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這還難理解麼?你家裡有卓子凳子什麼的吧,這叫"有物",有物久而不打掃它就會蒙灰塵,因為空氣中是充滿塵埃的。

    這是常識你不會不懂吧,無物,即屋子裡空蕩蕩啥也沒有,連屋子也不存在,甚至連"我"也不存在,還須要你去打掃什麼麼?

    所以"本來無一物,何故染塵埃?心無雜念和慾望,又何來煩惱和痛苦?故而出家人,無念無想,非想非非想,無我無他,四大皆空,色即空,空即色也。這是出家人要達到的最佳景界,即"佛界"!

  • 2 # 歷史各有所愛

    這個是禪宗六組慧能悟道之語 對應的是神秀佛偈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對應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個人覺得如果把塵埃也看做無一物 那麼染了塵埃又如何呢

  • 3 # 頑石補天

    佛祖問,徒弟答: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佛祖回:菩提亦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處應該有很多人知道。自不贅述。

    我想,這一答一回,反映出來的是修行的佛和人的兩種境界。

    在人們心中,有修為有道行的人,他們“潛心向善”能夠“克己復禮”,壓制自己的慾念、邪念。以此總是提醒自己“時常勤拂拭”別讓壞習慣沾身。按理說,能夠做到如此地步已經算是“正果”匪淺。

    那麼,佛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說:我佛沒有了物質慾念,心也並不是清如明鏡。四大皆空,灰塵——往哪兒沾啊!喏,這是何等境界!

    欲和求需要剋制,無慾無求就不需要剋制了。這就是“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4 # 是一門不是二門

    這個說的是自性,佛家講本來面目。不到一定程度,是很難理解的。我們都是著相,就是執著,認為自己所追求的,擁有的是真實的,可靠的,其實是假的,只是我們不覺得而已。而我們本具清淨心,清淨心本來就生智慧,不會執著。惠能大師到了那個程度說出來了。也說明人人都可以達到,只不過要一步一步來,惠能是利根之人,不可相比。這句話至少告訴我們,我們也有清淨心,智慧心,透過修行可以到達,不要輕視自己,好好努力!

  • 5 # 益菲讀書

    這句詩源自一個典故。慧能在五祖門下參禪,卻一直不受重視,可是他仍舊勤懇的挑水做工,悟道參禪。

    後來有一天,五祖想在寺中選一個人,能夠將衣缽傳給他。於是他讓重弟子將悟道的感受寫下來。後來他的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詩: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樹是五祖參禪悟道的地方,但是菩提樹根並不是普通的樹根,而且一種叫做貝葉粽的樹籽,佛家將菩提根看做是聖物。

    而明鏡臺就是古時用的梳妝檯。神秀說心是梳妝檯,要及時去擦拭,才不會被塵埃沾染。

    但是慧能卻了一首詩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慧能覺得,菩提是聖物,不是樹。而明鏡也不是臺。既然一切都是虛空,又哪裡會有塵埃呢?

    其實慧能是已經大徹大悟的人。他真正的明白了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真正超脫的人是不會染上塵埃的。如果能夠染上塵埃的人,也就是心裡還不能完全放下的人。真正的禪機就是達到無我的境界。

    《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家講的也是這種萬物皆空的道理。

    五祖看到了慧能的慧根,便將衣缽傳給了他。

  • 6 # 詩海泛舟

    本句詩其內涵之意是指無物便無埃,沒有沾染塵埃的物體,你又怎麼會發現塵埃的存在?

    其完整的句子為: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是呀!人何來煩惱?那些看似的煩惱,只不過是虛像而已,它似乎在你的眼前,細看卻又空無一物。如果將它當作實體,豈不是於水中撈月,鏡中尋花,自是枉然,徒累其心。面對煩惱,上上的做法是“本來無一物”,心中無需“染塵埃”。

  • 7 # 說道者

    二句實際就是“萬物無自身性”究竟真理的闡述。

    那何是“事物有自身性”呢?---我們說甲物時,甲物必有自身,否則就無法談論甲物了,沒法張口了。言某人時某人也必有自身,對不對?朋友們,我們就是這種觀念、這種心理,這就是自身性之見。

    也就是指“事物有內在規定性、確定性”---甲物必有可以區別於乙物的內在規定性,因而可以確定哪個是甲物,哪個不是甲物。我也如此,有自己的內在規定性、確定性,只有這樣才能和你區別開來,與他區別開來。這就是自身性之見。

    也就是指“事物有獨立自存性”-----甲物、乙物、丙物。。。。既然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定性、確定性,自然各個事物就不是一個東西了,這樣甲物是獨立自存的“一”物,乙物是獨立自存的“一”物,丙物也是獨立自存的“一”物。。。。等等等

    朋友們,上面萬物“有自身性”之見,是我們凡夫俗子先天性就有的不明觀念。

    請接著看~~智者善喻,今我也一喻,“無自身性”真理現在可以用你的智慧來觀察一下。比如手心與手背。試問哪位能找得到手心與手背的確定分界線呢!如果找不到,那請問如何能確定手心的疆域呢手心手背的處所呢?如果確定不了,我們為何信誓旦旦的說,這裡就是手心,那裡就是手背呢。如此道理有心人一定要特別三思:我們不過是內心不自覺的假設了一條分界線,請聽好,是假設了一條分界線,於是把一部分命名為手心,另一部分命名為手背罷了。這個始作俑者本來是自心,但如果不做深刻反省的話,我們還會真認為確實有能獨立存在的手心和手背呢。【實際手心與手背不過是關係中的分別存在,純粹是人為設定的】。而諸如此類的錯謬見地因失於反省,反倒會以獨立客觀境界身份來蠱惑我們自心,我們的世界觀宇宙觀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設計完成而不自知。

           

  • 8 # 昌國7504

    漢傳佛教禪宗教派,自五祖弘忍之後,分為北宗神秀,南宗惠能;北宗主張“漸悟”,南宗主張“頓悟”。

    禪宗主張“頓悟”成佛,佛教的“四大皆空”並非什麼也沒有?那是佛門的頓悟。惠能大和尚有名的揭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對“四大皆空”最經典的詮釋。

    佛學博大精深,講究一個“悟”字,突出一個“空”字;佛門哲學的精妙之處,就在似悟非悟之間,似懂非懂之間。我等凡夫俗子,也只能領會其皮毛,不能悟其精髓也。

  • 9 # 蘭天綠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經常勤擦拭,勿使染塵埃。能做到這種境界的人就是聖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達到這種境界,你就成佛了。

  • 10 # 天高兮雲淡

    我的理解是,說明惠能心中明明有塵埃,卻不肯承認,心中沒有塵埃,世界上本來無一物,那裡來的塵埃?那裡又來的塵埃這個概念?他心中沒有塵埃?難道會創造塵埃嗎?說明他心中有塵埃,也知道塵埃是什麼就是承口舌之利,不肯說,來證明自己高深?其實塵埃這個心中永藏的概念,已經暴露了他的思想深處,其實是充滿塵埃!

  • 11 # SundaySeventeen

    對啊,那是誰在要求我這樣那樣啊?有也是應該對你啊,怎麼還來惹我呢?我吃虧也沒惹事的人,都跑來惹我。你琢磨吧,哈哈哈

  • 12 # 帝光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佛的境界,佛性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一法不立,一絲不掛,盡虛空,遍法界。雖然九法界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佛性是一樣的,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但是,佛和眾生不一樣的,眾生有無明啊!有無明就有染著,就有因緣果報,還是要流浪生死,這句話其實是禪宗的立意,禪宗認為我們眾生本來就是佛,哪裡能有染著呢?金剛經是禪宗圭臬,而金剛經又是說空的,殊不知塵埃也是佛性啊,世間萬物莫不是從佛性中變現的,萬法具是佛法,都是佛性的妙用,這句話是說空的,不是佛法的全部,佛法是因病與藥,說空,說有,說扁,說圓,都是如來佛祖的方便之說,要了解如來真實意,還是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 13 # 青松66249

    世無凡牽。何故俗來。已悟大道,知奇懂。修成達到明境,不以反覆人世、追求更高悟識。唯世俗一切凡擾,恐影響正悟、反照人世驚醒。以修悟來說禪詩,已悟已明真諦自身達到。……

  • 14 # 尚蕊默然

    月轉流年幾重霜,絲絲白髮誤時光。雪壓梅枝,意守瓊漿寂寞無行路更長。愛不移動心才聯通,大智弱愚始是禪……在愛中尋求包容的外在內函和內在內涵……身心為一體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本源……不忘初心。

  • 15 # jafsdh

    名利二字,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其實就是汽車的發動機,推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無名利追求者不存在,只能說淡泊名利的人,但做到這一點極少,此類人是偷閒於人世間,鑽了自然規律的空子。能控制好慾望,活的很是瀟灑,自由。這需要強大的控制慾望能力和自然大道的悟性,多數人不可能有,也不會有,否則社會發展就成了問題。

  • 16 # 般若究竟涅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作的偈,非常有名。

    與另一首偈對應,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扶拭,莫使惹塵埃。這首主要偏向修行功夫,講修行需要時時反觀虛妄的汙染心,讓其清淨下來。

    第一首,重點在直指人心,徹見本心,說明眾生自性清淨無汙染,本來無一物,這是心的體性、空性,是佛法的根本。離此清淨心,佛法就建立不起來,也是宇宙與生命依存的根本。此心是虛空如來藏,也叫真如。每個眾生的這個心都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自清淨、本不動搖、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的體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用心觀,而不是眼觀。眼睛能看到的都有具體的事物,而心可以看到一切本來空,宇宙生命都是這個空性的作用與表現。

  • 17 # 中上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時時勤扶執,莫使惹塵埃。一種是無。一種是乾淨(寧靜)。前者代表的佛教的核心思想空,後者帶有世裕的乾淨(寧靜)。其實都正確。作為和尚慧能要正確一些。

  • 18 # 風去空留

    阿彌陀佛!本來無一物了,還有什麼理解之問,不是在惹塵埃嗎!且不是自尋煩惱嗎!當年佛陀就把宇宙是實真說出來了,一切相皆為虛相,相不可得,文字可得否?非也!文字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議也!阿彌陀佛!

  • 19 # 瑤三思

    本來無一物,一切皆生心,何處惹塵埃,只因願實願,心願達所願,萬物皆生心,心明心之意,本來無一物,萬物莫強求,一切且隨緣。

  • 20 # 輝哥H99602836外在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是六祖慧能的四句佛偈名句。六祖慧能的真人經過特殊的防腐處理後,真身不爛面目傳神保持完好。現在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後來引申出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小奶狗開始養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