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古觀津

    詩人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喜悅之情。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釋義為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次兩句透過作者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 2 # 雲衫

    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飄飄,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寒意,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 3 # 小草幸

    該古詩譯文: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這兩句詩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感人。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 4 # 國學經典詠流傳

    如何理解: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五代·僧志南《絕句》

    品讀:春天杏花綻放,飄飛的雨絲輕輕地粘在衣服上,卻不曾把衣服完全溼透;楊柳不停地擺動,涼風徐徐地吹在臉上,卻不曾覺得寒冷。這兩句詩描寫春天的可愛美景,杏花小雨,楊柳微風,景緻異常柔美動人。

    原詩: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一詞寫出了雨的量,只是沾在衣服上而並沒有浸透。而“欲溼”一詞則更直接的寫明瞭雨並未滲透進衣服,是欲溼而不是溼。這兩個詞非常生動形象地把春雨那種細雨朦朧,纏綿的感覺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人以一個遐想。“吹面不寒”則利用感官的角度把春風的暖意給表現了出來,讓人更容易去理解詩句帶來的含義。

    而“杏花雨”和“楊柳風”則利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象徵性地代替了春雨和春風。一方面讓詩歌更具風韻,典雅的氣質;另一方面,也讓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景象呈現在作者的眼前。

    這句詩是透過詩人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作者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

    次兩句寫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 5 # 芊夢狐雪

    出自:僧志南《絕句》

    意思:春天的天氣時雨時晴,杏花開時的濛濛細雨落在身,衣服欲溼未溼,柔和的楊柳,春風吹在臉上一點兒也不覺得寒冷。原文: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路過杏花林時天上正在下著毛毛細雨,春天的這場小雨正適合出外散步,雨連衣服都全溼不了,外面的楊柳剛剛發芽變綠和著春天的風剛好很柔和,顯得詩人悠閒愜意,清新的氛圍中詩人內心很明朗輕悅,非常熱愛大自然的抒情情懷,在春天詩人的在場是匆匆而過的遊客,全詩美麗快感,一片春景怡景動人心魄!

  • 6 # 軫念信箱

    詩人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喜悅之情。

    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釋義為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次兩句透過作者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擴充套件資料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作者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杏花雨”、“楊柳風”成為熟詞,歸功於這兩句詩。元代虞集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 7 # 相得益香料

    春風、春雨、杏花、楊柳。一幅春和景明的怡人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的享受。“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點明季節,春天的風輕柔拂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筆者的故鄉福建南安市有“柳城”之稱,市區有湖喚作“柳湖”,是市民休憩的重要場所。宋人描述的場景時常可見,但我輩熟視無睹,腹無詩書,任怎樣折騰饒是憋不出好的詩句。唉......

  • 8 # 長江源遠流長

    這兩句詩是宋代詩人釋志南高僧寫的。是七絕的後兩句。大意是早春的雨(杏花雨)要沾溼了我的衣服,不帶寒意的春風有些暖暖的迎面吹來。寫出了詩人滿步在春風細雨中,享受著春天美好的景色與氣息。因為詩人是一位高僧,他所表達的除了美好景色外。實質是用詩句襯托了出家人離開喧囂凡塵,融入大自然,淨心脫塵、清心寡慾進行禪悟的心態。

  • 9 # 言者青青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已經成了千古絕句,至今被人們所傳頌,在很多地方能看到對“杏花村”和“楊柳風”那陶醉的美景吟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網路圖片)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末節。前面兩句是“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的景色。用第一人稱“我”,把小船拴好在高大的古樹陰下;然後,拄著柺杖,走過小橋,舉目恣意地欣賞著這美麗的春光。接著描寫了“雨”,那絲絲的細雨,淋到我的衣衫上卻看不到溼;而“雨”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潔白。此刻,陣陣的微風,吹著我的臉,並不使人感到寒冷;那“柳”在舞動著嫩綠而細長的柳條,格外地輕颺。

    杏花與楊柳(網路圖片)

    這首詩把春的場景描寫的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把春真是寫活了。用“欲溼”和“不寒”寫動態的雨絲和微微的風,暗表了細雨滋潤著杏花,使杏花顯得更加白嫩嬌潔。接著,再點出季節,說出春風撲面,帶著絲絲暖意,吹動著細長柳條,那輕盈多姿的場面,更加生髮出春的溫馨。

    看起來作者是在寫“春”的風景,其實,這是作者在寫自己一種意境:主觀體驗。作者漫步在這杏雨柳風交織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著乘興尋遊的怡然之樂的醉春之情,使整個世界彷彿都融化在斜風細雨的煙靄中;此刻,作者清醒地意識到眼前這些景緻是存在的,只是朦朧地感覺到了衣服上的“杏花雨”和從臉上輕柔地拂過的“楊柳風”是宜人的。

    杏花(網路圖片)

    總之,這兩句詩是在寫春的溫暖,人的溫情之感的意境。透過描寫“我”對春的體驗,來告訴人們,春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

  • 10 # 木兮慕溪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乃是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他是南宋詩僧,志南乃是他的法號。對於他的生平並無詳細記錄,僅此一首短詩留世,卻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譯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古木陰中系短篷”。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杖藜扶我過橋東”。意思說:我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了春遊的經過,在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就在後面兩句中進行了具體的描述。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總之,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 11 # 遠方西沙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出自宋僧人志南的詩《絕句》

    ——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黎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詩整體意思是作者在初春遊玩郊外時,心情特別的舒暢快樂,覺得眼裡的春天的景物處處都是美好的。

    這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主要意境在"欲溼"和"不寒"二字,一個老僧悠哉自哉的遊玩,在杏花嬌豔豔的林中走過,在弱柳扶風中前行,似有似無的細濛濛的春雨微沁了老僧的衣衫,那份久經寒冬幹憋枯燥的心,此時此刻也越溫暖圓潤起來的了吧,楊柳下垂,結滿的一個枝條一個枝條的小絮蕾,在微風中輕舞著,劃過一個善良純樸的老者的臉朧,只覺得像嬰兒溫柔的小手在撫摸吧,心裡除了喜悅和溫存是沒有一絲寒意的。

    此詩寫的時間也是過了節氣的數九寒冬三、四九天,到了五、六九的季節了,不寒也是真的不寒,欲溼也是真的欲溼了吧。

    老僧人是禪意的老僧人,禪意的春天也是老僧人禪意的人生吧。

  • 12 # 羅五890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人行走在杏樹開花的季節,那時正下著毛毛細雨。春天的風,吹在臉上,帶著暖暖的陽春三月的氣息,雖在細雨中,任沒有感覺到一絲寒冷。

    看到柳絮搖拽,杏花的芳香,風雨中交融,在大自然中。讓詩心情也很舒暢,快樂。

  • 1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兩句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這句詩出自南宋僧人志南所作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全詩原文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14 # 王振普486

    這兩句詩,在意境上,具有清晰又空明的特點,讀著它,我們彷彿能夠看到:楊柳依依的暮春裡,春風拂面,細雨霏霏。

    解讀詩的意境,因閱歷和經歷的不同,理解上也不盡相同。它可能是一個商人春風得意時的吟誦,也可能是一個詩人酒後的吟唱,更可能是一個少女,對於愛情的讚美。

    這兩句詩,總體表達的是歡快的心境,讀不出憂愁和哀傷。

  • 15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詩句很有名,將人與自然的互動寫的很美,很充分。有種意境在裡面,就是人的陶醉。

    我們來看時間,杏花雨、楊柳風,這兩組自然描寫就將時間表達了出來。就是溫暖的春天啊。

    更妙處是,時間的表達在無形中成了實體、自然的存在,這樣“沾衣”、“吹面”,就有了落腳點、著力點,竟是那“杏花雨”、“楊柳風”。自然狀物成了時間、成了載體!

    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作者的深刻用意。

    誰的衣?誰的面?也就是誰的衣服被杏花雨淋溼?誰的面頰被楊柳風吹拂?當然是作者!但是,讀不到關於作者的直接表達。彷彿作者已經與自然融為一體了。

    一副畫面已經映入我們的眼簾,杏花雨伴著楊柳風,溫柔的、細膩的、不饒人的,在浸潤著作者與如畫的環境。

  • 16 # 916無花果

    作者站在細雨濛濛的春風裡,衣服雖然已貼在身上,但還要再淋一會這帶著杏花香豔之氣息的雨水,任由它浸入骨髓浸入心田,曖暖的帶著春意萌動意韻的楊柳嫩嫩黃芽的風吹在臉止也是那麼舒暢,那麼令人陶醉。

  • 17 # 北京小麗快樂生活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 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也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這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揚。

  • 18 # 此生逍遙休問天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 19 # Zh幸福一家

    現在正是春季,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杏花雨那綿綿細細的滋潤和楊柳風那絲絲暖意的宜人景象。

    熱愛春天的美景,熱愛山青水秀的祖國大好河山!

  • 20 # 墨潤繾綣綰清歡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大體的意思是:詩人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明媚的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綻放,連連綿綿細的雨像是故意沾溼詩人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回工作城市?