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杯七七
-
2 # 攀攀140692146
寶寶的很多方面都是從小培養的,如果想要他不自私,就要教他學會分享哦,告訴他好東西要一起分享才會更有意思,並且言傳身教,平時自己也要這麼做哦,如果寶寶給你他的好東西,一定要開心接受,要讓他感到分享的喜悅和幸福感哦,尤其是寶寶喜歡的事物,可以引導他雖然很喜歡,但要不要試試小朋友一起玩,比一個人更有樂趣哦,平時也可以買些情商培養的書,告訴他書裡小夥伴怎為人處事的,怎麼不自私的,寶寶學習性和模仿性強,一定會做個不自私的天使寶寶噢
-
3 # 李艾笑笑
這個年齡段是這樣的,以後慢慢引導就好。
瑤這麼小的時候也是一樣,隔壁阿姨一直都在說她三歲以後才願意給東西別人吃的。舅媽說長大後都要告訴她,有次她喝水舅媽說給我喝點唄,瑤用手指沾了點水喂舅媽,笑噴。現在小孩三歲前都不太給零食吃的,所以有點好吃的她還沒吃夠呢,怎麼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的話,多和小朋友玩,別人和她分享,她也就學會分享,所以不要著急。
瑤那時還很不喜歡被人親,也從來不親別人,連我也親的少,恩,也沒什麼不好,就當是她小小的個性吧,尊重一下。
-
4 # 淨水無香7
兩歲半有物權意識是大腦正常的發育過程,對家人對最親近的父母應該要懂得分享,對於不熟悉的外面的人就不必強迫孩子分享,因為大人分享的物件也是有自己的選擇的。透過你的描述,孩子對家人這樣我感覺應該是父母的問題。比如吃東西前是不是先僅著寶寶吃,吃剩了不吃了家人再吃?即便是吃個橘子,剝好皮,讓寶寶給每人送一瓣,否則他一口都吃不到。問題是父母會捨得這樣做嗎?家人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分享,不是用嘴說,而是要用行動,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要求孩子分享,孩子自然是做不到的
-
5 # 米粒兒媽娜姐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 總是會給家長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頭疼不已。其實寶寶的各種表現是跟他所處的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密不可分的。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焦慮,只要瞭解了寶寶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適當引導,幫助孩子好好過渡即可。
兩歲半的寶寶開始以自我為中心,“我要……”、“這是我的……”,成了他們的常用語言。他們要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變得很容易情緒化,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對於爸爸媽媽的話常常表現出對抗情緒……
其實這都是寶寶在這個時期會有的心理特點,爸爸媽媽們不必過於焦慮。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合理引導。
寶寶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媽媽可以拿出一樣東西來跟爸爸,跟寶寶,跟家裡的其他人一起分享,讓孩子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寶寶天生有種很強的模仿能力,通常是爸爸媽媽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不要急於一次兩次就出效果,只要堅持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幫孩子渡過這個時期,慢慢的會發現孩子還是很樂意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要善於根據自家寶寶的特點,找到引導他的正確方法。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容易情緒化,易於有對抗情緒。家長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切忌對孩子大吼大叫。
-
6 # 小赫赫玩具
這個急不來。因為一直生活的環境都是這樣子的。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的。他不知道要分享。因為沒有人教過他。現在忽然教他,他也沒學會,所以就會導致這樣。
現在做的事情就開始慢慢的引導啦。一方面可以用言語引導。另外一方面可以用一些小卡通來引導。告訴他願意分享出去,別人也可以分享給他。
或者用自己以身作則。你把你喜歡的東西給爸爸。爸爸又把她喜歡的東西給你。這樣你就有兩個東西可以玩了。
-
7 # 豔豔食客
我小孩也是兩歲多一點也是比較自私。
我也是想著現在慢慢引導,讓他知道自己知道分享,讓他知道分享的樂趣,不能用暴力的方式教育,這個慢慢來。
-
8 # 給點現實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
在對待孩子任性行為的問題上,充分理解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規律是至關重要的。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3-4歲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候好象故意與父母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說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此時,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邊的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及行為,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較健康。而一個一切聽從大人安排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樣是有問題的孩子。
2、 正確冷靜地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該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將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1) 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繁榮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店裡,孩子一定要買一個上百元的變形金剛,而佳麗已有不少類似的玩具,這時家長不要直接回答買還是不買,可以引導孩子:“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趕緊去看看。”孩子一般會相信商店還有更好玩的東西,這樣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邊走邊看邊講解,孩子很容易會將剛才的事情忘掉。
(2)預先提示
在家長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每次帶孩子上街,經過小商店總是哭鬧著要吃雪糕,應事先就跟孩子說好:“今天上街經過小店可以不吃雪糕,我就帶你出去。”
(3)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東西后都不習慣擦嘴巴,還任性地說:“我不喜歡擦。”家長可以說:“你不是說你像白雪公主嗎?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乾淨。”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的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後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我獨佔”、“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的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孩子任性怎麼辦
有的家長常常抱怨說"我的孩子脾氣大"、"我的孩子特別任性"。其實孩子的任性與家長很有關係。1~2歲的嬰幼兒已經有了一些獨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歲以前小兒雖自我表達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一旦達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發脾氣,用跺腳、打滾、哭鬧等方式表示抗議。家長要弄清原因有針對性的加以處理。對小兒的一些正當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飯等家長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對他進行訓練,對於不正當的要求也不能與他討論,因為他還沒有發展到認識錯誤的水平,家長應轉移他的注意力,以穩定他的情緒,或者採取不理睬的冷處理的方法。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就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認為這是達到目的好方法,以後就會常用這種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對孩子的不正確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經常無原則的依從、遷就,無意中就培養了小兒任性的壞習慣。對2歲以上的較任性的孩子,家長及時給予教育是可以糾正的。對於孩子的正確要求,家長要給予滿足,對無理要求要明確的回絕,而且要一貫堅持同一態度,不能以家長自己的情緒為轉移,高興時對孩子聽之任之,不高興時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員之間的態度也要一致,特別是有老人時父母與祖父母之間意見常不統一,使孩子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的榜樣。
-
9 # 魯南南的南
這個年齡階段是這樣,典型的獨生子女思想。平時多其它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分享。在家父母也多做榜樣,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東西
-
10 # 75288316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性格的形成跟大人密不可分,寶寶如果自私的話,第一要審視下自己、配偶和家人有沒有自私的表現被寶寶學了,後期在寶寶面前要改正並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
11 # 愛旖琳
我的真實經驗是可以多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在一起玩耍 看到其他小朋友分享以後家長主動和孩子說分享的快樂 讓孩子慢慢改變
-
12 # 安家小櫥
這不是自私,這是階段性的,因為孩子這時候是比較關鍵,適當的引導,分享的時候誇讚,是沒有問題的,我們鄰居一個小孩就是這樣,有吃的他全部吃了,不會給其他小朋友,但是他媽媽覺得正常,這是搶食物,覺得這個世界就是要強,但是我們都不愛跟他玩了,所以你有這個擔憂說明你本人三觀很正噢,慢慢引導
-
13 # 淋巴球
這是怎樣一個問題,《兩歲半的寶寶,比較自私》,好大的帽子,怎麼戴得牢。兩歲半的寶寶,是大腦慢慢的長開了,思維豐富起來了,開始有自我意識了,人類生存基因裡對物質的佔有慾開始形成。從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開始教導“我,我們,他們,大家”的意識,孩子慢慢地開始有記憶,會學習了。
-
14 # 不想偽裝6
小孩子到這個年齡段多少都會有這種表現,不算大錯,但是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個時候的孩子是不懂我們大人認為的“自私”這種表現的,他的表現僅僅是這是我的東西,道理他不明白但我們可以教他什麼是分享,而分享事物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估計告訴寶寶他也聽不明白,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詮釋分享事物會產生的結果:比如說分享事物以後我們會很開心也會與他同樣分享事物;再比如分享食物給我們,我們也同樣會分享給他食物之類的,久而久之,每次教他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你把東西分享給了我,我也願意分享我的東西給你,而且我會很高興!”聽的多了這樣做的多了他就能理解“分享”的含義,也願意慢慢分享東西給別人了!如果真的任由他這樣,時間長了估計都真成了“自私”!
不願分享東西的小朋友,估計事物歸屬意識比較重,但我們還是可以教他“這個東西就是你的,並不是其他小朋友玩過了、用過了就成為別人的東西了,我們只是借給他玩或者用,他們玩過、用過以後東西是會還給你的!”不要嫌麻煩,可以每次他不願分享的時候都講給他聽,而且每次都得保證事情是照著你說的方向發展,不然孩子會不信任你的!時間長了孩子還是會願意分享的!實在不願分享的時候我們不能強迫孩子,不然我們就剝奪了孩子的天性!
-
15 # 181482167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在探索 吸收 和實施階段 也處在一個模仿力非常強的階段 與什麼樣性格的人接觸寶寶就會學這個人的性格 家長要好好引導寶寶性格 告訴寶寶要和別人分享 並用語言 面部表情來告訴寶寶自私的利弊
-
16 # HolaYelena
從兒童道德發展階段來說,兩歲多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私是什麼概念,你不能說他自私。而且他會出現你說的“自私”這種行為也有可能是家庭成員平時的言行造成的,例如長輩跟孩子討東西,孩子很樂意分享,慷慨地給了,結果長輩笑嘻嘻地又還給他,嘴裡還說著“我不吃,給你吃”,這樣反覆欺騙,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也不再樂意分享,反正給你你也不要。從我給孩子吃零食開始,我都有意讓她分我吃,兩個人一起吃,而且只要是我開口問她要的,她給了我就一定會吃。如果我沒開口她卻主動要我吃的,我如果不喜歡就會很誠實地告訴她我不喜歡吃。所以她挺樂意分享的。春節在老家的時候,街坊鄰居就用討零食的方式逗小孩,當我兩歲的孩子興沖沖地拿著家裡的東西要去分給他們吃的時候,他們又說不吃了讓她拿回家。她眼裡很迷茫表情很委屈,大人的行為太矛盾了。不要試探孩子,摧毀他們的信任感。其次,你要求孩子不“自私”會分享,最重要的前提是沒有侵犯到他們的權益,有很多塊糖你可以讓他分一塊給你,我相信他們也會樂意,但是隻有一塊糖還讓他讓給你吃的話,那就不是分享了,也不是“自私”的問題,這是大人有問題。最後,可以用交換的方式慢慢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
17 # 陳老師初中數理化
3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父母應對孩子給予加倍的關注,一旦發現孩子性格中的問題,只要採取合適的辦法,必定能把這些問題解決。
此時孩子的自私其實是自我意識萌生的一種表現,這個階段,他對什麼是自己的東西有了概念,這是人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所以父母不要過於擔心,杞人憂天。
當然父母不必擔心,不代表父母可以不關注,當孩子有獨佔物品的言行時,父母要加以正確引導,告訴孩子兩點:
第一、東西現在屬於你,你有支配權,但這些東西是爸爸媽媽買給你的,所以你要感謝他們,而感謝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他們一起分享這些東西。
第二、你很喜歡這些東西,但你一個人享用體現不了它的價值,只有將好東西分享給大家,才能物盡其用,別人也會對你心存感激,你也會從中收穫更多快樂。
兩歲半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父母適時地加以引導,孩子很快就能從所謂的自私中走出來,快樂地與人分享。
-
18 # 貝勒家孩子Baylorkids
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願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這是正常的心理。我家臭小子現在快3歲了,對於他喜歡的東西、玩具一點都不願意分享了,如果他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玩了,他就會歇斯底里的哭鬧。甚至有時候去別人家玩,別的小朋友玩具如果他喜歡他正在玩,然後被小朋友拿回去了,也會同樣的反應,哭+鬧!
很多家長包括孩子爺爺奶奶也說,不聽話打一下就好!可是我和臭小子爸爸一直都不是很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最開始臭小子爸爸總是很耐心的安撫他,比如拿其他玩具分散他注意力,或者說帶他出去幹嘛幹嘛等條件交換,才可能有所好轉。但是這個方法只能緩解一會,過一會兒臭小子還是會反應過來,繼續追著他剛剛想要的東西要,說實話,論撒潑打滾,估計我家那小子功底在我們小區都能排上號。經常這種時候,如果玩具本來就是臭小子的,那麼別的家長會勸自己孩子還給臭小子,此時如果別的家長真的這麼做了,我不會阻攔,只會和臭小子說:“你看哥哥或者妹妹怎麼做的,他都願意主動把玩具還給你了,你要不要說謝謝!‘’“但是這樣的話,以後如果你拿了哥哥的玩具,你也要主動還給哥哥,好不好?”事實上,這種話我和臭小子說了很多遍,但是真正出現他喜歡別人玩具時候並不一定知道主動還給別人,還和不還的機率來說,各一半吧。如果不還的話大部分時候,我會和他說“既然你這樣,媽媽也無法讓你和哥哥繼續玩下去了,我們現在需要回家。等你不再繼續鬧時候,願意拿你的玩具分享時候我們再來玩。”
但是有時候,如果實在各種軟磨硬泡都沒有辦法,比如垃圾桶,這個是臭小子的梗,垃圾桶他是絕對不會分享的,而且垃圾還必須他自己扔,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扔了他的垃圾,那是各種招都不好使。所以這時候我們基本冷處理,給他哭,等他哭累了。再去搭理他。這種時候,如果阿Q一點的話,我就會安慰自己,臭小子是個比較有自我想法的孩子,也許這不是壞事。而對於不願意分享這件事,我就會安慰自己,分享不是天生的,它是後天學來的。因為他還太小,對於分享這個概念不能理會,即使我們再三灌輸要學會分享,但是他不懂所以說也無濟於事,興許大一點,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之後就會理解了。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總是有先後順序,很多時候急不得,他需要一個過渡時間。所以,做家長的,儘可能在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然後不要急躁,耐心的等待......
-
19 # 我是我娃媽
2歲正是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的時候,他們的小腦袋裡面開始有了“你”“我”的概念區分,家長不用立馬給寶寶扣上“自私”的小帽子!
細心的家長們可能會發現寶寶們有段時間會經常“你”“我”不分,鬧出很好玩的笑話啊!我們家的二寶現在正處於2歲出頭的年紀,在她將近2歲的時候,她就不知道什麼場合該用“你”,什麼場合要用“我”,比如她需要我陪她的時候就說“媽媽陪你玩一下”,要姐姐擁抱就說“姐姐抱你一下”,覺得特別可愛!過了2歲後,突然就能正確的用“你”“我”了,小腦袋裡面對於“你的東西”“我的東西”區分特別清楚,心情好的時候東西可以分享給小朋友,回家的時候是一定要記得拿回來的,經常會和姐姐搶東西,家裡的玩具她不玩的,姐姐拿一下,她立馬跑過去“這是我的”,變成特別“自私”的小傢伙!哈哈!
因為以前姐姐在她這麼大的時候也有這樣的表現,所以我也沒有刻意的去糾正她必須去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就像我們大人喜歡的東西也不可能都能和別人共享一樣!但是不去刻意糾正不代表不去創造條件,引導寶寶分享,這個引導分享家長還是要做的,不然長大可真會變成自私的寶寶了!
-
20 # August9380
小孩子都是這個樣子吧。可能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這幾天我帶寶寶出去玩,每次都帶個小車啊,球啊之類的玩具,別的小朋友看到了就想玩,一往我們跟前走我家寶寶就哭,更別提分享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多讓他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多接觸一些東西,不能總在家裡待著。
從小家裡就沒有別的小朋友,零食,玩具,寵愛都是他自己的,最近發現的問題,玩具什麼的都不願意分享,爸爸奶奶吃他的東西都不同意,最愛的酸奶媽媽喝都不同意。
回覆列表
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師,小朋友剛接觸這個世界多很多東西都很好奇,對吃的玩具想佔為己有也很正常,父母應該用自己的行為讓寶寶明白分享,慢慢的跟她講道理,你的言行一致會給他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