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德迷休閒遊

    福建武夷山的茶產業在茶葉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末清初,晉商開闢了從武夷山下梅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貿易線路,被稱為“萬里茶道”。武夷山市現有茶園面積14.8萬畝,年產茶葉7800噸,茶葉生產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武夷山以茶為媒推動“萬里茶道”融入“一帶一路”,積極與沿線城市互聯互通,有效推動了出口產品的升級轉型。

  • 2 # 茶知事

    說起萬里茶路,很多人都會想到茶馬古道——腳伕牽著馬,從普洱茶區沿著人跡罕至的山間小路攜茶葉北上,輸送至中原等地。其實,還有一條更為綿長的茶路是從武夷山中的下梅村,一路北上,將茶葉販運到俄羅斯恰克圖,最遠銷往英國。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中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遊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而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

    晉商與閩北隔著萬水千山,商業嗅覺卻十分靈敏。清朝舊志中有載,下梅處在一條非常重要的商路起點上,據說,最早來到武夷山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的常氏,而他來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後來以常氏為主的晉商幫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資源,把經商觸角探至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中

    《崇安縣誌》中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康熙五年(1666年),武夷茶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收購,歐洲人皆以武夷巖茶作為中國茶之總稱。而此時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運轉銷,到乾隆年間,開始下梅逐漸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開始暴富。五口通商後,晉商在武夷山經營茶葉收購,由下梅鄒氏、潮州、廣州三幫商人聯合採辦,轉運於福州、汕頭、澳門及南洋各島。下梅,這個位於武夷山東隅的茶莊小村,就此連線起一條通往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茶貿易之路。晉商常氏與其商團盟友開創了中俄貿易的漫漫長路,成為中國在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一支勁旅。

    從福建武夷山至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全程5150公里,從下梅碼頭,水運到漢口,經漢水運至襄樊和河南、杜旗,上岸由騾隊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後到達中俄邊界口岸恰克圖交易,進入莫斯科和西歐。

    乾隆時著名茶商鄒茂章(1704--1778)是武夷茶商的典型代表。《崇安縣新志》:“鄒氏經商得道,去粵東,通洋艘,不與市中較銖兩,與海外交易誠信為本,洋人所至輒倍償其利,由是家家日饒裕,為閩巨室。”至今,武夷山市檔案館完整儲存了當年驗押茶貨的“素蘭號”水印模。據資料,1883年,經水路運至自廣州出口的武夷茶達1.5萬噸。直至二十世紀,紅茶生產才開始遍及全國。可想而知,這個萬里茶路的起始碼頭,曾經是何等繁榮。這條茶葉之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通道,為世界文明程序推波助瀾。

    2006年初,電視劇《喬家大院》熱播,劇中再現了山西商人喬致庸將武夷茶賣到俄羅斯的歷史畫卷。“武夷山是晉商萬里茶路起點”被人們所熟知。5月16日,在下梅村舉行“晉商萬里茶路起點”揭碑儀式,《喬家大院》劇組演員和喬致庸第七代孫喬燕和、山西省祁縣喬家大院旅遊公司代表等,參加了這一盛典,這些來自晉中的晉商後裔們瞻仰了“景隆號”、鄒氏家祠等建築,在《下梅萬里茶路大連通地圖》前久久凝視,合影留念。

    2007年10月,國家博物館破天荒收藏了一件食品藏品,就是產自福建武夷山的大紅袍茶葉。將茶葉作為藏品,這對於專事收藏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藏品的國家博物館,是史無前列的頭一遭。歷史將永遠記載下了武夷茶。

    2010年11月16日,第四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暨“重走晉商萬里茶路”在武夷山盛大開幕,這次活動對加強晉商茶路沿線城市、產業、企業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互動發展格局有重要作用。這次活動也是一次機遇之旅、友誼之旅、發展之旅,為晉中擴大開放,加快轉型發展,跨越發展贏得更多的支援和力量。

    古老的茶葉之路從武夷山開始,確切不知止於何年。現在,萬里茶路,千年茶。歷史已經翻開新的一面,我們也將見證中國茶文化在新世紀進一步走向世界。

  • 3 # 大李遊天下

    因為在古時候,在福建的武夷山一帶就盛產茶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都很適合茶葉的生長,產量大,品質好,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

    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到了宋代,武夷茶稱雄國內茶壇。大文學家范仲淹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及“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的詩句。

    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

    武夷山茶葉的知名度在古代時已經就譽滿天下了,當時當地人口不多,但茶葉產量卻很大,佔到全國的近一半,茶葉主要都是外銷西域。古時武夷山的地理位置是屬於東邊的邊疆區域,再往東走不遠就是大海了。而古代的萬里茶道主要是走內陸線。故武夷山也就自然成了萬里茶道的起點地。不知是否說的正確,如果你也認可我的說法,就請給個贊和關注吧。

  • 4 # 熾眼君漫遊記

    說起萬里茶道,很多人都會想到茶馬古道——腳伕牽著馬,從普洱茶區,沿著人跡罕至的山間小路,攜茶葉北上,輸送至中原等地。其實還有一條更為綿長的茶路,是從福建武夷山中的下梅村,一路北上,將茶葉販運到俄羅斯恰克圖,最遠銷往英國。

    中國是茶葉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中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羅斯和歐洲已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遊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南方,有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

    晉商與閩北隔著萬水千山,商業嗅覺卻十分靈敏,清朝舊志中有載,下梅處在一條非常重要的商路起點上。據說最早來到武夷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的常氏,而他來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後來以常氏為主的晉商幫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資源,把經商觸角探至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中。

    《崇安縣誌》中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康熙五年(1666年),武夷茶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收購,歐洲人皆以武夷巖茶作為中國茶之總稱。而此時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運轉銷,自乾隆年間開始,下梅逐漸形成崇安最大茶市。

    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開始暴富。五口通商後,晉商在武夷山經營茶葉收購,由下梅鄒氏、潮洲、廣州三幫商人聯合採辦,轉運於福州、汕頭、澳門及南洋各島。下梅這個位於五夷山東隅的茶莊小村,就此連線起一條通行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茶貿之路。

    從福建武夷山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全程5150公里,從下梅碼頭水運到漢口,經漢口水運至襄樊和河南,杜旗,上岸由騾隊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後到達中俄邊界口岸恰克圖交易,進入莫斯科和西歐。

    看了以上介紹,你是否明白了萬里茶道的起點為什麼選在了武夷山呢?這是自身資源和歷史選擇的必然啊!

  • 5 # 老玉米991

    武夷山盛產名茶,歷史悠久,早在夏商就聞名中原,後明時期,鄭和遠渡重洋,便將茶葉銷到大洋比岸。

    據說大紅袍茶還有一段典故:相傳古時有秀才上京趕考,走到武夷山下,突然覺得頭暈腦脹,昏厥過去,這時正與一老者砍柴路過,見壯,摘了幾片山上的樹給秀才服下,不多時秀才便醒來了,於是便問老者是用什麼將他救活的,那者便了指山上的樹,便走開了,怎樣謝老者,咱且不提,單說秀才高中之後,身穿大紅官袍,乘橋又經此地,為謝老樹救命之恩,脫下大紅袍披在了這棵樹上,從此當地人便將這樹稱之為″大紅袍",致於大紅袍到底有無藥物之功,恐怕還無人考正。謝謝邀請!

  • 6 # 使用者李軍成

    因為距武夷山10公里處有一村叫下梅村,清初時期,這裡成為晉商武夷山販茶第一站,下梅村從此進入發展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重要茶葉聚散地,村前的下梅溪也成為運茶葉的重要渠道,下梅村因此得名,武夷山最初的茶葉便透過這裡水路渠道運到世界各地,所以武夷山成為萬里茶路的起點。

  • 7 # 龍井茶痴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剛好在編寫一段茶葉歷史程序的書,查閱了不少資料。

    第一點,是看了又個回答武夷巖茶怎麼好個那個,是放屁,那時還沒有完整的巖茶工藝呢,不要吹牛不上稅,武夷巖茶包括大紅袍等青茶完善工藝都還出現呢。

    第二點,回到正題,萬里茶路從下梅村起點的由來。萬里茶路是指從武夷下梅村經漢口再北上到恰克圖入蒙古到莫斯科再轉運歐洲的陸路茶葉外貿的道路,這條路線的主要經營商人是晉商為主,晉商開拓了這一條茶路。從康熙後期開始隨著交易量增加雍正年間和俄羅斯正式簽訂貿易條例,在道光年間達到輝煌,後來由於俄羅斯重新開拓了北方海路和西伯利亞鐵路以後,慢慢荒廢。

    第三,以武夷下梅為萬里茶路的起點,只是以最遠距離的茶葉集中點計算,武夷山的茶葉在下梅集中以後,翻越分水嶺到達江西可以沿水路信江到達九江,然後彙集浙江江西安徽的茶葉到達漢口,再那裡再彙集上游的四川重慶茶葉,在漢口壓磚再北上,也就是說武夷茶只是整個茶路上的一個源頭之一。

    第四,就是當時運輸的茶葉,當時只是出現了有類似青茶的烘培法,並沒有完善的大紅袍鐵觀音巖茶的工藝,簡單的說就是採摘下來的茶葉殺青再烘乾,其中在後期有了揉捻的工藝,以及現在的搖青等工藝。所以在歐洲將中國茶武夷茶的英文翻譯是黑茶,並不是紅茶,因為這樣加工的茶葉也一樣是後發酵為主。

  • 8 # W溫桂林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茶產業在茶葉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末清初,晉商開闢了從武夷山下梅到俄羅斯哈克圖的茶貿易線路,是在歐亞大陸興起的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1999年,根據世界遺產遴選標準,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911)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成為中國世界遺產之一。近年來,武夷山以茶為媒,推動“萬里茶道”融入“一帶一路”,積極與沿線城市互通互聯,發揮了起點的重要作用,有效推進了茶產業的出口與升級。

  • 9 # 燃哥有話說

    說起萬里茶路,很多人都會想到茶馬古道——腳伕牽著馬,從普洱茶區沿著人跡罕至的山間小路攜茶葉北上,輸送至中原等地。其實,還有一條更為綿長的茶路是從武夷山中的下梅村,一路北上,將茶葉販運到俄羅斯恰克圖,最遠銷往英國。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中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遊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而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

    晉商與閩北隔著萬水千山,商業嗅覺卻十分靈敏。清朝舊志中有載,下梅處在一條非常重要的商路起點上,據說,最早來到武夷山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的常氏,而他來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後來以常氏為主的晉商幫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資源,把經商觸角探至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中《崇安縣誌》中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 10 # 徽羽茶行儲志朋

    萬里茶道盛行於清朝時期,那時候由於山西晉商做茶葉生意,在今武夷山下梅村開始了茶葉的運輸。透過萬里茶道經過俄羅斯最遠到達英國。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由於茶葉貿易埠打開了美國的資本主義獨立運動。武夷山自古就是名茶產區,在姚月明的《武夷巖茶紀念文集》中就有談到關於武夷巖茶自宋代時期團茶,龍鳳茶作為貢茶,那時候的天心村作為茶商貿易集散地就開始名揚天下。因此綜上所述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代演變,歷史淵源。

    第二,晉商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萬里茶道形成。

    第三,清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不斷髮展。

    第四,茶葉作為清茶中後期賺取外匯手段的主要方式。

    第五,武夷山的茶葉知名度高,產品質量好。

    第六,交通尤其是航運技術的發展。

  • 11 # 助理攝影師吳加寧

    我去過許多茶葉產地,也順著一些茶道遊歷了不同茶葉品種轉運路線,普洱產地,安化黑茶,羊樓洞,武夷山(下梅,桐關),黃山產茶區,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信陽毛尖產地等等,過去茶葉運輸也猶如現代成熟的物流一樣,各司其職,這樣才保證運輸暢通。

    至於為什麼是下梅這裡說源頭有正統說外,也於與山西常家的產銷合作有關,當然更於茶葉的口感,與人們的愛好,價格,茶葉的加工方法更有關。

  • 12 # 一個人窮遊北京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

    山清水秀,非常漂亮,值得去。

    青山綠水,泛舟九曲溪,會給你不一樣的旅遊觀光體驗。

    武夷茶,天下聞名。

    世界紅茶的發源地,烏龍茶的發源地。

  • 13 # 景楠峰

    武夷山作為福建的一處自然文化雙遺產,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省份,緯度位置低,海拔高,熱帶地區,盛產大紅袍。

  • 14 # Mr小森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

    山清水秀,非常漂亮,值得去。

    青山綠水,泛舟九曲溪,會給你不一樣的旅遊觀光體驗。

    武夷茶,天下聞名。

    世界紅茶的發源地,烏龍茶的發源地。

  • 15 # 西北嶽嶽

    大概回答一下;福建武夷山茶產業在茶業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末清初,晉商開闢了從武夷山下梅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貿易線路,被稱為“萬里茶道”。近年來,武夷山以茶為媒,推動“萬里茶道”融入“一帶一路”,積極與沿線城市互通互聯,有效推進茶產業的出口與轉型升級。

    武夷山市現有茶園面積14.8萬畝,年產茶葉7800噸,茶葉生產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 16 # 記錄每好生活

    萬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啦!武夷山作為“萬里茶道”起點,是其中的重要節點地區。這標誌著有關沿線地區“萬里茶道”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又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重要一步

  • 17 # 問道茶隱

    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有待商榷,歷史是後人的重新規劃與提煉,可能講早期萬里茶道為武夷山作為起點較為契合這段茶史。首先我們先梳理萬里茶道的起因,十六世紀初葡萄牙商人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黃金樹葉’帶入歐洲上層社會,由於有英王室貴族領銜,大陸腹地直至俄羅斯各階層也趨之若鶩,英式下午茶便源之於此,緊隨茶葉貿易大量白銀流入清帝國財庫,首當這款茶葉便是稱作紅茶的煙薰正山小種,直至今天歐洲人還在留戀這份滋味,但海上貿易存在諸多風險,諸如海上氣象、安全、時間、儲存方式…等影響,貿易量有限,此時大清帝國正值康熙統治時期,以陸地貿易和匯票業務異軍突起的山西晉商,利用其雄厚財力和官方優勢抓住契機整合資源沿襲舊有商路開啟了萬里茶道。萬里茶道途經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在當時中俄貿易口岸恰克圖形成中國內陸一段4760公里,傳入中亞歐洲各國,延綿13000公里,是名附其時的萬里茶道。晉商在各茶區設立商埠收購緊壓茶和紅茶,武夷煙薰紅茶當仁不讓落袋首選,從今天武夷山下梅遺存清代古院落猶見當年商賈交易的繁華景象,這便是最初起點的由來;跟隨時間的推移至清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戰火波及東南半壁江山,茶道一度中斷,直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錫蘭種植茶葉,精明的晉商與俄國茶商更多選用兩湖緊壓茶,此時的下梅便走向沒落,以其他運輸途經和方式進行的茶葉之路取代了最初的萬里茶道。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們的先輩以一片神奇的樹葉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以致直接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而今天二千多家中國茶企不及一家英國利頓,這其間帶給我們深深的思索,這有國力的衰敗,但我想更多是茶葉品質的下降和對茶葉技術的探索與創新……

  • 18 # 公路橋樑工程師

    說起萬里茶路,很多人都會想到茶馬古道——腳伕牽著馬,從普洱茶區沿著人跡罕至的山間小路攜茶葉北上,輸送至中原等地。其實,還有一條更為綿長的茶路是從武夷山中的下梅村,一路北上,將茶葉販運到俄羅斯恰克圖,最遠銷往英國。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中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遊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而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商。

    康熙五年(1666年),武夷茶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收購,歐洲人皆以武夷巖茶作為中國茶之總稱。而此時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運轉銷,到乾隆年間,開始下梅逐漸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古老的茶葉之路從武夷山開始,確切不知止於何年。現在,萬里茶路,千年茶。歷史已經翻開新的一面,我們也將見證中國茶文化在新世紀進一步走向世界。

  • 19 # 大浪淘沙774

    武夷山的古村落,大部分福建人也沒去過,它卻是在萬里茶道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說到大紅袍無人不知,然而提到下梅不知道的人就多了,明清時期下梅村曾是個茶葉重鎮,距離武夷山約有10公里,清朝初年這裡成為了晉商在武夷山販茶葉的第一站,從此成為下梅村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是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下梅溪是運送茶葉的主要渠道,下梅村從此而文明遠外,茶葉從這裡的水路飄洋過海,到俄羅斯,和歐洲等地,所以下梅村被成為萬里茶道的起點。

  • 20 # 古納流韻

    答案是歷史原因,清朝初年,這裡成為了晉商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從此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村前的下梅溪也成為運送茶葉的主要渠道,下梅村也因此而得名,最初武夷山的茶葉便是從這裡出發,透過水路,一路漂洋過海,到達俄羅斯、歐洲等地,所以,下梅村又被稱為“萬里茶路的起點”。這是一條几乎與絲綢之路齊名的貿易通道。為了方便運輸,村裡獨自開鑿了一條人工的運河——當溪。

    只是在鴉片戰爭後,由於當時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武夷巖茶只要順閩江而下就可出口。於是,武夷山地區的茶市中心從原本的下梅轉移到了赤石。由此往後,曾經盛極一時的下梅便慢慢走向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願意自己的女朋友不找工作、每天在傢什麼都不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