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知名看淡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你臨習《聖教序》習作乍一看還不錯,整齊、工整。但是細看問題就出來了,你臨了幾次能臨成這水平還是不錯的,說明你還是有一定的書法功底的。首先,你要明確一個概念,臨帖不是一蹴而就的,臨幾遍就要換貼是不可能的,對一本帖子先要仔細觀察分析,認真讀帖,先從基本筆畫練起,書法家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也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準,臨摹一定要像。仔細看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特點,筆畫的方圓、輕重、藏露鋒、頓挫等都要觀察分析,弄清楚了這些內容再動筆寫。你寫的習作沒有做這些工作,大致邊看邊抄帖。所以,建議你從零開始,甘當小學生,從每一個字練起,看、寫、比、改,最終能把《聖教序》裡的字背臨下來,越像越好,反覆臨習、記憶,再談出帖的事,否則是學不好的。你的基本功不錯,又選擇了一本經典的帖子,相信你會按照正確的路子,堅持下去,你一定會成功的。

  • 22 # 福善相依

    如果能靜心,每臨摹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遍數越多,越能感受為什麼能從古代傳承到現在……這就是書法的魅力!

  • 23 # 光頭如一

    看得出書者有一定的書寫功底,應該寫字很多年了,這種熟練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關於臨習的聖教序,我覺得,書者只寫了個大概,就是說“大概象”,沒有做到精準臨習,這個臨習只是抄帖,抄個大概而已。至於該怎麼進一步練習,可查一下珍對聖教序臨寫的資料。

    該不該換帖,我覺得取決於個人。

    能常,換帖是在把當下的帖子打通以後,可以創作時,感到自己還要加一些在本帖裡沒有東西,我們找另外的帖子,換帖學習,這種換帖是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去換,去學,這個目的就是豐富自己的作品。

    當然,您要是喜歡另外一個帖,隨時也可以拿來寫,沒有固定的程式指導我們可寫和不可寫,寫自己喜歡,寫自己開心就好!

  • 24 # 麓風軒

    從你臨寫的《聖教序》三張圖來看,運筆嫻熟,寫得非常熟練,字與字之間相互呼應,一氣呵成,有一定水準。

    不過就臨帖來看,從好的角度來說,可以叫做意臨;從不好的角度來說,這叫抄書!這是根據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在抄寫,並沒有對照《聖教序》上的字形結構來臨摹,所以寫出來的與《聖教序》上的不像。

    我個人覺得過早放棄“實臨”而從事“意臨”是不太可取的。這樣難於學到字帖上的筆法精髓。古人有言——

    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訊息。

    就是說,初學的時候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去寫(那就不是臨帖了),要放棄自我,投入到古人的字帖中去,讀懂其中的“資訊”,從中獲得技法。寫得越像,那你學到古人的東西越多。

    正像孫過庭所說的那樣——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開始必須一筆一劃力求與原帖相似,久而久之才能把古人的筆法和結構化為己有。然後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意臨,意臨的目的是融入其他筆意,遺貌取神,出自《聖教序》,而非全是《聖教序》,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 25 # 快樂書法

    恕不恭維。開門見山。

    《聖教序》是學習行草書繞不過去的法帖。答主曾經有多年臨習聖教的一些體會和心得。就題主的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一、把握集字帖的特點。《聖教序》是集字帖,而且是集王羲之行草書中同一類字,即字形大小基本一致,筆畫的粗細基本一致的字成篇。臨習時,要特別注意字形大小的不同,最好參考王羲之手札中的大小粗細變化,把節奏臨出來。

    二、關注節奏、章法。《聖教序》雖然多縱向取勢,但有不少的字,是取橫勢的,以調整章法和節奏。全部臨成縱勢,如同有夾板束縛一樣,是許多初學的朋友的通病。應該對照原帖作大幅度調整。

    王鐸臨《聖教序》區域性

    三、字距,行距要適度,合度。《聖教序》的字距疏朗,因而行距不太大。反其道而行,如平時寫作業一樣字頂著字排列,就和原帖的章法相背,效果必然不佳。參考王鐸臨《聖教序》墨跡,也是一個方便之門。

    《聖教序》區域性

    四、千萬不要抄帖。筆形、字形、章法都沒有臨準確,反覆抄帖,會把錯誤的書寫習慣更加鞏固,更加強化。不但無益,而且有害。這就需要分階段,分課題作分解訓練。即一個階段以筆法為主,重點訓練筆法;一個階段以結構為主,重點訓練結構。等筆法、結構基本掌握了,準確了,再訓練章法。這樣聽起來好像慢,實際上是最快的、最有效的訓練方法。

    五、關於換帖。學習《聖教序》,重點在學結構。結構寫準確了,就能換帖;如果結構寫了很久,但仍寫不準確,也可以考慮換帖。建議換王羲之手札臨習一個階段,再臨《聖教》。這樣既避免一個帖臨久了審美疲勞,感知麻木,同時又能相互對照,啟發新知,何樂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有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