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羽飛文史
-
22 # 玉靈山人雅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講: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但如果沒能讓子孫血脈得到延續,便最是不孝,也從此斷了家族世代供奉的香火,又有何顏面對祖先!
因為,每個家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從家族的存在意義來講,香火不能斷,後繼不可傳承無人,這也是家族血脈的傳承、家族文化的傳承!一旦家族無後,其傳承無人,便是一種深深的遺憾!
-
23 # 熟悉的陌生人15297471
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關鍵要看上下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大意是不孝有很多種,以沒有盡到後代的本分和責任是最大的,舜娶妻而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和責任。“無後”根據前文來看,並不是今天大家所認為的沒有後代,是一種誤解
-
24 # 顏小二述哲文
首先,儒家強調“孝”,但是還不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這僅僅是孟子的一個觀點而已。其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兩種解讀,一種解讀將“後”理解為後代,一種解讀則是將“後”理解為“因為自己不賢德,而不被後人尊重”。從儒家學派的整體“氣質”來看,儒家重“德”,由此推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更加接近後面的意思,旨在強調“人沒有德行”,也屬於“不孝”。
1、儒家思想整體氣質的大致表現之一:重德無論是孔子也好,還是孟子也罷,抑或者是荀子,即便是董仲舒以後的儒家,大抵都是提倡“君子之德”的,即便後世有人僵化解讀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整體有“重德”的“氣質”,這一點是不需要太大的質疑的。
後世的儒家,無論再怎麼變化,總是要在孔子、孟子、荀子等這些先秦儒家先賢之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發揮的。雖然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各具特色,但是諸位先賢大抵都是尊崇“君子之德”的,從他們提倡“守禮”就能看出來。“守禮”某種程度上是君子“仁”的體現,君子因為能夠“將心比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更會自覺遵循維護社會安定之“禮”。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整體氣質的大致表現之一,即為“重德”。
2、從儒家“重德”的氣質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在強調人之德行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單單做字面上的解讀,後世確實有許多解讀將其理解為“後代”,這種解讀看上去合情合理,卻給人一種“僵化”的感覺。為人處世避免僵化,要有靈活性,在孔子之中庸之道中就能體現,所以,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後代是大大的不孝”,顯得有些個僵化,格局也有些小。畢竟,有許多時候,有沒有後代,還真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以“後代”之有無來判斷一個人孝與不孝,大抵是僵化的,不太符合儒家思想的“氣質”。
而從儒家“重德”的氣質出發,來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應該就比較好理解了。首不能侍奉自己的父母親人,這是一不孝,不能忠於君主,這是二不孝,不能稱為一個賢德的君子,這是三不孝。由這種理解來看,此處的“無後”,指的就是因為自己無德,所以不被後人尊重、無法成為後人的榜樣。
其實儒家這個邏輯也比較好理解,父母養育自己,國家培養自己,自然是想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賢德的人,但是自己卻並不注重修身養性,成為一個不被後人尊重的人,這一來對不起父母的養育,而來對不起國家的栽培,可不就是大大的不孝嗎?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從儒家“重德”的氣質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在強調人之德行。
3、“無後”強調“重德”,要把握文字本意,還需從學派整體氣質出發從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後世有不少解讀將“無後”解讀為“沒有後代”,但是,如果結合儒家學派的整體氣質,從其對君子之德的尊崇來看,這裡的“無後”解釋為“因為自身德行不好而不被尊重”可能更加合適些。
同時,我們在理解類似儒家、道家等學派的名句時,切忌望文生義,結合上下文分析本意是一方面,還要根據學派的整體特色來分析這句話的本意,如此,我們往往能收穫更多。
-
25 # 使用者笑看人生168
其實儒家思想的真諦在於傳承。不到包括文化,風俗道德,生產的傳承,更主要的是注重人類生存的傳承。沒有後人,一切都是浮雲。只有後續有人,才可能把人類一切要傳承的東西繼續下去。所以說,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論調。
回覆列表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出自孟子所做的《孟子·離婁上》。百善孝為先,中國曆來就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在《書文解字》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孝,善事父母者”。所以古人也總結了一個說法,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到底是哪三個不孝呢?
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一味的順從,明明知道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就是一種不孝順,孝敬父母也要一定的遵循原則,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禮記》中有“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二、“家窮親老,不為祿壯,二不孝也”。就是說父母已經老了,而你自己卻不去賺錢來贍養父母,最典型的就是“啃老族”。啃老的行為一般都會慢慢腐蝕一個家庭的和諧。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三不孝中最嚴重的不孝,也即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實際上孟子所講的“三”,在古代多半用來代表多數,而不一定限定於“三”,三就代表多數,因為三人成眾,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和尚沒水吃等。
而比孟子更早之前年代,大家認為的不孝,最起碼有五六個,甚至於七八個,那為什麼到了孟子,他就認為不孝只有三種。因為孔子先生在春秋時代,孟子生在戰國時代。我們從數字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到了戰國時代,孝道變得萎縮了,就是對孝的要求越來越低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活包含了生物性、文化性和道德性三個層方面,而要民族文化正本清源、發揚光大,正是孝在道德上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