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bindong1

    沒有如果,,

    因為:缺少發生戰爭的必然性!

    必須非打不可?

    現實的理由:是…⋯?

  • 22 # 水滿自溢

    知道歐美政治的一般都知道,美國一但打擊伊朗,法國肯定出兵或者是提供輔助支援,比如像美軍提過後勤保障服務。美英法這鐵盟不是一天兩天了 ,因為法國的安全還要用美國來保障呢。相對於安全來說 法國在伊朗的經濟利益就微不足道了。雖然說美國現在不如過去,但強大的骨架還在那兒。

  • 23 # 李建秋的世界

    法國這麼有個性的國家,怎麼可能出兵?

    當年戴高樂執政的時候,為了搶奪北約話語權,是退出過北約,趕走北約軍事基地的。

    在2003年美國決定攻擊伊拉克之前,美國當時確實是想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讓自己的武力變得更“正義”一些。

    這是當時法國總統希拉剋所說的話

    希拉剋說:不管情況如何,法國都會投反對票。

    希拉剋甚至還拉著普京,準備一起投反對票。

    小布什氣了個半死,俄羅斯反對也就罷了,你法國算是美國盟友了,有同樣的價值觀,居然拉著普京來反對美國!

    美國國內群情激奮,美國共和黨眾議院行政委員會主席甚至要求國會的餐廳,把“法國薯條”的名字改為“自由薯條”,把“法國土司”改為“自由土司”,根據該主席的宣告:“表明國會山很多人對我們所謂的盟友法國表達強烈不滿”

    這是當時FOX的新聞

    英國人對法國也是意見很大,英國毫無疑問是向著美國的,打伊拉克的時候也出兵了,英國保守黨為了說服工黨,還專門把鍋甩給法國人

    “屢試不爽的招數”

    “是法國人逼我們對伊開戰的”

    布萊爾後來從國會里面出來高興的很。

    有了伊拉克的前例,對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受到了911問題的刺激的,美國當時打伊拉克,雖然有一些錯誤情報的支援,但是錯誤情報好歹也還是情報,即便是如此,法國都不支援,不但不支援,還要聯手俄羅斯否決。

    到今天的伊朗問題,歐盟已經態度說的很清楚,維持2015年伊朗核協議,今天如果美軍對伊朗開戰,其理由還遠不如當年的伊拉克。

    當年的法國都要否決美國的提議,現在的法國能贊成美國出兵麼?

    這是很明顯的,這是有前車之鑑的。

  • 24 # 新文化街男孩

    如果美伊開戰,法國是否出兵呢?我們認為,提問者很聰明,他經過深思熟慮,完全排除英國和德國出兵的可能。而我們是贊同他的觀點的:因為基於與美國矛盾的加深,德國是堅決不會追隨美國出兵的。而英國也會以國內問題繁多,脫歐問題尚未解決,還要進行新首相選舉,無暇脫身為由,拒絕到中東地區湊熱鬧。

    這樣,歐洲三駕馬車,就剩下法國一家了。那法國會出兵嗎?

    我們說,基於法國特立獨行的特點,和言不由衷的特性,既然英德不參戰,那麼有七成以上的機率,顯示法國一定會派兵。當然,馬克龍屆時一定會說:法國參戰完全是為了防止出現人道主義危機,更是為了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

    在二戰後期,戴高樂將軍領導法國軍民,在諾曼底登陸後,迅速推翻維希偽政權,恢復法國全境的勝利與和平。經過審時度勢,戴高樂組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讓法國迎來新生。在戴高樂領導下,法國在歐洲及世界舞臺,刻意保持自己的獨特風格,努力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作為第三種勢力的代表,法國被拉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歷史上最高榮譽。

    從此,法國一直保持"“特立獨行”的姿態,行走於江湖之間,在美蘇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在美與第三世界國家間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在美國與北約之間扮演最佳第三者的角色。始終保持“介入但沒有歸屬,淡出但又承擔責任”的處事風格。在世界各地發揮法國獨特的作用。

    在中東,特別是前黎凡特地區,法國擁有前殖民者的自信,敢於介入地區內部事務。所以,在敘利亞內戰、黎巴嫩危機、巴勒斯坦問題上,都打有法國人的烙印,地區內都有法國軍人的身影,法國觸角在地區內很是活躍。

    由於法國是伊核協議六個見證國之一,所以自認為對伊朗負有監管責任。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法國的態度很是微妙,一方面是隨英德俄等國家表態,堅決捍衛協議的合法性,強調要繼續遵守協議的執行。而另一方面,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遵守美國製裁禁令的歐洲公司,賠本賣掉在伊朗聯合開發油田的股份,並全部撤出伊朗市場,討美國人歡喜。

    在美國與伊朗在政治外交領域不斷交鋒之際,法國以伊朗派駐法國的外交人員有間諜行為為理由,一度撤走駐伊朗大使,險些成為第二個退出伊核協議的國家。而同期在敘利亞,法國特種兵公開與俄敘聯軍叫板,配合美軍保護庫族武裝的領土,免受俄敘聯軍的侵蝕和佔領。更早時期,在白頭盔挑起的毒氣事件中,法國也積極配合美國,對敘利亞軍隊和軍事設施發動懲罰性空襲和導彈打擊。

    由此,我們深深感受到法國為人處世的多面性和多變性。

    在伊朗危機中,法國也曾多次威脅伊朗,不要幹出違背伊核協議的事情出來,否則將會遭受嚴厲打擊。

    最近,伊朗危機出於緊要關頭,在默克爾強烈呼籲下,歐盟28國聯合宣佈,不參加美國發動的對伊戰爭。這對於困境中的伊朗而言,絕對算得上是“歐洲好聲音”。但我們在仔細辨別後,確實沒有聽到美妙的法語聲音。為什麼呢?

    受黃背心運動的困擾,馬克龍疲於處理國內事務,無心他顧。所以,德國在歐洲內部的地位開始抬升,常常代表歐洲發聲。在維護歐洲安全和經濟利益方面,默克爾敢於出面和特朗普爭鋒,也善於和普京拉關係。所以在很多人心中,歐盟有事會優先找默克爾大媽,而常常忘記還有個馬克龍。

    這讓自以為是世界大國總統的馬克龍難以接受。

    此外,隨著英國被脫歐事務拖垮,已經無心再在歐洲內部做美國人的“一隻耳”和幫兇。所以馬克龍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努力打扮成為美國在歐盟內部的知己,透過做美國與歐盟的橋樑,來抬高自己的身價,繼續做世界大國的美夢。但要想與美國交好,是需要投名狀的,從哪裡獲得呢?

    所以,基於之前法國一系列特殊的行為表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美國實施對伊朗的軍事打擊,法國在很大機率上,會加入到美國領導的打擊佇列裡,藉以展示自己是不一樣的煙火,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並妄想在混亂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會讓法國的陰謀得逞嗎?

    伊朗會讓法國得到善終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17歲可不可以辦銀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