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鬼谷書生
-
22 # 牛皮社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說,鬼神傳說不是吳承恩寫《西遊記》寫出來的,而是吳承恩根據鬼神傳說,再融合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寫出來的。所以,《西遊記》是果,不是因。
而在《西遊記》之前,我國古代其實已經有不少包含神話故事的古籍了。比如《山海經》、《三五曆紀》、《博物志》、《搜神記》、《太平廣記》、《述異記》(祖沖之 著)、《述異記》(任昉 著)、《幽明錄》等等,可惜好多書現已散佚。
《山海經》成書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包含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包括有夸父逐日、刑天舞干鏚、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等,都是現在我們非常耳熟能詳的。另外,書中還有很多的奇花異木和神奇動物,比如出現在《神奇動物在哪裡2》中的騶吾,其實也屬於神話故事。
《三五曆紀》本書由三國時期的吳國人徐整所著,內容為三皇以來之事,現已佚,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中。書中最有名的一個故事是盤古開天,這本書也是最早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著作。
《博物志》《博物志》是西晉張華所編撰的神話志怪小說集,分類記載異境奇物 ﹑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書中最有名的是記載了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到了牛郎和織女,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最原始資料。
《搜神記》《搜神記》是東晉史學家幹寶所著的一部小說集,記錄了古代民間傳說中各種神奇怪異的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這些故事裡的主角,有鬼怪也有神仙,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的《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其他除了這些專門的書籍,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中,專門有神鬼部四卷和妖異部四卷。《列子·湯問》也載有許多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最後有山神、有天帝。更多的是一些沒有進入典籍、靠口口相傳的鬼神故事。
可見,在《西遊記》之前,就已經有無數的鬼神傳說存在了。其實,鬼神傳說很可能從人類誕生之後就已經存在了。原始人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往往以鬼神傳說加以解釋。原始社會的各種圖騰或者崇拜,就是因此而生的。
-
23 # 瓜鄉人家
“鬼神”的傳說,可以說與《西遊記》的存在與否是沒有多大關聯的。因為,我個人認為,只要有人類存在,就一定會出現和產生關於“鬼神”的種種說法的。因為,從外表看,關於鬼神的種種說法是可以視為“無關緊要”甚至是忽略不計的。但是,在人累的程序中,種種事例說明,在某種背景和現實境況下,人民之所以要絞盡腦汁的去編造一些關於“鬼神”的傳說和故事,他們不是閒來無事,無事生非的。相反,他們也是根據事物的發展需要,在這些“鬼神”的故事裡蘊藏和暗含著一定的目的和使命的。打個比方:陳勝、吳廣當年發動農民起義時,為了能夠讓眾人信服自己,在魚腹中悄悄的藏進了一塊紅布,上面寫上:陳勝王。就是為了能夠讓人們誤以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另外,關於“鬼神”的出現,還有一層用意就是:代表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一種美好願望。比如像牛郎織女的故事、神筆馬良等。所以,我個人認為,無論何時,只要人類存在,關於“鬼神”的故事就會產生和存在。
回覆列表
吳承恩不寫《西遊記》,自然會有李承恩、張承恩寫,這個跟我國古代的鬼神傳說沒有任何必然的關係,你要知道這中間的因果聯絡,並不是有了西遊記才流傳鬼神傳說的,而是有了鬼神傳說,才有的西遊記。西遊記是吳承恩結合當時的一些傳說故事加上自己的構思書寫的一本神話小說,其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已經存在的東西,並使他獨創想象出來的!
神話的由來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變化,於是藉助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透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尚書》、《禮記》、《左傳》、《列子》、《莊子》、《楚辭》、《國語》、《緯書整合》、《呂氏春秋》、《山海經》、《楚帛書》、《淮南子》、《史記》、《水經注》等古老典籍中發現,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透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透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此外,上古神話中還有一類關於異人異物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對克服某些自然障礙、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嚮往。如羽民國的人生而有翅膀,能在天上自由飛翔;奇肱國的人手臂極長而又靈巧,他們會造一種飛車,能夠駕風執行,沒有奔走的勞苦;龍伯國的人都是巨人,他們一步就能跨山越海。這類神話中的異人異物,是原始人透過對某些自然物的觀察,在突破自然障礙、謀求較高的生存條件的渴望下創造出來的。在原始社會,人們憑藉自身狹隘的生活體驗,透過想象和幻想,創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並且按照他們幼稚的思考,創作出神們的故事,以解釋自然現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頭廣泛流傳,後世稱之為神話。一般講來,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原始人與自然的鬥爭的反映,以及社會生活在廣泛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西遊記《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透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不難看出,西遊記和我國鬼神傳說的產生以及流傳並沒有很必然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