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寶貝聊聊天
-
2 # 暖色212230053
十月懷胎,一個美好的小生命呱呱落地,第一次孩子和我分離了。能夠觸控到真真實實的饅頭小手,我感到很幸福,每晚都要拉這嫩嫩的小手,好可愛的寶貝,一定要為你創造一個幸福的人生。
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小傢伙並沒有要求一定要來我家,所以我只希望他以後平安健康快樂,她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我不奢望他怎麼回報我,每個母親都是這種想法吧。到了幼兒園的年紀,要離開家人,去過團體生活了,家長最擔憂的是寶寶能夠適應嗎?慢慢的又開始了小學,初中,直到大學拖著行李箱去外地了,真的越來越遠了。是的,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經歷,我很幸福能和
-
3 # 正面管教翔媽
父女母子一場確實是一場漸遠漸遠分離過程,父母教育孩子成功的標誌獨立越早越好。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要扶助孩子,孩子成人時父母要懂得放手,相信孩子,但生活中常常有人母不放心孩子,孩子已進入大學,仍然把孩子當做小孩子照顧,以為孩子做不乙,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其實是真的大人離不開孩子,是父母自私使得孩子不能獨立,沒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還有一種父母孩子想高考填去大城市的志願,父母為了把孩子留在身邊,要求填寫家鄉的志願。也許我的孩子還沒遇到這種情況,體會不到家長的心情,但我想孩子寄於父母來到世界上是個體,要遵重孩子,參與孩子成長,人生路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能主導孩子的人生。
-
4 # TT藏獒小兄弟
孩子是經你來到世界,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孩子呱呱墜地,咿呀學語,娃娃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結婚生孩。。。經歷著由小小孩到獨立人生的過程。父母是他們獨立人生的墊腳石,攙扶者。父母所做的是為了更好的分離。。。孩子成為健康的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家立業,建功立業,目送孩子獨立走上自己的人生,祝福孩子,祝福他們長大。。目送孩子遠行,很欣慰,很自豪。。默默祝福遠行的孩子,你一定行的。孩子加油,媽媽是你堅強的後盾,無論何時,媽媽都愛你。。
-
5 # elisa夢翎
想想自己一點點長大,遠嫁他鄉,媽媽過世的早,和爸爸一年相聚幾天,可不是就是不斷遠行嗎?可是生活還要繼續,我和爸爸在各自的生活中努力前行,彼此還是對方最大的安慰與支援,生活的動力!
自己有了兒子以後,慢慢的體會做父母的不易和快樂,在煩累時,在艱難時,在迷茫時,兒子的笑臉就是最大的幸福。都說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其實是孩子用他們的童心陪伴父母成長,在可以相互陪伴的日子,好好珍惜!
人生無常,和父母的緣分,和子女的緣分,就是最好的緣分,就是漸行漸遠,也永遠是是彼此最大的依靠!
-
6 # 正能量媽媽一波兒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來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的情形。
“上學第一天,森自己背上小書包,安靜地站在門口等我一起走。在班級門口,鬆開緊握著我的手,仰頭跟老師打招呼。在他身後,我蹲下來,他轉身對我輕輕擺手,輕輕說媽媽再見。眼神流露出不捨,但他很努力,勇敢而平靜,我微笑送他走進教室,如同站在對街的父親目送我。”
幼兒園是分離的第一步,今後必然會面對與孩子一步一步的分離。在感情上我一定會依戀,但是我們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就是希望有一天,他能夠獨立、能夠勇敢、能夠自己就生活得很好。而身為家長,我們不過是陪伴他們一陣子,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開啟他們通往這個世界一個又一個的大門。直到某一天,他有足夠的力量完全靠自己走下去。終有一天,待我們離開,也可放心。生而為人,不過就是求個無愧於心。
-
7 # 彎下腰來談育兒
越來越多的孕媽媽,會在懷孕6、7個月的時候去拍孕照。這被某些直男很不屑地覺得自戀,“都胖成那樣了,還拍照,跟什麼風!”
他們不明白,拍孕照留作紀念是一小部分原因。
大部分原因還因為,作為一個準媽媽,越來越明白,和自己孩子合體的日子、隨著預產期的到來,越來越少。而一旦孩子呱呱落地,除了成長,伴隨而來的是父母和孩子的漸行漸遠。
1、父母孩子一場,漸行漸遠是必然;首先面對這個的,就是母親。從嬰兒會翻身、吃飽奶翻身背對媽媽睡覺,從這個小人開始牽著手學走路,從他長大進了幼兒園、小學、中學。。。。。。
對一個母親而言,要享受得了和孩子的親密無間,更得學會優雅得體的退出。這是一個母親要學習的課程,更是一個母親的責任;
2、形體上的漸行漸遠,從孩子長大上學、立業成家,除了這些外在,更多、更深的漸行漸遠,是情感、緣分的漸行漸遠。
這些乍聽起來,都讓人難以接受、更何以新晉父母。而學會接受、並學習如何更好地漸行漸遠,是父母最重要的一節課。
-
8 # 一休媽媽說育兒
想起懷孕時候後期很辛苦,睡覺都不踏實,出門恨不得自帶衛生間,各種艱辛媽媽們都有體會,當時就想趕緊生了吧,好獲得解脫。
寶寶出生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轉化成了感動的淚水,生命的神奇之處大概就在此吧!接下來的生活,新手媽媽們都難免手忙腳亂,逛街,No!孩子要吃奶。吃辣的,No!孩子要吃奶。旅行,No!孩子太小,不易出門,孩子要吃奶。
生活就這樣被一個小不點牽扯了,從每時每刻不眠不休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人生的四分之三都成了寶寶的!看著寶寶上幼兒園,終於熬到了解脫。沒想到還得為上一年級操心,學習不好,作業不做,一個一個問題接踵而來!孩子卻在一天天獨立了,上大學,工作,買房結婚,生兒育女.....
孩子不再是我們的孩子了,他也是別人孩子的父母了,一代代輪迴,每代人都說為了孩子而活,卻從未活出自己的模樣!何不從我們這裡開始,在孩子成家立業後,不再依附於孩子,活出自己的生活!不再一直注視孩子的背景,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夕陽無限好,何不好好享受
-
9 # 君君說育兒
父母都會變老,子女都會長大。我們常常感慨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們所處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隨科技的進步而不斷髮生變化,而年齡見長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可是,不管怎麼努力,我們總是跟時代差一個身位,明明很努力,卻永遠夠不到,好像西西弗滾動的巨石,起來又落下。誰也沒辦法解釋,就算你不願意接受。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時代發展的力量。在父母逐漸被時代巨輪丟擲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卻緊緊跟隨著巨輪前進,成長。與其說巨輪裹挾著他們前進,不如說他們駕駛著這艘巨輪前行。所以,父母註定跟子女漸行漸遠。在這樣的境況裡,我們只能目送孩子不斷攀登人生這座高峰,做他們堅實的後盾。不管他們航到多遠,家永遠是他們停泊的港灣。
-
10 # 事媽東東
有位作家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而存在,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客體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媽媽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就是“gently push(溫柔一推)”。也就是說,孩子終會長大,離開父母的懷抱,獨立闖蕩世界,應對人生風雨,而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那之前,陪伴他儘量多地體驗和預習這些。讓他在有保護的狀態下去經歷風險,體會挫折,學會應對。這樣將來他開始自己獨立面對的時候,這些經歷會給予他力量和勇氣,他才能漸行漸遠,抵達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遠方。
-
11 # 童年牧歌1
我想很多人都讀過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上是父母對孩子的寄語,同樣面對孩子我們也要有這種淡然的心,孩子總歸有一天要長大,他們有自己的天空。我們幫助他們強硬翅膀,助他們高飛,去完成他的人生夢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手,不要成為他們的牽絆。因為他們不屬於我們任何人,他們只屬於他自己,我們要說的只不過是:飛吧!去完成你的夢想!
-
12 # 夢在遠方213923121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要走一條和父輩不一樣的路。我們不會讓孩子去重複自己的人生軌跡,成為新世代的另一個自己或者活成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希望孩子能按照他們的意願儘可能的良好的成長,活成他們期望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望他們的樣子。所以,孩子的每成長一分,就註定與父母就遠離一分。孩子成長的越快,那離父母就越遠。沒有哪個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裡能好好成長的。雄鷹會把自己的孩子趕出鳥巢,逼迫他們飛翔。作為父母,難道連一隻鳥都不如嗎?
-
13 # 逗fun學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起紀伯倫的那首詩《論孩子》,詩中字字珠璣告誡為人父母的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看成自由的生命個體,他們只是藉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人世間,他們是擁有獨立人格靈魂的人,我們不可以把對自己的期待載入在他們身上。我愛我們的孩子,但這愛還是要理智,我們要學會剋制學會放手,不可讓愛氾濫!為人父母養育孩子是身為人類的使命和責任,切不可自大妄想佔有人類新生命!父母如果不放開懷抱,那孩子不可能學會行走;父母倘若不放手孩子去嘗試,那孩子不可能累計經驗;父母倘若不放手孩子走出家門走進校門,那孩子不可能學會十八般武藝;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理智的放手!最後以我最喜歡的詩中的一段來結束回答也是再次告誡自己!
下面節選於紀伯倫的《論孩子》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
14 # 菲傑媽咪愛生活
確實如此。剛出生嬰兒時期,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幾乎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到了幼兒園時期,即便全職媽媽,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每天又縮短了七八個小時。再後來孩子上學了,如果住校,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每週又減少了四五天。可以從自身情況,聯想到將來孩子工作了,一年有可能也就見那麼幾次。
即便再多的不捨,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培養一個獨立的人,健康善良有能力照顧自己和家人的人,我們終將老去,甚至離去。所以,只要他們能做更好的自己,我願意一次次目送他們遠行,人生的路終將是要自己走,在受傷或者需要支援的時候,父母會做你們永遠的堅強後盾。
-
15 # 凹凸曼談育兒
第一次聽到龍應臺的這句話,父母和子女一場,就是目送孩子不斷遠行,心裡不禁一酸,正直三十幾歲的我,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真的對這句話深有感觸,我在父母的眼中一天天長大,上大學、參加工作、結婚成家,再到生了自己的孩子,一年年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次次從家裡出來到現在生活的城市,總感覺可以父母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每次要回家前總是害怕媽媽問我回來待幾天啊,因為無論你說幾天,她總覺得時間太短。
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陪伴和養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總是依賴在父母身邊,但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他們有了自己的夥伴,有了自己的興趣,再到有自己的工作時,又是一次離別的迴圈。而那個時候,我們又像現在自己的父母一樣,一次次目送孩子遠去的背景,一次次期盼著他們回到自己的身邊,在幾天的相聚後,又依依不捨地送別。
人生一世父母與子女一場就在相互依戀陪伴之中,面對不一樣的分別,我們真的要為這個分別而惋惜嗎?而害怕分別嗎?害怕分別正因為是珍惜團聚,珍惜那些日日夜夜相伴的親情。
世界上所有的情感都是讓人越來越近,而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是捨得讓彼此分離,難捨難分地目送孩子遠行,讓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去尋找不同的新生活。
-
16 # pinkymony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這就是第一場分離,還沒來得及抱抱孩子,孩子就被送去在冰冷的手術檯上體驗。這是孩子初到人世。
當孩子學會爬行的時候,他會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去探索她自己想要認識的東西,這是孩子的求知慾。爸爸媽媽還會希望孩子認識更多
當孩子學會走路啦,雖然跌跌撞撞,但是孩子學會了勇敢。爸爸媽媽只能目送孩子,鼓勵孩子走的更遠
當孩子會說話了,喊了一聲爸爸或媽媽,孩子
會用語言溝通了。爸爸媽媽還會幫助孩子和別人溝通,這是又一次的分離
當孩子學會認識字,書寫的時候,他有了自己的人生觀,學習怎麼樣認識世界,應該如何認識世界的能力了。有一次把孩子交給了花花世界
當孩子要去遠方求學,父母就算再捨不得,為了孩子的前程,只會默默支援,看著孩子離開了生活了十幾年的家,因為這一次孩子長大了,需要獨立面對
當孩子工作了,也許工作的地方不是家的城市,為了孩子的未來生活的更好,還會精神和金錢支援。一切為了孩子著想。
當孩子結婚了,有了孫子。為了讓孩子工作不操心,還會主動幫忙帶孫子。孩子還是不會和父母生活,因為他要照顧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當父母老了,孩子也有時間照顧了,孫子也大了。可是父母卻要遠行了,完成了父母的使命,卻沒能享受天倫之樂。
這就是中國父母的一生,許多家庭都是這樣的。當孩子出生那一刻,就註定看著孩子一步一步的遠離自己,一場一場的遠行。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刻,用盡自己的餘熱。換來了卻是孩子目送父母的遠行。孩子的成長,就是和父母的一次又一次的分離,遠行。
希望,忙碌的你們,有空就看看父母吧,千萬不要以後追悔,子欲養而親不待。
-
17 # 二寶媽的成長天地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這句話道出了親子關係的本質:孩子因我們而來,卻不屬於我們。
現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尤其婆媳矛盾成為整個社會的戾氣之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導致父母輩和子女界限不清,即使子女已經成年,成家立業,也依然和父母有過分牽扯的關係。這一點,西方的家庭在界限方面比我們好太多。
另外,認識到這一點,做媽媽就能明白,為什麼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孩子,只是家庭的過客,真正的核心家庭,就是夫妻兩,如果對孩子不放手,培養不出獨立的孩子,等孩子長大了,自己也就變成干涉人家的婆婆或者岳母。
-
18 # 林凡媽咪
看到這個題目,就感覺鼻子酸酸的,心中無限感慨,使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每次離家時,父母目送我漸行漸遠的情景。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下學後第一次外出打工,那年,父親突發疾病離開了我們,我不得不輟學回家,當時哥哥、姐姐都在縣城打工,弟弟還在上初中,母親因為父親的離去,一下子蒼老了許多。在家陪了母親半年之後,我也決定外出打工,儘管知道母親特別不捨,但母親什麼也沒有說,走的那天我不讓母親送我,就在家門口道別了,我怕母親哭,更怕自己會哭,只說了一句:“媽,我走啦”,就頭也不回的一直向前走,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天比牽掛與不捨。一直走了好遠才敢回頭看,發現母親還一直站在那裡目送我離去,哪一刻,眼淚嘩嘩的流了下來。現在,我們兄妹幾個因為工作各奔東西。回去看望母親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但母親從來沒有要我們在家陪陪她,只叮囑我們,好好照顧自己,努力上班。現在自己也做了母親,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我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儘量多抽時間陪陪母親。
-
19 # noya8
對這個題目中描寫得場景我是頗有體會的。我家孩子從小到高中畢業前,單獨出遠門的只有一次,那是初一寒假時,學校組織去澳大利亞遊學,來回十多天,說是單獨,也有學校同學老師相伴。
高中畢業後,孩子選擇去美國留學,就此,接機送機成為四年裡我和孩子父親生活的一種常態。接機是開心的,當廣播裡響起從美國某城飛來的某某航班已抵港,我們便在出口處踮起腳尖一個一個目送人出來,等到看見自家孩子,那是除了開心還是開心,一個學期的思念,都在這一瞬間化作喜悅之情。送機就沒有那麼開心了。那是擔憂,還有對即將遠行的孩子的祝福。每次孩子與我們要分別的那一刻,接過我們手上的行李便頭也不回地朝著安檢口走去,留給我們的是漸行漸遠的背影。當時,我不太明白孩孑為什麼頭也不回地往裡走?是嫌我們的叮嚀太過羅嗦嗎?還是想早點返回學校歸心似箭?帶著這個謎一樣的問題,孩子學成回國了,有了自己需要努力奮鬥的事業。工作地在上海。每次回家休息後返回上海,我會送孩子到公交站,在登上公交車的時候,孩子會轉身與我揮揮手。有一天,我突然明白,當年送機時孩子頭也不回地走向安檢口,是孩子怕讓我們看到她眼睛溢位的分別的淚水。我用這個發現問孩子,孩子笑笑默認了。
所以,當孩子離開我們,將他們的背影留給我們時,我們除了默默的祝福,也要對孩子們有一份理解。當孩子把他們的背影投進我們的眼簾時,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他們在玩酷,他們不懂人情,而是他們不想讓自己的父母看到他們成長的眼淚。
-
20 # 辛亦菲
讀到此段話,就想起一幅畫。一個充滿的歡聲笑語的農家小院,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歡笑遍佈小院的每一個角落。時隔多年再回到那熟悉的小院,幽靜的小路不僅讓人黯然神傷。小時候一起歡笑,長大後又要別離,如果說小時候的夢想是飛翔,那麼長大後期盼就是尋根。父母是一棵大樹,孩子是外伸的枝丫,如果長大就會遠離,那麼陪伴一起我們會珍惜分分秒秒。
父母為我,我為孩子,是在不斷迴圈的過程。從孩子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孩子就開始在慢慢適應環境,孩子會透過父母和周圍的人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學習起來,一天天的成長,懂得也越來越多。每到一個階段,孩子就要到不同的地方學習和實踐。我們做父母的就要鼓勵、支援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實現自已的理想。有一天,孩子就會離開我們,去學習,進入社會工作,尋找自己理想的一半結婚、生子。孩子離開我們,進入社會學習和工作,我們都會不捨,但是我們都不可能一輩子陪伴孩子左右,唯有從現在起用心陪伴孩子,孝敬老人,好好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不讓自己留遺憾。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起我讀過的一本書裡寫的一段話。母愛的第一任務是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源於父母,由父母孕育,到後來經過分娩,成為獨立的個體。由最初的融為一體,到後來的逐漸分離。這是一種漸行漸遠的狀態。
不僅人類需要這種過渡,我們知道動物界更是,遵循這一自然規律,這是物種綿延的準則。
現在不是有很多報道,幼年的孩子,父母沒有注重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成家立業的孩子,在精神上,仍然是一個孩子狀態。我記得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名字就叫做《斷奶》,就是描述的這種狀態。所以我們的孩子,最終是要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社會的。如果,我們不能與孩子有這種逐漸分離的過程,我沒怎麼,能夠讓孩子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社會上生存。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報道,說是現在入園季,幼兒園門外出現了很多“偷窺者” ,大家可能想到,這是一些父母不放心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產生了分離焦慮症。更有甚者,圖片上顯示的,一個祖輩的,拿著望遠鏡,在看孩子。還有我身邊的一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兒子今年讀高中,住校,一週回家一次,她就忍受不了,一直很焦慮,說只有在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想到兒子。
孩子能不能夠獨立,能不能經歷自然脫離父母的這種過程,更多的時候取決於父母。
我是一個母親,兒子兩歲半的時候,就入園啦。現在八歲,我給他報名參加了為期一週的暑假夏令營。分離的時候,也有很多不捨,也有很多失落。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總會要孩子自己去獨立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所以,只能讓孩子去獨立。狀態方面與孩子漸行漸遠。
當然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具有了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事實上在狀態方面我們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運動規律的過程。但實際上,父母和子女的愛都會經歷歲月愈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