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雨yp
-
2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如果是由於孩子年齡太小,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清晰的緣故,那需要家長多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理清思路,順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意願。
如果孩子具備這種意願,卻說不清楚,首先要了解下是否孩子存在某些難言之隱,如果是因為在班級受到了欺負或是打架之類,不願意對父母開口的話,父母可以與老師溝通下,看孩子在班級的表現如何或是否犯了錯誤、具備壞習慣之類,對症下藥才能收穫良好成效。
另外,如果孩子說不清楚,還要反觀下自身,是不是由於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和表達造成了影響。有時候,父母看到孩子表達不出、表達不全面或是不通順等,就會批評甚至指責孩子,甚至將孩子歸入“反面教材”,比如說“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說不清楚,你在學校是怎麼學習的,你和小朋友都是怎麼溝通的?”“你這種年齡,和你一般大的小朋友說話都很清晰,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之類,會弄得孩子身負挫敗感,深感無奈。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還是從自身做起,多傾聽、少點評,多鼓勵、少批評,這樣才能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舒心的氛圍。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其實家長糾結的就是孩子表達能力的問題,你著急也沒有用,你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是不一樣的。孩子之所以想說又說不清楚,其實也從側面反應了平時的表達環境。有些家長在嬰幼兒時期就習慣代替孩子去表達,總覺得孩子小,我幫他說就好了。殊不知,這樣的幫助其實就是害了孩子。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鼓勵孩子,勇於坦然接受和表達。說錯了沒關係,我們就是在犯錯中去摸索學習,不斷進步的。孩子描述時比較著急,家長要讓孩子緩衝一下,給他一點喘息的機會。不要一直不停地催促或者責備,你越著急,孩子越緊張,那就越說不明白。
那麼是不是就真的沒有辦法知道,孩子到底想要說什麼呢?肯定是可以的!像一年級的孩子,說很長的句子來描述一件事,可能有些孩子有難度,那麼家長可以採用提問採訪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表達。比如:“今天上課有什麼趣事嗎?你的同桌有沒有跟你分享她的課外書?”等等諸如此類的提問,讓孩子根據這些問題來講述,可能就比較容易一些。
有些孩子擅長畫畫,那麼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以這個特別的方式來完成講述。
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家長們千萬別一碰到問題就糾結抓狂,你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
-
4 # 綿媽育兒
我每天都會跟孩子交流一天發生的事情,但是,往往只能從孩子片段式的描述中去猜測。但是也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只要堅持每天交流就好了,沒有必要非得方方面面都瞭解的清清楚楚。
當然,對於有些問題我會比較重視,比如孩子說有個男孩老是拉扯她的頭髮,比如孩子說有個女孩老搶她的東西影響她學習。這時我也不會太苛求孩子說清楚,我會第二天去向老師詢問情況,給老師傳送“我很在意”這樣的訊號,一般來說,老師就會比較關注這事兒了。
-
5 # 冉冉媽媽
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想說卻說不清楚,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多點耐心,大人不要打斷孩子的訴說,讓孩子自己說,不怕他表達不完整,就怕他不說,她只要說出來,家長就可以教孩子這句話該怎麼說,怎麼說就可以讓其他人明白,下次孩子遇到類似情況,就知道了。大人千萬不要指責打理孩子,這都說不清,你這笨孩子,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
6 # 萌萌噠媽
孩子表達能力跟不上大腦的運轉,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家長會引導和聊天,就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孩子把所想的表達出來,讓自己得到想知道的內容。
有一次我三歲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說被同學打了,奶奶一聽很緊張,很生氣的問誰打的為什麼打你,孩子就說不清了,只說了打她的孩子叫小米,其餘的就都說不知道了。晚上睡覺前,我們靠在一起聊天,我說“聊聊你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吧”,她說好。我問“小米今天打你了麼”,“嗯”,“他是故意打你的麼?”,“嗯。”“打哪裡了?”,“打我臉的。“”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知道”。我想了想又問“是不是他想玩你手裡的玩具,你不給他,所以他就打你了?”“不是的媽媽,是站隊的時候他要站我前面,我不讓,他就打我了。”。“哦,原來是這樣,那你哭了麼?”“哭了,然後老師來了。”“老師怎麼說的?”“老師批評他了”。“還有呢?”“沒有了”“有沒有讓他道歉?”“道歉了.”
聊天到此,我已經基本明白孩子在幼兒園被打的來龍去脈了。從我們的對話可以看出,開放式問題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有點難,你問他為什麼怎麼做的時候,他一時很難回答出來。但是當你給出一個固定句型的時候,他會套用這個句型說出他想說的話,或者使用引導式的語言讓孩子自然而然的說出想說的話。
所以,不是孩子不會說,而是家長不會聊,多多學習和孩子的溝通技巧吧。
-
7 # 妞妞媽媽
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想說又說不清楚,家長是不是有點有些焦慮、有些無助。這種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著急,因為你的焦慮和急迫,除了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表達起來更困難,沒有別的作用。
因此,在孩子想說又說不清楚的情況下,家長停下來面對自己的焦慮,放慢語速,充滿愛意的看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心,感受到媽媽的愛。如果孩子能夠表達出來就聽著,不能夠表達出來,就不要強迫他說了。
如果孩子情緒低落,以媽媽的觀察確實有問題,可以和老師聯絡,瞭解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這樣對解決孩子的問題有幫助。
-
8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孩子有話想說,要說又說不清楚,家長可以找找原因。孩子如果在學校被孤立了或者被同學打了而不敢告訴家長,其原因是否家長過於嚴厲,再就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回家想說又怕家長訓斥。還有就是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此時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覺得你是她的朋友,孩子就會像你敞開心扉,不要經常的叱呵孩子,經常的叱呵孩子是把自己放在孩子對立面的開始。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可以讓孩子進行一下演講,讓孩子有對著眾人說話的習慣,慢慢孩子習慣了就願意和人接觸了。
-
9 # 家有二寶歡樂多
孩子說不清楚學校的事很正常,就像成人有時說到嘴邊的話卻忘記了一般,這個時候不妨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不要糾結於這件事中,也許片刻之後,某一個場合孩子就突然能表達出來了。我一直覺得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特別重要,在自己帶孩子過程中,這也是我一直關注的點,我們家兒子三歲半,但表達能力不錯,所以家長平時也要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如果孩子後來也沒提回這個事,家長卻又很擔心的話,不妨家長出面跟老師好好談下,也可以從跟孩子關係較好的孩子那打聽打聽。
-
10 # 親子陪伴蘭怡C
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想說卻說不清楚,你可以問問孩子的同學,一般旁觀者都比較清楚這個事情當局者情緒比較激動。
有兩次我去接我們家孩子,他都在那裡哭我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問他他卻不說,他邊上的同學告訴我因為孩子沒有發到白紙,發到白紙的同學是去參加畫畫比賽的,孩子沒有當選,所以孩子不願意說也說不清楚。
孩子邊上的同學對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比較的清楚,這樣的話當然就知道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
11 # 卓立
一年級的孩子和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不一樣。高年級的孩子,已經有充分的自我意識,懂得為自己發聲,如果被老師批評,往往就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視角力證正確和清白。但是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有點發蒙,尤其面對權威的老師,即便是老師批評錯了,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平時,孩子放學回家,要習慣性地和孩子多聊聊,問問孩子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同學之間,還是在老師那裡受了委屈,父母都可以細細地追問一下,是該幫孩子就地排遣情緒,還是需要和老師溝通再做定奪。如果真的是老師批評有錯,老師也是可以道歉的,也是應該道歉的。
前不久,我們學校的一年級3班,有一天開班會,全班從前到後開火車背歌謠,準備在學校的一個演出上背誦班級新編的行為規則歌謠。其中有個叫章嶽明的孩子,在平時背的時候,他都在,很順利地就背過去了,那天他正好生病請假了,於是老師就重新安排了一下每個人背誦的內容,把他給落下了。下一次背的時候,背到章嶽明這兒就亂套了,老師也忘了自己重新做了安排,章嶽明和他前前後後的幾個人就是順不過去,耽誤了不少時間。就說了章嶽明:“怎麼搞的?又錯了一遍。”孩子當時什麼也沒有說。下課了,老師回到辦公室,自己想起來了,趕緊去找到孩子,跟他說:“對不起,是老師忘記了,老師批評錯了。”老師話音剛落,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到演出那天,大家都背得挺好,老師表揚了大家,又專門表揚了章嶽明。在老師批評錯的時候,孩子沒有任何辯白,但老師一道歉,孩子的眼淚就馬上下來了,他知道老師明白他的委屈了。到現在,章嶽明和老師也特別好,就愛樂顛樂顛在老師身邊轉,被老師呼擼一下頭也高興,被老師多說一句也高興。所以,誤會也不一定是壞事情。
家長可以努力保持心態平和,認為老師批評錯了千萬不要“蹭”一下就激動起來。聽說孩子受委屈了,就憤憤不平或者是衝口而出譏諷老師——這是最愚蠢的。這樣做不但不能解決孩子的委屈,只會令自己的孩子不相信老師,和老師之間產生牴觸,最後適得其反,孩子就不好教育了。所以我覺得一旦發生孩子很委屈的情況,家長要非常細緻地瞭解清楚事情的真相,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真批評錯了、真委屈了孩子的情況下,先引導孩子把它看成是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然後再心平氣和地找老師溝通,聽聽從老師那個角度看到的事情,再一起找找解決方法。畢竟很多時候,即使是失誤,老師也多是無意的,一旦發現,都會努力彌補。
同樣,我們也不鼓勵孩子把委屈窩在心裡不說出來,父母也不要怕事兒多,怕老師不高興就自己嚥下,什麼也不說。這樣同樣不利於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孩子現在受委屈的時候還是少,以後的生活中更免不了,所以讓他經受過委屈、經受過挫折不是壞事,有的時候就需要和老師溝通一下,甚至於揹著孩子跟老師溝通一下。還有,如果發現了老師的失誤而不告訴老師,老師即使是無意造成的傷害也就沒有機會彌補了,而老師卻並不知情,老師是不是也委屈呢。
-
12 # 堯媽成長記
這種情況家長更急不得了,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常教育孩子在孩子語言表達上欠缺呢?
這時候如果家長放下手裡的事物,坐下來耐心的引導孩子,哪怕先讓孩子說個大概,你能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再加以引導,鼓勵孩子大膽的說出來,就這樣慢慢的,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引導,漸漸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越來越好了!而且什麼事情也願意給你說,還能促進親子關係!
這時候家長如果特別著急,還不耐煩,加以指責的話,本身來說傷害是非常大的,結果孩子會越來越不愛表達,到最後也許反而什麼事都不會告訴你了,親子關係會越來越糟糕,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
13 # 小獸媽媽
有的時候孩子因為太著急,所以可能講不清楚,所以作為父母的話可以告訴孩子不要太著急,慢慢說。
其次很多孩子,因為搞不清楚時間,認知能力有限,所以可能會把以前發生的事情說成昨天什麼什麼,今天什麼什麼。
還有小孩子對發生的事情沒有辦法正確表述,還有可能加入一些自己幻想的部分,所以說孩子孩子的話還真的得多斟酌斟酌。
如果孩子還小,還在上幼兒園,你覺得孩子受到別的孩子欺負了,可以去問一下老師或者向其他的家長打聽一下,不能聽孩子的片面之詞。
-
14 # 源源和皮皮媽咪
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想說卻說不清楚,家長可以這樣做:首先孩子說不清楚的時候,就讓孩子先不說,家長更不能著急,尤其是不要指責孩子。可以溫柔的對孩子說沒關係,等想好了再慢慢說。
然後,平時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表達的技巧,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按照這幾個要素讓孩子先學會簡單的直接的表達,再慢慢引導他可以進行深入的描述。
最後,當孩子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或者很繁瑣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打斷他,讓孩子說完後,家長再用問答的方式,問問孩子“你剛剛是想這樣說嗎、我可以這樣理解嗎”?等等話術,引導孩子慢慢的講述事情。同時也不要太頻繁的問孩子在學校的事情。
-
15 # 心理諮詢師趙迪
孩子想跟家長說學校發生的事情是非常好的,一定要鼓勵,並幫助他。如果他是因為表達能力有限表達不清,那家長一定不要著急,仔細聆聽,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幫助澄清。如果感覺孩子是想說又不太敢或者不太好意思,就更要重視了。要撫慰孩子,讓他覺得安全,他說出來你不會責備他,而是會幫助他。實在不行,如果覺得有必要還需要和老師溝通。
-
16 # 愛讀童書的小靜媽媽
想說卻說不清楚,是經常發生的,這樣的事情對於我們大人來說也是經常發生的,詞不達意或者“茶壺裡煮餃子”的情況也是有的,何況是個剛上小學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耐心安撫孩子,不要責備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永遠是支援自己,永遠愛自己的!
二、待孩子情緒平穩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即使不連貫,家長可以適當地、細節性的詢問。
三、透過老師同學,間接瞭解孩子在學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四、要注重鍛鍊孩子的需要表達能力!
-
17 # 為你踮起腳尖
家長是在糾結孩子的表達能力呢,還是糾結孩子不清楚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呢?
如果糾結前者,孩子們的表達能力還沒有完善,不可能完整清楚的敘述事情經過。尤其是家長在旁邊催促或者是顯示出焦急不耐煩的表情,會給孩子壓力,孩子更表達不清楚。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慢下來,讓孩子慢慢說。可以在孩子說要以後,你完整闡述一遍,詢問孩子的想法,你說是否對。慢慢的孩子就會找到邏輯規律,就會表達越來越清晰。
-
18 # 九皮皮
孩子已經上學了,說明孩子至少有7歲了。那麼當孩子想說清楚一件事情而表達不清時,說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家長要想想孩子從小有沒有足夠的表達機會,當孩子有需求時是儘量讓孩子自己說出來,還是家長就代替了,要是這麼樣的情況,那孩子說不清也很正常。
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多練習的。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閱讀,多聽多寫,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表達不清,家長也不要著急,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或者是找老師找同學瞭解情況,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
-
19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候想說但是表達不清楚的情況,我覺得還是要從根本問題入手,按理來說上小學期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足夠來表達日常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了,如果孩子還沒有辦法清楚地表達的話,我認為家長應該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說可以多和孩子談談心說說話,你可以多給孩子講小故事,等等,這樣從根本上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到他要想對我們說學校發生什麼事情的話,他就會更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了。
-
20 # 夢隨心想2
我們家孩子幼兒園小班,很多時候問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也是說不明白,我都是從其他家長其他小朋友那裡得到的訊息,然後再去問孩子的時候,孩子說,媽媽你是怎麼知道的呀。後來就可以鍛鍊孩子完整表述一件事情的表達能力,現在好了很多,估計以後上了小學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回覆列表
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有時想說卻說不清楚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要急,慢慢說。孩子有時著急,緊張起來,一下表達不清,另外也有可能是孩子不知道怎麼措辭,家長可以慢慢引導。
平時生活中,家長也應該跟孩子多交流,鼓勵孩子把一些開心與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分享,養成了習慣後,孩子表達起來也就不會那麼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