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崽看世界

    簡單歷史是鏡子,但是不是預言。裡面的經驗是人們摸石頭過河的總結,而未來還在摸石頭過河,只不過知道了那些地方有石頭。

  • 2 # 復美集團陳經理

    在資本論和其他馬克思的作品中,豐富的材料,具體的知識鋪墊,這些不僅不能說明資本論是一部實證主義為核心的作品,反過來,它實際上揭示實證主義在資本論中的無力,從經驗與事實中出發,但經驗到達臨界,現象的歸納,量的堆積導致實證無所呈現,最終不能深入指向真實經濟體系運作,是無法在考察的領域再前進一步的,唯有超越實證主義。資本論是以人想象力的,直覺的思維方式的核心完成的著作,也就是所謂辯證法。

  • 3 # 知北而南

    資本論是用嚴密的辯證邏輯和大量的資料來論證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革命,其目的是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理論的和技術的支撐。這部鉅著不同於一般的西方經濟學著作,或者換句話說,它並不著力於解決經濟問題。基於此,某些人認為它不是實證主義的著作,進而懷疑其科學性,是意識形態不同的使然。

  • 4 # 江西天使哥哥

    《資本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立者卡爾•馬克思的不朽的作品。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恢宏著作。這部著作幾乎凝聚了馬克思先生一生的心血,非常奠定了馬克思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的崇高地位。

    首先,談談關於馬克思先生寫作《資本論》的背景,這部書共三卷,成書於19世紀50年代。其實那時候是馬克思先生一輩子當中最為貧困潦倒,最為窘迫的一段時期,他既有經濟貧困,食不果腹的危機,又面臨著形形色色的敵人的攻擊誹謗,但他沒有退縮,選擇勇敢的戰鬥。此時,幸好也有恩格斯等人的接濟,否則難以想象他當時的生存信心。

    其次從《資本論》全書的內容來分析,全書共三卷,以著剩餘價值理論為中心,全面展開對資本主義制度及資產階級發家致富的秘密進行揭露。

    此外,為了寫作《資本論》一書,馬克思有了數十年的長期準備,並堅持在大英博物館去閱讀,查閱書籍,是持之以恆的典範,感動了世人。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前後共閱讀2000多種經濟學著作,收集4000多報刊雜誌及各種檔案,並做了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前後100多本。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有前人經驗的彙總,提煉及昇華。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遠。而且馬克思本人並不否認他批判地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及大衛•李嘉圖等人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

    雖然是長期觀察,分析,揭露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但也有許多前人智慧的結晶的昇華,所有思想家,知識分子等都會有對前人思想及智慧的繼承,不能簡單叫經驗主義,完完全全去扣大帽。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學術思想的各種流派應允許其自圓其說,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這樣才能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及科學技術,不要對文化及科技問題設綱設限。

    所以,其實講《資本論》是經驗主義其實是學術上的爭鳴,從這個意義上說,講經驗主義的說法其實是不能完全否定。的確,馬克思有借鑑別人精神的這一點,但其實主要是他長期分析考察資本主義並判斷預測其未來發展的觀點及思想結晶,還告訴工人為什麼必然處於貧困,受人剝削壓迫的原因。應主要理解成是一部實證主義偉大著作,並不是簡單的經驗堆積而成,是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智慧結晶。不能用簡單的經驗主義來否定《資本論》一書的偉大及開創性意義,其實本書應主要算實證主義偉大著作!

  • 5 # 使用者105047338372

    《資本論》它揭示的是經濟學一般規律即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兩個方面,它為後來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的《論語》它揭示的是社會學一般規律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兩個方面,為構建人類社會貢獻卓越,應該說《資本論》和《論語》兩本書是人類社會的基石,不同的是:一個主宰經濟學,一個主宰社會學,服務的物件不同,在歷史發展程序中都離不開這兩本書,它們影響世界,影響經濟,影響正治,影響著社會進步。

  • 6 # 畫面英語

    這個題目有點大。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資本論》本身也體現了馬克思主思想體系的主要特點。這個主要特點是什麼?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

    因此,馬克思主義堅持從整體和辯證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和把握事物,這遠非孔德之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重現象、反理性的實證主義學說可以比擬。

  • 7 # 盛京楊員外

    因為實證主義沒有辯證法高。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是以現象論為出發點,所得結論是現象的歸納,這就免不了被現象所迷惑,容易失去本質。

    實證主義研究的是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係,要把哲學與科學融為一體,這種方式忽略了兩個學科的特性,哲學與科學有相交的地方,也各自有自己的外延,硬要和到一起,自然會牽強附會。實證主義完全依靠經驗和事例,這注定了它的高度是有上限的,侷限性大。

    《資本論》

    《資本論》最牛的是創造性的使用辯證法,即利用例項現象,又使用邏輯辯證思維去揭示本質,所以它不像“形而上”的脫離實際,也超越了實證主義的侷限性。

    《資本論》使用辯證法研究事物的矛盾對立與統一,區域性和整體都在範圍之內,給未來的未知留有指導,給未來的發展留有餘地。

    所以《資本論》不屬於實證主義,因為它超越了實證主義。

  • 8 # 財經耕耘客

    《資本論》誕生於1870年前後,世界正處於工業化革命的初期,資本主義生產力喝生產觀眾正在形成時期。

    資本主義制度也處在初級階段。由於資本家剛剛從殘酷的封建地主,或者你奴隸主過渡進化成,工人也是剛剛從僱農或者奴隸轉化而成,所以資本家與工人的對立和博學的殘酷性是一種自然延續,所以封建資本的“嗜血性”正表現的淋漓盡致。

    《資本論》的確是基於當時的經驗事實書寫,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確也處在那樣的“殘酷和血腥”階段,這本書對當時的確有劃時代意義。

    但是,站在時間已經過去的接近150年,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西方資本主義也逐漸發展和進化,現代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已經形成,現代資本主義的法律體系倫理道德也已經進化並建立,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已經不是“殘酷的剝削”,這一點在外資企業工作過的人都清楚,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也逐漸健全和完善,國民業相對比較富裕和幸福。

    所以說,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應該用進步和發展的眼光,不能完全停留在一百多年前,不然我們就無法認識他們,更無法理解和接受資本主義,更無法融入目前這種“以資本主義制度為主”的世界大環境中。

  • 9 # 萬事皆空70

    資本論證明剝削的理由是,勞動是唯一生產要素,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所以資本家拿走財富是剝削,但是這不符合事實,資本同樣是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這就讓剝削理論失去依據,資本論的關鍵就變成了資本是不是生產要素的問題,

    資本論並沒有證明資本不是生產要素,或者資本論證明資本不是生產要素的理由很牽強,僅有的理由是不變資本,不變資本不創造新增價值,只是價值轉移,這也不符合事實,價值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如何用客觀標準衡量主觀概念?

    既然資本論沒有證明資本不是生產要素,那麼就無法證明剝削,這就不是一個嚴謹的邏輯體系,

    既然不是嚴謹的邏輯體系,必然發生邏輯悖論,比如說資本是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既然資本這麼不堪,為何去搶奪別人的資本?按照通常的邏輯,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應該是人人唾棄,應該是一有機會點火燒完,眼不見心不煩,還有信仰資本論的人,如果開公司,當老闆,擁有大量資本,按照資本論的邏輯,這不就是剝削嗎?這到底是遵守信仰還是違背信仰?

  • 10 # 絕頂財經

    以前研究都是這麼做的,只是後來官方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才開始用統計學做實證檢驗,那也是從物理化學開始的,但是生物社科領域確實有點不大適用,還是基於大資料的貝葉斯統計更有說服力。所以我的觀點是,生物社科領域可以像以前一樣自由的提出自己的思想,包括中醫,包括資本論之類的著作,學術界的人再去對這些思想做統計檢驗,拿到國外去發表,這樣才有可能湧現更多的科研成果,包括諾獎

  • 11 # 洛陽老董1

    我沒有系統地讀過《資本論》,不敢妄言《資本論》的利弊得失、好壞優劣!

    不過,我知道《資本論》的主要成就,即無產階級鬥爭的基礎理論是工人階級勞動的剩餘價值。

    勞動的剩餘價值時怎樣產生的,大家可能會一言以蔽之地說,是工人階級創造的。

    那麼這些剩餘價值,肯定也包含在所有的勞動價值裡面,是馬克思人為地切出來一部分,規定它屬於工人階級創造出來的一部分勞動價值。

    但我們必須知道 ,如果沒有資本家的融資、策劃、組織、營銷,怎樣會有工人在工廠裡的勞動。所以說,資本家也付出了勞動,不過更多的是腦力勞動罷了!

    不能說資本家在工廠生產中就是蛀蟲、寄生蟲,平白無故地剝削工人,即馬克思說的用資本剝削工人。

    那麼資本家就沒有剝削工人了嗎?這裡面牽扯一個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肯定是有的。

    那麼,到底各分多大比例才合理呢?即資本家和工人都滿意呢?所以說 讓馬克思去分,也不可能有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怎麼辦?這就是馬克思階級鬥爭學說的結果,即打倒資本家,工人當家做主,自己勞動自己分配。

    那麼要不要管理層呢?顯然沒有管理層是不行的。

    那麼管理層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分配的分寸呢?根據以往的經驗,管理層的人往往成了工人貴族,高高在上,背離了工人革命的初衷,所以,要把革命進行到底很難很難。

  • 12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實證主義?……能預言未來嗎?

    什麼誰誰必勝……這樣的預言透過什麼事實論證的?

    用現在的事實證明未來?……這邏輯講不通……肯定不是科學

  • 13 # 人間充滿愛2

    不管資本論還是什麼論都不可完全相信,輕易相信。因為很多人都能有自己一套理論。也能說的頭頭是道。人畢竟不是神,人說的不可能句句是真理,不可輕易迷信某某人的理論特別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更應該相信眼睛看的到的,被實踐證明了的東西。

  • 14 # 上善苦水

    《資本論》是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客觀事實,對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的描述和解說。他並沒有否定資本價值,只是說這種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嚴重的相對生產過剩造成的社會危機。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只能對剩餘價值的負面作用做出剖析。事實證明,現如今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其資本的作用在帝國主義階段,其危害性是很大的。脫實向虛、大搞投機和戰亂不斷,在世界上到處剪羊毛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所以馬克思它最根本的理論在於它的唯物性,從不否定資本的作用,並以此為基礎對未來的社會走向進行分析。

    結合我們中國這幾年的發展,開始也是利用資本的有利的一面,使中國快速進入現代工業化國家。同時,中國又有效地避免了資本無節制追逐利益產生的負作用。

    毛澤東思想也沒有完全否定資本的作用,並把手工業的工商民族資本作為可以利用物件,服務於新中國的建設。

    鄧小平的偉大在於不僅承認社會主義裡邊資本的作用,而且實事求是的沒有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劃出截然分明的界限,而是在資本的佔有方面做出了以公有制為主要的經濟成分。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保障了資本的合理利用,避免了自由資本的危害性。

    同樣,無產階級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時代,具有革命性的歷史的意義,也是奠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其指導革命的理論價值是巨大的。中國現今的社會如何看待這一概念呢?同樣要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所謂階級分析觀點應該是以判斷多數人共同利益的分析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去指導我們現在的工作,其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正體現在這一點上。

    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現今的共產黨人,提出的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基於人類大多數共同利益而得出的結論。

  • 15 # 叢影崖柏

    資本與勞動創造了增值性價值。所謂資本也即先有或既有的某種勞力費心的價值之本。此本再加勞動,即又轉換為資本再增值。如此迴圈,則就不斷髮展。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分配關係,分配機制,分配權,分配比。

  • 16 # 講道得

    資本論過於悲觀,樂觀看屬於富人帶窮人過上小康生活,如同神論,西方神天生為神,中國的神競爭上崗又脫離不了關係網,所以西方很少發生農民起義,而中國主要出問題,農民必然起義

  • 17 # 使用者樂山

    勞動是唯一生產要素?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勞動力過剩,人們失業,勞動還是唯一生產要素嗎?勞動還能創選價值嗎?社會經濟發展到現在,觀念不可能停留在百多年前,今天,勞動人口不等於勞動力,勞動不等於生產要素,而低質的勞動人口是社會負擔。任何理論,脫離人性都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人性有什麼特徵?人性的特徵就是利己,所以,人的慾望是唯一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原動力,人在主觀利己的前提下,也客觀的利他。

  • 18 # 一老沈一

    不用有人說,《資本論》的確不屬於實證主義。

    理由很簡單,《資本論》是經濟學著作,或叫“政治經濟學”著作。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但不是純粹的哲學著作。而“實證主義”,是西方的一個哲學派別。《資本論》和這個哲學派別沒有任何相近或關聯之處。

    《資本論》,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共4卷——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第2卷《資本的流透過程》;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第4卷《剩餘價值理論》。第1卷-第3卷是理論論述部分,第4卷是理論史部分。

    《資本論》是馬克思經濟學說最主要的著作。

    卡爾.馬克思從1857年下半年起,先是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 年手稿)》,被稱為是《資本論》的第一手稿。接著撰寫了《經濟學手稿(1861-1863)》,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二手稿。又撰寫了《經濟學手稿(1863-1865)》,又名為《資本論(1863-1865年草稿)》。

    前後共用8年時間,標誌著馬克思經濟理論已經成熟。

    隨後,1867年9月,《資本論》第1卷德文版出版。1872年9月至1875年11月,經馬克思親手修訂,第1卷法文版出版。1873年4月,德文第2版出版。1894 年出版英譯本等。

    馬克思逝世後,經恩格斯整理,《資本論》第2卷、第3卷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以德文出版的。經K.J.考茨基整理,第4卷手稿,於1905-1910年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為名,用德文出版。

    (馬克思資本論手稿)

    《資本論》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共7篇25章。

    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考察了剩餘價值的生產、來源和本質。論述了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髮展的必然產物;論述了貨幣轉化為資本以及資本和剩餘價值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揭示了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指出了相對剩餘價值是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餘價值;闡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只同工作日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則要使生產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的革命;闡述了在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工資的本質,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揭示了工資形式中所隱藏的資本和僱傭勞動的對立;論述了資本怎樣從剩餘價值產生和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以及資本原始積累趨勢。

    第2卷,《資本的流透過程》,共3篇21章。

    揭示了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資本的生產過程必須由資本的流透過程來補充。透過對資本流透過程的研究,揭示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共7篇52章。

    揭示和說明了資本運動過程作為總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的一般形式轉化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具體形式;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平均利潤,且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以及地租等。從資本總過程的角度研究了剩餘價值在資產階級內部的分配。

    本卷的第7篇《各種收入及其源泉》,是對《資本論》前3卷的總結。

    第4卷,《剩餘價值理論》,共24章。

    系統研究並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在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過程中,建立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生產過剩危機理論等。

    (孔德)

    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或叫派別,它有一個專用名詞“positivism”。

    這種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的鼻祖孔德。其標誌,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6卷本的《實證哲學教程》。

    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被稱為“老實證主義”。後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密爾和斯賓塞。

    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康德以前的西方傳統“形而上學”哲學。

    同時,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透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透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

    實證主義哲學,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作為自己理論的中心問題,併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客觀而言,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其基本理論,不管西方經濟學家認不認同,但至今無人可以顛覆這一理論。而且,各種型別的西方經濟學,都繞不過去這本書中提出的理論,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還要使用其中的理論的和概念。

    《資本論》是在海量的經濟史實及可靠資料基礎上寫成的。但是,它仍然與實證主義無關。

  • 19 # 小民論道

    馬克思批評之前的實證主義是非批判的實證主義,容易把應該批判的東西當前提,掩蓋社會中存在的矛盾,馬克思把自己的經濟學當做新實證主義,是一種有原則批判的實證主義。

  • 20 # 神農牛頓特斯拉

    簡單的說,馬克思研究《資本論》的時候,是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他得出的結論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的私人佔有,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可避免的基本矛盾,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所以他在《共產黨宣言》中宣佈:無產階級將成資本主義的掘墓人。

    後來的歷史還真的印證了馬克思的預言,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多次經濟危機,每次經濟危機,都造成了整個社會的癱瘓,經濟的崩潰。

    但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暴發了又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後,美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提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對策,也就是著名的羅斯福新政。

    這樣,就有了多種宏觀的經濟槓桿,包括國家控制的大型企業、匯率、利息等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成為迄今為止的最後一次經濟危機,至今八十多年了,沒有再出現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但出現過美國的次貸危機、索羅斯針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這都是金融危機,不是結濟危機。而且是人為的利用金融管理的漏洞和不對稱而製造出來的。

    所以,任何理論都是相對的,彼時正確,不等於永遠正確。就象牛頓的經典力學只適用一般時空,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適用於大尺度時空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