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統銀文化

    先分析下原文和出處,再來逐一分析:

    我們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

    二)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字面意思是:

    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 學習和效法。

    觀點主要有以下兩個,都有道理,這裡拿來分享一下,也可以講一下你的觀點:

    觀點一

    觀點一認為“後”應該譯為“盡後代的責任”

    1. 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2. 許多人以為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3] 》的批註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而是不合理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所言: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可見他並沒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斷章取義把“無後為大”解釋為“沒有後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不孝”其實應當參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三綱五常中的“父子綱”源自周禮中“親親父為首”,經過先秦孔子時期,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孟子尤為強調要遵守父子綱常,要注重敬重長輩,例如:

    《孟子離婁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十二章: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十九章: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二十七章:

    仁之實,事親是也。

    二十八章:

    瞽瞍砥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觀點二

    觀點二認為“後”應該譯為“後代、後繼者”

    《孟子》全書都沒有把“無”作為“不盡……之責”來解釋,比如孟子說墨家“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無”就必須做“沒有”來解釋,否則按照“無後”來套用就會翻譯成“楊朱為我的觀念,是不盡君主的責任。墨子兼愛的觀念,是不盡父親的責任。”這種解釋是很可笑的。

    另外“無後”一詞在《孟子》中也有再次出現:“仲尼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難道這裡孔子是在感嘆“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他不盡後輩的責任嗎?”很明顯不是。“無”就是“沒有”,“後”則是“繼承人”的意思,孔子實際上的意思是“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難道沒有繼承人了嗎?”是在說做壞事的人難道不怕禍及子孫。所以所謂的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純屬用現代觀點來套在古漢語上,反而是一種曲解。實際上,“無後”就是字面理解的“沒有後代、沒有後繼者”的意思。

    另外如果把“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猶”字是沒有“做……比較好”的義項的。“猶”這裡應該理解為“猶如”的意思,也就是說應該是“君子認為他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那麼前文就應該是一個舜雖然沒有稟告父母但是又有一個情有可原的情形才對。則只能解釋為先娶後告是擔心觸犯“無後”這個不孝行。因為舜避免了“無後”,所以不稟告父母雖然也是不對的,但是是可以被君子們原諒的。

  • 2 # 郭建蘭文旅大視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中,主要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孝道思想;“”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正確註解: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和效法。簡單講,就是後人必須孝敬自己的父母並以身作則示範後人,形成良好的家風!如果沒有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就是最大的不孝!有很多人一直以為“無後”為沒有後代,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正確的的理解是沒有垂範後人!

  • 3 # 內蒙範兒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確實是出自於孟子。但是不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卻值得商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什麼?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儒家思想是孔子所創,孟子將其發展,荀子集大成的思想。之後呢,也發展了多種派系。

    仁義禮智信

    我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這5個字,仁義禮智信。並不是你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所說的思想的核心是能夠貫穿思想的全部是整個思想的精華。思想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夠指導人類實踐活動,能夠作為一種普遍認同的社會規範。

    儒家思想為什麼被我們歷史到現在所推崇?我們現在也在推崇儒家這種治國的思維,就是因為我們要追求一種人人平等,社會和諧的氛圍。那麼孔子在很早以前就將這種思想已經總結的淋漓盡致可以為統治者為社會提供規範性的檔案。

    儒家思想呢,它也奠定了我們國家的道德規範和道德準則,那麼我們國家的道德倫理價值主要是以這種儒家思想為基礎的。道德規範呢,其實在我們社會的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呢,它可以規範我們一些社會行為,可以對一些社會行為做出一些評價。在我們價值觀裡,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恰當的,什麼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一種思想在指引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清晰的判斷是對的還是錯的。就是儒家思想給我們帶來的能動反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有5000年的發展。就是因為我們中華人民在不斷的繁衍,不斷地傳承。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倡晚婚晚育,甚至是做丁克不要孩子,給很多老人帶來了,不愉快。其實孩子不僅僅是老人所期盼的,更是一個人,一對夫妻,整個家庭的合理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結婚生子,那麼這樣的人生也不是完滿的。這個世界其實用實踐行動告訴我們,你在追求什麼追求的時候,你必然會犧牲一些東西。這個時代最難得的事情就是順其發展。

    在合適的時候做適合的事,人生莫要太過精彩。但人生別有缺憾,別有遺憾。精彩的生活,閃耀的人生是無止境的。

  • 4 # 五二同行

    個人認為:儒家思想主要是中華五千年文化關於道德修養、人文禮儀的規範。先人更對仁、義、禮、智、信等做了詳細解說,一直受用至今。孝道更是老祖宗美德的傳承。儒家更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核心明確闡述了孝道的重要性。首先,孝從字面上理解是兒子揹著老子,從養、敬、諫為父母服務,是一種義務;然後,孝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傳承,把優良美德延續下去,是一種責任;最後,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更全面的概括孝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 5 # 夜秋吟

    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順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五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 6 # 詩詞名句鑑賞

    我個人並不認同這句話。在現代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根本就不成立。且不說,現在的人思想轉變,不婚主義都是有的。加上現在養小孩的壓力很大,人們根本不願意多生小孩的。再者,如果孩子不孝順,還不如沒有。

  • 7 # 文刀沐子

    從字面上理解,孟軻這句話很偉大。傳承基因,追求生命的代際永續傳承,直至永恆,是所有動物的本能,生兒育女,是人類的天然使命。

    但,挺好的詞,被巫儒餘孽們給糟蹋了,這些歪瓜劣棗們胡謅八扯,生拉硬拽,將這句話賦於了太多偽道德的含義,變得不成樣子了!

  • 8 # 好吃的貢椿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包含在其義中的。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裡看到,尤其是古裝劇中,男人要討老婆之前,總是喜歡說這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能娶妻生子,延續家族血脈,是非常不孝的一件事。

    我一個大學同學,他家到他這代是三代單傳,就他一個男孩,他在很小時貌似就被灌輸這種思想,然後現在結婚生娃,已經生了兩胎,均都是女孩,他還表示會繼續生,直到生出來男孩。我說:”你好歹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麼還會有這個思想“。

    他說:“我不能讓我家的血脈在我這斷了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不知道麼?

    哎,愚昧,執念,你家難道有皇位要繼承麼?現在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而且,生後就丟在農村老家讓父母帶,只生不養,對孩子來說是不利於身心健康成長。

    現代社會,養育孩子壓力大,也有很多人做了“丁克”家庭,“無後為大”的思想早已不能束縛他們了,我個人倒是覺得,有個孩子蠻好的,不是說為了養老,而是這是一種愛情延續,試想,在我們百年之後,孩子們告訴自己的孩子,跟他們講述老太爺老婆婆的故事,也不枉在世上走上一遭了。

  • 9 # 北虢先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話是孟子說的。但是現代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源於東漢學者官員趙岐的錯誤批註。

    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中寫到:“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能盲從父母,要積極為朝廷效力,要多生孩子。

    這樣的解釋很符合封建王朝對於普通民眾的要求,所以被積極推廣併為大眾孰知。

    但是孟子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意思是說結婚這樣的事情應該告訴父母,不然就是沒把父母放在眼裡,作為君子認為這樣就是不孝。

    其實這種錯誤的理解不僅對於孟子,例如孔子的“以德報怨”也被後人刻意曲解。論語中這是一段問答,首先弟子發問“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但是這樣很顯然不利於王朝管理,所以被斷章取義。

  • 10 # 彭既開

    首先,這句話絕對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講仁義禮智信,這是精華部分。

    其次,這句話本身是對孟子的誤讀,而誤讀後之所以流傳,有其農耕社會、家族社會的倫理需要。

    再次,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這句話逐漸被淘汰。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揚棄的態度,而不是全盤照收。

  • 11 # 尋道底呢

    簡言之;此句是講,你給後人留下了什麼?比如周易講“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常人,你踐行了嗎?這就是此句告誡後人的宗旨!!!非其它!!!

  • 12 # 使用者6173735279937

    孟軻有抑鬱瘋癲之症,這類缺德損德的話都講得來,置別人的難處於不顧,孔孟邪教專門在人的背後指戳別人的背鍋坨坨,這種不道德的邪理,還被儒徒奉為經典,可見封建反動儒教有多邪門。

  • 13 # 取替原名夕陽夕陽紅

    過得好與壞,我認為知足者常樂,住得舒適,喜歡收拾房間,喜歡穿戴與眾不同,讓人稱羨的日子,挺好,沒有大錢可也很自在~

  • 14 # 使用者71963399491

    沒必要計較,該怎麼過就怎麼過,別管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經濟條件可以,基因可以延續優秀的基礎,有後自然是好事,一但基因有問題,何必自找麻煩。

  • 15 # 補言而蹊

    世界上每一個人,就好像植物的種子一樣,他的天性裡面就具有孕育生命,傳承後代的基因和功能。

    人類也是地球生物的一種,有很多地球生物,存在世間的時間很短,那怕以秒鐘來進行計算,也是以傳承生命為第一要務,即便生命終結。

    這是大自然,也是上天賦予每一個生物的天性。

    儒家思想即提倡做人處事仁義禮智信,更宣揚忠孝悌示人。

    善事父母者為之孝,父母完成了孩子的撫育義務,把希望傳承光宗寄託在了孩子身上,以反哺老人也是天道。不結婚,不生孩子,其實是以行動斷絕了家庭的基礎。這種不能生育的現象可能是自身條件找不上物件,猶此也為家庭所不齒。但是一旦出現同性戀的情況,那麼將是父母、整個宗族和地區的恥辱,那是要裝在竹籠裡沉潭溺死的,這就不僅僅是孝義的問題了,而是走火入魔入妖的情況了,還有一些民族處理此類的辦法是要求直系親屬用石頭把人砸死。

    人道天倫之樂,那就是遵循自然排序清楚,長幼互敬,其樂融融的一幅田園畫。其實不孝有三無後也大,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意思,在很多地方,不是說有女兒就為後,必須生了兒子,兒子的直系傳承,那才叫傳承。

    身在邊疆,父母那一代承擔的是屯墾戍邊的責任,結果到我們這一代只生了一個丫頭的情況很多,孩子到內地學習去了,回來的情況不大,以後傳承戍邊的心願也難以做到了。

  • 16 # 飲食知味

    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三綱五常中的“父子綱”源自周禮中“親親父為首”,經過先秦孔子時期,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孟子尤為強調要遵守父子綱常,要注重敬重長輩,例如:

  • 17 # 文海墨韻

    一孔之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筆者認為,這句話雖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傳續千年,人人耳熟能詳。這一句話的願意是孟子評價舜帝不告知父母便娶親的事情。舜帝父母不賢,導致他一直沒有娶親,舜帝擔心無後,就私下娶親。在古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舜帝這種不告而娶的行為按道理說是違反孝道的,但是孟子評價說:舜帝不娶妻就會斷絕後代,這是最不孝的事情,所以不稟告父母是可以諒解的。從舜帝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用來解釋舜帝為什麼不告而娶,其本意還是在維護孝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這一句話雖仍然被人們傳吟,但傳承孝道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觀被推翻了,隨之生育觀也發生了鉅變。

  • 18 # 盧哥say車

    我們要摒棄儒家思想,比方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很懶惰,也看不起勞動群體,整天禁錮在斗室,致使自己的身體弱不禁風,他們不知道親近自然……總之,要把眼光投向世界,多讀世界文學,讓身體活動起來,勤奮起來,陽光起來……

  • 19 # 沒用

    對於該句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認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繼人是最大的不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

    第二,有些現代人對該文似乎有不同看法和譯法,他們傾向於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目前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

    拓展資料: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繼人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是因為存在“無後”這種不孝的行為(即舜擔心觸犯“無後”)。所以,君子認為他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

  • 20 # 阿倫閒談

    要了解儒家的思想,你首先要做很多的科學實驗。

    當你瞭解了電荷在磁場裡面運動所受的力一一洛倫茲力,當你瞭解了楞次定理,電磁場和法拉第。當你做了很多的化學實驗,發現凡是科學的東西都可以僅復精確的重複。當你用的哲學和心理學分析人的行為,並且掌握了大量的真實資料時。

    你就會發現我們的儒家的思想,在國家社會層面是封建帝王的維穩利器。在個人層面是不錯的心靈雞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每天能抽多少時間安靜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