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晞詩苑
-
2 # 康康的西居筆記
現代漢語裡講的“德”,指的是一個人的言行符合社會所規定的理想化行為標準的程度。每個社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理想化行為標準,人們透過這種標準對社會成員的生產、社交、性行為、社會角色進行規範。中國也不例外。比如在過去,守貞是女性的道德標準;而在革命時期,道德先鋒是像雷鋒一樣的共產主義戰士。這裡的“德”,相當於英文講的morality。
但是,這和“德”這一概念的本義相去甚遠。老子講的“德”和我們今天講的“道德(morality)”完全是兩回事。在《道德經》中,“道”和“德”是分開的兩個概念。道是道,德是德。就像狐是狐,狸是狸一樣:雖然現代漢語中“狐狸”指的是一種紅毛的犬科動物,但實際上,古漢語中的“狐”和“狸”各指代不同的兩種動物。
由於語言在歷史中不斷演化,我們要小心避開望文生義的陷阱,儘量在古文的語境下理解“德”的本義。因此,要探討“德”的本義,必須迴歸《道德經》。
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概念,一般從字形學出發。如果我們查詢字源的話,可以發現,“德”這個字又三個意象組成:左邊的雙人旁指的是行走,部首的上半部分是一個眼睛和分岔路,下半部分是心。總體看來,“德”字表達了一個人行走在路上,用眼睛觀察,用心思考的意象。從中可以看出,“德”字表達了人的某種觀察、導航的能力。這個“德”的基本概念。
那麼,老子是如何描述“德”的呢?《道德經》裡說,“道生之,德畜之”、“上德若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畜是養護,谷是凹下去的地貌,而“德”具有深遠的屬性,與“物”的淺顯是截然相反的。可以看出,“德”與“物”是不同的:“德”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客體(物);相反,德是一種能力,施於客體,養護萬物。
“德”和“道”有著很微妙的異同。“德”和“道”一樣,無法言說,只能心領神會。然而,“道”是沒有行為主體的,所謂“道法自然”。而“德”是有行為主體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德”是偏旁是雙人旁。如果“道”指的是一切事物最本源、最一般的規律的話,“德”指的就是人觀察、領悟、配合“道”的能力。
因此,“德”具體指的是:人觀察、配合事物發展的能力。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德”是指“觀察”、“配合”,這是與“改造”、“控制”的概念完全不同。改造、控制外物是一種“能”,是主動的、陽性的、白色的;而“德”是“玄”的,玄是黑色,因此,“德”是被動的、陰性的。
我們如今踐行“德”的做法,大抵都是不對頭的。當我們把“德”理解成“道德規範(morality)”的時候,我們以為,只要壓抑自我、強迫自己遵守既定的社會規範,我們就能成功。但事實恰恰相反。有“德”的人,他對待一切以德,包括自己:他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道”,即自己的需要、性格、身體狀況、行為規律、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他也知道怎麼讓自己的主觀意志配合自己的客觀條件,使自己獲得最好的發展。
所以,有德之人也是自私的:他理解自我,而不刻意控制自我。但正因為他放下了刻意的自我控制,他獲得了“道”的加持。正所謂: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3 # 止語終南
德者得也。道是體,德是道的相和用。道,玄之又玄,難以說清難以理解更難以入道,但如果機緣巧合真正入了道,就能得道,得道就是德。
得道者有德,有德者是什麼樣子?為人處世都什麼風格?《道德經》分道篇和德篇,德篇就是這兩方面的闡述。
道之體不好言說,但其相其用可以言說。德可以言說,還可以傳授。
道不好理解,那就退而求其次,依德行事就離道不遠。
-
4 # 谿潤
道,注重於坤卦。德,注重於乾卦。乾坤是《易經》的大門,道德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窗戶。老子,以坤卦為核心,提出功成弗居、功遂身退、處下、柔弱勝剛強、無為等等高層次的品德修養。
德,在生活中有許多表現形式,如個人、家庭、國家、社會都是修德的場所。《道德經》中不但提出了道與德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而且用大量篇章來說明如何修道如何修德。
《易經》中的陰陽觀念,《道德經》中道德觀念,可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陰,德為陽,一體兩面,互為影響。傳統美德的培養,會有幫於我們更好的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更大程度的感悟大道的存在。由此,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更加證明個人品德的培養,對自身、家庭、社會、國家的重要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互相交錯,萬變有宗,總能給中華民族帶來強大的生命力。這和《易經》、道家、儒家等偉大智慧是分不開的。
-
5 # 使用者推推
還真不好說,
我們所看的經,
經歷過各代高人的翻譯註釋,
內容摻雜了太多的他人思想,
不研究,不敢評
-
6 # lihuazhang2017
中國人的老祖宗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就是說:道生時間,道生空間,道生宇宙,道生萬有,道生萬物,道生植物,道生動物,最後,道生人類!
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充滿宇宙萬有的!被生的不是道!被侷限於宇宙的不是道!道是超越宇宙而存在的!道可以不因宇宙而存在!但是,宇宙不能離開道而存在!
中國人的老祖宗告訴子孫:太初有道!道是生命的源頭,道是真理的本體,道是唯一的道路!順天行道便是德! 一切生命包括宇宙,都是道生的!產生宇宙和生命的生命叫做道!
道不是被造的!道不是被生的!被造的不是道!被生的不是道!
孔子編輯的四書五經中的《尚書》裡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天是道的另一個稱呼,老百姓也叫做老天爺!道是有性格的,有感情的,有脾氣的,是公義光明的!道對宇宙萬物和生命以及人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象人對被人所造的手機一樣,人對自己造的手機有絕對的主權!
如果人向自己的手機按A,自己的手機不顯示A相關的內容,反而顯示B,這個手機就是問題手機!就是壞的手機!就是不正常的手機!就是不合格的手機!就是不能用的手機!就是要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如果不能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就是被人拋棄的手機!手機不順從人就壞手機!
同理,人不順從道,就是壞人或者叫罪人!順天行道叫做天人合一,稱為德!替天行道或逆天行道必然會出現天災和人禍!
道,有主權無中生有!道創造時間,創造空間,創造宇宙,創造萬有,創造萬物,創造生命!生命不是從宇宙產生的!生命是生命的源頭,道生的!
道,也叫做天,也叫做造物主,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就是道路。就是真理的本體,就是唯一的道路,就是生命的源頭。道一直掌管宇宙萬有,使宇宙萬物有序執行。
-
7 # 色即是空710
德通假得,得到之意。依道而行就是德,就是得道。道德經中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降次排之道德水平呈下降之勢,反之道為最高境界,是佛性,是明德。
-
8 # 獨獨散人
萬經之王《道德經》中德的本義到底是什麼?
作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全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閱讀《道德經》通篇,發現《道德經》的每一章也分為道經和德經。不難看出,《道德經》中的德是道的外在體現,是道顯現於萬物的功能,也是萬物的自然屬性。體現於人道則是仁慈、節儉、謙虛、處下、柔弱不爭、公平、包容,知足、不妄為等。按照我的理解,《道德經》中的德在人道上的體現指的就是儒家的道德。雖然《道德經》在個別章節中批判儒家的忠孝仁義禮智信,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但在主體上尊崇的還是儒家的道德,只不過它非常反對儒家的刻意妄為及過分張揚的一貫作風罷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其德”,老子主張一切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妄為,否則會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好事會變成壞事。
-
9 # 為國讚美
《道德經》是中國哲學之首,它是以易經的思想為指導闡述自然與人類的規律。
道德經五千言從道與德兩個方面且又相輔相成的關係中論述了道與德的關係與辯證法,以及人類社會崇尚自然的法則。
《道德經》五千餘言,分八十一章,是九九之數,九是自然界最大之數,九九含有囊括天地之意
。要說《道德經》中的“德”字之本意,就必須知道老子說的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其實”道“就是天道,就是自然,有句成語叫做天道迴圈就是表示自然的變化;德就是坤德,就是規律;道德合就來就是自然規律。在老子的論述裡德又分上德與下德,老子曰,“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在這裡要求人們遵循天道,(也就是自然規侓),遵循人性的自然。儒家推索的“仁”、“義”和“禮
在老子的眼中都為“失德”,沒遵循自然之規律。老子認為上德之人不在意形式上的“德”,下德之人則教條的地死守所謂的“德”。“上德不德”就如同“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因為大”道“順其自然才是規律的自然衍生,不需要用仁義來人為的修飾,人為的就是偽。
大地哺育人類萬物,這就是坤德,她至柔、至美、至善、至貞,她不需要人為的去修飾。“德”就是自然之規律,就是要求大“道”從簡。
-
10 # 趙日金141
道,德,古人分別論述。與現代詞“道德”概念不同,道德,現代意思為人的素質、品行。
《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則,道生成天地萬物,道如西方的上帝。《道德經五十一章》,“道生之,物畜之”,即,道生萬物,德畜養萬物。道比作花種子,德比作花盆,不簡確切,也只能這麼比喻了。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本來就是說不清的。
-
11 # 大雪2006
《道德經》不管是誰著述的,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是一個人還是多人?他都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這些智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人沒有什麼神創論,中國人在萬年前就上觀天文,下觀地理,探討宇宙自然與人的生產生活關係,產生偉大的道論,探頭宇宙自然與人的生命關係,產生偉大的氣論。中國人在7000年伏羲文化時代,易經就理論化,成熟化,系統化了。河圖洛書,易經八卦,中國深刻的人文理性思想,氣生萬物,陰陽變化,天人合一,五行生剋這些哲學,科學理論,都十分成熟的運用,廣泛在中華大地社會中流傳。《道德經》繼承的就是易經的四大哲學理論,發展出《道德經》的關於道經,德經,天道,人道的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的道指天道,也就是道經,德指的是人道,也就是德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宇宙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人道,人類社會有自己的規律。做人,從政,治理國家當然要遵循人道。人道要遵循天道。 人類社會要按照宇宙自然規律辦事,不能違反天道。德的規律是道的規律的一部分。道經,德經,就是宇宙觀,人生觀。
關於道,老子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是宇宙觀的大迴圈論。道包含三個含義,一是宇宙自然規律。當然包括易經的五行生剋規律。二是宇宙自然的本源,也就是宇宙起源於氣。道和氣二者同出而異名,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同謂之玄。眾妙之門。三是道家思想,經過性命修煉,得道成仙,精神獲得永生。老子《道德經》中,就有不少關於修煉氣功的描述。
關於德,老子繼承陰陽變化,天人合一思想,提出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關於人類如何順應自然的規律,關於如何做人的規律,關於如何從政治理社會的規律。這些規律充滿了辯證法。而辯證法就是人類關於處理事物的規律。德經中,關於宇宙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根本規律的論述,關於人類社會如何處理好統治者與民眾的關係的論述,關於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人生哲理,道德修養的論述,都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中的任何一項,都是西方文化中沒有的。西方的文化只有《聖經》,人生下來就有罪,要贖罪,當羔羊,由上帝主宰一切,不過如此而已。
-
12 # 乳虎嘯谷
老子關於"德"的本義,在《道德經》全文中早有論述,是這樣解釋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就是說,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生長萬物而不看成是自己的,養育萬物卻不居功,讓萬物自然成長而不干預它們,這就是最高的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類,要法天地之道。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甘願處於卑下,低窪的地方,所以水德最接近於“道”。為君者心胸像水樣平靜,寬廣,包容,避高就低,甘願處於卑下,與人交往像水一樣滋潤眾生,言語真誠像水一樣質樸無華,施政像水一樣簡潔清明,做事像水一樣無所不能,行動像水一樣掌握時機,把握勢。正是因為像水樣與人無爭,故無尤。
-
13 # 起心動念皆因果
佛說:即便我們努力了很久,因為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還是會一無所有。這就需要我們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了。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為了就是一場經歷,輕鬆豁達的經歷。經歷幸福,經歷坎坷,經歷痛苦,經歷快樂,經歷得到,經歷失去,經歷成功,經歷失敗。其實,在這個經歷的過程中就是收穫。
-
14 # 蓋世神算
德字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才能手段。《道德經》的道論從勢治民,德以手段配合;最高明與用之不竭的手段來自才華。
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者本為非恆。恆為固執之義。如水之勢,順勢借力為善善大道。
知勢而進,進取以才華驅動,之謂德。
相傳《道德經》本以德部在卷前,證實才華雖高只可以用於配合,卻不可執守一理而逆道違勢的古代人科學邏輯見識。
2019.7.4.18:38
-
15 # 打醬油醬打
在《道德經》中,“德”的本義是指合乎於“道”的行為,是將“道”應用於社會中所產生的。
老子的“上德”是指“無為”,符合自然規律,不帶有目的性和主觀意識。其體現是“無為而無不為”。
與儒家所說的德政有所區別。老子把其分為道,德,仁,義,禮五個層次。仁,義,禮因為靠人為來加以施為,所以被認為是下德。
-
16 # 夕魄騰輝
這個“德”字照我的理解大概有兩層意思,但是都不能單獨拿來解釋,必須和“道”放在一起。首先看左邊一個雙人旁,最初的“得”就是寫作雙人。所以有人解釋“德者得也”,這個也說得過去。而右邊一個十,一個目加個一,這個是“直”字的形變,下面一個心。這三個字加在一起就是“直心而得”,得個什麼?得道。有句話叫“直心是道場”。道為體,德為用,此是講由用而歸體。怎麼得道?直心而得。
而雙人旁的另一個意思代表四通八達的道路,直心而行,所謂大道坦坦,本自無縛,何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這是由體起用。無論是由體起用,還是用達歸體。這個德與道都是密不可分的。
道與德是體與用的關係,可是在實際理地,道和德是平等的,不要看到體用就把它們看做是不同的東西,但也不能看做是一個東西。說玄之又玄,遇到這個我就頭疼。
就打個比方吧,就比如你把你的手掌翻過來,手心手背都是肉,手心和手背有區別,可都是手啊。手比喻那個道體,你怎麼用都很隨意,直用直行,沒啥道理可講,翻過來就是了。手心和手背的變化的現象比喻德,本來很自在的變化,可是這個認為手心朝上是對的,那個認為手背朝上是對的,這個時候迷惑就產生了,把現象的變化當做實體,認為這個就是真理,殊不知無論現象如何變化,都是手的作用。
有句話叫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何以不德,因為他明白了根本,並不執著於手心手背現象的區別,而是明白了手的功用,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反應。這支手翻雲覆雨,任運自在。而一旦認準了一個道理,認為手心朝上就是對的,情況發生變化時,就不適用了,是自己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範圍裡不得解脫。當你明白手的功用是你就會為自己當初自己的痴迷感到可笑,想必大家在生活中都會有過類似的經歷。由迷到悟說起來是翻翻手的事兒,可要真的明白過來,談何容易。
所以“德”這個東西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如理如是如實而行就是德了。
-
17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德是道的母親(創道、成道、傳道的人)。《黃帝內經》中的上古真人。也是孔子說的傳道的師。孔子見老子後,日“猶龍也”,推知道在古代用龍形指代,據漢代出土龍鳳圖推之,德是用鳳指代。玄鳥生商也是德生道的意思。有無相生也是德生道、德成道、德傳道的意思。所以,鳥、有、鳳、母、師都是德的本義。
-
18 # 泰德元
“德”字本身有幾種解釋,《道德經》中的“德”,一是指方法及行為,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及行為,也是修道的方法及行為,二是指它同時也是道的體現,道是在無形的運化著一切,德則是在表現著道的一切,是體與用的關係,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內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所謂“道德”的應用,就是所做的事情要符合於道,符合於大自然規律的運化,用一定的方法或行為(德)來順應宇宙自然規律,也就是常說的“順天則昌”。古人將德用在修道上就是人天合一,以期達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壽,乃至所期盼的長生不老、了脫生死的結果;同時,修道者們也追求使身體合於道,達到陽神離體,進入無窮無盡的宇宙多維空間,再進而使肉體達到散則為風聚則成形的狀態,也就是修成《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與天地同在的上古真人,或者道教所說的可以羽化的、白日飛昇的大羅神仙層次。在道家傳說中,記載了很多這樣有生無死,最後不知所蹤的故事。比如老子就是這樣的例子,記載中老子就是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
19 # 閆秀樂
《道德經》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這幾部分。如果用圖來表示,“道”、“德”是無極圖,“可道”、“下德”是太極圖。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根據這段描寫,後世的道家學派,把“道”歸納為了:“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十大特徵。
這些特徵人格化、倫理化之後,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德”,也叫“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這就是說,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可尋、無端可查、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德”的特徵與“道”相同。
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把“道”解釋為“物質”、“精神”、“規律”等,這些解釋都不符合老子的本意。
“道”、“德”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先天一氣、混元無極的宇宙本源。
所以,對“德”本義的理解,只能在人生長期修真養性的實踐中去理解,去頓悟。
從常人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用通常的經驗和知識,順著常規的思路,是不可能對“道”、“德”的妙諦有真正徹悟的。
任何有形的文字,都無法說出“道”、“德”的妙諦。其真切的本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20 # 英明46671出入處世間
克己復禮,而從周。克己復德,而從黃。在中國 德 禮 法 三學慣穿歷史,迴圈不止。德 禮 法 是隱學,而道 儒 釋 為顯學。德 禮 法 既藏於社會,也藏於 儒 釋 道 之中。德 禮 法顯藏,但演變在歷史之中。知 儒 釋 道 之顯學,卻行的是 德 禮 法 的隱學。法者,不光是法家,還可形成佛家戒律,易學法於數術之學。所以讀懂 德 禮 法 就讀懂 儒 釋 道 三家的三分之一。
2019.7.5
回覆列表
應該是現在意義“道德”的“德”
還應該是通假字“德”同“得”
人德只是其中的一個觀點,道德經認為人應該修道.避免讓自己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