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人生之本是什麼呢?在我理解就是“不忘初心”!也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等等的赤子之心,如果我們在人生的一些至關問題上,諸如升學、求職、婚姻、升遷…甚至尊老愛幼、虛心善待鄰里等一應大小事宜上都能“不忘初心”,不忘記自己存在於社會的價值,老老實實做人,不人云亦云;認認真真做事,不墨守成規,能予“仁義”捫心與推思,最終就一定會有一個美麗而豐富、並有意義的人生!………其實一般人處在人生的轉折時,都是躊躇滿志的,問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麻木性(“貪享”)會漸漸消泯掉“初心”,我們是否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當初的信念呢?也許生活的瑣碎(繁雜)已經讓我們漸漸淡忘了自己做人的“初心″了吧?!而它,恰恰是(人類)心靈的太陽,能決定一個人的努力方向、奮鬥目標,並提供前進的動力。………當今社會,不乏急功近利思想,偶有不順不舒、隨即改弦易轍的現象時而發生。其實,無論是在做人還是在做事、甚至是做學問上,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那一顆寶貴的“初心”。…[心]…[祈禱]…[玫瑰]…[祈禱]…!!

  • 22 # 徒步紅塵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篇》

            君子為社會服務要作為一種使命,一生致力於讓更多的人成為‘孝悌’之人,這是君子做事的根本,這個根本建立了,那麼聖賢之道就會生生不息了。

    這裡“本”的意思即“根本”,就是“孝悌”。君子務本,是說,君子為社會服務要作為一種使命,一生致力於讓更多的人成為“孝悌”之人,這是君子做事的根本。

  • 23 # 鴻熠1001

    本,即是根本,就是良知!就是仁義禮智信,每個人都有良知,只不過有的被世俗矇蔽了灰塵!很多人也因此在名利場中隨波逐流!

  • 24 # 文小白讀書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第一》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日後才能有所成就。孝順父母、順從兄長, 這就是仁的根本啊!這其中所講的“君子務本”, 就是強調君子必須在道德修煉上做足功課, 下足氣力。只有基礎打牢夯實了, 未來才有可能成就大業——本立而道生。

    那麼,什麼是君子所應當務的本呢?君子務本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就是透過“孝”與“弟”的練習、培養, 逐漸形成仁的品行, 達到君子的道德標準, 這就是務本。按現今我們的話來說叫“培養愛心”。愛心的樹立, 從哪裡做起呢?就先從孝敬父母、友愛兄長做起吧。

    父母的養育之恩, 終生感念不忘。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永遠保持溫婉孝順的態度。別離父母時, 心中時刻牽掛父母的健康, 經常彙報自己的工作、生活,恪盡天職, 積德行孝。對於兄長, 聆聽他的教導, 關懷他的疾苦, ——此謂“弟”, 即“悌”。

    身為父母的子女, 兄長的弟、妹, 這是必須恪守的道德。有了這樣的基礎, 走上社會, 自然就會將孝弟的修養, 用之於社會。犯上作亂的事, 一般來說是找不上他的。這樣的人做你的同事, 你會很開心。這樣的人當了領導, 一般來說不會對老百姓動粗。——仁民愛物, 君子務本, 這正是儒家想要的育人用人模式。

    儒家的孝弟學說, 在漢代以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 影響巨大而深遠。在臺上的統治者, 希望江山永固, 自然要求臣民由孝而忠, 唯唯諾諾, 不作非分之想, 不思革新創造, 因而尊孔崇儒是為要務;在臺下的革命者, 要推翻現有秩序, 奪取政權, 必然要高舉“造反有理”的旗幟, 衝破一切思想束縛, 達致革命的成功。而孝弟學說、仁義之道、秩序尊卑、綱常倫理必然被羞辱、被唾棄, 批孔否儒必然成為革命者的第一選擇。因此孔孟的榮辱盛衰, 經常伴隨著強烈的功利色彩。

    平心而論, 儒家學說, 有積極的一面, 也有消極的一面;其主流是精華, 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但其中也有糟粕, 必須加以揚棄。

    過去根據革命需要, 只講糟粕, 不講精華, 只有批判, 沒有繼承。今天從中國人的孝道意識、倫理意識、長幼尊卑意識、禮節禮貌意識都較為淡薄的現實來看, 應以倡導繼承為主, 在繼承中批判。

    做君子要務本, 執政興國要務本, 即使養生保健也要務本——中醫有“培元固本”的理論。看來人生處處離不開本, 做人必須學會分清什麼是本, 什麼是末, 切不可做捨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的事情。

  • 25 # 睿語佳音

    “君子務本”的“本”是本質、根本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君子致力於參透事物的本質,找到了萬事萬物的本質,自然就能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

    這句話與著名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中的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兩者都是想說明,解決任何問題,首先都要找到其最“要害部位”來處理。

    萬事萬物看似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背後總是隱藏著某些鮮為人知規律。那些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的人會從中抽絲剝繭,快速地判斷出其本質,迅速地解決問題,令人佩服不已。

    怎樣擁有這項看透事物本質的本領呢?

    一、經歷

    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經歷來提高一個人洞察力水平。一個人無論你與他講多少道理,他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討厭說教)。但一旦他經歷過了,就能迅速的反應過來,甚至會對你的講話感同身受,產生強烈共鳴。

    二、思考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並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們由於懶於思考,往往流於事物的表象,迷惑而無所得,還無法跳出這樣的怪圈。

    具體方法如下:

    1、拆分問題

    將能夠影響問題的原因拆分成相互獨立且全面的各個因素。

    採取追問的方法,直到再也不能回答為止。

    2、歸納和演繹

    歸納是把某種相同屬性的事物,一一列舉出來。演繹是把事物間相互影響的因素,按照因果、時間、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尋求突破口。

    3、發揮想象力

    除了上述方法,還要結合想象力的配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在想象力這個問題上,是不能臨陣磨槍的,需要一個人平時的積累和勤奮的思考。恐怕需要我們養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比如:

    這件事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那樣會怎樣?

    堅持下去,你的思維就會比原先更加活躍,富有鮮活的色彩。

    透過上述抽絲剝繭的方法,我們便能發現表象背後的真相,也就是事物的本質。

    在電影《教父》中,曾有這樣一句臺詞:“在一秒中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哪首歌?每次聽後都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