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己臨的《聖教序》(字型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
9
回覆列表
  • 1 # 墨海麒麟

    謝謝邀請,從您臨寫的情況上看,下了不少功夫,總體上不錯。但聖教序作為集行書大成,最主要的特點是變化豐富,包括用筆,結字甚至章法。臨聖教必須看到每個字用筆和結字的微妙變化,用筆注意方圓,結字注意開合,大小,粗細,聚散,疏密。要觀察其節奏,用筆的擒縱,絕對避免平淡結字過平,作品就會成為沒有滋味的白開水。另外,學聖教之前必須弄懂筆法,這需要數次的頓悟。建議可先學羲之的筆札,只有觀察墨跡才能悟到筆法。淺見勿怪。

  • 2 # 李行子

    就此而言,不是《聖教序》,為什麼換帖?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律法則,瞭解了嗎,知道了嗎,懂得了嗎,嫻熟了嗎?如果沒有,不要換帖。《聖教序》可謂是:博大精深,道法自然,即有法而又無法的產物。寫吧!堅指寫吧!直至把形寫象為止,而後,尋求神和韻以及美的問題。

  • 3 # 劉煜坤居士

    1.雖說你寫的很不錯,但是筆畫太粗,反而失去了靈動飄逸的特點,你的用筆太重,導致筆畫的力度就大了,字的姿態相應的也就如墨豬一般,有時可能是墨稠,有時可能是筆鋒不聚了,都有可能造成這個結果,不過還是希望你在提按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如果能讓字瘦下來,或許是另外一番天地。

    2.細節沒處理好,基本都是泛泛的臨帖,沒有一個個的突破,其實臨帖要從單個字突破才行,只有單個字突破了,整篇文章看起來才能和原貼更接近。

    3.至於換帖的問題,還是建議您精臨後再換,得不到該帖的精髓暫時不要換。

  • 4 # 仰山仰望

    個人覺得已經很好了,有趙字的味道。這個也是說明路子正。至於要不要換貼,取決於練習的目的。如果為了進國展,我覺得可能要換貼,今天王字趙字已經審美疲勞了,學米字或者北碑更有時尚感。如果就是希望體會貼學的美感,可以順著聖教一直到蘭亭去體會通篇的情緒和章法安排。一些淺見,方家見笑。

  • 5 # binge1980

    換不了,繼續努力。

    下次發作品別弄這種黑白配的,很多細節看不出來。如果不是你說的這是《聖教序》我還真看不出這是聖教序的字型,距離出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構章法相差甚遠,先一個一個的來練習吧,別求快,練字不可能速成,需要點點滴滴的累積,看你寫字全憑自己喜好,完全沒有王羲之行筆的奇險,碑帖久歷風雨,許多地方會失真,可以對照一下前輩高手的臨帖,或許可以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 6 # 鬱香墨

    這位朋友臨習了《聖教序》羲之法帖,字字珠璣,筆筆見功,韻律合稱,活而不亂,向你表示祝賀。在這裡,向你提一點小小建議,供參考。

    一是極個別的字,稍有一點往裡收導致不忒諧調的感覺。

    二是建議臨習到一定程度以後,再加入-點自我書法風格,顯得更加完美了。

  • 7 # 楊炳升66

    你的歐楷寫的非常漂亮!

    你想寫行書,臨《聖教序》,路子也是對的。開始時你臨的也是非常精準的。

    (下圖是我從你的空間裡轉過來的。)

    只不過是你現在想出帖,可能有點無法定位的感覺。

    臨帖是終生的事情。

    臨帖與創作的關係又是一個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

    臨帖是練功,也是在淘金。

    創作則是在鍊金。

    我自己也寫不好字,跟外行頭差不多。

    囉嗦兩句,僅供參考。

  • 8 # 地當紙

    臨的還不到家,換帖是大忌,天天臨,堅持三年。不要通篇臨,一個字一個字解決。因不是初臨,應悟臨各半。思多臨少,方有得。

  • 9 # 覓千里雲天

    我也是臨聖教序的,臨兩三年了。

    我想我應該有點發言權。

    整體看起來還挺不錯的。不過,你如果想提升的話,我以下的建議,可能就有點苛刻了。

    筆劃粗細並非按著字帖來。整體看起來雖然工整,細看就不行了,沒有一個筆畫是像的。筆畫既然不像,說明基本功不足。所以還是得從基本筆畫練起。應當做到每個筆畫都有幾分相似。筆畫不行的原因,有可能是用筆的問題,就是筆法的問題。應當在筆法上多突破。幾點建議:

    第二,先從筆畫練起,一筆一畫做到精煉。觀察每一筆起筆收筆,每一筆的粗細變化。

    第三,經常讀帖,經常看別人寫的,經常比較。我們只有在意識裡面提升了,字才能夠提升。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字好像很不錯,那幾乎是沒有提升的空間的。所以只有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字很不漂亮的時候,那個時候最能夠促進我們提升。

    第四,兼臨楷書。四大楷書,我建議都是可以的。其實我更建議你臨隸書,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要簡單的多,隸書的筆法比較容易掌握。並且應隸書先於楷書,你更能掌握到真正的筆法。

    以下是我臨的聖教序、十七帖、歐體楷書,可以做些對比,如覺得不好,以上建議的也不用看了。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

    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

    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

    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型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

    再看一張提問者臨寫的字,還是不錯的。

    不過《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夠學習。

    如果把原《聖教序》拿出來,相互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

    不是因為王羲之是書聖,《聖教序》是書聖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

    《聖教序》的字,字字精妙。歷代書法家都臨寫《聖教序》,並且往往和王羲之原版相差很大。

    《聖教序》非常好的詮釋了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臨寫《聖教序》,永遠不要覺得自己的字寫得已經很不錯了。

    繼續練《聖教序》,一直練《聖教序》。

    一人有感

    單單看王羲之的字,可能看久了或許會覺得好,但是不是那麼的驚豔。

    但是一旦有其他人的字和王羲之的字放在一起的時候,王羲之的字真是好

    其實還有一版褚遂良的《聖教序》,字有了對比就會有高下之別。

    永遠永遠不要覺得《聖教序》沒什麼可以學了,《聖教序》可以一直學。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11 # 翰諾書法

    我臨懷仁集字《聖教序》也有一個多月了,基本上保持每天一個小時。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對你這個問題的理解。

    第一,你的臨作與聖教序的氣質差距還比較遠。

    王羲之的聖教序整體氣質還是比較俊逸瀟灑舒朗的,無論是從章法、結體還是用筆,都有一種朗朗乾坤的飄逸君子氣。

    而你臨的就看不到這種風貌,整體顯得比較拘謹平淡,章法上不透氣,結體上放不開,用筆上不細緻。

    把你的作品和原帖放一起比起來便一目瞭然。

    你第2行所有字的橫跨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都朝右上角傾斜。

    第二,在用筆細節上太不考究。

    仔細觀察一下你的用筆,基本上和原帖脫離比較遠。起筆行筆收筆,你都沒有認真的去觀察原帖。而書法作品的風貌和氣質往往體現在細節處。體重結構,忽視用筆,往往只得其形,未能得其神。

    第三,現在要不要還帖

    我認為不應該過早的換。

    一是因為你現在還學的不到位。10分大概只選到一兩分。

    對於初學者,比較忌諱三心二意。一個帖沒學好的時候急於換帖,對深入研究沒有任何幫助。

    二是你臨寫的方法可能不對。

    聖教序字數太多,不建議通臨。應該擇取幾頁反覆的臨。或者選擇相同的筆畫比較著臨。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

    三是建議你多看一看一些老師的教學影片。

    關於聖教序網上教學影片非常多,而且是免費的。你可以聽聽老師們怎麼講解,這對自己的學書有很大幫助。

  • 12 # 身似浮塵

    1、《聖教序》這本貼相對於其他書貼文字較多,篇幅較長,臨了幾遍也沒少下功夫。但是建議不要漫無目的的抄寫字帖,為了抄貼而抄貼,到最後功夫沒少下,收效甚微。建議要精臨,不怕少、不怕慢,要真正的掌握。

    2、發現有些字,比如“慧”字、還有“鷲”字等一些字交代的不清楚,看得出下筆之前沒能做到成竹在胸。要像王羲之說的那樣,做到“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3、筆法。我覺得您應該注意提、按、轉、折,多在這方面下功夫,不然筆鋒調整不好,造成筆畫偏側峰較多,筆畫沒有質感。給人一種不沉實,浮躁之感。

    4、注意書寫的節奏。啟功先生說過“楷書當以行書寫,行書當以楷書寫”,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愚見認為,您還是不要換貼。還是多練習楷書,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同時也別放棄行書的學習。

  • 13 # 劉敦傑

    這位朋友臨習了《聖教序》羲之法帖,字字珠璣,筆筆見功,韻律合稱,活而不亂,向你表示祝賀。在這裡,向你提一點小小建議,供參考。

    一是極個別的字,稍有一點往裡收導致不忒諧調的感覺。

    二是建議臨習到一定程度以後,再加入-點自我書法風格,顯得更加完美了。

  • 14 # 翰墨書道

    看來題主確實下來非常大的功夫。按照題主的所言是臨摹作品,也不知臨摹的那一家《聖教序》,感覺有一點行書《集王聖教序》的意思。不過,要說《集王聖教序》,題主臨摹的作品就問題多了,把圖片下載下來看了一下,感覺不對,點畫線條不對,結構也不對,似乎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在抄寫《集王聖教序》而不是真正意義說的對臨。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臨摹的基本要求是像,就是在點畫線條和用筆技法,結構和章法,特別是神韻上與接近原帖,越說明我們臨摹的水平越好。臨摹的像,說明我們對原帖的理解認識正確越能夠從原帖中學到技法知識和掌握大量精準美觀的字形。

    從作品中暴露出來幾個問題:

    一是點畫不準。

    整體感覺用筆急促,有起筆收筆,缺少點畫中段的運筆過程的交待。比如“水”字的寫法有一筆能夠和原帖點畫位置重合,並且用筆不到,如“水”字右部“3”狀符號的起筆和收筆,都不對。最簡單的說空間處理上的留白問題,題主寫的太過於均衡了,可以說這種情況在《集王聖教序》中的每個字形中都不存在。《集王聖教序》的單字內部的空間對比變化處理,堪稱一絕。

    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題主是以其它書法家的筆法來寫《聖教序》的,如智永千字文,但題主確實說是臨摹《聖教序》。

    既然是臨摹就一定要忠實與原帖,從這個觀點上看題主作品,首先在讀帖方面就顯得功夫不夠。臨摹練習書法,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讀帖,讀準字形,並牢記於心,然後臨摹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有源。

    我們再比較一下“夫顯揚正教”幾個字,問題非常明顯,如“正”字中的連帶點畫位置與形狀,還有乚符號的寫法,原帖方中微圓,題主作品中直接寫成了心字鉤,顯然不是按照原帖去寫的。我們知道,書法中的點畫的粗細輕重或剛柔曲直,並不是隨隨便便寫的,每一點畫細節上的微妙變化都是要實際意義的。要想明白範字中的點畫為什麼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首先就要臨摹精準以後,才能逐步理解。

    從題主作品看,還是有一些基本書法功夫王,或許以前臨摹學習過其他字帖,之後才開始臨摹學習《集王聖教序》的,不像是初學者的水平。

    從題主的作品和問題結合起來看,不建議換帖,而且要從求精準上更進一步深入理解認識《集王聖教序》。學習書法在沒有掌握一家書法技法,也就是專精一家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換帖,就臨摹《集王聖教序》方面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臨摹學習。

    最後在談一點,既然是臨摹,就一定要儘可能最大程度忠實與原帖,切不可看著字帖自顧自去寫,那不叫臨摹。

  • 15 # 杜鐵林

    練習書法是需要付出時間和毅力的,不會練習幾天就有滿意結果的,臨一種帖需要無數次的臨習的。千萬不要頻繁更換臨習的字帖。

  • 16 # 天樂書法

    繼續練習,不要以為不像就不練了,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多聯絡多臨帖時間久了就會理解當中的筆法。(僅是個人觀點)

  • 17 # 晉風

    題主書友好,看了你提出的問題.和習作圖片,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有換帖的想法。是自我感覺把《集字聖教序》臨到位了嗎?還是臨不出興趣想另換一個適合自己的帖?

    如果是第一種想法,我建議你取掉站隴望蜀、此山看上彼山高的念頭,把臨好每一個帖當作是一個漫長的學書過程,你就能靜下心來,從容淡定地用心深入到臨習當中。

    否則,就像你現在的臨作,看上故作從容,卻充滿了浮躁之氣。由於用筆隨意、行筆不穩,節奏太急,直接帶來了點劃不精,結構失準、行氣沒有變化、每行直衝而下的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你作為一個已有功力的書者,不是你不懂筆法、字法、成行佈局的章法而引起的,而是急功近利的念頭干擾造成的。那麼怎麼解決呢?我的書法老師,北師大書法教授、博士生導師)倪文東曾經對我這樣說過:要使學書真正有所成效,最笨的辦法,也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按部就班、踏踏實實的臨帖”。當然,這不是要你“只拉車不抬頭”,還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臨習。一個是心無旁騖,一個是方法得當,這兩方面的因素具備了,相信好友在不久的將來,把《.集王聖教序》臨寫的既形象又神似,到那時再換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是第二種想法,對臨習《聖教序》沒有興趣,卻聞知很多人都熱臨此帖,才被動地去臨習。我建議你還是快刀斬亂麻,立馬換帖。

    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看上去總在辛苦地伏案揮寫,但內心深入不到當中去,體會不到其中點劃的美、結構的奇、章法的妙,於是下筆無由,收筆不安。由此帶來的不是有所感悟的樂趣,而是心煩意亂的些微煩惱。

    俗話說的好,“情人眼裡出西施”,比之學書,你衷愛那個字帖書體,那麼在你眼裡就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美,你也就比別人學的快,理解的深,因為你為它付出了專一致志的心!所以換帖是好友解決現時問題的最好辦法。我也相信,換帖之後,好友會倍加努力,在學書之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提高!

  • 18 # 淼淼之海

    字不是每天練就能練好,書法講究讀帖、臨帖、幕帖,如果臨帖時間長沒有進步,就要停一段時間,進行讀帖,這是我學習書法的體會。

  • 19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不是帖的問題,是臨摹方法不對。我的體會是,照著寫十遍,不如摹寫兩遍。

    傳統的臨摹方法有十餘種,如:單勾法、填勾法、摹寫法、描紅法、對臨法……這些方法各有獨到之處,需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正確選擇相應的操作方法,對症下藥。

    實驗證明,光是照著字帖寫是絕對不行的,實際上是在抄帖,工差相當大,不但很難寫像,反而會把筆法、字法解讀錯了,用筆手法練出毛病,豈不是白搭工夫? 所以,各種方法都得用一下。

    先摹帖,後臨帖,讀帖貫穿始終。如圖:

    另外,《聖教序》原拓字型3釐米左右,採用原大對等臨摹的辦法比較好,如果放大幾倍寫,等於增加了難度。首先遇到的問題是:

    1、書寫用具不適合。寫大字必然要使用大號毛筆,而原帖字是中楷,用小毛筆寫的,大小毛筆的效能有很大差異,宣紙生熟程度不同,對線條的形制質感、神采韻味有直接影響,容易弱化筆畫力度感。

    宜用筆肚小、彈力大的長鋒兼毫、鼠須之類。如圖:

    2、書寫技法不相符。寫大字和小字的書寫姿勢、執筆方法、筆法動作是不一樣的,用寫大字的筆法寫小字等於張冠李戴,細節特點很難逼真。

    3、要有技法基本功。《聖教序》不是“帖”,是一件作品,裡面有楷法、行法、草法,如果沒有很好的楷書基礎,不熟悉行書結字技法,又沒碰過草書,直接練這個,純粹是自討苦吃。如果當作正規教學使用範本,需要重新編輯一下再用好一些,比如,打亂章法,將帖中的字,按楷、行、草字型歸類,專門研究單字筆法與結構,此為選臨。最後再通篇臨寫。想弄懂原作技法不能怕麻煩。

    所以,初學者,練習行書不宜從此入手,可以考慮放到第二步練習。

  • 20 # 金昔如河

    您的書法,已非常人。涉獵楷.行.草多年,是來逗著玩的。但聖教序以險.力.勢示人。田二知其平正,不知險絕而平庸。無力何從造險,無勢何來之險。書者習書應成筆力,進而學識高就,無此何談聖教之訓。一管之見,還望一笑而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有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