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遠航的水手

    第一,關於飢餓。動物為了生存,就要吃東西,可以說就是因為飢餓才會讓人類進步的。動物因為飢餓才會不斷的運動尋找食物,它們在運動中成長,變得強大,敏捷,聰明。人也一樣,如果總是餵飯,那孩子也就不會有飢餓感,那孩子連一點動物最基本的本能都被大人剝奪了,那是挺可憐的事情,適當的飢餓會讓孩子更有創造力,能夠忍受適當的飢餓,延遲滿足感,會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耐心,也就會孩子更自律。

    第二,關於獨立。孩子一出生就在每時每刻的成長,三個月學會了翻身,六個月學會了爬,一歲學會了自己走路,兩歲就能自己吃飯了,孩子的成長有規律,孩子的獨立能力也就在這期間培養起來了,讓孩子對自己負責,學會獨立。

    第三,關於自尊自愛,孩子慢慢獨立了,就會自尊和自愛,也就會有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一個有自尊自愛的孩子就慢慢成為一個獨立個體。以後的人生就不至於太差。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就從基本的吃飯開始吧。

  • 22 # 天雨綠廬果媽

    有一句俗話叫做,要想小兒安,三分寒來七分飽。

    家長擔心孩子不好好吃飯,會營養不良,影響生長髮育,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個人認為,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吃多吃少更重要。專心吃飯,細嚼慢嚥,不挑食,懂餐桌禮儀,這些都很重要。

    另外,不建議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就追著餵飯,這樣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不好好吃飯的孩子,餓一頓,就好了[捂臉]。

  • 23 # 金牌早教師

    作為一個早教從業老師,我的建議是:我們鼓勵孩子自己吃飯,不僅僅是鼓勵孩子獨立和自理,更是需要幫助孩子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和生理的需求。知道自己餓了或者是飽了。這種對於身體的自我感知和認同在心理學來上說,是非常重要的。

    就好像孩子摔跤了,痛到哭,我們需要做的是認同孩子的身體的痛和難過的情緒。 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非常重要,只有能夠感知和認同自己的身體,之後才能夠去感知自己的情緒和心理。

    孩子說飽了,我們認為還不夠,還需要吃,其實就是在否認孩子自己的自我感知。

    現在很多的成人,無法感知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其實你會發現對自己的身體和需求本身是缺少認同感的,這種認同感最初就來自於在童年時期,我們對孩子的自我身體和生理的認同與感知程度。

    看上去,吃飯這個事情似乎只是跟孩子自理相關,但其實是孩子走進自我認知、自我認同,以及以後情緒和心理的認同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眠會是植物神經紊亂的一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