接下來就好辦了,諾曼用車載並列機槍,打死了無數進攻的德國軍人,從一名打字員,迅速成長為一名會殺人的坦克兵。
但諾曼內心,依然是非常善良的,從被逼槍殺戰俘,不斷自責就可以看出來,那位年輕的發現諾曼以後,最終還是默默走掉的德軍士兵,內心也是良善之人,從其臉上也可判斷。
那位年輕的德軍士兵,或且剛參軍不久,本身就不願打仗,不願拿槍殺人,或許對殺人,也如同當初的諾曼一般,充滿了恐懼感,因此,在來不及思考間,有同伴叫他走了,於是,就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應該說諾曼是幸運的,謝爾曼坦克五名乘員中,唯一的倖存者,得感謝車長唐,在危險時刻,將其推出坦克,從而躲過了扔進坦克內的手榴彈爆炸。
同時,諾曼也得感謝那位年輕的德軍士兵,是他在匆忙中,放過了諾曼,裝這若無其事地走了。
-
8 # 大老劉生活圈
《狂怒》中的很多篇幅不是表現的戰爭的場面,反而展現了多個層面的善與惡的交鋒,從開始的美軍內部的善惡對比,體現在對於那一戶德國居民凌辱和保護。還有最後的納粹放過了諾曼這個完全沒有準備好打仗計程車兵。其實整個電影基本沒有怎麼展示那種普通戰爭電影的英雄色彩,反而瀰漫這一種憂傷一種迷茫,主角的的團隊中的每名軍人都有著自己對戰爭的理解,這與其他美軍有著很大的區別。從頭至尾他們都表現得很與眾不同。他們不願意殺人,但是又不得不殺人,這是戰爭,所以有了“聖經”這個人物對於殺人和謀殺的解讀。整片電影也是在一種灰暗的色調裡以一種慢悠悠的速度在進行著。
最後回到本題,德國士兵為什麼發現了諾曼卻走了,大老劉覺得透過整片電影的鋪墊,表明了,不管美國士兵還是德國士兵都已經厭倦這場戰爭,但是又不能放棄,在殊死的戰鬥之後,已經沒有了那種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無奈和迷茫。
-
9 # 影視大蝦米
不請自來。
這部《狂怒》我已經看過兩遍了,時隔多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再次將這部二戰背景下經典的坦克大戰擼了一遍。
對於從未經歷過戰爭的新兵蛋子來說,第一次殺人並不容易。諾曼就是這樣的一個新兵蛋子,一個打字員莫名其妙的被抓來當坦克機槍手,槍不會玩,還要戰友告訴他怎麼玩。
諾曼是一個好人,這是老熊對他的評價。
他看到德國的孩子兵沒有主動出擊,導致己方損失了一隊人和一輛坦克。
他不敢殺手無寸鐵的德軍俘虜,最後還是在唐的逼迫下殺了那個俘虜。
自從殺了這個德國俘虜之後,諾曼的已經成功升級為一個合格的“冷血”戰士。
開槍掃射敵人的眼神說明他已經蛻變成功。
在後面與虎式坦克的對戰中,射殺德國軍官的時候更是瘋狂地咒罵著怒吼著......
這是一個新兵蛋子蛻變成“殺人狂魔”的過程,誰都是從新兵蛋子過來,包括那個老大唐
影片中的戰友曾經笑話過唐在坦克裡第一次被炮彈轟中時的表現:嚇得屎都拉褲子裡了。
誰會想到現在表現冷酷剛毅的唐也曾有過糗人的過去?
回到正題。
那個發現躲在坦克底下的德軍士兵很明顯就是一個新兵蛋子,他還沒有殺過人,至少還沒有殺過手無寸鐵的人,就像剛開始的諾曼一樣。
影片開頭就已經用文字說明了當時德國軍隊的狀況,希特勒在絕望中將女人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看到很多小孩子和女人被迫參加了戰鬥
三個小孩朝美軍的坦克發射了一枚炮彈,但是他們卻沒有開一槍就跑,最後全部被打死
小鎮上出來的投降兵裡面絕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
這些場景也從側面反應出,當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德國軍隊裡出現了大量的新兵也讓諾曼獲得了一次被拯救的機會。
諾曼運氣好,唐叫他躲到坦克底下。
諾曼運氣好,他遇上的是一個新兵。
諾曼運氣好,他身上沒有帶槍,否則結局可能就不是這樣的。
很多人認為導演是為了展現出戰爭中也有人性的一面,我卻認為戰爭本身就沒有人性可言,就算有也是相對的,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戰友,對自己的親人朋友有人性,對敵人有人性就是對己方的無人性。
導演特地將這一特寫鏡頭放出來,無非有兩點原因:
一,讓自己和觀眾們不要太過絕望
二,側面反映出德國軍人已經厭戰
不知道那個放走諾曼的德軍新兵有沒有想過,當諾曼重返戰場時,又有多少德國人將死在他的坦克之下?
-
10 # 星星星318
新兵諾曼是幸運的,在原本必死的結局裡活了下來,而這也要感謝那個黨衛軍士兵,正是他的一絲憐憫救了諾曼。那麼為什麼作為敵人的德軍士兵,要放過殺害了自己那麼多戰友的盟軍士兵諾曼呢?
我想這也不難理解,即使是一個再團結的國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而莫要說是在二戰末期的德國了,在面對盟軍攻入國境,戰敗已是事實的情況下,反戰的情緒只會愈加強烈,只是迫於納粹的鐵血鎮壓才沒有爆發出來。
在電影的前半段裡有這麼一段劇情,盟軍在進攻一個小鎮時,看見了一些被吊死的平民,並且還在這些死者的脖子上掛著牌子,牌子上寫著這些人之所以被處死的原因,而原因正是他們拒絕參戰,於是便被黨衛軍殺死示眾。那些屍體在電線杆子上無助搖晃的畫面不僅充分的體現出了納粹的殘暴,同時也表達出了民眾反對戰爭的意願。而反戰的人們並不是全都選擇站出來反抗,更有一部分被納粹震懾了的人們選擇了妥協,被迫拿起武器幫助納粹戰鬥。很顯然,那個放過了諾曼計程車兵便是這樣一個人,所以我說諾曼是幸運的。
另外,再提一點我的想法,之所以最後是諾曼活了下來而不是那些老兵,我想正與他是新兵有關,若是那個黨衛軍士兵在車底看見的是唐或者其他人,他們肯定都不會表現得像諾曼那樣害怕和無助,而我想正是諾曼的這份稚嫩與懦弱,讓那個本就無心戰爭計程車兵起了同情憐憫之意吧!所以還是那句話,諾曼是幸運的。
-
11 # 海中蛟龍29
因為,美國電影也真實反映美德雙方士兵真實心理,普通士兵無法左右戰爭,他們很多出於無奈,戰爭普通人無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
-
12 # 天理國法人心
從鏡頭上看那個德軍士兵其實就是一個孩子,我猜想他天性善良純真,痛恨殺戮,厭惡戰爭。[可憐][快哭了][泣不成聲]
-
13 # 加勒比小海盜
看看若曼以前的表現,他不願意殺一個德國人,證明他內心特別善良。
最後那個德國兵在坦克下面發現了若曼,但是沒有張揚,這也救了若曼。
這兩段就是為了證明大家都是人類,我方敵方一樣會有善良的人,同時也是導演內心所向往。
-
14 # 成1195413031
拍電影而已,打掃戰場可馬虎不得,不會出現放過俘虜的情況,你想萬一他馬上武器偷襲其他人,負責打掃這塊區域的人要上軍事法庭的。要槍斃
-
15 # 蒼狼旭日
片尾橋段不是事實!人類歷史是由“希望”開始的,“希望”變成自私的就是“貪婪”,戰爭是人類貪婪發明的,又由人類希望阻止的,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就是導演想透過藝術形式表現的藝術內涵!
-
16 # 小明216027960
已經沒有抵抗力了,這是騎士精神。你看二戰被德國海軍狼群擊沉的商船德國海軍都會扔給救生裝置並給予食物然後幫助他們報告沉船方位以便對方救援。人家不是兵痞人家都受過良好教育。
-
17 # 青稞Vlog
我想這一幕可能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殘酷的殺戮與人性的溫情在戰爭中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當那束亮光突然照在諾曼的臉上,諾曼驚恐的舉起顫抖的雙手,衝著那張同樣年輕的臉搖頭,更多的像是在懇求,就像當初的諾曼不肯開槍錯過戰機、不肯槍斃俘虜。這個年輕的德國兵應該也有人性的溫情,不想讓一個同樣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從自己手上消失。畢竟…戰爭即將結束。
他們兩人都是剛剛加入軍隊的年輕士兵,在內心深處既不希望殺人,也不希望被殺。那位年輕的德國士兵也一定見證了戰場上太多的殘酷和在戰爭面前生命的脆弱,只想世界和平,安安穩穩地活下去。當時諾曼如果被捕,一定會遭受很多的罪然後被殺,這是德國士兵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最終德國士兵內心深處的人性溫情促使他放過了諾曼。
-
18 # 小王知識堂
我覺得導演是想表現殘酷的戰爭中僅存的人性,但是這個影片中這個情節卻加的並不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作戰雙方來說都是一場曠世災難,據統計德國戰死人數約900多萬,柏林等德國本土多處文物古蹟被毀於大轟炸,柏林自從希特勒制訂海獅計劃入侵英國開始就被英國皇家空軍轟炸,到1943.1944兩年盟軍對柏林的轟炸密度達到頂峰,可以說柏林在二戰中損毀程度絕對大於倫敦和巴黎。到了盟軍打進德國本土時,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更是開動宣傳機器要求16歲以上德國人全體參軍保衛第三帝國。而且隨著戰爭打到德國本土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認為不能戰敗,否則將面臨毀滅。況且導演忽略了德國人對於執行命令的嚴謹性。那些孩子打從童年起就被灌輸納粹思想,打到戰爭快要結束時他們更是瘋狂,從納粹黨衛軍嬰兒師在西線戰場的表現就可見一斑(全部由孩子組成的部隊)。而且戰爭打到這個程度,要表現人性的也應該是快勝利的一方而不是接近戰敗更為瘋狂的一方軍隊計程車兵。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無論是盟軍還是德軍都不再遵循日內瓦公約而變得更瘋狂了。所以我認為這個情節出現在德國戰敗前夕德軍瘋狂抵抗盟軍的時候是不太可能的。
-
19 # 球球67866
每一個走向戰場計程車兵,都是父母的孩子!
保留人性,則不是合格的戰士;
嗜血成性,則已難以為人!
-
20 # 鹹聊電影
戰爭是殘酷的,生命是有溫度的
戰場上我們兵戎相見,你死我活
戰爭結束,我們都是尋找寄託的迷茫之人
回覆列表
一念之差,不是每個戰士都自願加入戰爭,敵對雙方有時也希望這場戰役快點結束,這也是正義終將勝利的,得道者天助的表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