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三國史,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從街亭之爭,到空城計,再到葫蘆谷火燒魏軍未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等,無不令人稱道。千百年來,津津樂道,茶餘飯後,更是很多人品論的話題之一。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根本上是本著“興劉扶漢”的思想來進行寫作的。所以對諸葛亮的描寫太過神話,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評價:“狀諸葛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那麼,真實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較,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司馬懿城府高於諸葛亮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所以劉備對諸葛亮基本上也是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在蜀國,那可是說一不二。但司馬懿在魏國就不同了,司馬家族在魏國深受曹氏忌憚,並且曹操在臨終時,還囑託曹丕要時時提防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還能和諸葛亮打個平手,司馬懿之才就可見一斑了。
司馬懿故意中計空城計
為什麼說司馬懿是故意中計的?這還得從空城計背景說起。當時馬謖兵敗街亭,司馬懿大軍長驅直入,抵達西城。當時諸葛亮手頭只有3000兵馬,對戰必敗無疑,諸葛亮被逼到絕處,無計可施,最後就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讓士兵佯裝成百姓,大開城門隨意走動,他自己則坐在城牆之上悠然撫琴,營造出一副百姓和樂的景象,讓司馬懿以為他城中埋伏有重兵。
等到司馬懿兵臨城下的時候,諸葛亮也絲毫不慌亂,面色冷靜,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司馬懿本就是個多疑的人,且又遭過諸葛亮的幾次算計,看到這幅景象,便在城門前停了下來。僵持了一會,司馬師認定城中並無埋伏,諸葛亮只是在騙人,請求發兵,司馬懿卻眉頭緊鎖,思索了會竟然下令撤兵了。最終,諸葛亮大難不死,趙雲及時趕回來,大敗司馬懿,這便是空城計的故事。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在這場交鋒中,諸葛亮智慧超群,完勝司馬懿。他吃準了司馬懿生性多疑,斷然不會貿然進兵。但實際上,司馬懿是知道諸葛亮的計謀的。他臨終前曾說:“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 這句話也就揭示了司馬懿為何沒有出兵西城,一舉拿下諸葛亮。
司馬懿甚至自己的尷尬地位,知道自己一直被曹氏集團懷疑,只不過只有他能與諸葛亮抗衡,曹氏才不敢動他。要是諸葛亮被擒,蜀國自然唾手可得,那麼他也就沒用了。那時,曹氏集團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他,眼下只有和諸葛亮形成微妙的平衡,對他才是最好的!
整部三國史,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從街亭之爭,到空城計,再到葫蘆谷火燒魏軍未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等,無不令人稱道。千百年來,津津樂道,茶餘飯後,更是很多人品論的話題之一。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根本上是本著“興劉扶漢”的思想來進行寫作的。所以對諸葛亮的描寫太過神話,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評價:“狀諸葛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那麼,真實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較,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司馬懿城府高於諸葛亮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所以劉備對諸葛亮基本上也是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在蜀國,那可是說一不二。但司馬懿在魏國就不同了,司馬家族在魏國深受曹氏忌憚,並且曹操在臨終時,還囑託曹丕要時時提防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還能和諸葛亮打個平手,司馬懿之才就可見一斑了。
司馬懿故意中計空城計
為什麼說司馬懿是故意中計的?這還得從空城計背景說起。當時馬謖兵敗街亭,司馬懿大軍長驅直入,抵達西城。當時諸葛亮手頭只有3000兵馬,對戰必敗無疑,諸葛亮被逼到絕處,無計可施,最後就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讓士兵佯裝成百姓,大開城門隨意走動,他自己則坐在城牆之上悠然撫琴,營造出一副百姓和樂的景象,讓司馬懿以為他城中埋伏有重兵。
等到司馬懿兵臨城下的時候,諸葛亮也絲毫不慌亂,面色冷靜,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司馬懿本就是個多疑的人,且又遭過諸葛亮的幾次算計,看到這幅景象,便在城門前停了下來。僵持了一會,司馬師認定城中並無埋伏,諸葛亮只是在騙人,請求發兵,司馬懿卻眉頭緊鎖,思索了會竟然下令撤兵了。最終,諸葛亮大難不死,趙雲及時趕回來,大敗司馬懿,這便是空城計的故事。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在這場交鋒中,諸葛亮智慧超群,完勝司馬懿。他吃準了司馬懿生性多疑,斷然不會貿然進兵。但實際上,司馬懿是知道諸葛亮的計謀的。他臨終前曾說:“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 這句話也就揭示了司馬懿為何沒有出兵西城,一舉拿下諸葛亮。
司馬懿甚至自己的尷尬地位,知道自己一直被曹氏集團懷疑,只不過只有他能與諸葛亮抗衡,曹氏才不敢動他。要是諸葛亮被擒,蜀國自然唾手可得,那麼他也就沒用了。那時,曹氏集團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他,眼下只有和諸葛亮形成微妙的平衡,對他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