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詩大人

    書法方面,我也只是個小白。我想從我知道的一些文化知識來給您分析一下。

    我不知道我的答案對你來說是否具有參考意見。

    姑且說一下我的想法吧!如若在大神面前班門弄斧了,還請各位見諒。

    1,《蘭亭序》是中國晉代書法家所作散文,又稱《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天下第一,足見它的地位有多高。

    而它的作者王羲之還有個

    入木三分的典故——

    2,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

    3,關於王羲之的生卒年份,有兩種說法,分別是303年—361年、321年—379年。永和是東晉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由345年至356年,永和九年即353年。

    按以上所述推論,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候應該是50歲或32歲。但不管是哪個歲數,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即使按最小的32歲來算,王羲之也練書法超過了25年。

    而你才練了一年。

    說得難聽一些就是,你想什麼呢?

    繼續練吧!或者就這樣吧!

  • 2 # w王嘉樂77

    再說說您的問題,結構還需要多注意,線條要果斷些,不可太猶豫,畢竟是行書作品,要有整體連貫性,它的每個字拿出來單獨欣賞都是很漂亮的,還有大小要錯落些,不可所有字一個大小。

    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玫瑰][玫瑰]

  • 3 # 澄源閣

    據我推測,您應該是沒臨過帖的,至少沒臨過楷書碑帖。

    粗看有些字,是有點像蘭亭序的。您大概是像使用硬筆一樣來臨寫毛筆書法字帖的。硬筆出墨均勻,筆畫粗細變化較少(硬筆也可以臨寫毛筆字帖,學習硬筆我更推薦臨寫毛筆字帖。用硬筆寫出近似毛筆的效果則需要對硬筆有更好的控制力,但是由於硬筆自身的屬性制約,其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是遠不及毛筆的)。

    毛筆就不一樣了,毛筆書法不僅對筆對墨有要求,對紙同樣有要求。紙質不同,滲墨效果也不一樣。毛筆書法還講究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

    首先說筆法。就是每個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透過對毛筆的按和提,控制筆畫的粗和細。您可以仔細對比你寫的筆畫和原帖差異(原帖並非王羲之真跡,而是神龍摹本,唐代馮承素臨摹的。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把蘭亭序原本帶進昭陵陪葬了);

    然後是字法。臨帖的時候首先要讀帖,除了研究筆畫的提按轉折,還有每個字的大致形狀、結體趨向和間架結構,各個筆畫之間的搭配;

    再次是墨法。墨可以分為焦、濃、重、淡、清,或濃、淡、幹、溼、黑,這就是墨分五色。也可以加上“白”,合成“六彩”。墨分五色是國畫(水墨畫)必有的技法,也是書法必有的技法。國畫和書法是同宗同源、相輔相成的,畫水墨畫一樣需要書法的筆法;

    最後是章法。書法的章法就是謀篇佈局、分白布黑。一幅書法作品,並不是要求所有的字排列整齊、大小一致,而是陰陽協和、道法自然。筆畫或粗或細、或幹或溼,字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豎有列橫無行,或碎石鋪街。姿態可萬千,通篇須自然。

    書法不僅僅是毛筆書寫漢字的法則,更是蘊含著人生道理。

    西漢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語言,反映其內心境界;一個人的字跡,反映其德行品性。

    學習書法首先要了解書法的法則,把書法的法則和自己的內心融為一體,用書法的法則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是知行合一;如果內心情感的抒發被原有的法則束縛,就可以打破法則,這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打破規則的前提是通曉規則、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打破規則。這一條同樣適用於其它領域,比如攝影。

  • 4 # 破迷開悟13

    寫的還可以,不是太濫,象俯字諸字寫的還是有神韻的,都像這兩個字這麼寫就是比較不錯的。寫的很多字還是忠實於自己的習慣,並沒有忠實於原作,所以才走樣。平時臨摹的時候還是要斷己見,忠原作。原作為什麼好?因為唯美與藝術性強嘛,人家的藝術層次高所以我們才學習與模仿,模仿久了才能揣摩得到人家的氣場與神韻和好的技巧,然後才能融會貫通加入自己的元素,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臨摹是非常重要的。

    一隻軟毛筆,十年橫功夫。古人的字為什麼優於現代人,因為古人每天都用毛筆寫字,不像我們現代人又是鋼筆又是電腦的,所以我們廢了毛筆功夫。古人因為專注而精深,所以寫的字看起來更渾厚更飄逸。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專注精神,不斷地持之以恆地臨摹練習,相信會功到自然成的。

  • 5 # 愛上南山1

    伴隨著天賦不同結果亦不同,認識到不足就是謙遜的表象,謙虛就是進步的動力,視動力大小和被推動本身的惰性質量而得到進步的幅度。

  • 6 # 智光厚真

    不知道之前有沒有練習過楷書或者有過懸肘的訓練,所謂有骨,有肉,如錐畫沙,行雲流水,其根本在筆力,由腳而腿而腰,行於手指,發力於筆端。沒有五年十年的功底,其字難見深,透,力,勁,靈。供參考

  • 7 # 當代書法名家李立相

    我認為:書法不是天天練就能學好的,書法是文化,不是技術。書法是人生的感悟、閱歷、境界、修養、情懷、胸懷、智慧、信仰、人格等等的綜合體現藝術。

  • 8 # 君到姑蘇見

    我覺得還是先練楷書,用鋼筆毛筆都可以,正體字工整了,後面再加上自己的風格。好的字型都是用心才能寫出來,也算是種心境。

  • 9 # 姜佔平

    書法不是孤獨存在的藝術,一個平民,即使你練一輩子蘭亭,臨的一模一樣,也只是一個臨帖的平民,不能出貼,就談不上藝術。平民只有在有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追求自我滿足和打發時光。

  • 10 # 玩藝

    古人有句話叫做“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就是說,入手學習最上乘的範本,學習者也只能學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學最上乘的,就必須從晉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僅得其下”了,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歷代奉為書聖,奉為學習的典範和楷模,

    歷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

    現存《蘭亭序》是唐代臨摹的作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是對臨,不準確。最著名的馮承素摹本也是先雙鉤後填墨,完全沒有自由書寫的筆觸和筆墨速度,因而最沒有神采,故談不上“取法乎上”。歷代寫《蘭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績者甚少

    行書學習之路的路線圖是:學行書自晉人入手→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學王羲之自《聖教序》入手→轉學王羲之墨跡手札→《十七帖》→拓展內容→創作

  • 11 # 忘記蘿蔔

    地基不牢:兄弟楷書水平肯定一般。還沒學會走,就開始跑。最終會導致欲速則不達,形似而沒有神。這樣練30年都練不出來。

  • 12 # 琴邊侃侃

    一點小建議,《蘭亭序》是行書,講求的是行雲流水,全篇筆段,意不斷,寫起來必須一氣呵成。盲目的練習,自己很用功,也是事倍功半。

    書法是很要求基本功的,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勤加練習是寫好的前提。然後就是找對方法,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學習書法,首先是從筆畫開始的,基本功必須得紮實,一般大多數人都是從楷書開始,四平八穩,堅韌有力。很能打基礎。高屋建瓴,任何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有一個過程。站得高,看得遠,那也是從山腳走上去的。

    楷書寫得很流暢,就可以慢慢學習行書,隸書寫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了。

  • 13 # 逍遙46613

    書法作品中作者不光是要把"字“寫得如何好,而是要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傳透在字的一筆一畫,字的結構與佈局中,而體現出來的總篇"神韻",這點太難了。

    《蘭亭序》是王羲之與群文友歡聚酒後,趁興豪邁瀟灑的把激情與深厚功力,淋漓盡致地灌注在字中,而寫出來的此篇具有超級靈感的傳世絕作,飄逸出塵,千古神韻,後人無人能及。

    後代多少文人透過臨摹此篇,提高了書法水平,但是要達到那功力,體現出那"神韻"來,難!

  • 14 # 易述人生5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帖?其一,是要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對照字帖,一筆一劃的臨摹,力求真像。臨帖的要求,是要達到下真跡一等,說具體一點,就是仔細看都分不出真假。米芾借了朋友收藏的王羲之的作品,歸還時臨摹了一幅給朋友,過了一段時間再找朋友要了回來,說拿錯了。就是太像了,根本分辨不出真假來。二是,要立法。書法,有四法即:筆法、字法、墨法、章法。每一帖這四法都有區別,要仔細甄別。起筆、行筆、使轉、收筆,字的結構中,筆劃長短、粗細,組合的重心,取勢的倚正,蘸墨的水分多少,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得按原帖的標準臨摹,不得隨意變化。這個是非常困難的。三是《蘭亭序》為王羲之巔峰之作。他自己後來臨了很多遍都達不到原作的水平。所以,要臨摹好這個帖是不容易的。對於初學者來說,不適應臨摹。只有等到了筆法嫻熟,取法隨意的程度,才能夠上手難度比較大的帖臨摹。學習書法,首先還是要注意筆法的修煉。不知道這些能不能幫到書友。

  • 15 # 蓉城大樹

    這個蘭亭序相比較於大多數人,寫得還是很好了。如果你能做到一下3點,你就能更上一層樓。

    1.從隸書,楷書,再到行書,一步一步的去學習和模仿,這樣你就能明白它們的差別點在哪裡。

    2.你這個蘭亭序沒有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而且整體看來比較中規中矩,沒有流暢通達之感。這個後期你可以加強。

    3.字如其人,多去歷練生活,感悟生活,你寫的字會更加有神韻。

    我之前也是書法愛好者,近年來由於忙於生計,沒寫了。希望你多多堅持!

  • 16 # 晉軍剛

    所謂書法,要看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你的臨作,微觀上每個筆畫的筆法還不到位,每個字的字法有些隨意,只達到了原帖的50%,宏觀上章法、墨法更無從談起,實話實說,還請見諒。

  • 17 # 古玩收藏27

    《蘭亭序》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不是隨隨便便“一看就懂,一寫就會”當今市面上的《蘭亭序》都是經過,這樣兒,那樣兒而來的。古人臨摹的《真跡》有幾人見過?如:萬曆四十三年,南京翰林院學士,張昔明和王鐸倆人臨摹的《蘭亭序》有幾人見過?沒見過真,豈能寫出真?

  • 18 # 山青水秀6877

    看了你這個臨摹的蘭亭序,與王羲之的原作相差甚遠。形不達,神未到。還沒有達到形神兼備。特別是型很重要,就是字的形狀特別重要。照你這樣的練法,別說你練一年,你就是練十年,你還是找不到王羲之的行書的味道。你不要好高騖遠,你可以先從正楷開始練,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這幅行書作品還沒有王羲之書法之神韻。但是你在練書法的這一年當中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這種刻苦精神是可嘉的,是值得讚賞的,也是不可否認的。其實你這種練法不叫真正的臨摹字帖,而是你眼睛看著王羲之的字帖,心裡想的、手裡寫的卻是自己的東西,而且全部是你自己隨心所欲的東西,章法上還遠未到位。建議你從零開始吧!從《蘭亭序》的單個字開始練起,一邊揣摩一邊練,一邊練一邊揣摩。先不要整篇臨摹,我建議你把王羲之的每一個字分解開來,每一個字反覆的練幾十遍,幾百遍,甚至上千遍,最終達到形似神似,形神兼備。你要做到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只管刻苦的練下去,別想我什麼時候能練成功?你這樣堅持下去的話,你終究有一天會成功的。不經一夜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功夫不負有心人。你照這樣練下去的話,肯定會有所收穫的,你肯定會成功的。我這人從來不講假話,說話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我的評論對你而言可能是太苛刻了一些。一點情面也不講,對你來說我主要是恨鐵不成鋼呀!然後祝山心石兄弟成功!

  • 19 # 右轉大黃貓

    書法,也被認為是一種氣功,修身養性之法。

    練字先練心,心不靜,就進入不了好的書寫狀態,從這些字可以看出,書者心性多有浮躁,頓挫用力過猛,行筆太快,收筆草率,給人不是行書之流暢感,而是噔噔噔這種頓挫感。

    為什麼要先練心呢?

    練心,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所臨摹的帖子,筆劃怎麼寫,結構怎麼寫,章法怎麼把握,特點是什麼,細節是什麼,美感在哪裡,既然是臨摹,總是要知道哪些是要學習的,學習的標準是什麼,臨摹後要有對照比較的 ,找差距,找不同,進而調整改進,無數次重複這個過程,才能有所提升,才能更接近所臨摹的帖子。觀察,琢磨,手眼協調,堅持,動作的掌握,細節的拿捏,根本都是在於練心。

    練書法,是戒心浮氣躁的,在臨摹階段,必須要學會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自我,因為是臨摹,是學習名家名帖,學習他人所長,自己越是呈現白紙狀態,越容易接受臨摹內容,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貫穿全程的;臨摹時,不放下自我,就會在臨摹中留下自己的痕跡,有自我意識與他人特點的衝撞,這字寫起來就不暢,是擰巴的狀態,事倍功半,難成其效。

    練書法,先楷後行,是有道理有,楷書是練字基礎,在練習楷書過程中,練的是筆劃和結構,練的是對書法的瞭解,練的是行筆運筆的過程把握,練的是對毛筆這一書寫工具的熟悉掌握,走都沒有走好,哪裡能跑得起來,跑起來,動作也是走樣的。這也是練心的過程,急於出成果,往往無法有效果,不能急,腳踏實地,認認真真,是最起碼。

    提醒一下,練書法最基本的要求,身正,紙正,筆握好,紙隨字動,人隨紙動,為什麼有的字寫的歪歪斜斜的,書寫時身與紙未在同一對稱對齊狀態,視角是偏的,以為看著寫的正,其實因為視線問題,很難保證書寫準確到位。這看似是書寫動作問題,根本還是在於心境,做事的認真態度和得法問題。

    古人說,字如其人,這裡所說的人,是書者的心性,以上是我的一點感受,拙見,希望對您能有所啟發。

  • 20 # 天命3003

    朋友,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練了一年就能寫好【蘭亭序】,那世界上的“書聖”就數不勝數了!

    寫好書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的堅持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但願在不遠的將來,你能成為第二個“書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想出國遊,紐西蘭還是日本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