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鄭詠毅
-
22 # 道陰儒陽館
首先,文言文又稱古漢語,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表達與記錄用語。包括流傳至今的幾乎所有品類古籍(經史子集大類,詩詞歌賦奏疏表議記錄辯論等等小類)的用語,是從中國文字發祥以來,音意用法大體一貫,以字為最小語言單位聯絡組合而成,充分體現漢字既表音又表意的獨一無二特點。用字精當,外簡而內豐,微言而大義,誦讀有抑揚頓挫舞樂之美,品默有切磋琢磨鍛鍊之功。優美(主觀的,非華族而有學養不能會也),簡潔(無長句無冗字,字止事畢),高效(每字一意,微言大義)。
其次,語言文字的流傳、變化是與承載介質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漢以前,竹簡木牘物大而容微,絲帛鐘盤物貴而絕俗,讀書顯非易事,客觀上文字與社會底層人民基本無緣,文盲者眾,書面語錄與口頭語言是脫節的。反過來,又因為介質的難得,掌握記錄權責計程車大夫及百家鉅子們,必須煉字煉句,字斟句酌,力求簡約成書,從而形成古漢語簡潔高效使用傳統。漢以後隨著紙介的完善與發展,古籍漸多品類繁盛,但書面古漢語的傳統一直未變。
社會是發展的,語境是變化的,從《尚書》《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流傳歷史,可見語句漸豐、篇幅多樣,與口語結合增多,到了元曲階段,口語的書面化更加明顯,至於明清小說,基本屬於半白話了。
這裡要強調的是,現代白話文發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文人大匠鼓吹實踐,以白話文為記錄語言的書籍雜誌報刊大量湧現,逐步形成了現代白話文。其初衷是弘揚傳統文化,破除交流禁錮,解放表達束縛,是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起到了相輔相成的目的。但是,消除文盲弘揚文化推廣白話文必然會對古漢語的傳統和特點造成弱化,其來有自。1、皆知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別,曲高則和寡,精準使用古漢語畢竟標高,非人人皆能為。一字多義學成多難,以片語為單位理解掌握就容易多了。古人曰疾曰病,曰憤曰發,各有其意,不能草率模糊;現在說疾病、憤發就是一個簡單含義的片語,再不用去分何為疾安為病,人人皆會。2、古代歷代都推官話,即官方語言,可近似理解為古代的白話。但書面記錄語言並未隨各朝官話而具體標準化,還是繼承傳統。書面與口語到了清代末期才顯著融合,而清代官話是以北京內城滿人所講口音為藍本的,到了五四時期自然承繼。
以上大略述及古文和白話文源流,回到問題上來,從語言運用角度看,古人比現代人紮實(不是聰明)、精瑾。但這個“古人”是古代文人精粹,一生沉浸古漢語,大家紛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確實、當然比“現代人”(集合稱謂)聰明,聰明太多了[可愛]。從語言的標準化與普及對社會的作用角度看,白話文功莫大焉。國家、社會的主體是廣大人民,任何成就都是人民創造的,國家的進步沒有廣大人民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白話文結合古文和口語,降低了掌握和使用的門檻,透過掌握語言進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潮,提高的是國民整體,而非象牙塔內一撮人。白話文是自然發生又源遠流長的,不是文言文的對立面,更像是註疏與普及工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還在文言文裡,尋求中國語言文字文化之美,樹立文化自信,不能沒有文言文!
-
23 # 點亮的竄天猴
1,文言文是古時的書面用語,平時說話也沒有那樣的言簡意賅。
2,那為什麼書面用語跟日常交流不一樣呢,我們現在差別也沒這麼大,主要原因是沒那麼多的記錄載體。
3,最早是用龜殼記錄,那東西才多大地方,沒辦法,文字只能越簡單越好,後來用竹簡,一卷也刻不了多少字,所以記錄載體決定了書面文字一定是簡單的。
4,後來有錢人在絹上記錄,但因為價格昂貴,沒法普及,等到了紙發明,才解決了這類問題,但是語言體系已經形成了,也不容易改。
5,所以,如果你把各個朝代的文章那過來對比,會發現先秦的文字更難懂,越往後越接近白話文,很簡單,後來紙很便宜,大家可以縱情囉嗦了。
6,所以,文言文言簡意賅,是受限於記錄載體,不得已而為之,不是聰明與否的表現。
-
24 # 兩隻紫燕
答.文言文是好.意義深.可是種地的.有幾個人認識呢?看俺現在.電腦.電視機.電話.手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飯鍋.人人都認識.還是現在的.我們聰明。[玫瑰][笑哭][玫瑰][耶]
-
25 # 孤鰥閒雲
都聰明!不同時代的聰明!如果有人發明出:大便能吃 ,豈不美哉!一. 可以節約多少土地,用來“房地產”;二. 袁隆平同志可以安安穩穩退休啦;三. 青山綠水有門啦!
回覆列表
都寫文言文,都說文言文,作家怎麼賺稿費?電信、移動咋賺你錢?
當你交話費的時候,你就知道了啥叫“說廢話也要花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